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為何會敗於朱元璋之手,張士誠對羅貫中又有何影響?

明朝 朱元璋 羅貫中 張士誠 水滸傳 侃一侃歷史 2018-12-17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張士誠是朱元璋在稱帝過程中的障礙,他的地盤與朱元璋的地盤距離較近。張士誠是一個有著小農思想的人,比較適合防禦,並不急於擴展土地,只是求穩定,總是唯唯諾諾,縮手縮腳,沒有什麼遠大的戰略思想。

其實這樣的人在和平的時期或許會是一個好領導,但是用在戰場上,無論現階段如何鼎盛,那麼最後肯定等待他的就是失敗。

張士誠為何會敗於朱元璋之手,張士誠對羅貫中又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平民的帝王,朱元璋在當時梟雄出沒的年代笑到了最後。

張士誠是隻尊重但不重用人才,比如,羅貫中當年就是張士誠的謀士,但是未受到重用。張士誠能在元末那種群雄割據的年代有所作為重要的就是他很尊重人才,他這個優點是受到很多文人的稱讚的。但是愛才與用才不能畫上等號,張士誠只愛才但是不重用,其實是一種浪費人才的表現,在權力的資源方面是一種不合理的配置,這也是導致在朱元璋大戰張士誠時,張士誠大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是既重用人才也尊重人才。朱元璋在一開始的權力爭奪戰中並不佔優勢,無論是張士誠還是陳友諒都比他有優勢,但是最後卻是朱元璋大戰張士誠以勝利告終,這與他重視人才是分不開的。他與張士誠最大的區別是他願意將人才納入政治、軍事的核心圈子中,築有“禮賢館”招納賢士,而且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對待同一個人,張士誠沒有任用,但是朱元璋卻能發揮其長處,並放手讓其實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也是張士誠為什麼沒有成為帝王的原因。

如果單論軍事的話,張士誠是敗在朱元璋的手中。所以,若以成敗論英雄,張士誠去朱元璋甚遠。在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劉伯溫看來,雖然張士誠佔據的地盤最富庶,經濟實力最強,但他的威脅遠不如心狠手辣的陳友諒。所以,僵局之下,朱元璋可以全力去對付陳友諒,一點都不擔心張士誠會趁機來陰自己一把。朱元璋和劉伯溫早把張士誠看穿了,他胸無大志又不敢冒險,只願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既然這樣,就讓他幫自己多守一段日子吧。

但張士誠身上並非沒有優勢,事實上,若讓江浙兩地的百姓在朱元璋與張士誠之間選擇皇帝的話,江浙的百姓會傾向於選擇張士誠,因為朱元璋與張士誠相比,無論是對部下還是百姓,都好到了極致。在張士誠這邊,沒有什麼等級之分,士兵們在他面前大大咧咧都無所謂;他統治期間,江浙地區的百姓上交的賦稅了了,只有原來的一成。所以,張士誠很得民心。

在朱元璋看來,自己才是真命天子,他張士誠怎麼也能得民心呢?於是他微服私訪到蘇州,問一老婦人:“張士誠當年在這裡對你們可好?”老婦人張口就道:“張士誠自己知道不是大明皇帝的對手,就讓全城歸附大明瞭,蘇州因此躲過了戰災,張士誠是個好人啊!”見老婦人如此真心地感激張士誠,朱元璋心裡不得不感嘆,在江浙地區,儘管自己贏得了戰爭,但卻還是輸給了張士誠。

羅貫中和張士誠有著怎樣的關係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雖是名句,但是在這短短十字間概括了多少文人墨士的一生,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學家儘管寫出了一些永垂不朽的著作,但是在當時那個封建社會中鬱郁不得志的現象時有發生,羅貫中也不例外。

羅貫中和張士誠還有一段淵源:我國著名的明清小說家、戲曲家羅貫中曾經在張士誠的軍隊中作為張士誠的幕僚,但是卻沒有被其重用,隨後閉關寫起了小說,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也許是因為羅貫中和張士誠的這段軍旅生涯,使得羅貫中對農民起義、軍隊、政治鬥爭十分了解也十分感興趣,《水滸傳》的後半部分傳聞也是羅貫中寫的,羅貫中一貫的思想就是維護封建正統,反對農民起義。所以《水滸傳》的後半段,眾英雄好漢被招安也是羅貫中的期望所在。

張士誠是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而且張士誠確實有過反抗元朝政府的行為,但是張士誠不是傳統英雄那般具有正面形象。他出生於一個鹽販之家,從小就養成了見利忘義、朝秦暮楚的狡詐性格。在元順帝至正十一年間,全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張士誠混水摸魚趁機起事,成為了農民起義的領軍人物,實則是想各據一方、滿足其私慾。

羅貫中和張士誠的關係也在羅貫中的作品中有體現,諸葛亮最後悲哀的結局,這暗示羅貫中對張士誠幕僚關係的結束,在《水滸傳》中眾英雄的悲慘結局也暗示這張士誠最後的屍骨無存。

元至正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朱元璋派軍隊在江浙地區進行攻滅張士誠軍隊之戰。元至正十六年春天,張士誠從高郵遷到了平江後,時叛時降。張士誠為了爭奪領地,與朱元璋多次兵戎相見,戰爭接連不斷。在經過多年的你來我往中的戰鬥中,最後朱元璋消滅張士誠成為了一國之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