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史說嚴家閘

明朝 黃梅戲 龍感湖 乾隆 曹錦軍工作室黃梅 曹錦軍工作室黃梅 2017-08-28
黃梅|史說嚴家閘

黃梅||史說嚴家閘

黃梅|史說嚴家閘

說起位於黃梅縣孔壟鎮的嚴家閘,大家都知道這是黃梅水利史上抵禦洪水的一道雄關。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嚴家閘的來歷,以及有舊嚴家閘、老嚴家閘和新嚴家閘的歷史變遷呢?

黃梅|史說嚴家閘

《方輿紀要》卷85九江府:嚴家閘“在江北三十里,接黃梅縣界。萬曆間建,為蓄洩之利”。在1935年前,孔壟那地方以東港為界,港北為湖北黃梅,港南則是江西德化。歷史上嚴家閘的壩是湖北黃梅人修的,閘在當時還是江西德化人修的呢!

黃梅|史說嚴家閘

最早的嚴家閘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萬曆三年湖北黃梅建堤,因此水多流向江西德化。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江西德化在得到湖北、江西兩省同意後修建了嚴家閘。《黃梅縣誌》(光緒二年版),“在塘穴鎮驛站堤上,其西南為德化封郭二州。緣梅邑築驛堤以防湖患,於是化邑二洲,水無所洩,歲苦淹沒。萬曆三十五年,化邑知縣孫同倫,相地形勢,惟梅邑塘穴驛路堤建閘,俾水去感湖方便,因具文詳請兩省督撫會題允行,梅癢生嚴復所慨將田地一塊與化邑開河建閘。其水道寬五丈,長十五里。化民運土載板,以時建築。”

黃梅|史說嚴家閘

《德化縣誌》又載:“雍正九年知府蔡學灝重修,約費幹金。乾隆二十九年大水潰提,碑記盡沒,知府溫保初、知縣周千里捐俸,勸士樂輸,重修閘座,兩頭土壩,系梅邑民修。乾隆三十四年大水,知縣蘇嶠會士民輸費重修,兩次修理,俱附近取土。乾隆四十五年知縣沈鍚三詳請重修。”

黃梅|史說嚴家閘

解放後,舊閘不適應水利建設的需要,在1955年拆毀,新建嚴家閘有三座,第一座1955年冬季興建,1956年竣工。此閘3孔,寬12米,閘底高為海拔12米,閘頂公路橋面,高為5米,由於間頂較低,排水最小,未有啟閉設施,利用不便。1973年,又在閘西,並排興建新閘一座共三孔,閘底比老閘低一米,閘頂高程為9.35米,淨寬13米,其中東邊一孔寬5米,為小型船閘,此閘實現排灌和通航綜合利用。

黃梅|史說嚴家閘

第二座閘是1964年,在第一座閘下游20米處,建立了一座三孔套閘,這座閘是龍感湖農場專為灌溉農場田而修建的。第三座閘建在西隔堤出港口處(現在都通常叫新嚴家閘),離嚴閘村約二公里,為六孔排水閘,每孔淨寬4米,閘底流水高程10.5米,閘頂高程為23米,設計排水面積為276平方公里,系鋼筋水泥結構。 經過近 30 年的運行,閘已經嚴重老化,2015年——2016年,黃梅縣對新嚴家閘進行了整險加固,特別是在2016年98+的自然災害面前,新嚴家閘發揮了巨大作用,防汛抗洪保安瀾。

黃梅|史說嚴家閘

歷史上的舊嚴家閘、老嚴家閘都是熱鬧的,閘的修建,打通了龍感湖和東港的水路交通,閘上的道路又連通了孔壠到小池的陸路交通。這裡商賈雲集、物流暢通,一時成為湖北、江西、安徽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在明清時期,湖北蘄黃廣,安徽的宿松、太湖、望江、江西九江的土特產——大米、紅苕、茶葉、棉花.....都在這閘裝卸出港,南京、安慶上來的木耳、墨魚、食鹽、海帶等日常用品都通過內湖到九江。1955年,成立後的龍感湖農場就把總場設立在附近老嚴家閘附近。總場相當於龍感湖人的縣城。從這裡的陸路不論是到黃梅的孔壟、城關還是小池,都十分便捷。據說,解放前,黃梅經常鬧水災,許多人就是從這裡逃到安慶去賣藝,唱黃梅戲。

黃梅|史說嚴家閘

隨著時代的變遷、老閘現在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船閘基本停了,只有經常在此行走的人,默默望一眼它,理解一下它孤寂的心情。而新閘一直在最前沿,不論天晴,還是下雨,一直在守候著這一池湖水,保護著這一方百姓的平安。

黃梅|史說嚴家閘

作者:曹錦軍 湖北黃梅人 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黃梅作協常務理事、《曹錦軍圍爐》文學微信平臺主編。著有《北緯三十度上的黃梅》、《煙雨浸潤濱江城》、主編有《穿越時空賞黃梅》等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