湖南劉姓

明朝 中國歷史 唐朝 中國古代史 五金工具天天看 2017-05-01
湖南劉姓

湖南省位於中國中南地區的長江中游流域,是中國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內陸省份。三湘四水,人傑地靈,古人因有"唯楚有才"之嘆。

湖湘劉姓早具盛名。漢晉之世,長沙即為我中華劉姓的一大郡望。20世紀末出士的長沙走馬樓三國東吳簡牘上,也記載了大量長沙劉氏族人的情況。但歷史發展,變化滄桑,昔日望姓長沙劉氏在本地早已湮沒無聞。近世湖南劉姓,除少數形成於宋元時期,其餘則大多在明清時期來自江西。

在明清時期 "江西填湖廣" 的中國大移民浪潮中,大批劉姓精英都離開江西故鄉,紛紛前來湖湘大地拓荒創業。這些勇敢的開拓者們定居湖南後,雙將其開拓創業的精神傳給後代,而他們的後裔子孫也大都能繼承先志,光大祖業,在幾百年的不斷奮鬥中日益壯大起來。因此,到近代以後,湖湘劉姓族姓的發展就高潮迭起,呈現出人文蔚起、英才輩出、燦若星辰的繁榮景象,湧現出了民主革命先烈劉揆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等一大批近現代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和家族,不但為湖南劉氏也是為整個中華劉姓的歷史譜寫了最輝煌的一頁。

湖南劉氏在宗族淵源上,主要分為3大宗派:一大宗屬於長沙劉氏南派,即西漢長沙定王劉發後裔,多出自安城侯劉倉。這一派估計人數最多。第二個大宗是楚元王劉交後裔的彭城劉氏派。第三大宗則是客家劉氏派,這一派相對人數可能要少一些。

劉姓在湖南人口眾多,雖沒有完全的統計數字,但據筆者從幾個縣的情況推測,則劉姓人口數量在全省各姓氏中應排在全10名之例,甚至可能進入前5名。

湖南寧鄉劉氏

據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寧鄉全縣有370個姓氏,130萬人口。其中,劉姓人口總數為93874人,佔全縣人口的7.22,為全縣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姓。

寧鄉劉氏有近20支,大多數來自江西。據199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寧鄉縣誌》記載,現在的寧鄉劉氏,最早遷來湖南的是宋代遷入的灰湯劉氏。明朝時遷來的有南塘劉氏、古塘基劉氏、麻山在此山劉氏、佘洲劉氏、灰湯白石峰劉氏。

現據族譜,將各支寧鄉劉氏擇要介紹如下:

1 寧鄉雙井桑園劉氏

據光緒十三年(1887年)序倫堂《劉氏族譜》記載,寧鄉雙井桑園劉氏形成於元朝,遷自湖南湘鄉,遠祖江西、長安,以劉戊寅為本支入湘開基始祖、以劉起榮兄弟為遷入寧鄉始祖。這支劉氏家族的歷史非常古老。據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劉仁珍《劉氏族譜敘》記載,這支劉姓"鼻祖宏公,自廬陵郡大夫起家。傳十八世文饒公,為南陽太守,辭任居長安城南京人呼為'翰林街劉家巷'焉"。

第51代劉官貴(681--750年),字榮卿,唐朝開元年間進士。被尊為江西劉氏的最早始祖。

劉官貴之後,傳到他的第四世孫劉章叨,因唐末安史之亂,京城殘破,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向東南遷徙到豫章吉安城西20華里的村界,此為江西吉安開基始祖。劉章叨之後又傳3代,到第七世劉太和,又於元和十五年(820年)從江西吉安城西村界遷居永新縣城。再傳到第二十一世劉道榮遷湖南。

湖南開基始祖劉道榮(1063--1135年),名戊寅,中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進士,官任翰林、金紫光祿大夫,來湘潭做官。劉道榮任滿退休後,留住湖南,落籍潭州石潭市,後又攜4個兒子一同遷湘鄉石腳山赤石茄,成為劉氏遷湖南的開基始祖。

劉道榮在南宋紹興五年去世,葬在湘潭泐潭寺。娶夫人謝氏,生了4兒子:劉庚榮、劉庚華、劉庚富、劉庚貴。

湘鄉赤石茄劉氏傳到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有劉起榮、劉起華、劉起佐兄弟3人,他們是入湘始祖劉戊寅的第十一世孫,也即長安劉官貴的第三十一代孫。劉起榮3兄弟在宦遊湖南寧鄉雙井桑園時,因"悅其山水之勝地",於是又從湘鄉遷居寧鄉開基創業。後裔人丁興旺,形成寧鄉雙井桑園劉氏,而劉起榮兄弟則成為入遷寧鄉的分派始祖。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這支劉氏家族與同是從江西吉安、泰和地區遷來寧鄉的古塘基劉氏、佘洲劉氏、荷塘劉氏等3支寧鄉劉氏聯合修撰族譜,並確立了25字的派語:

基鉅潤蘭煐,堂銘永樹勳。遠欽源本烈,先錫汝謀焜。孝鑑澤槐燿,相生五五承。

上面的派語是一首五言詩,其中"基"字派是入湘始祖劉戊寅的第二十五世,"燿"字派是劉戊寅的第四十九世。而最後一句"相生五五承"則不入派,因此只有25個字是派語。到光緒年間,又經4支劉氏商議同意,將派語中個別字進行修改,使之完全符合"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的原理。

下面就是最後改訂實行的派語:基鉅潤蘭煐,垂銘永樹薰。培鍾源本烈,增錫汝模烝。均鑑澤榮燿,相生五五承。

2 寧鄉古塘基劉氏

寧鄉古塘基劉氏是筆者本人所在的劉氏支派。

民國三十年(1941年)藜照堂《寧鄉古塘劉氏六修族譜》記載,寧鄉古塘基劉氏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以劉可清為本族開基始祖。

據多種族譜記載,古塘基劉氏始祖劉可清,"原籍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他的祖上世系不詳,所屬宗派不詳。我們只知道劉可清的父親是明朝初年人,有3個兒子:長子劉廣麒、二子劉孟麒、三子劉可清。明朝初年,"可清公之父以武節佐明成祖南下,克建奇績。帝嘉其能,恩蔭一子百戶一員"。當時,劉可清的大哥劉廣麒以長子身份受蔭為百戶(一種下級軍官,大約相當於今天的營長之類。)。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實行屯田政策,以安撫將士。大批江西籍居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西遷湖湘地區拓業。當時劉廣麒、劉孟麒、劉可清3兄弟也奉詔西遷,他們先落籍於湖南攸縣。7年後,也就是永樂十年(1412年),劉氏兄弟又從攸縣來寧鄉,在寧鄉油草鋪一帶屯墾。不久,劉廣麒在寧鄉去世,因為他沒有兒子,朝廷改命他的三弟劉可清世襲百戶的職務。劉廣麒的二弟劉孟麒的後裔則居住在公婆塘一帶。

劉可清世襲為百戶後,認為"油草(鋪)路當滇黔廣粵之衝",不太安全,於是準備遷到比較偏僻的益陽一帶創業。當劉可清一行騎馬來到寧鄉與益陽交界之處的藕蕩邊時,有藤纏馬足,馬不能行。劉可清認為這是天意預兆,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將此處作為自己開基拓業之地,這就是後來的古塘基。

此後,劉氏世襲百戶,據說"穆神之世,大湖南北,莫不知有劉百戶者。"直到明清鼎革之後,古塘基劉氏的百戶身份也被削除。

寧鄉古塘基劉氏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屯田農墾家族,自開基始祖劉可清以來,這個家族都沒有出過什麼特別有名的人物。他們世代居住在寧鄉、益陽交界處的益陽劉家巷、寧鄉煤炭壩一帶,絕大多數以農耕為業,是當地的一支大族。

這支劉氏在康熙時第一次創修族譜,是與寧鄉雙井桑園劉氏、城北劉氏、佘洲劉氏等3支寧鄉劉氏家族合修的。此後,又有5次續修,則是單獨修古塘基一支。

古塘基劉氏與其他3支寧鄉劉氏共用如下的25字字派:基鉅潤蘭煐,垂銘永樹薰。培鍾源本烈,增錫汝模烝。均鑑澤榮燿,相生五五承。

其中,"基"字派是開基始祖劉可清的第十二世孫,而最後一句"相生五五承"5字則不入派。

近600年來,古塘基劉氏已繁衍到劉可清的第21代"薰"字派,發展到數千人。現將筆者本支世系開列如下:

始祖劉可清,生2子:劉仁、劉義。

二世劉仁,生3子:劉伯珍、劉伯瑚、劉伯*(王+榮)。

三世劉伯瑚,生5子:劉繼道、劉繼遠、劉繼通、劉繼達、劉繼廷。

四世劉繼達,字羅峰,生2子:劉朝恩、劉朝惠。

五世劉朝惠,字新堤,生1子:劉堯民。

六世劉堯民,生1子:劉光。

七世劉光,生7子:劉敬達、劉敬選、劉敬遠(?)、劉敬迪、劉敬遜、劉敬述、劉敬邈。

八世劉敬選,字席卿,生5子:劉之英、劉之林、劉之葵、劉之蔚、劉之萌。九世劉之英,生3子:劉德裔、劉德敏、劉德爵。

十世劉德敏,生4子:劉向修、劉向笏、劉向先、劉向信。

十一世劉向笏,生4子:劉基浚、劉基沂、劉基汶、劉基河。

十二世劉基沂(1749--1820年),字點志,以字行,後裔人尊稱為"點志公"。劉點志為人忠厚平和,孝友勤儉。他在乾隆年間又從古塘基遷到斑竹塘(今寧鄉縣煤炭壩鎮慄山村斑竹塘),在這裡購田數百畝,建房置地,另肇基業。後人尊劉點志為斑竹塘劉氏的分派祖。劉點志死後葬在斑竹塘尾長塘住宅後月形山,元配夫人賀氏、繼配夫人張氏,共生3子:劉鉅紋、劉鉅答、劉鉅瞻。

十四世劉鉅答(1774--1850年),字登名,號登明。夫人謝氏,生4子:劉潤書、劉潤筆、劉潤材、劉潤村。

十五世劉潤村(1805--1859年),字中有,號榮耀,一號雲耀。夫人胡氏,生4子:劉蘭芑、劉蘭苓、劉蘭莘、劉蘭莊。

十六世劉蘭莘(1841--1887年),字秀榮,號芳墀。夫人曾氏,生4子:劉煐標、劉煐枝、劉煐棣、劉煐柘。

十七世劉煐枝(1866--1900年),字月華,號桂香。夫人蔡氏,生2子:劉垂壎、劉垂篪。

十八世劉垂篪,字仲吹,號玉坤。夫人謝氏,生3子:劉楚材(銘志)、劉楚華(銘意)、劉楚南(銘銅)、劉楚漢。

十九世劉楚南,譜名劉銘銅,字楚德,即為筆者的父親。夫人陳玉蓮,生3子1女:劉彩平(女)、劉日平、劉桂平、劉佑平。

3 寧鄉北門麻山大田坊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入湘始祖劉絢。

據族譜記載,寧鄉北門劉氏來自江西望族永新劉氏。開基始祖劉絢(1416--1501年),字素智,原籍江西安福縣前溪,是明朝著名大臣諡忠愍公劉球的二世孫,明朝時中進士,成化年間(1465--1487年)任寧鄉縣令,"文章著美,善政甚多。"退休後,因受當地百姓的挽留,遂留居寧鄉,落籍寧鄉城北秀土鄉。

4 寧鄉沙田劉氏

據民國二十一年(1931年)沙甸堂《寧鄉沙田劉氏支譜》記載,寧鄉沙田劉氏形成於明代,來自江西,屬於南唐大理評事劉莊的後裔,以劉莊為該族第一世始祖。沙田劉氏訂立有如下派語詩:

邦以芳聲顯,仁義立綱常。世業肇前功,傳家裕後昆。鴻章輝上國,人品重璵璠。

其中,"邦"字輩為劉莊的第26代。至20世紀40年代,已傳到劉莊的第37代"業"。

5 寧鄉石村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以劉伯玉為石村開基始祖,以劉德言為遠祖。

據光緒九年(1883年)德馨堂《寧邑石屯劉氏三修族譜》記載,寧鄉石村劉氏屬於劉氏宗族中的長沙劉氏大宗南派,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和安成後劉蒼之後。這支劉氏屬於江西安成水部劉氏的分支,以水部劉氏始祖唐末五代人劉德言為遠祖。傳到宋代劉季位,官任中書,由江西豫章遷潭州(長沙),再四傳有劉端本,官任邵陵縣令,又遷湖南新康(今寧鄉縣)北。劉端本之後六傳為劉崇卿,在山東做官,任職期滿歸鄉,為避元末紅巾軍之亂,又隱居寧鄉縣西關外,再七傳至劉伯玉。

劉伯玉,名劉漢琳,字伯玉,明初官任翰林院檢討,為寧鄉石村劉氏開派始祖。

湘潭劉氏

1 湘潭石潭嶽衝橋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以劉德文為開基始祖。

據族譜記載,該支劉氏始祖劉德文,字志聰,原籍江西省安福縣圳上,明朝時官任直隸桃源知縣。任職期滿後,劉德文舉家南遷湘潭縣石潭鄉大哲壩。劉德文生了6個兒子,但只有老三劉由昇一支世代居住在此,到20世紀40年代,已傳到第22代,發展到5000多人。

2 湘潭六畝劉氏:

形成於元朝,來自江西,以劉鶴云為開基始祖。

據族譜記載,湘潭六畝劉氏始祖劉鶴雲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縣,元順帝時(1333--1368年)奉詔"遵招撫榜"由江西遷入湖南省,落籍湖南寧鄉之下樂,為劉氏入湘始祖。劉鶴雲之後,這支劉氏傳到第三世劉華四時,又因躲避兵亂而再次南遷,卜居湘潭卜索(今下索鋪)水口,後裔世居於此,形成湘潭六畝劉氏。這支劉氏家族在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由四世祖劉辰濟主持創修族譜。到20世紀40年代,這支劉氏已傳到劉鶴雲的第25代,人口約3000多,主要分佈在湖南湘潭、湘鄉、寧鄉等處。

3 湘潭易俗河白雲峰劉氏:

形成於明初,來自江西,以劉德先為開基始祖。

譜載,這支劉氏始祖劉德先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遷湖南開基,落籍湘潭易俗鄉雙塘灣。劉德先生3子:劉綱、劉紀、劉緒,後裔分為3大房。到20世紀40年代,湘潭易俗河劉姓宗族已傳20多代,人口也有數千人。

湘鄉坳頭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以劉肇鳴為開基始祖,以水部員外郎劉德言為遠祖。

據1996年上湘劉氏四川墊江縣支派《劉氏族譜》和清光緒五年(1879年)儉德堂《上湘坳頭劉氏九修族譜》記載,湘鄉坳頭劉氏源出江西水部劉氏,在劉姓宗族中屬於長沙劉氏大宗中的南派,是長沙定王劉發和安成侯劉蒼的後裔。

上湘開基始祖劉肇鳴是水部劉氏始祖劉德言的第20世孫。傳遞世系如下:

1劉德言→2劉稅→3承亮→4劉常→5朝臣→6劉賁→7劉杲→8劉棠→9劉伯華→10劉仟億→11劉詹龍→12劉定翁→13劉辛叔→14劉貴祥→15劉榮宗→16劉鉉繞→17簡該→18劉英器→19麗嶽→20劉肇鳴。

劉肇鳴(1479--1540年),字汝鳳,行三,明朝從江西遷居湘鄉坳頭。

劉肇鳴的後裔人丁非常興旺,清代以來就成為湘中大族。族人分佈在今湘鄉、雙峰、武岡等地,已繁衍了18多代。

附:湘鄉坳頭劉氏世系表

1劉肇鳴→2劉文忠→3劉一麟→4劉常吉→5劉命賢→6劉素生→7劉鴻典→8劉匡世→9劉天馨→10劉開誠→11劉景鳳→12劉運糧→13劉時馥→14劉際鵬。

岳陽劉氏

岳陽金城寨劉氏: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開基始祖劉處志。

譜載,岳陽劉氏始祖劉處志原籍江西省吉水縣,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因調選而西遷湖南,落籍湖南嶽陽縣金城寨鎮。到20世紀40年代,該支劉氏已發展到劉處志的第22代,4000多人口,主要分佈在湖南嶽陽、益陽等處。

湘陰文家鋪劉氏

形成於宋朝,來自江西,以劉朝勝為開基始祖。

譜載,湘陰劉氏始祖劉朝勝(1266--1324年),字文才,號如雲,太學生,宋元之際人。原籍江西省豐城縣紫溪村,南宋景炎年間(1276--1277年)從江西遷來湖南,落籍湘陰縣黃谷市。諳朝勝生了3個兒子:長子辛十四郎,居住在縣城;二子辛十五郎,居住在湘陰麻塘;三子辛十六郎,居道貫衝。此後,劉朝勝子孫繁衍興旺,到今天已發展到始祖劉朝勝的第30代,人口約有5萬多。

湘陰喬江劉氏:

本支為湖南望族,屬於劉姓宗族中的長沙劉氏南派。形成於明初,以劉世麟、劉世驊、劉世麒兄弟3人為開基始祖,以他們的父親劉泰華為太祖。

據族譜記載,本族太祖劉泰華,字谷臣,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梓溪村人,生3子:長子劉世麟,字靈長;二子劉世驊,字福淵;三子劉世麒,又名世乾,字黃配。明朝洪武初年,劉氏兄弟3人一同由江西遷來湖南開基創業。其中老大劉世麟、老二劉世驊兩兄弟落籍於湘江流域的喬江南岸長沙青蘇埂;老三劉世麒則落籍於湘潭九總街,傳到第四世又遷到喬江北岸的湘鄉沙口坪,形成3支鼎立的局面。1947年,3支合族聯族,定名為喬江劉氏,共推劉泰華為太祖。據統計,到20世紀40年代,喬江劉氏已經繁衍到劉泰華的第25代,人口超過10萬。這支劉氏主人分佈在湖南省中部各縣及湖北省的公安、石首、嘉魚、江陵以入江蘇高淳、浙江富陽等地。

湘中地區劉氏

此處所說的湘中地區只是一個大體的地域概念,而非一行政區域。它大休包括今婁底地區,以及附近益陽、邵陽市的一些縣。湘中地區劉氏,絕大部分都是劉玉盛的後裔,屬於所謂"三文五吉派"。

湘中劉氏形成於宋代,來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以劉玉盛為由贛入湘開基始祖,以劉玉盛之父劉先進為本族大始祖。

關於湘中劉氏在江西以上的遠古淵源和所屬宗派,歷來在江西老家湘中劉姓中都很不統一,大體有這樣幾種說法:一是認為劉玉盛祖先屬於彭城劉氏大宗,是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一種說法認為劉玉盛祖上屬於長沙劉氏大宗中的南派,是西漢長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劉蒼的後裔;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劉玉盛祖先屬於中山劉氏大宗,是中山靖王劉勝、蜀主劉備和開家劉氏始祖劉祥的後裔。這3種說法都見載於明清時期的江西、湖南兩省族譜,也見載於現代新修的兩省族譜。筆者因此問題複雜,資料也有限,暫時未能理清其頭緒,只好留待本書修訂版中解決了。

(湖南新化劉氏認為,劉玉盛祖先屬於中山劉氏大宗,是中山靖王劉勝、蜀主劉備和開家劉氏始祖劉祥的後裔,而且還是福建始祖劉祥公後裔。傳遞世系:祥→天錫→沐→龍圖→駒→世→安→景隆→先進→玉盛→文遠→轟→秦→世榮→如深→師賢→允諧→真叔→貴卿→元仲→百父→志清→海→延圭→光春→仕德→正恕→尚鼎→大右→應蟒→邦英→均鵲→立琮→寬碩→洪恢→德智→業蘭→豐棟→仁其→讓洋。資料提供劉洋。)。

雖然湘中劉氏對本族江西以上祖先淵源和世系有爭議,但對開基始祖劉玉盛來湘開基立業和後裔發展繁衍的情況,則比較清楚。

據多種族譜記載,湘中劉氏的開基始祖劉玉盛,原籍江蘇省吉安府泰和縣早禾市梅子村人。劉玉盛的父親劉先進(936--976年),字連拔,號古村,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進士,官任四川成都太守,敕封祕閣學士。建隆十七年(976)去世於成都官邸,由他的兒劉玉盛護葬於成都黃花坪。

劉玉盛(961——1059年),字緒昌,號福裔,少年時隨父在四川生長,因此有的文獻上稱他為蜀人。劉玉盛在北宋初曾任江南丹徒縣令、漢陽府戎廳,後任邵州(今湖南省邵陽市)太守,因成績突出,又升淮鹽御史。退休後,劉玉盛因喜歡湖南湘中一帶的山川,就帶領家人來此定居。他先回到他任職過的邵陽,後又遷到新化茅坪,在這裡定居立業。最後,劉玉盛在新華去世,安葬於新化蘇溪。

劉玉盛生了3個兒子:劉政、劉遠、劉滔,族譜中也作劉文政、劉文遠、劉文滔,合稱為"三文"。其中,長子劉政,奉父親劉玉盛之命居四川成都,為劉先進守墓;次子劉遠,留居新化茅坪;三子劉滔,遷居湖南漵浦。而劉政在四川所生的3個兒子(劉俊、劉傑、劉仁)中,又有劉俊遷湖南新化藿草城南之塔前。此外,劉玉盛祖籍江西泰和縣的族人,也在宋元時期陸續移民來湘中。其中,就有劉滔的堂侄劉吉祥、劉吉茂、劉吉蘊、劉吉才、劉吉星5兄弟於宋朝元豐八年(1085年)由江西泰和縣奉編移民來湘,前來投奔堂叔劉遠、劉滔兄弟。這5兄弟,就是湘中劉氏中的所謂"五吉"。

劉姓"三文五吉"的後裔族人非常興旺發達,不但人丁極旺,而且人才輩出,歷史上中科舉者、入仕做官者代不乏人。到今天,這支劉氏宗族已發展到數十萬人,蔚然而為湘中乃至湖南全省劉姓第一大族。湘中劉氏族人,現已廣泛分佈在湘中地區,並輻射到湖南全省和全國以及海外。

冷水江劉氏

形成於北宋,來自江西泰和,以劉吉茂為入湘開基始祖。

據劉桂南先生提供的族譜資料,該支劉氏屬於湘中劉氏"三文五吉"之一的吉茂公派。至於江西以上的歷史淵源,該族族譜認為是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安成思侯劉蒼的後裔,屬於天下劉姓中的長沙劉氏大宗南派。

冷水江劉氏入湘開基始祖劉吉茂(1061--1147年),字對時,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早禾市梅子村。宋元豐三年冬天,劉吉茂與兄弟劉吉祥、劉吉蘊等人,一同"奉編入楚",移民到湖南,落籍於星沙(今湖南長沙市)南門左。

劉吉茂生3子:劉紹安、劉紹宇、劉紹唐。其中,長子劉紹安,南宋紹興三年進士,官任吏部員外、大理寺卿。劉紹安夫人王玉娘,生2子:劉公*(興+土)、劉公譽。劉公譽生子劉仁仲,劉仁仲生子劉秉懿。劉秉懿,字子善,官任寶慶府(今湖南邵陽市)學正,因做官而又從長沙落籍於寶慶,又成為湘中地區劉氏的一支派始遷祖。

族譜所載冷水江劉氏傳遞世系:

高祖劉邦→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長沙定王劉發→1劉蒼→2劉當→3壽光→4劉喬→5劉巳→6劉宏大→7劉信→8劉英→9劉眭→10劉榮→11劉逸→12劉端→13劉奇→14劉允→15劉歆→16劉寬→17劉貞→18劉漱→19劉容→20劉則→21劉聰→22劉昭→23劉正→24劉槐→25劉效→26劉侃→27劉道→28劉完→29劉闢→30劉鐸→31劉副→32劉徹→33劉謀→34劉瑞→35劉敘→36劉健→37劉安→38劉牧→39劉類→40劉能→41劉壹→42劉伋→43劉勉→44劉豫→45劉異→46劉獻→47劉竹→48劉雲→49劉實→50劉順→51劉琢→52劉吉→53劉旵→54劉和→55劉仲正→56劉文斌→57劉吉茂(遷湘始祖)→58劉紹安→59劉公*(興+土)→60劉仁仲→61劉秉懿(湘中遷祖)→62劉德義→63劉立謀→64劉志和→65劉源政→66劉福善→67劉永虎→68劉祖鸞→69劉萬夏→70劉廷彥→71劉奉起→72劉興裔→73劉學方→74劉光照→75劉正凰→76劉大績→77劉宗漌→78劉邦棚→79劉助灼(桂蘭)→80劉道向、劉道夫、劉道春。

上述世系中,遷湘始祖劉吉茂以上江西部分的世系,筆者認為還有較大疑點,還有待進一步考訂。這支劉氏的第79代劉桂蘭(又作桂南,譜名助灼)先生,熱心劉姓族史的研究,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大量鮮為人知的譜牒資料。劉桂南先生教子有方,他的兒女中,長子劉道向,中南工業大學畢業,現移居美國;次子劉道夫,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日本廣島大學博士,現移居日本。

安鄉石磴劉氏

形成於元朝,來自江西,始祖劉翊聖。

據光緒二十六年《石磴劉氏續修宗譜》記載,石磴劉氏屬於劉氏宗族中的長沙劉氏南派,源出西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以長沙定王之子安城侯劉蒼為遠祖。(一說屬於彭城劉氏楚元王大宗,並說安成始祖劉莊是楚元王劉交的第40代孫。但此說所傳世系不可信。)本族遷湘始祖劉翊聖(1306--),字益贊,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早禾市梅子村圳上,本貫系出安成前溪,為安成前溪始祖劉莊的第19世孫。在湘中地區劉姓的所謂"三文五吉"中,劉翊聖屬於劉吉星的曾孫。他在元朝時官任鳳閣學士,因忤逆當道受排擠,被貶為潭州判官(一說為衡州別駕)。劉翊聖因喜愛湘南地區山水秀麗,退休後留居在湖南,定居在長沙府湘鄉縣老三十一都慕潭,成為劉姓入湘開基大始祖。劉翊聖死後葬於湘潭十都地名何家埠漩塘灣。 劉翊聖生了10個兒子,後裔分居各地:長子劉天稹,遷居安化下都明鏡井等處;次子劉天祥,遷居安化常安一甲小衝等處;三子劉天壽,原居石磴子下塘,後遷他處;四子劉天富,遷居安化常安、黃沙屋場、芙蓉、永溪、桐樹坪、巒峰寺等處;五子劉天貴,遷居新化九都馬家塘;六子劉天柱,遷居湘鄉;七子劉天輿,遷居新化十都一甲車田、江梘頭等處;八子劉天順,遷居邵陽;九子劉天則,遷居石磴;十子劉天奇,遷居安化珠梅。劉翊聖的10房子孫,遍佈湘中地區的新化、安化、邵陽、婁底、漣源、雙峰、湘鄉等市縣,人口數十萬,蔚然為湘中巨族。

石磴劉氏的第一世始祖,則是劉翊聖的第九子劉天錫的後裔。劉天錫生劉銀亮,劉銀亮生劉文燮,劉文燮生劉應照。劉應照的兒子,則是石磴劉氏的分支派祖劉則安。

始祖劉則安,行賢二,元時任山西太原知府。

石磴劉氏在創修族譜時曾訂立了一個28字的七言派語詩:

則楚汝思江廷德,萬繼元大世能期。悠遠時興景運泰,忠良扶上樹洪基。

其中,"則"字派就是石磴開基始祖劉則安。到光緒二十六年續修家譜時,又從第12代"世"字派起,新訂立一五言派語詩:世能期悠遠,時亨景運昌。忠良扶上治,孝友秉家綱。

其中,"亨"字又作"興","昌"字又作"泰","治"字又作"樹","孝友"二字又作"洪基"。時至今日,石磴劉氏已傳至劉則安的第二十六代。附石磴劉氏世系:

1劉則安→2劉楚遠→3劉汝青→4劉思禮→5劉江→6劉廷琥→7劉德嶽→8劉萬譜→9劉繼善→10劉元貞→11劉大玉→12劉世傑→13劉能學→14劉期蘇→15劉悠德→16劉遠氤→17劉時俊→18劉興碧→19劉景炳→20劉運*(釒+堯)→21劉志盛。

其中,第20世劉運*,明德大學畢業,早年與劉少奇等從事革命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天津市人民銀行行長。第21代劉志盛,譜名劉泰發,字志盛,號昌發,湖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對圖書館學、版本目錄學、文獻學都有較深的造詣,著有《王船山著作版本源流考》等文章。

湖南安化藍田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以劉思南為開基始祖。

據嘉慶十八年(1813年)劉思南公派下六世孫劉元(字體裁仁)《藍田劉氏源流序》記載,安化藍田劉氏在劉姓宗族中屬於長沙劉氏大宗中的南派,是長沙定王劉發的第四子安城倉侯劉思的後裔。劉思傳十二世劉簡,三國魏景元間(公元260--263年)任西蜀大都督,封元憲公,家居西蜀。劉簡之後又傳11代到劉汶,"由蜀而總管於潭州之西九十里鑿石浦",因此又成為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劉汶傳3代為劉延祐,唐開元年間再任西蜀都督,生子劉齊。劉齊生劉秩,劉秩生子劉暄。劉暄,字和軒,唐開成二年由潭州任吉州參軍,後成為江西潭源劉氏開基始祖。潭源二世祖劉先,任廬陵縣丞,因父親在吉州做官,父子二人共同參加平定唐末叛亂,後定居於廬陵縣儒行鄉四十五都汰源,並留父母在這裡奉養。劉先生子劉安理,劉安理生劉宗元。劉宗元任永豐縣尉,生子劉伯會,劉伯會生劉子敵,劉子敵生劉德潤,劉德潤生劉惟遠,劉惟遠生劉資深,劉資深生劉適,劉適生劉挺。劉挺官任襄陽主簿,生劉驤甫,劉驤甫生劉務修。劉務修中宋鹹淳十年(1274年)進士,他的次子劉遂榮。劉遂榮的兒子劉以能,字後耕,元至順年間舉人,官任寧遠知縣。他因始祖來自潭州,將家鄉地名汰源改為"潭源"以示紀念。劉以能生劉仲璋,劉仲璋生劉習恭,劉習恭的第三個兒子劉日衡生子劉協極,劉協極的次子劉源滔生子劉欽相,劉欽相生子劉菽,劉菽生劉應唐。劉應唐的第四個兒子劉添濤,字思南,即為藍田劉氏始祖。

劉思南是明朝天啟年間太學生,官任太僕寺卿,崇禎年間退休後回潭源故鄉。明朝末年,避亂遷湖南,定居於安化藍田。

武岡蓼清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漵浦,以劉伯榮為武岡開基始祖,以劉玉盛為入湘始祖。

據民國二十一年《武岡劉氏族譜》記載,武岡劉氏在中華劉姓大家族中屬於藍田知止園一族,雖然來自漵浦,實則遠出江西。

開基始祖劉榮伯,祖籍江西。是劉玉盛的第八世孫。據該支族譜稱,黃帝傳23代為劉累,由劉累傳到第85世為漢高祖劉邦,由劉邦傳到他的第50世就是劉玉盛,為劉氏遷湖南的始祖。

始祖劉玉盛"奉編徙上梅之茅坪",娶夫人趙氏、舒氏、楊氏,共生3個兒子:劉政、劉遠、劉滔。

二世劉滔,字岷江,號潤翁,招撫"辰溪蠻夷"有功封提督改補總制,又改封平服掌管相,在平定辰溪一帶少數民族的叛亂時途經漵浦,"見其山水秀麗",十分喜歡,於是遷居漵清開基創業。時間是宋太宗時期。劉滔娶夫人舒氏、竺氏,生2子:劉靖、劉霆。

三世劉靖,字峰熾,遷居安化坳頭。夫人向氏、楊氏、舒氏,生3子:劉梓、劉椿、劉橋。

四世劉橋,字元昆。夫人王氏、向氏,生1子:劉珍。

五世劉珍,字怡興。夫人舒氏,生3子:劉汝宗、劉泗宗、劉汝福。

六世劉汝宗,字大乾。夫人楊氏,生2子:劉世龍、劉世回。

七世劉世龍,又名劉似龍。夫人譚氏,生6子,分居各地:長子劉榮伯,遷居湖南武岡;二子劉華伯,後裔住邵陽新化;三子劉富伯,後裔住武岡;四子劉貴伯,後裔遷貴州省;五子劉春伯,後裔遷武岡;六子劉成伯,後裔也居住在武岡。

八世劉榮伯,為劉氏遷武岡蓼清的開基始祖。

劉榮伯生於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於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從湖南省漵浦遷武岡牛欄山之南竹山。夫人肖氏,生5子:劉然明、劉然祿、劉然琦、劉然清、劉然禎。

據20世紀40年代的統計,武岡劉氏當時已傳到第24代,人口發展到18600多人。

江西遷武岡劉氏:

形成於元朝,來自江西,以劉洪三為始遷開基祖。據《武岡劉氏三修族譜》記載:武岡沙市劉氏開基始祖劉洪三,原籍江西省吉安陵裡圳上,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考取進士,官任武岡知州,為正循良,政聲卓著。因喜愛當地山水秀麗、風景優美,任滿退休後留居湖南,落籍於武岡州西鄙,"卜居武攸沙市"。劉洪三生了1個兒子,名叫劉銘。劉銘生了2個子,分別叫劉誠、劉興,他們"一居水南之西,一居漢泌以東"。

劉洪三的後裔劉文淵、劉文宗、劉文遠、劉文通、劉文達5房後來聯合創修族譜,訂立了一個10字的派語:洪應再日汝,文廷浩榮時。

上派語中"洪"字派就是第1代劉洪三,"時"字派為第10代。同時規定,從第11代起,又循環使用這10個字派,並已實行到第16代"文"字派。但在第二次修譜時,族人認為這樣循環使用字派不綏,於是續訂了一個20字的五言派語詩:東壁讀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出國政,講易見於心。

這個續派是從第17代開始實行,"東"字派是原來的"廷"字派所改。但這個字派使用時間很短,僅實行了4代,到第三次修譜時,又改訂立了一個新的28字七言派語詩:儒仕文才世再思,子孫蕃盛步榮時。光先裕永開昌運,宏道榮成百萬宜。

新派語實行後,舊派的的第21代"府"派就改為新派的"儒"字派。

後來,該族還曾經續訂了一個五言新派語詩:

祖德芳聲遠,宗嗣慶澤長。繼承隆紹述,華國炳鴻章。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這支武岡劉氏已經傳到劉洪三的第26代。

醴陵東鄉白免潭劉氏

形成於清朝,來自江西,始祖劉永昇。

族譜記載,劉永昇,字保定,原籍江西省安福縣,清朝康熙年間,因經商遷入湖南,落籍於湖南省醴陵縣東鄉白玉潭。至20世紀40年代,這支劉姓宗族已傳到劉永昇的第11代,人口約1400多。

益陽沅江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始祖劉繼顯。

沅江劉氏始祖劉繼顯,原籍江西省臨江府峽山縣一都,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奉旨採辦,事畢遷湖南,落籍於離益陽19華里的爛泥湖。族人主要分佈在益陽縣、沅江縣等處。到20世紀40年代,已發展到始祖劉繼顯的第24代,擁有14000多人口。

漢壽軍山鋪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開基始祖劉江。據

族譜,漢壽軍山鋪劉氏遷湘始祖劉江,字達九,生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六十五都螺崗鋪,天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江西遷來湖南,落籍湖南漢壽縣軍山鋪鄉白蓮衝。到20世紀40年代,這支漢壽劉氏已發展到23代,3000多人。

附:漢壽軍山劉氏世系表

桃江劉家村劉氏:

形成於元朝,來自江西,以劉汝海為開基始祖,以宋代劉式為遠祖。

據族譜,桃江劉家村劉氏是宋代著名的墨莊劉氏後裔,屬於劉氏家族中的彭城劉氏一派。入湘開基始祖劉汝海,字伯河,曾任北直隸大名府太守。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劉汝海從江西遷來湖南,落籍桃源縣劉家村。到20世紀40年代,這支劉姓宗族已傳到劉汝海的第25代,人口發展到3000多人。

常寧南路江南鄉長江劉氏

形成於明初,來自江西,以劉福遠。

族譜稱,該支常寧劉氏屬於劉姓宗族中的長沙劉氏大宗,以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第八個兒子建成侯劉拾為遠祖。原籍江南。元朝時,有建成侯劉拾第37世孫劉爚。劉爚,字蘊美,高中狀元,官任江西學政,因"慕泰和梓溪風景",於是在此安定肇基創業。劉爚,生了3個兒子:長子劉福達,明初任廣東興寧縣派,後裔派衍出鬆、柏、桂3大房,分佈在衡、清之間。二子劉福通,遷居湖南新田。三子劉福遠,適居湖南常寧西言塘,明初標鎮常寧長江、呼頭大堡等處,為湖南祁陽、常寧等縣共同鼻祖。到20世紀40年代,該支劉氏已發展到第25代,人口繁衍超過3000千。

宜章龍村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湖南茶陵,始祖劉振遠。

這支宜章劉氏屬於劉氏宗族中的彭城劉氏?大宗,是晉朝安城太守劉遐的後裔,世居湖南茶陵一帶。本支開基始祖劉振遠,字禮存,官名劉清,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以總旗職奉命來宜章"平撫莽山一帶苗瑤",後來謀取就落籍於此,定居在宜章縣龍村劉家。到20世紀40年代,宜章龍村劉氏宗族已發展到400多人,傳到17代。這支劉氏宗族主要居住在宜章龍村,後來也有族人外遷到湖南寧遠縣藍山、廣東興寧縣。

宜章黃沙水尾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福建,以劉天龍為開基始祖。族譜稱,這支宜章劉氏屬於劉氏宗族中的中山劉氏大宗,客家劉氏一派。開基始祖劉天龍,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曾任廣東省乳源縣知事,後在明朝元統元年(1333年)因事遷到湖南,定居於宜章縣黃沙鄉水尾劉家。到20世紀40年代,這支宜章劉氏已發展到2600多人,傳了19代。該支劉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宜章,也有遷至、湖南寧遠、四川省、廣東連縣、乳源等處。

隆回縣御龍堂劉氏:

形成於宋朝,自來江西,始祖劉吉祥。族譜稱,該支隆回劉氏與新化蘭田劉氏屬於同宗,屬於所謂"三文五吉"之一。始祖劉吉祥,原籍江西省泰和縣圳上劉家,北宋元豐八年(1085)隨父親劉文斌因經商貿易遷來湖南,定居於隆回果勝鄉槲木山。到20世紀40年代,這支隆回劉氏已發展到2萬多人,傳衍30多代。

臨武、郴州劉氏:

形成於宋末,來自江西,入湘始祖劉淑遠。

據劉文夫郴州秀才鄉黃茅劉氏第五屆《續修族譜序》記載,臨武、郴州劉氏在劉姓大宗族中屬於長沙劉氏北派,即東漢皇族之後。這支劉氏自稱為漢宣帝兒子楚孝王劉囂和唐朝著名史學家劉知幾的後裔,以劉囂為第一世始祖。劉囂的第54代代孫劉興可,宋嘉寧時進士,居江西泰和縣,生4子:劉連、劉遠、劉達、劉近。

臨武劉氏入湘開基始祖劉淑遠,又名劉遠,字子靜,原籍江西泰和縣仙槎鄉,宋朝末年,因避亂遷來湖南,定居於湖南臨武縣武烏陂洞,後分佈於藍山、嘉禾等縣。傳到第9世劉子朝,又遷郴州。至20世紀40年代,郴州劉氏已傳到入郴始祖劉子朝的長子劉志禹的第18代,人口發展到4000多人。

寧遠劉氏

形成於宋代,來自江西,始祖劉拱北。

據族譜稱,寧遠劉氏與臨武、郴州劉氏屬於同支,均是長沙劉氏北派東漢皇族之後。開基始祖劉拱北,字星燦,原籍江西吉安太和縣,中進士,後官任湖南道州刺史。劉拱北任職道州期間,曾到寧遠追祭遠祖舂陵侯墓,"睹先祖封疆之址尚存,(光)武帝發祥之基未泯",無限感懷,於是退休後定居於寧遠馬鞍崗,以便守護先人陵墓。

據《劉氏族譜源流序》記載,劉拱北就是臨武和郴州劉氏入湘開基始祖劉淑遠的後代。當年劉淑遠生子劉濟弼。劉濟弼生劉讓,劉讓生劉憲芳,劉憲芳生劉廷彩,劉廷彩生劉高。劉高任山海關將軍,生4子:劉拱南、劉拱北、劉拱西、劉拱東。劉拱北遷寧遠後,生5子:劉富仲、劉安仲、劉寄仲、劉寧仲、劉宿仲。其中,劉富仲與嫡母仍回江西原籍,劉安仲遷居社福山,生子劉顯。劉顯生劉均寶和劉均玉2個兒子,又遷鵝婆井。

辰溪劉氏

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共有388個姓氏,劉姓人口共有35788人,為全縣第二位的大姓。辰溪劉氏主要為漢族,其次為瑤族,是當地有名的"七姓瑤"之一。

辰溪野泉井劉氏

據道光三年劉家傳《辰溪劉氏族譜序》和民國八年劉壽《(辰溪)劉氏續修族譜源流紀略》記載,該支辰溪劉氏形成於元朝,來自江西,以辛四公劉大發為本支派祖,以劉文質為遷湘始祖。遷湘始祖劉文質,字彬儒,號斐然,行念九,原籍江西省南昌梓溪。曾考取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進士,官任靖州知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事蹟載靖州府志。元順帝二十三年,天下大亂,劉文質任滿退休後,準備攜家歸江西梓溪。但因為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一帶交戰,歸途被塞,劉文質一家在行到湖南黔陽時,停止前行,而決定留居湖南黔陽,隱居在黔陽銅灣。他因此成為湖南開基之祖。

劉文質有6個兒子,後裔非常興旺發達,遍佈湘中地區,號稱湘中巨族:長子劉大興,行辛一,後裔居瀘溪蘭村碧溪;二子劉大量,行辛二,後裔居湖南麻陽;三子劉大器,行辛三,後裔居湖南沅陵三洲;四子劉大發,行辛四,移居辰溪野泉井;五子劉大龍,行辛五,後裔居湖南漵浦普園;六子劉大虎,行辛六,後裔留居黔陽。

辰溪野泉井始祖劉大發生6子:劉道芳、劉德芳、劉仁芳、劉義芳、劉禮芳、劉智芳。至20世紀40年代,辰溪劉氏已發展到入湘始祖劉文質的第19代,人口達4000多,分佈在辰溪的數十個村落。此外,這支劉氏還有大批族人外遷到四川省的秀山縣芭蕉廳、乾江縣金山界、歲林縣和貴州省黃坪等地。

民國時,這支辰溪劉氏家族還訂立了16個字的派語:"運際明盛,代啟賢親,成憲時若,繼序長新"。其中,"運"字輩是第19代。

耒陽劉氏:

《耒陽縣誌》記載,據1986年底的統計資料,全縣共計334個姓氏。劉姓是全縣人口數排第二位的大姓。縣誌又稱,耒陽劉姓屬於劉姓宗族中的中山劉氏一派。有劉備次子劉永後裔劉克己,後唐時考取進士,進入宋朝後更名為劉式,官任戶部尚書,遷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荻斜村。劉式長子劉政,遊湖南衡山,因喜愛衡山美景,因而入籍定居於湖南。劉政玄孫劉友榮,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年)遷來耒陽南嶽廟定居,為耒陽劉氏始祖。到今天,耒陽劉氏已傳至第40代。

衡山石灣鐵頭嶺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以劉敦敘為開基始祖,以劉莊為遠祖。

譜稱,該劉氏以南唐大理評事劉莊為遠祖。開基始祖劉敦敘,原籍江西省安福縣前溪,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來湖南省衡山縣月山鄉梅橋作客,因愛這裡山水好,因此遷居於此。後來族人大部分分佈在衡山縣石灣鄉鐵頭嶺一帶,至20世紀40年代,已發展到20代,擁有2000多有口。

衡陽劉氏:

《衡陽縣誌·人口志》記載,1987年全縣有姓氏345個,人口105萬。其中,劉姓人口居全縣之首,共計有114837人,佔全縣各姓氏人口的10.89%。

辰溪劉氏:《辰溪縣誌·人口志》記載,1982年統計,辰溪全縣共有388個姓,其中劉姓人口排在第二位,共有29785人。其中,劉姓中有部分是瑤族。

茶陵劉氏:《茶陵縣誌》,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共有355個姓氏,其中劉姓是人口排在第三位的大姓,共有64967人。縣誌所載劉氏有3支:茶鄉馬首劉氏,開基始祖劉茂齡,唐廣順二年(公元952年)由江西泰和早禾市徙居茶陵馬首,後裔又散居茶陵火田、堯水、腰陂、高隴、潞水、*(氵+米)江拱塘、虎踞茶澗等處;江口劉氏遷自廣東興寧,屬於客家劉氏;桃坑劉氏由福建上杭遷來。

寧鄉灰湯白石峰劉氏: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寧鄉灰湯白石峰劉氏因產生了一位著名的湘軍將領兼學者劉典而擠身於近代劉姓望族之列。

據劉志盛先生提供的民國三十二年然藜堂《寧鄉湯泉劉氏五修譜》資料記載,寧鄉灰湯白石峰劉氏形成於明朝,來源於江西,以劉榮章為開基始祖。

灰湯劉氏開基始祖劉榮章(1384--1454年),字碧注,號溥碑。劉氏先世在元朝時由江西吉水徙湖南衡山。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劉榮章與兒子劉華國、劉華山一同從衡山遷來寧鄉縣,落籍寧鄉七都九區白石峰下新塘灣竹山灣。劉榮章的後裔繁衍發達,形成寧鄉望族灰湯白廠峰劉氏。

第二世劉華國,字文彰,生活於明永樂、景泰時期。

第三世劉富有,字日新,生活於明景泰、正德年間。

第四世劉貴德,字撙擇,生活於明成化到嘉靖時期。

第五世劉俊彩,字星池,生活於明弘治到隆慶時期。

第六世劉秀芝,字春方,生活於明嘉靖至萬曆時期。

第七世劉賢文,字孟學,生活於明嘉靖到萬曆時期。

第八世劉良忠,字佑上,生活於明嘉靖至崇禎時期。

第九世劉宗鄰,字潮嶽,生活於明萬曆至清康熙時期。

第十世劉祖銀,字海宇,生活於明萬曆至清順治時期。

第十一世劉顯蝌,字玉伯,生活於明崇禎至清康熙時期。

第十二世劉應達,字澤臣,生活於清康熙至乾隆時期。

第十三世劉仁淑,字鬆幹,生活於清康熙至乾隆時期。

第十四世劉義旆,字繼揚,清雍正、乾隆時期人,特贈榮祿大夫。娶夫人牛氏、周氏,均贈一品夫人。

第十五世劉禮泰,字振暉,行六,清乾隆至道光時人,特贈榮祿大夫。夫人周氏,贈一品夫人。

第十六世劉智新,字永感,又字允慎,行六,清乾隆至光緒時人,特贈榮祿大夫。夫人蕭氏,封一品夫人。

第十七世劉典,夫人唐氏,誥封一品夫人,生2子:劉本鑑、劉本鐸。

第十八世劉本鑑,字滌吾,號省卿,行十,清道光至光緒時人。以父蔭步入仁途,初任候選同知、承襲雲騎尉,後任知府、中憲大夫。

第十九世劉宜潛,字用初,行二,太學生,世襲雲騎尉,清同治至民國時人。

第二十世劉先枝,為劉典曾孫,民國時人。

第二十一世劉立能,為劉典玄孫,生活在20世紀。

寧鄉灰湯劉氏先世自明朝初年以來,"家世業農",中是一個普通的農家,毫無過人之處。直到清朝後期,隨著湘軍的崛起,寧鄉劉氏也產生了一位著名的湘軍將領劉典,家族因此脫穎而出,名揚天下,成為中國近代劉氏望之一。

劉典(1820--1879年),字伯敬,一字克庵,近代著名愛國將領,傳見《清史稿》卷454和《中國人名大詞典》。

史稱劉家祖上世代務農,至劉典開始讀書求學。他年輕時以縣學生的身份,曾在著名的嶽麓書院、城南書院學習。太平天國爆發後,他在家鄉寧鄉縣辦團練,後應徵加入左宗棠軍幕,總司營務,不久即成為左宗棠手的一員虎將。後轉戰江西、江浙一帶。在江西浮樑、樂平等地打敗太平軍李秀成部,因功升任直隸知州。此後,劉典因作戰英勇,指揮有方,屢建戰功,因而不斷得到提升,同治元年(1862年)任知府,後改浙江按察使。三年奉命幫辦蘇皖軍務,後改為幫辦福建軍務。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劉典率部追隨左氏入陝,駐守潼關,任甘肅按察使。隨即又被同治皇帝封為三品卿、幫辦陝甘軍事。同治七年,劉典再升為陝西巡撫。任職期間,召集流亡,減免雜派,開浚河渠,興修水利,政績卓著。

光緒元年(1875年),劉典奉命率部開赴左宗棠營,幫辦陝甘軍務。他以左氏西征軍副主帥的身份率部開赴新疆,參加平定阿古柏叛亂,為防止分裂,保衛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勳。此後,劉典經營新疆3年,直到1879年病逝於甘肅軍營。

劉典去世後,清朝政府下令為他在全國建立專祠祭祀,賜諡為"果敏"。他的墳墓在家鄉灰湯。他的著作有《劉果敏公遺書》17卷存世。

據族譜,灰湯白石峰劉氏很重視宗族歷史,曾於明朝隆慶年間創修族譜,以後在清道光六年(1826年)二修,同治年間三修,光緒年間四修,民國三十二年五修。這支劉氏在初修族譜時就訂立了16字的字派:

榮華富貴,俊秀賢良,宗祖顯應,仁義禮智。

道光六年二修時續訂如下20字的字派:

大本宜先立,家從積善昌。詩書傳後嗣,種田永聯芳。

到今天,寧鄉灰湯白石峰劉氏已繁衍到第22代"家"字輩了。

湘鄉櫧山劉氏:

湘鄉櫧山劉氏是近代中國劉姓中的著名家族,也是湖南地區最古老的土著劉姓宗族,這個家族隨著曾國藩的湘軍而崛起,因產生了著名湘軍將領劉蓉而聞名。據宣統元年(1909年)傳經堂湘鄉《櫧山劉氏三修族譜》記載,湘鄉櫧山劉氏形成於北宋初,遷自廣西桂林,祖籍豐沛彭城,以劉元貴為遷湘開基始祖。

譜載,櫧山劉氏開基始祖劉元貴,字爵生,生於唐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八月二十五日,去世於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九月初八。原籍"江南徐州府豐縣彭城驛",是劉泰嘉的兒子。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因中原一帶戰亂不堪(族譜上說是避黃巢之亂,但當時去黃巢起事已有半個世紀,當是族譜誤記),劉元貴為避亂自豐縣徙居廣西桂林府臨桂縣。後來,劉貴元又再一次遷徙,在北宋建立的第一年即公元960年從桂林來到湖南,定居在湖南湘鄉縣城南120華里的神童鄉樂善裡,即後來的湘鄉四十都萬寶坪老櫧山。後裔世代居此,繁衍成湘鄉楮山劉氏。

一世始祖劉元貴,娶夫人童氏、羅氏,共生7個兒子:劉大華、劉大榮、劉大顯、劉大耀、劉大銘、劉大章、劉大鏗。

第二世劉大銘,3子:劉煥一、劉煥二、劉煥四。

第三世劉煥四,生2子:劉興俊、劉興傑。

第四世劉興俊,生3子:劉正中、劉信中、劉德中。

櫧山劉氏發展到19世紀中葉,因孕育了一位著名將領劉蓉而聞名。

劉蓉是櫧山劉氏的第27代。他的曾祖先劉循南、祖父劉有瑋、父親劉振宗,都未曾做官,後都因劉蓉而被例贈光祿大夫;弟弟劉蕃,雲騎尉。

劉蓉(1816--1873年),又名劉容,字孟蓉,號霞仙。自少懷大志,有文才,"尤務通知古今因革損益得失利病與其風俗及人才所以盛衰,慨然有志於三代,思一用其學術以興起教化,維持天下。"但劉蓉"不事科舉",只是一名諸生。太平天國起事後,曾與曾國藩等在湘鄉辦團練,並隨曾氏在江西與太平軍作戰。咸豐十年(1860年),隨駱秉璋入川,在駱氏幕內參贊軍務,2年後出任四川布政使。在任期間,整飭吏治,倡辦釐捐,政績卓著。同治元年(1862年),曾奉命率部追剿石達開,在大渡河與太平軍展開激戰,劉蓉大獲全勝,石達開兵敗被俘。劉蓉將石達開押送成都,用酷刑處死。

第二年,劉蓉調任陝西巡撫,督辦全陝軍務。同治五年,在灞橋與張宗禹部捻軍作戰時被捻軍擊敗,不久受到清朝廷的處分,被革職後回家鄉湘鄉。此後,劉蓉在家鄉 "築玩易閣,讀書其中,足不出庭七年",著有《思辨錄疑義》2卷、《養晦堂詩文集》14卷等行於世。 劉蓉去世後,葬於湘鄉白竹山,由著名學者郭嵩濤撰寫墓誌銘。劉蓉娶一品夫人王氏,生了2個兒子和4個女兒,其中,大兒子劉鴻業,候選員外郎、賞三品頂戴花翎;二兒子劉麒祥,過繼給叔叔劉蕃為子,世襲雲騎尉、候選同知;大女兒嫁給曾國藩的兒子、著名維新派人士曾紀澤為妻。湘鄉櫧山劉氏曾訂立了一個65字的派語:

大煥興中(一作"子"),萬漢紹誠一,添先宗祖仕,再思*(王+貴)福德,廣志時必有。忠(一作"運")常培國本,顯耀振鴻文。永遠恢宏緒,昌明建偉勳。孝友傳家久,寬仁衍澤長。敬恭延瑞慶,元敦篤迪輝光。

其中,"元"字派就是櫧山開基始祖劉元貴。千多年以後,作為湖南最古老的劉氏宗族之一,櫧山劉氏世世代代聚居湘鄉,至今已發展到約2萬人,繁衍到劉元貴的第30代。

湖南衡東鐵頭嶺劉氏:

劉嶽軍提供,父親生於湖南衡東鐵頭嶺。據墓誌說遷衡初祖是敦敘,他的長子叫輔。下面是輔的墓誌:輔祖墓誌,先考劉公輔,字廷弼,住西江吉安府安福縣,土名前溪,派出三十七都沙礱,敘倫堂生於正統壬戌十月十九亥時,娶大橋朱氏,生男曰孟朗、朝、明,娶媳曠氏,孫曰仲蘭。住原籍成化,甲午客湖廣衡州府衡山縣十一都土名溫衝,又娶永新縣朱七都搗石顏氏,生男曰期、胡、朋、朔、娶媳康氏、周氏、曠氏,孫仲黃、英、芝、愛山水之秀而家焉,享年六十有四歲,歿於宏治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辰時,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卜宅後虎形坤山艮向兼醜未而葬焉,嗚呼,滄海桑田之變,子孫萬世知自來矣,明正德元年。孟朋謹刊,此志於清嘉慶九年甲子梅橋裔孫乃卜文享,從梅橋羊蹄山改扦祖妣,所得旋卜葬溫衝亨堂後,原志仍瘞墳前。

湖南衡東鐵頭嶺劉氏班行:尚上芳上先下漢上世下,孫下子上自上曉下唐下。安上成下宗上澤上遠上,德下望下重上衡上湘下。忠下孝上傳上家下久下,詩上書上裕下後下昌上。修上齊上崇上典下訓下,積上善上慶上餘下香下。

*十三修批註雲:唐字輩以上涉矜張先輩,唐字以下另弁四句。十四修仍師前譜外,昌字以下新續兩句,以供後人參考。

湖南茶陵縣、資興市滁口鎮、炎陵縣西渡鎮劉氏

劉勇提供:本支劉氏系廣傳公後裔,1、開七公 2、廣傳公 3、巨源公 4、明遠公 5、天賦公 6、仲富公 7、法全公 8、浩公 10、鎮公 11、大寶公 12、鬆峰公 13、夢奎公14、贊仕公

15、汝霖公 16、協政公 17、石龍公 18、獻福公 19、廷贊公 20、應龍公 21、元彩公 22、亨閏公 23、禎珊公 24、祥昌公 25、遠堯公 26、餘致 27、慶華 28、德山。

分居在湖南茶陵縣江口鄉彩霞村(獻福公長子廷謨公子嗣)、湖南資興市滁口鎮長河村劉家組(獻福公次子廷贊公子嗣)及湖南省炎陵縣西渡鎮瑞口村(獻福公四子廷諱公子嗣)。

邵陽曲塘劉氏

始遷祖仁壽公,明洪武元年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遷居湖南邵陽東鄉曲塘,子才敏,生二子:義華、義富。義華公派衍兩房,義富公之子必榮生友志、友斌,支分八房。族譜始修於清乾隆55年(1790),道光20年(1840)續修,光緒12年(1886)三修,1932年四修。班次:仁才義必友,志萬廷添興,子啟承基位,永守任品榮,世德純如一,宗祖定再亨,忠孝光前代,慶昌裕後生,謹行超高士,節烈敬常存,明良維邦國,時際振家聲。

邵陽劉氏

始祖 公,初名讚,字叔美,既仕後隸籍江西。傳七派至孝德公,十五派至顯離公,字光道,明正統2年生,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中鵠鄉古塘邊,自江西遊雲南,轉徙邵陽縣治北西坪白鹿豪塘,子二:遐、迪。時又有孝德公九世孫仲行、恢福、選、齊、釗五公由江西遷居邵陽。七房後裔散居邵陽、安化、寧鄉、新化、益陽、龍陽、沅江、湘鄉、湘潭等縣。清康熙61年(1722)、乾隆59年(1794)、嘉慶4年(1799)、道光23年(1843)、光緒18年(1892)曾合修族譜。至1948年,已傳36代,男女丁口約萬人。宗祠建於湯仁橋。合族班次:(自二十七派起)開國尚中庸,賢才方啟佑,俊傑肇洪光,禮義生富貴,和順致吉祥,積德昌隆遠,存仁福祿長。

邵陽劉氏

邵陽城北劉氏:據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小墨莊邵陽《劉氏重修族譜》記載,這支邵陽劉氏形成於明初,來自江西,在劉姓宗族中屬於長沙劉氏大宗的南派,即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安成侯劉蒼的後裔。晉成帝咸和年間,有劉椽,號懷溪,官任司徒,由江西安福安成茨分居湖南湘鄉中村。傳到唐末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有五處士兄弟4人避黃巢之亂散居湘中各縣。五處士生3子:劉琉、劉番、劉贊。劉琉就是該支邵陽劉氏的分派始祖。

劉氏一世始祖劉琉的次子劉桌,字淑美,居湘鄉縣南。自劉桌傳七世到劉孝德,八世到劉顯離,於明朝初年由豫章遊雲南再轉遷湖南,定居邵陽城北開基。此後,這支劉氏後裔一直居住在湖南邵陽,成為今日邵陽劉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湖南祁陽、邵陽、衡陽劉氏:

劉建玲提供:因為我們這邊的族譜祁房原班的字輩不同,我們的原班字輩是:孔甫貴子應、壬政友一永、定世興邦道、德紹忠良遵!以後是三陽合譜分別是:德意曾良軍、先賢肇景運、繼起發昌明、敦本傳家訓、存心自守成!我們這邊現在是祁陽、邵陽、衡陽合譜了!您們只能夠在四川的老譜上才能查得到。

邵陽劉氏

始祖盛典公,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人,子二:得富、得秀,明洪武2年(1369),富、秀二公終父喪奉母遷邵北花橋。後富公移居棠溪,子孫散居寧鄉、益陽、安化等邑,裔孫思彬公,字質茭,清康熙年間遷居寧鄉長田衝。秀公守居花橋,子孫衍居隆回長源江。清嘉慶元年(1796)富、秀二房始修族譜,同治2年(1863)續修。派語:盛得再以道,景潮廷添芢,學思允正定,萬國世大承,忠上安邦志,敦宗應必長,聞名芳百代,選達啟榮光,孝敬熙先澤,詩書迪後英,衡湘鍾毓遠,閥閱樹家聲。

邵陽錫嶺衝劉氏

始遷祖海公,明洪武2年(1369)由新化縣茅坪蘇溪關遷邵陽縣南鄉錫嶺衝。族人多分佈在時雍鄉火燒田、老鋪,谷洲鄉浸底井、甘井、鞏橋,親睦鄉興隆凹等地。至1948年,已傳22代,男女丁口約1600餘人。宗祠在錫嶺衝。

邵陽劉氏

始祖肇進公(字熿)、肇光公(字有耀),元至正間由江西泰和縣因官昭陵遷邵陽縣仁鳳鄉何公殿和中一鄉譚家町。族人多分佈在邵陽、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傳26代,男女丁口約8500人。進公房宗祠名“黎照堂”,位於仁鳳鄉何公殿,建於乾隆2年(1737)。光公房宗祠名“崇彝堂”,位於中一鄉潭家町,建於道光24年(1844)。

邵陽雷灣劉氏

始遷祖振仁公,字鳳岐,號楚軒,行三十五郎,元延祐6年(1319)由攸縣因避亂遷居邵陽縣中一鄉雷灣。至1948年,已傳32代,男女丁口約6000餘人。宗祠名“敦睦堂”,位於雷灣,建於清乾隆24年(1759)。

邵陽彭城劉氏

始遷祖觀珩公,明洪武間由江西泰和縣鵝頸大丘遷居湖南寶慶府邵邑東鄉西洋江衝頭村(今屬邵東),其子殊絢公生奇釗、奇清,派分兩大房。族譜創修於清嘉慶20年(1815),光緒15年(1889)二修,1921年三修。三修時認為“衝頭村”稱呼不雅,改稱“蓮城”,1994年釗裔十世明升公房四修時改“蓮城”為“彭城”,以端源頭。班次:得觀珠奇漢,應鑑邦廣明,仕才興顯秀,孟季永朝東,元和昭盛世,敦厚啟賢良,大業光華遠,芳修萬代傳,達道行先後,長宗秩敘謨,繼開書日月,參贊易乾坤。

邵陽堆頭劉氏

始遷祖萬卿公,字鎮佐,元至正間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居今邵東仁風堆頭。明成化9年(1473)一修族譜,清康熙48年(1709)、乾隆29年(1764)、嘉慶8年(1803)、道光20年(1840)、光緒元年(1875)、1912年、1945年續修。班行:萬綿汝宗世,文永邦廷興,大朝天子位,鼎祚德昌榮,樂善傳家遠,存仁積慶長,詩書揚盛澤,忠孝繼前光。

邵陽拖洲劉氏

始遷祖賞衿公,明洪武初以昭武將軍來守寶慶,因家於邵。

邵陽城東馬鞍山劉氏

始遷祖允雷公,名屬,原籍江西泰和,官武宣知縣。明洪武間始遷於邵,其後居馬鞍山麓。後裔居富陽都、雞籠山、戴家橋諸處。其八世孫應龍,字文見,一字在田,萬曆進士,授崑山知縣,遷南京太常少卿,著有《一得編》,詩見《沅湘耆舊集》。

邵陽白鹿劉氏

始遷祖文惠公,子永信,始居邵陽西。

邵陽北鄉抱隆潭劉氏

始遷祖汝龍公,江西泰和縣人,明時遷邵,居北鄉抱隆潭。

邵陽楓江溪劉氏

先世左千百,始居寶慶,生應福,應福生元義。楓江溪劉保無後,以元義為子,更名仁義,稱左劉氏。

邵陽五峰鋪劉氏

始遷祖澄公,明隆慶2年(1568)自江西廬陵縣安福鄉遷武岡,復遷邵南尚賢裡。邵陽小溪市劉氏 始遷祖長慶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府來寶慶任職,因兵亂未返,隸籍邵陵。族人分佈於小溪市鄉川門、託鬥等村及霞塘雲、黃荊、白馬等鄉。

邵陽尚寶鄉劉氏

始遷祖祐公,明時自江西廬陵儒行鄉遷此。

邵陽巖口鋪劉氏

先世宋元豐8年(1078)自江西泰和早禾裡遷此。

邵陽杉木源劉氏

始遷祖希浩公,明末清初自江西蓮花縣遷居湖南邵陽縣中一鄉杉木源。族人多分佈在本縣本鄉以及四川大竹縣歸化鄉。至1948年,已傳17代,男女丁口約600餘人。清同治間建宗祠於檀香嘴。1915年創修族譜。

邵陽雙江橋劉氏

始祖廣太公,字發庠,元至正時因避兵亂自江西泰和縣遷湘,開基於邵陽縣太一鄉雙江橋。族人多分佈在雙江橋,以及湘鄉、寧鄉、益陽、沅江、黔陽、四川巴縣、貴州銅仁等地。至1948年,已傳23代,男女丁口共10360人。宗祠在雙江橋。族譜始修於清道光23年(1843)。

邵陽雙江劉氏

始祖惟勝公,字瑞士,明洪武初年由江西省安成縣遷湘,開基於邵陽縣中一鄉雙江。族人多分佈在邵陽等地。至1948年,已傳20代,男女丁口約800餘人。清嘉慶17年(1812)建宗祠於雙江。

邵陽橫江劉氏

始祖興國公,字正和,明崇禎間因土地不闊由邵陽縣中鄉石口遷居本邑中一鄉橫江。族人多分佈在中一鄉、東茅鄉等地。至1948年,已傳13代,男女丁口約2400人。宗祠名“永睦堂”,位於橫江衝,建於清乾隆56年(1791)。

邵陽洪田劉氏

始祖翊聖公,字益贊,仕元鳳閣學士,謫潭州,隱居上湘三十二都,生有十子,分居湘、邵、新、安等邑。天祥公為其一。天祥生四子:順、遂、亨、通,遂、亨、通分別卜居湘鄉、永郡和安化,順公則卜居邵陽三溪六都洪田。族譜始修於清康熙53年(1714)。至1948年,已傳29代,有1400人。宗祠設在維一鄉。

劉瓊峰:我來自彭城堂我是翊聖公第四子天壽公的後裔班號依次為:翊天福(興)壽(孫)萬(明),文(昌)志(貴)廷(附)奉(儀)紹(奇),大(鸞)承(敬)必(禎)世(泰)正(偉),安(輿)邦(詩)順(成)道(祥)德(論),容(鯉)先(樹)啟自新,兆。。。。。。我是自字輩,我的爺爺是先字輩他有幾個兄弟分別是先相、先植、先彬、先儀,其中相、植、彬去向不名。

邵陽老屋橋劉氏

始遷祖立明公,明洪武間由江西泰和縣梅子村圳塘上徙居湖南邵陽縣南路五花坪老屋橋。立明四子:長志固,仍居老屋橋;次志國,分居劉官衝,其後分派七什田、荷葉塘;三志回,分居牛角山;四志因,外徙。清光緒34年(1908)長、次、三房續修族譜。

邵陽塘田市水津渡劉氏 始遷祖貴公、富公,明初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入。貴公居水津渡,富公居今塘田市鄉劉富村。

邵陽大戶劉氏

始遷祖大邦公,明嘉靖間自江西安福縣梅林村徙居湖南邵陽尚賢都仁厚裡,入大戶籍。五傳而分澤、演、沚、淇、江五派。1946年大戶劉氏十修族譜,堂號磐宗。

邵陽漁溪劉氏

始遷祖必超公,明洪武年間從江西徙入邵陽縣北漁溪,今屬新邵。

邵陽小灘村劉氏

始遷祖秉良公,明萬曆年間自江西安福徙邵陽小南山小灘村,今屬新邵。

邵陽陂丁劉氏

始遷祖先粹公,明孝宗弘治8年(1495)攜子袞自江西廬陵丁陂村遷邵陽縣東鄉三溪裡陂丁村,今屬新邵。

邵陽白果園劉氏

始遷祖萬鎰公,元末明初從江西吉安徙居邵陽北路白果園,今屬新邵。其裔分佈新邵慄山(新坑邊村)、沙子田等地及隆回、武岡等縣。

邵東劉氏

1949年邵東劉氏巍公房、受公房、愈公房、遠公房、尅利公房三修族譜,五房人口共4136人,堂號藜照。班次:裕昆芳聲遠,明倫教澤長,詩書綿富貴,忠孝紹陶唐。

長沙南坪劉氏

始祖戊寅公,字漢江,龍圖閣學士,誥贈紫金光祿大夫,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梓溪村白茅坪。傳十六世至福淵公,諱世驊,字靜深,號潛龍,行居三,明勅授承德郎,洪武初年因避兵燹由江西遷湖南長沙新康都南坪,子二:吉常、仲常,衍東西兩大房,傳七世,東房衍為三支,西房衍為七支。族譜草修於清康熙41年(1702),至1937年五修。康熙元年(1662)建祠於南坪善家嶺。派語:常啟長輝興,清元國盛凝,知文宣大烈,守典樹芳型,忠孝光前遠,詩書裕後深,本根固培植,蘭桂發餘馨。

長沙劉氏

始遷祖楚渙、楚敬、楚珍三公,明末清初時由江西遷居湖南長沙。楚渙支居河西八曲河劉家山,楚敬支居河東格塘劉家灣,楚珍支居河東劉四塅。民國間三支三修族譜,堂號九睦。

長沙河西楓梓塘劉氏

明洪武元年(1368),宗盟公與曉公、昭公由江西泰和縣鵝頸大丘水圳頭鎮上遷湖廣。昭公落業瀏陽;曉公落業寶慶城埠;宗盟公,字順承,號虔然,落業長沙河西楓梓塘,至五世衍為昌玉、昌吉、昌映三大房。族譜創修於清咸豐2年(1852),光緒22年(1896)續修,1946年三修。派語:聖賢立文章,宗維泰祖昌,允人承必若,世國正增光,士彥傳經學,雄圖振漢邦,克家明俊德,忠孝樹綱常。

長沙、瀏陽劉氏

始祖普道公,隸籍江西豐城縣,明洪武2年(1369)其子漢銘公,字叔仲,別父偕弟新景,字南仲、上均,字文二遷湘,卜居湖南長邑洞田,後來三公又分遷各處:漢銘公居瀏北劉家邨、新景公居潦滸市,上均公居長沙旺衝。普道公祠位於劉家邨,建於清道光15年(1835)。清道光8年(1828)漢銘、上均二房合修族譜,光緒5年(1879)續修,1931年三修。均房老派:添思得祥文,世東再學榮,顯元高百孝,書香啟俊榮。銘房老派:北志必朝興,泰添福生春,俸令全忠孝,書香啟俊英。合派:善積家錫慶,德厚緒麟臻,心正身之寶,儒修國大賓,紹裘承裔業,發達永宜昌,富貴揚聲裕,蘭桂久騰芳。長沙田坪劉氏 始祖筠公,字芳遠,南宋末年人,原籍江西瑞州府新昌縣,賜進士出身,除六科都給事,為潭州太守,卜居善化縣謀塘,四世祖亨高公,字蔚華,由謀塘沙渚分居三都田坪,為田坪劉氏一派祖。清光緒30年(1904)纂有族譜。班序:(自四世起)亨世元克廷,太正一明德,若能繼祖宗,可以定君國,孝友承先業,忠良慶上恩,文華開景運,經學啟家聲。

長沙延蒼劉氏

始祖顯然公,字體仁,號秀峰,江西人,元代官湖南潭州路教授,始佔籍長沙。至第三代銘、鑑、理三公,鑑、理二公遷湘潭。銘公,字明正,官靖安主簿,贈萬安知縣,為長沙始發祖。子孫田廬丘墓多在長沙萬壽鄉石迴嘴及河西鄉亭子廟、白虎塘、龍潭壩等處。祠堂始建於清乾隆54年(1789),位於省城北關外廂總鋪古鐵佛寺及東嶽廟西南隅,咸豐間移置於本籍東鄉明道都七甲楊高衝。族譜始修於乾隆51年(1786),道光22年(1842)二修,1936年三修。派語:(自九代起)夫衍方大,世正卓昌,吉人宣立,介系用光,家承孝友,國本忠良,為善克永,守典必長。

長沙河西劉氏

始祖仕乾公,字正坤,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豐城梓溪遷居長沙河西,子二:至恭、至敬,衍為二房。族譜始修於清同治3年(1864),光緒33年(1907)續修。十五世孫國斌,字子梅,以軍功起家,官至記名提督。派語:仕至繼國,朝福廷時,子學之以,正大光明,輝映傳業,紹述詒經,本培孝友,世尚廉貞,英賢卓啟,景運煥興,廣延先澤,永振家聲。

長沙花山劉氏

始遷祖維綱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吉安縣宦湘,開基於長沙縣新康鄉花山,再遷團頭湖。傳至五世,支分永乾、永高、永述三房。族人分佈於寧鄉、益陽、華容、南縣、沅江、湘陰、湖北公安、石首等地。1933年五修族譜,堂號敦睦。至1948年,已傳23代,全族人口約3400人。清乾隆57年(1792)建宗祠於團頭湖。

長沙曲江劉氏

遷湘始祖吉公,明嘉靖末自江西吉安府安福縣徙居長沙尖山。次子崇明,攜子遷壽、弟崇博、崇厚,復自尖山轉徙善化河西六都曲江。1916年纂有族譜,堂號惇敘。

長沙大東茅巷劉氏

始祖天聲公,字上載,明朝江西人。傳四世至睿公,字沛楫,宦遊來湘,開基於長沙市。族人分佈於長沙縣四鄉,益陽永樂、侍郎,寧鄉蓮花、石潭等地,以及華容、南縣、沅江、瀏陽、湖北等地。至1948年,已傳26代,全族人口約20000餘人。宗祠在長沙市大東茅巷。

長沙泉山劉氏

始遷祖極公,明初自江西吉水徙居長沙府善化縣六合山,未幾再徙邑之泉山。清宣統元年(1909)三修族譜,堂號傳經。

長沙花林沖劉氏

始遷祖浩公,明初自江西徙居善化湘江西花林沖。清光緒間三修族譜,堂號藜照。

長沙劉氏

始祖宋時器之公,傳十世至武德公,南遷來楚。清乾隆46年(1781)三房合譜,道光7年(1827)續修,光緒11年(1885)三修,1937年四修。

長沙劉氏

1 長沙(校正堂)劉氏:

形成於明初,來自江西,始祖劉靜深。

據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校正堂《星沙劉氏四修族譜》記載,長沙劉氏開基始祖劉靜深,幫籍江西省吉安府永豐,在元明鼎革之際由江西遷來湖南,定居於楚南星沙(今長沙)之新都。劉靜深生2子:長子劉吉常,次子劉仲常,他們的後裔形成長沙劉氏的兩大房。

2 長沙(忠定堂)劉氏:

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長沙劉氏宗譜》記載,忠定堂長沙劉氏形成於宋。開基始祖劉武德,遠祖劉器之。

長沙市東茅巷劉氏

形成於明朝,來自江西,開基始祖劉蕭。

譜稱劉蕭,字九官,原籍江西省清江樟樹,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由江西遷入湖南,落籍長沙市河南街。到20世紀40年代,這支劉氏已傳到劉蕭的第17代,人口數百,主要分佈在長沙市。

長沙劉氏

遷湘始祖允洪公,字芳萊,明成化間由江西瑞州府高安縣天寶遷居湖南省垣。遷善始祖文滔公,字必達,由省垣落業善化九都蛟溪劉家灣,後人世居十都萬福塘立山。

長沙劉氏

始遷祖知公,明天啟間由江西官長沙,致仕卜居河西七都鳳皇橋,隸籍善化。

長沙劉氏

始祖安公,字西庵,誥封振威將軍。二世祖宗禮公,字少泉,河南汲縣人,清康熙間官湖南辰州總鎮,誥授振威將軍。三世祖之邦公,字沛先,留寓湖南,隸籍善化。

長沙泉塘劉氏

始遷祖炳誠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鳧潭圳上蟠龍山遷居寧鄉桑塘及蔡家塘等。清乾隆46年(1781)一修族譜,道光15年(1835)、同治6年(1867)、光緒19年(1883)、1918年續修。派語:賢能開鼎甲,忠孝煥南湘,定贊經綸茂,家聲萬世昌。

長沙劉氏

始祖子英公,原籍江西豐城縣,明任湖北荊州將軍,其孫應時公,字和宇,清順治初年自安化遷居善化。

長沙河西貫莊劉氏

始遷祖永瑞、永福公,漣公十三世孫,清康熙初自廣東始遷瀏陽萬家坊,後徙善化河西貫莊劉家灣。

湘鄉、寧鄉、衡陽三舍劉氏

始祖適公,字時行,行十八,初家南康,仕南唐官至工部尚書,退就尋訪山水,經安福縣南之上井,愛其秀麗,遂卜居谷木塘之北。適公曾孫愍,愍生員,員生知剛,三世相繼貢於宋,成均為上舍生,鄉里榮之,目以“三舍”。明成化15年(1479)創建三舍總祠,宋紹興32年(1162)始修族譜,明成化9年(1473)續修,嘉靖24年(1545)三修,萬曆41年(1613)四修。明代中葉後裔南遷,清乾隆38年(1773)南遷各支之居湘、寧、衡三邑者獨自五修。至1944年七修時設局於湘鄉白田祠。三十四世器鈞,陸軍中將,中央測量總局局長。世派:廷培良器,家裕學行,人文大振,錦採輝明,綱維教澤,顯達先聲,惟道翔洽,涵養從容,率常由典,敦質重名。

湘鄉、邵陽劉氏

始祖萬戶公,字封侯,仕元,官萬戶,明洪武元年(1368)攜三子德潤、華先、應昌自江西豐城縣因避亂徙湖南湘鄉石底。稍後華先公留居石底,德潤公遷居邵陽南衝,應昌公徙居邵陽界江。三房合譜創修於清乾隆28年(1763),咸豐3年(1853)續修,1919年三修。清道光30年(1850)建萬戶公祠於邵陽南衝。南衝舊班序:廷再興宗祖,仲應天子邦,吉定有道文,武全永代芳。石底舊班次:廷再興宗祖,仲應定安邦,國正天心順,武全永代芳。界江舊班次:汝孝大嗣必,世萬添子邦,吉定有道文,武全永代芳。續修班次:先澤貽謀遠,宏範啟祚長,詩書光前業,忠義佐明良。

湘鄉車灣劉氏

始祖瑕公,仕晉安成太守,居安福笪橋。傳四十世至文商公,字宗漣,明天順間自茶陵徙居湘鄉學前總第一山,其後遷三坊車灣,再遷蒿子坪,終遷洙津渡月塘灣。清乾隆13年(1748)與茶陵劉氏合修族譜,咸豐8年(1858)獨修,光緒31年(1905)又續修。宗祠建於乾隆43年(1778)。

湘鄉茶佩劉氏

始祖建德公,長子業盛於明宣德間由江西廬陵遷茶陵。至八派祖太栢公於明萬曆間由茶陵遷善化,十派祖雯賢公因明崇禎間兵甲四起而自善化碧湘街遷湘鄉迎恩一坊,旋卜居同風五都茶佩。族譜始修於清光緒10年(1884),1914年續修。班序:建業從本立,振興太舒雯,登勝先祖澤,百世永榮昌,依常先啟後,餘風衍瑞長,思念源清遠,聲名顯達揚。

湘鄉楊家灘劉氏

始祖翊聖公,字益贊,元朝江西泰和圳上人,初官鳳閣學士,後謫潭州,卜居湘鄉三十二都今龍山鄉暮潭,旋徙居安化縣常安鄉藍田,生有十子:天禎、天祥、天富、天壽、天貴、天柱、天與、天順、天錫、天奇,散居湘、安、新、邵之間。天禎公十傳至永衡、永庭、永舜,庭、舜二公由安化徙居湘鄉四十二都純化鄉大田坊即楊家灘對岸。族人多分佈在楊家灘、崇信鄉、安化縣玉馬鄉等地。至1948年,男女丁口共2942人。翊聖公祠在安化縣藍田,庭公祠在大田坊,舜公祠在楊家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