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年過古稀,對皇帝已構不成威脅,朱元璋為什麼沒有放過他?

明朝 朱元璋 李善長 胡惟庸 郭子興 小奇怪君君 2018-12-01

李善長,是濠州定遠人,朱元璋,是濠州鍾離人,兩人可以算同鄉,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去迎接,估計心中已經做了投靠的決定了,因此朱元璋一挽留,他就留了下來,開始只是在朱元璋身邊做掌管文史書籍的工作,後來朱元璋攻佔了滁州,升李善長為參謀,又讓他掌管軍資輸送的事。

李善長年過古稀,對皇帝已構不成威脅,朱元璋為什麼沒有放過他?

李善長是個智勇雙全的人,當了參謀之後沒少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同時還做著為朱元璋揀選人才的事,有人來投靠朱元璋,就由李善長考察他們的學問本事,然後報告給朱元璋,由他決定是否留用。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做將領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郭子興非常猜忌朱元璋,為了削弱朱元璋的實力,不斷向朱元璋要人,他想把李善長奪過來輔佐自己,沒想到李善長堅決不從,由此可見,李善長對朱元璋是非常忠誠的,而朱元璋想必也是知道的,從朱元璋後來對他的態度也能看出來,朱元璋稱帝后,將李善長任命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又把他加封為宣國公,讓他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又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他是相當重視的,絲毫不吝嗇於對他的封賞。

可以這樣說,洪武初年的時候,朱元璋對各位功臣的封賞都是非常豐厚的,也許辛苦半生,朱元璋也想安定下來,好好地和諸位臣工一起治理國家吧。後來雖然朱元璋清洗開國勳貴,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勳貴驕橫跋扈,目無法紀,但是李善長是個讀書人,他深知歷史上驕橫的臣子的下場,他是不可能犯這些錯的,但是最後他也被殺了,這是為什麼呢?

李善長年過古稀,對皇帝已構不成威脅,朱元璋為什麼沒有放過他?

其實,李善長本可以不死,李善長被行刑的時候,當年一起征戰的兄弟們基本都已經死光了,胡惟庸也早已被誅殺,眾多御史彈劾李善長,但是朱元璋都沒有殺他,一來朱元璋的長女嫁給了李善長的長子(這也使得李善長的長子和兩個孫子得以存留),二來朱元璋也許還顧念李善長几十年的輔佐之義。按理來說,李善長已經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再加上他年事已高,應該不會再引起猜忌,以至於引火上身了。但是要知道,七十多歲的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也並沒有多好了。李善長心胸狹隘,不喜歡別人反駁自己,即便是對劉基、李飲冰等人,也常常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李善長和其他同僚發生衝突時,朱元璋經常都會維護李善長,但他不知改正自身,常常因為別人某一句話冒犯了自己的權威就彈劾罷黜那個人,平日作風也逐漸傲慢起來,招來了同僚的牴觸,也讓朱元璋對他逐漸不滿。後來,汪廣洋等人上疏彈劾李善長連續幾日不上朝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朱元璋居然就削減了李善長的俸祿,由此可見,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已經遠不如從前了。

這個時候的李善長理應改變自身作風,遠離是非,但他並沒有做到,年老體衰的他政治敏銳度已經大不如前,竟捲入了胡惟庸謀反一案。他與胡惟庸過從甚密,他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謀反之前找他,想要得到他的支持,他雖然沒有明確表態,可也說了不該說的話,這些話沒有被朱元璋聽到的時候,李善長還沒事。雖然他和胡惟庸交往親密,但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及其黨羽的時候也並沒有動他,甚至還讓他負責御史臺的事務。但李善長實在遲鈍得可以,他為了修繕家中府邸的宅院,向湯和借了三百名士兵。不管士兵多少,私自調兵已經犯了朱元璋的忌諱,但李善長猶不自知。京城中的一些百姓受胡惟庸案牽連要被髮配到邊疆去,其中有一個李善長的親戚,名叫丁斌,李善長多次向太祖求情赦免其罪過,惹得太祖大怒,不僅沒有赦免丁斌,反而治了他的罪。在審訊的過程中,丁斌透露出李存義和胡惟庸交往的情況,於是李存義父子也被抓起來審訊,他們的供詞又牽扯到李善長。據說李善長在知道胡惟庸決意謀反之後,確實勸過他,但是並沒有更多的行動,例如向皇帝揭發等。後來胡惟庸承諾事成之後,要把李善長封在淮西為王,李善長驚駭之餘,並沒有拒絕,只是告誡他們這是誅滅九族的事,讓他們謹慎行事,後來更是告訴胡惟庸“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這件事被發現之後,事態就變得嚴重得多了,李善長身為皇親國戚,情知胡惟庸謀反卻不上報給皇帝,這就是大逆不道,形同謀反。這件事徹底打碎了朱元璋心中對李善長的最後一絲溫情,他下令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可憐一代名臣李善長,一生經歷諸多風雨,年過古稀,最後還是難免慘死街頭。

回顧李善長的一生,從一介平民到位極人臣,經歷眾多政治風暴而不倒,不可謂不機智敏銳,但晚年糊塗,接連做出很多不能做的事,躲過了眾多大案卻終究沒能躲過胡惟庸,最終受其牽連,結局悽慘,難免讓人唏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