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


"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張經 石像

《明史》裡面有一段話:

“經(張經)功不賞,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東南塗炭數十年。讒賊之罪,可勝誅哉!”

大意是說,張經有功,不但未獲封賞,反而被冤殺,那些陷害他的奸賊,真是死有餘辜!


01

張經,福建福州人,小時候因家貧,與母親蔡氏回到外公家,改姓蔡,長大後進士及第,才恢復原姓。

張經是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中的進士,初任浙江嘉興知縣,一當就是八年。

八年後的嘉靖四年,張經才得以升職,奉調入京,從吏科給事中,一路升到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

張經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彷彿為了配合這副相貌,他為人剛直,不畏權貴,別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別人不敢弄的他敢弄。

第一個領教他剛直的,是兵部尚書金獻民,這個堂堂兵部尚書,竟然接受寧夏總兵的賄賂,張經領頭,與同事們一同彈劾,金獻民只得“告病辭職”。

同樣遭張經彈劾去職的河南巡撫潘壎,則是因為隱瞞災情不報。

明朝最牛逼最可怕的機構是什麼?

是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

他們若是搞腐敗,那簡直是上帝都無可奈何。

他們搞腐敗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利用偵查官民言行的特權,大肆敲詐勒索,搞得官民苦不堪言。

敢這麼搞的,當然是上述機構的官員,因為手握特權,別說一般大臣,惹惱了他們,說不定從此人間蒸發,連屍首都找不到!

張經毅然上疏,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太猖獗,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建議對那些官員該撤職撤職,該法辦法辦,竟然得到嘉靖皇帝同意和支持。


"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張經 石像

《明史》裡面有一段話:

“經(張經)功不賞,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東南塗炭數十年。讒賊之罪,可勝誅哉!”

大意是說,張經有功,不但未獲封賞,反而被冤殺,那些陷害他的奸賊,真是死有餘辜!


01

張經,福建福州人,小時候因家貧,與母親蔡氏回到外公家,改姓蔡,長大後進士及第,才恢復原姓。

張經是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中的進士,初任浙江嘉興知縣,一當就是八年。

八年後的嘉靖四年,張經才得以升職,奉調入京,從吏科給事中,一路升到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

張經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彷彿為了配合這副相貌,他為人剛直,不畏權貴,別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別人不敢弄的他敢弄。

第一個領教他剛直的,是兵部尚書金獻民,這個堂堂兵部尚書,竟然接受寧夏總兵的賄賂,張經領頭,與同事們一同彈劾,金獻民只得“告病辭職”。

同樣遭張經彈劾去職的河南巡撫潘壎,則是因為隱瞞災情不報。

明朝最牛逼最可怕的機構是什麼?

是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

他們若是搞腐敗,那簡直是上帝都無可奈何。

他們搞腐敗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利用偵查官民言行的特權,大肆敲詐勒索,搞得官民苦不堪言。

敢這麼搞的,當然是上述機構的官員,因為手握特權,別說一般大臣,惹惱了他們,說不定從此人間蒸發,連屍首都找不到!

張經毅然上疏,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太猖獗,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建議對那些官員該撤職撤職,該法辦法辦,竟然得到嘉靖皇帝同意和支持。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嘉靖皇帝像

02

公元1537年(嘉靖十六年),廣西瑤族不堪沉重的徭役和漢官的欺壓,來了個官逼民反,為首的頭目叫侯公丁。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張經在軍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他還是被朝廷任命為兩廣總督,命其主持兩廣軍務,鎮壓叛亂。

張經命副使翁萬達打頭陣,翁萬達卻不派軍隊進剿,而是放出口風說,侯公丁本是個善良的瑤民,他帶頭造反是有原因的,是被逼的,至於攻打城堡等等,不過是些小事,翁某可代他去向朝廷講清楚,講清楚就沒事了。

大打煙幕彈的同時,翁萬達又抓了幾個之前攻擊過侯公丁的人,命人馬上將被佔的土地還給瑤民,當侯公丁的神經被麻痺得差不多了的時候,才派之前與瑤民有來往的百戶許雄,把侯公丁騙到城裡。

侯公丁一看官府這麼好說話,成功中計,一到城裡就被抓了,併為他的輕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張經親自率領的三萬五千人組成的左軍,也已出發,分六路進軍,會師南寧;

都指揮高乾率領一萬六千右軍,則分四路進軍,會師賓州…

起義被鎮壓後,張經被進為左侍郎,加秩一級。

從此以後,張經便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西的瑤族起義被鎮壓不久,安南那邊也開始鬧事了,國相莫登庸殺了國王,然後自立為王,建立莫朝。


"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張經 石像

《明史》裡面有一段話:

“經(張經)功不賞,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東南塗炭數十年。讒賊之罪,可勝誅哉!”

大意是說,張經有功,不但未獲封賞,反而被冤殺,那些陷害他的奸賊,真是死有餘辜!


01

張經,福建福州人,小時候因家貧,與母親蔡氏回到外公家,改姓蔡,長大後進士及第,才恢復原姓。

張經是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中的進士,初任浙江嘉興知縣,一當就是八年。

八年後的嘉靖四年,張經才得以升職,奉調入京,從吏科給事中,一路升到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

張經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彷彿為了配合這副相貌,他為人剛直,不畏權貴,別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別人不敢弄的他敢弄。

第一個領教他剛直的,是兵部尚書金獻民,這個堂堂兵部尚書,竟然接受寧夏總兵的賄賂,張經領頭,與同事們一同彈劾,金獻民只得“告病辭職”。

同樣遭張經彈劾去職的河南巡撫潘壎,則是因為隱瞞災情不報。

明朝最牛逼最可怕的機構是什麼?

是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

他們若是搞腐敗,那簡直是上帝都無可奈何。

他們搞腐敗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利用偵查官民言行的特權,大肆敲詐勒索,搞得官民苦不堪言。

敢這麼搞的,當然是上述機構的官員,因為手握特權,別說一般大臣,惹惱了他們,說不定從此人間蒸發,連屍首都找不到!

張經毅然上疏,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太猖獗,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建議對那些官員該撤職撤職,該法辦法辦,竟然得到嘉靖皇帝同意和支持。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嘉靖皇帝像

02

公元1537年(嘉靖十六年),廣西瑤族不堪沉重的徭役和漢官的欺壓,來了個官逼民反,為首的頭目叫侯公丁。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張經在軍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他還是被朝廷任命為兩廣總督,命其主持兩廣軍務,鎮壓叛亂。

張經命副使翁萬達打頭陣,翁萬達卻不派軍隊進剿,而是放出口風說,侯公丁本是個善良的瑤民,他帶頭造反是有原因的,是被逼的,至於攻打城堡等等,不過是些小事,翁某可代他去向朝廷講清楚,講清楚就沒事了。

大打煙幕彈的同時,翁萬達又抓了幾個之前攻擊過侯公丁的人,命人馬上將被佔的土地還給瑤民,當侯公丁的神經被麻痺得差不多了的時候,才派之前與瑤民有來往的百戶許雄,把侯公丁騙到城裡。

侯公丁一看官府這麼好說話,成功中計,一到城裡就被抓了,併為他的輕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張經親自率領的三萬五千人組成的左軍,也已出發,分六路進軍,會師南寧;

都指揮高乾率領一萬六千右軍,則分四路進軍,會師賓州…

起義被鎮壓後,張經被進為左侍郎,加秩一級。

從此以後,張經便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西的瑤族起義被鎮壓不久,安南那邊也開始鬧事了,國相莫登庸殺了國王,然後自立為王,建立莫朝。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然而,莫登庸雖然篡位成功,自己當上了大老闆,卻長期搞不定內亂。

對明朝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莫登庸這傢伙似乎腦子進了點水,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但再也不向“主子”明朝進貢,還出兵侵佔了明朝邊境不少土地。

這種窩囊氣,大明朝當然是不會受的,決定派兵征討。


03

當時,總督兩廣軍務的張經正好在廣西,離安南很近,朝廷派的兵部尚書毛伯溫,一到廣西就與其商討出兵事宜。

關鍵時刻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廉州知府張嶽,一個是廣西副使翁萬達,他們雖然並非同時到達,事先也未商議,但意見卻高度一致。

他們都認為,安南之所以沒有前來進貢,是因為他們忙於內訌,耽誤了進貢,並非有意為之——有意怠慢天朝上國,量他們也沒這個膽!

這兩人是想為安南開脫嗎?

當然不是,說了一大堆,他們無非認為,安南那旮旯天高皇帝遠,勞師遠征,既費錢又費勁,絕非上策,最好的辦法,是想個辦法讓他怕,他一怕,事情就好辦了,也許根本用不著打,他就會乖乖聽話,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張經認為這主意不錯,與毛伯溫商量,兩人採納了他們的建議,重兵壓境、對安南進行威懾的同時,派張嶽赴安南連哄帶嚇——中國有句古話,識時務者為俊傑,您是想當俊傑呢,還是想當俊傑呢?

彷彿一語驚醒夢中人,莫登庸在心中一掂量,頓時心驚肉跳,我這不是拿雞蛋去碰石頭麼?

莫登庸果然怕了,急忙派使臣求降,嘉靖皇帝極為高興,下詔把安南國改名為安南都統使司,老大莫登庸,則由國王變成了都統使。

安南的事情搞定後,嘉靖皇帝論功行賞,毛伯溫加官太子太保,翁萬達、張嶽也升了官,張經卻遭吏部給事中周怡彈劾。

處分結果卻一直不下來,張經等得不耐煩,乾脆主動請求免職,嘉靖皇帝卻不準。

嘉靖三十二年,張經被任命為南京戶部尚書,不久改任兵部尚書。


"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張經 石像

《明史》裡面有一段話:

“經(張經)功不賞,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東南塗炭數十年。讒賊之罪,可勝誅哉!”

大意是說,張經有功,不但未獲封賞,反而被冤殺,那些陷害他的奸賊,真是死有餘辜!


01

張經,福建福州人,小時候因家貧,與母親蔡氏回到外公家,改姓蔡,長大後進士及第,才恢復原姓。

張經是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中的進士,初任浙江嘉興知縣,一當就是八年。

八年後的嘉靖四年,張經才得以升職,奉調入京,從吏科給事中,一路升到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

張經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彷彿為了配合這副相貌,他為人剛直,不畏權貴,別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別人不敢弄的他敢弄。

第一個領教他剛直的,是兵部尚書金獻民,這個堂堂兵部尚書,竟然接受寧夏總兵的賄賂,張經領頭,與同事們一同彈劾,金獻民只得“告病辭職”。

同樣遭張經彈劾去職的河南巡撫潘壎,則是因為隱瞞災情不報。

明朝最牛逼最可怕的機構是什麼?

是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

他們若是搞腐敗,那簡直是上帝都無可奈何。

他們搞腐敗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利用偵查官民言行的特權,大肆敲詐勒索,搞得官民苦不堪言。

敢這麼搞的,當然是上述機構的官員,因為手握特權,別說一般大臣,惹惱了他們,說不定從此人間蒸發,連屍首都找不到!

張經毅然上疏,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太猖獗,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建議對那些官員該撤職撤職,該法辦法辦,竟然得到嘉靖皇帝同意和支持。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嘉靖皇帝像

02

公元1537年(嘉靖十六年),廣西瑤族不堪沉重的徭役和漢官的欺壓,來了個官逼民反,為首的頭目叫侯公丁。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張經在軍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他還是被朝廷任命為兩廣總督,命其主持兩廣軍務,鎮壓叛亂。

張經命副使翁萬達打頭陣,翁萬達卻不派軍隊進剿,而是放出口風說,侯公丁本是個善良的瑤民,他帶頭造反是有原因的,是被逼的,至於攻打城堡等等,不過是些小事,翁某可代他去向朝廷講清楚,講清楚就沒事了。

大打煙幕彈的同時,翁萬達又抓了幾個之前攻擊過侯公丁的人,命人馬上將被佔的土地還給瑤民,當侯公丁的神經被麻痺得差不多了的時候,才派之前與瑤民有來往的百戶許雄,把侯公丁騙到城裡。

侯公丁一看官府這麼好說話,成功中計,一到城裡就被抓了,併為他的輕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張經親自率領的三萬五千人組成的左軍,也已出發,分六路進軍,會師南寧;

都指揮高乾率領一萬六千右軍,則分四路進軍,會師賓州…

起義被鎮壓後,張經被進為左侍郎,加秩一級。

從此以後,張經便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西的瑤族起義被鎮壓不久,安南那邊也開始鬧事了,國相莫登庸殺了國王,然後自立為王,建立莫朝。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然而,莫登庸雖然篡位成功,自己當上了大老闆,卻長期搞不定內亂。

對明朝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莫登庸這傢伙似乎腦子進了點水,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但再也不向“主子”明朝進貢,還出兵侵佔了明朝邊境不少土地。

這種窩囊氣,大明朝當然是不會受的,決定派兵征討。


03

當時,總督兩廣軍務的張經正好在廣西,離安南很近,朝廷派的兵部尚書毛伯溫,一到廣西就與其商討出兵事宜。

關鍵時刻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廉州知府張嶽,一個是廣西副使翁萬達,他們雖然並非同時到達,事先也未商議,但意見卻高度一致。

他們都認為,安南之所以沒有前來進貢,是因為他們忙於內訌,耽誤了進貢,並非有意為之——有意怠慢天朝上國,量他們也沒這個膽!

這兩人是想為安南開脫嗎?

當然不是,說了一大堆,他們無非認為,安南那旮旯天高皇帝遠,勞師遠征,既費錢又費勁,絕非上策,最好的辦法,是想個辦法讓他怕,他一怕,事情就好辦了,也許根本用不著打,他就會乖乖聽話,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張經認為這主意不錯,與毛伯溫商量,兩人採納了他們的建議,重兵壓境、對安南進行威懾的同時,派張嶽赴安南連哄帶嚇——中國有句古話,識時務者為俊傑,您是想當俊傑呢,還是想當俊傑呢?

彷彿一語驚醒夢中人,莫登庸在心中一掂量,頓時心驚肉跳,我這不是拿雞蛋去碰石頭麼?

莫登庸果然怕了,急忙派使臣求降,嘉靖皇帝極為高興,下詔把安南國改名為安南都統使司,老大莫登庸,則由國王變成了都統使。

安南的事情搞定後,嘉靖皇帝論功行賞,毛伯溫加官太子太保,翁萬達、張嶽也升了官,張經卻遭吏部給事中周怡彈劾。

處分結果卻一直不下來,張經等得不耐煩,乾脆主動請求免職,嘉靖皇帝卻不準。

嘉靖三十二年,張經被任命為南京戶部尚書,不久改任兵部尚書。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04

張經擔任兵部尚書的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三年,鑑於倭寇猖獗、危害甚巨,朝廷命他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各省兵馬,命他專辦“討賊事務”。

那時候的明軍將領,估計尚未領教過倭寇的厲害,瞧不起那些“烏合之眾”,結果應了驕兵必敗那句老話,與倭寇作戰,幾乎打一仗敗一仗。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應天巡撫屠大山,嘉靖皇帝一怒之下,撤了屠大山的職,受此牽連的張經,被降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屠大山之前的防務,也由他負責。

那時的張經,卻犯了一個“錯誤”——當兩萬多倭寇盤踞在浙江柘林川沙堡,並且人數不斷增加,張經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先做準備,天天加緊練兵,同時等待招募的廣西“俍兵”(指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戰鬥力超強,壯族先民在明代被稱為“俍人”)齊集,然後一舉將其全殲。

不料,長期遭受倭寇侵害之苦的江南百姓卻等不得了——這個張經是咋個回事,朝廷命他抗倭,他卻按兵不動,是怕死嗎?

他們甚至給張經,扣了一頂“縱容倭寇”的大帽子。

情況反映到嘉靖那裡,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兒,既不瞭解敵情,又不明白前方將領的苦心,命令張經立即進攻。

除了皇帝老兒,對張經施加壓力、催他立即進兵的,還有巡海督師到浙江的兵部侍郎趙文華。

無論官職還是名望,趙文華都不如張經,但他是權相嚴嵩的乾兒子,仗著這個身份,他不但不尊重張經、動輒頤指氣使,居然還向張經索賄,而且開口就是百萬兩銀子!

張經原本就為人剛正,自己的位望又在其上,豈肯就範——向我索賄,你找錯了對象!

即使他願意,也沒錢“孝敬”這個下級!

惱羞成怒的趙文華,夥同浙江按察使胡宗憲,給張經杜撰了“糜餉殃民”“因害怕倭寇而貽誤戰機”兩大罪狀,上疏彈劾。


"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張經 石像

《明史》裡面有一段話:

“經(張經)功不賞,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東南塗炭數十年。讒賊之罪,可勝誅哉!”

大意是說,張經有功,不但未獲封賞,反而被冤殺,那些陷害他的奸賊,真是死有餘辜!


01

張經,福建福州人,小時候因家貧,與母親蔡氏回到外公家,改姓蔡,長大後進士及第,才恢復原姓。

張經是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中的進士,初任浙江嘉興知縣,一當就是八年。

八年後的嘉靖四年,張經才得以升職,奉調入京,從吏科給事中,一路升到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

張經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彷彿為了配合這副相貌,他為人剛直,不畏權貴,別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別人不敢弄的他敢弄。

第一個領教他剛直的,是兵部尚書金獻民,這個堂堂兵部尚書,竟然接受寧夏總兵的賄賂,張經領頭,與同事們一同彈劾,金獻民只得“告病辭職”。

同樣遭張經彈劾去職的河南巡撫潘壎,則是因為隱瞞災情不報。

明朝最牛逼最可怕的機構是什麼?

是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

他們若是搞腐敗,那簡直是上帝都無可奈何。

他們搞腐敗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利用偵查官民言行的特權,大肆敲詐勒索,搞得官民苦不堪言。

敢這麼搞的,當然是上述機構的官員,因為手握特權,別說一般大臣,惹惱了他們,說不定從此人間蒸發,連屍首都找不到!

張經毅然上疏,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太猖獗,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建議對那些官員該撤職撤職,該法辦法辦,竟然得到嘉靖皇帝同意和支持。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嘉靖皇帝像

02

公元1537年(嘉靖十六年),廣西瑤族不堪沉重的徭役和漢官的欺壓,來了個官逼民反,為首的頭目叫侯公丁。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張經在軍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他還是被朝廷任命為兩廣總督,命其主持兩廣軍務,鎮壓叛亂。

張經命副使翁萬達打頭陣,翁萬達卻不派軍隊進剿,而是放出口風說,侯公丁本是個善良的瑤民,他帶頭造反是有原因的,是被逼的,至於攻打城堡等等,不過是些小事,翁某可代他去向朝廷講清楚,講清楚就沒事了。

大打煙幕彈的同時,翁萬達又抓了幾個之前攻擊過侯公丁的人,命人馬上將被佔的土地還給瑤民,當侯公丁的神經被麻痺得差不多了的時候,才派之前與瑤民有來往的百戶許雄,把侯公丁騙到城裡。

侯公丁一看官府這麼好說話,成功中計,一到城裡就被抓了,併為他的輕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張經親自率領的三萬五千人組成的左軍,也已出發,分六路進軍,會師南寧;

都指揮高乾率領一萬六千右軍,則分四路進軍,會師賓州…

起義被鎮壓後,張經被進為左侍郎,加秩一級。

從此以後,張經便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西的瑤族起義被鎮壓不久,安南那邊也開始鬧事了,國相莫登庸殺了國王,然後自立為王,建立莫朝。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然而,莫登庸雖然篡位成功,自己當上了大老闆,卻長期搞不定內亂。

對明朝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莫登庸這傢伙似乎腦子進了點水,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但再也不向“主子”明朝進貢,還出兵侵佔了明朝邊境不少土地。

這種窩囊氣,大明朝當然是不會受的,決定派兵征討。


03

當時,總督兩廣軍務的張經正好在廣西,離安南很近,朝廷派的兵部尚書毛伯溫,一到廣西就與其商討出兵事宜。

關鍵時刻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廉州知府張嶽,一個是廣西副使翁萬達,他們雖然並非同時到達,事先也未商議,但意見卻高度一致。

他們都認為,安南之所以沒有前來進貢,是因為他們忙於內訌,耽誤了進貢,並非有意為之——有意怠慢天朝上國,量他們也沒這個膽!

這兩人是想為安南開脫嗎?

當然不是,說了一大堆,他們無非認為,安南那旮旯天高皇帝遠,勞師遠征,既費錢又費勁,絕非上策,最好的辦法,是想個辦法讓他怕,他一怕,事情就好辦了,也許根本用不著打,他就會乖乖聽話,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張經認為這主意不錯,與毛伯溫商量,兩人採納了他們的建議,重兵壓境、對安南進行威懾的同時,派張嶽赴安南連哄帶嚇——中國有句古話,識時務者為俊傑,您是想當俊傑呢,還是想當俊傑呢?

彷彿一語驚醒夢中人,莫登庸在心中一掂量,頓時心驚肉跳,我這不是拿雞蛋去碰石頭麼?

莫登庸果然怕了,急忙派使臣求降,嘉靖皇帝極為高興,下詔把安南國改名為安南都統使司,老大莫登庸,則由國王變成了都統使。

安南的事情搞定後,嘉靖皇帝論功行賞,毛伯溫加官太子太保,翁萬達、張嶽也升了官,張經卻遭吏部給事中周怡彈劾。

處分結果卻一直不下來,張經等得不耐煩,乾脆主動請求免職,嘉靖皇帝卻不準。

嘉靖三十二年,張經被任命為南京戶部尚書,不久改任兵部尚書。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04

張經擔任兵部尚書的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三年,鑑於倭寇猖獗、危害甚巨,朝廷命他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各省兵馬,命他專辦“討賊事務”。

那時候的明軍將領,估計尚未領教過倭寇的厲害,瞧不起那些“烏合之眾”,結果應了驕兵必敗那句老話,與倭寇作戰,幾乎打一仗敗一仗。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應天巡撫屠大山,嘉靖皇帝一怒之下,撤了屠大山的職,受此牽連的張經,被降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屠大山之前的防務,也由他負責。

那時的張經,卻犯了一個“錯誤”——當兩萬多倭寇盤踞在浙江柘林川沙堡,並且人數不斷增加,張經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先做準備,天天加緊練兵,同時等待招募的廣西“俍兵”(指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戰鬥力超強,壯族先民在明代被稱為“俍人”)齊集,然後一舉將其全殲。

不料,長期遭受倭寇侵害之苦的江南百姓卻等不得了——這個張經是咋個回事,朝廷命他抗倭,他卻按兵不動,是怕死嗎?

他們甚至給張經,扣了一頂“縱容倭寇”的大帽子。

情況反映到嘉靖那裡,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兒,既不瞭解敵情,又不明白前方將領的苦心,命令張經立即進攻。

除了皇帝老兒,對張經施加壓力、催他立即進兵的,還有巡海督師到浙江的兵部侍郎趙文華。

無論官職還是名望,趙文華都不如張經,但他是權相嚴嵩的乾兒子,仗著這個身份,他不但不尊重張經、動輒頤指氣使,居然還向張經索賄,而且開口就是百萬兩銀子!

張經原本就為人剛正,自己的位望又在其上,豈肯就範——向我索賄,你找錯了對象!

即使他願意,也沒錢“孝敬”這個下級!

惱羞成怒的趙文華,夥同浙江按察使胡宗憲,給張經杜撰了“糜餉殃民”“因害怕倭寇而貽誤戰機”兩大罪狀,上疏彈劾。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05

沒想到,趙文華的上疏剛交上去,永順、保靖兩地的“俍兵”就到了,張經指揮他們出擊,先是在石塘灣那個地方打了一個勝仗。

然後又於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在江、浙交界處的王江涇,指揮“俍兵”與數千倭寇激戰數日,大敗倭寇,僅被殺死的倭寇就達1900多人,被燒死和落水淹死的倭寇,是這個數字的幾倍。

“王江涇大捷”,被譽為“東南抗倭以來最輝煌的勝利”,嘉靖皇帝卻對這個勝利視而不見,趙文華的奏疏一到,不分青紅皁白地下令逮捕張經。

派去抓人的錦衣使者剛出發,浙江抗倭大捷的捷報就傳到了北京,給事中李用敬、聞望雲立即陳奏,請嘉靖召回錦衣使者。

嘉靖大怒,說什麼張經欺誕不忠,聽說趙文華要彈劾他,才不得已出戰,能打勝仗,純粹是運氣好。

然後給李用敬、聞望雲安了個張經同黨的罪名,將兩人打了一頓屁股(每人杖責五十)後削職為民。

沒多久,張經就被錦衣使者抓到京城,關進了監獄。

浙江大捷的真相到底如何,嘉靖皇帝其實也想搞清楚,只不過他問錯了對象。

他問的,是他最信任的嚴嵩,而後者,巴不得張經這種既正直又有能力的大臣死得越多越好,於是他給嘉靖編了一個故事:

徐階等人都說張經養寇不戰,進剿倭寇的事,是趙文華、胡宗憲謀劃、實施的,張經是把他們的功勞,算在了自己的頭上,其實他寸功未建,說不定連倭寇的影子都沒見到。


"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張經 石像

《明史》裡面有一段話:

“經(張經)功不賞,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東南塗炭數十年。讒賊之罪,可勝誅哉!”

大意是說,張經有功,不但未獲封賞,反而被冤殺,那些陷害他的奸賊,真是死有餘辜!


01

張經,福建福州人,小時候因家貧,與母親蔡氏回到外公家,改姓蔡,長大後進士及第,才恢復原姓。

張經是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中的進士,初任浙江嘉興知縣,一當就是八年。

八年後的嘉靖四年,張經才得以升職,奉調入京,從吏科給事中,一路升到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

張經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彷彿為了配合這副相貌,他為人剛直,不畏權貴,別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別人不敢弄的他敢弄。

第一個領教他剛直的,是兵部尚書金獻民,這個堂堂兵部尚書,竟然接受寧夏總兵的賄賂,張經領頭,與同事們一同彈劾,金獻民只得“告病辭職”。

同樣遭張經彈劾去職的河南巡撫潘壎,則是因為隱瞞災情不報。

明朝最牛逼最可怕的機構是什麼?

是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

他們若是搞腐敗,那簡直是上帝都無可奈何。

他們搞腐敗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利用偵查官民言行的特權,大肆敲詐勒索,搞得官民苦不堪言。

敢這麼搞的,當然是上述機構的官員,因為手握特權,別說一般大臣,惹惱了他們,說不定從此人間蒸發,連屍首都找不到!

張經毅然上疏,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太猖獗,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建議對那些官員該撤職撤職,該法辦法辦,竟然得到嘉靖皇帝同意和支持。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嘉靖皇帝像

02

公元1537年(嘉靖十六年),廣西瑤族不堪沉重的徭役和漢官的欺壓,來了個官逼民反,為首的頭目叫侯公丁。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張經在軍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他還是被朝廷任命為兩廣總督,命其主持兩廣軍務,鎮壓叛亂。

張經命副使翁萬達打頭陣,翁萬達卻不派軍隊進剿,而是放出口風說,侯公丁本是個善良的瑤民,他帶頭造反是有原因的,是被逼的,至於攻打城堡等等,不過是些小事,翁某可代他去向朝廷講清楚,講清楚就沒事了。

大打煙幕彈的同時,翁萬達又抓了幾個之前攻擊過侯公丁的人,命人馬上將被佔的土地還給瑤民,當侯公丁的神經被麻痺得差不多了的時候,才派之前與瑤民有來往的百戶許雄,把侯公丁騙到城裡。

侯公丁一看官府這麼好說話,成功中計,一到城裡就被抓了,併為他的輕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張經親自率領的三萬五千人組成的左軍,也已出發,分六路進軍,會師南寧;

都指揮高乾率領一萬六千右軍,則分四路進軍,會師賓州…

起義被鎮壓後,張經被進為左侍郎,加秩一級。

從此以後,張經便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西的瑤族起義被鎮壓不久,安南那邊也開始鬧事了,國相莫登庸殺了國王,然後自立為王,建立莫朝。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然而,莫登庸雖然篡位成功,自己當上了大老闆,卻長期搞不定內亂。

對明朝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莫登庸這傢伙似乎腦子進了點水,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但再也不向“主子”明朝進貢,還出兵侵佔了明朝邊境不少土地。

這種窩囊氣,大明朝當然是不會受的,決定派兵征討。


03

當時,總督兩廣軍務的張經正好在廣西,離安南很近,朝廷派的兵部尚書毛伯溫,一到廣西就與其商討出兵事宜。

關鍵時刻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廉州知府張嶽,一個是廣西副使翁萬達,他們雖然並非同時到達,事先也未商議,但意見卻高度一致。

他們都認為,安南之所以沒有前來進貢,是因為他們忙於內訌,耽誤了進貢,並非有意為之——有意怠慢天朝上國,量他們也沒這個膽!

這兩人是想為安南開脫嗎?

當然不是,說了一大堆,他們無非認為,安南那旮旯天高皇帝遠,勞師遠征,既費錢又費勁,絕非上策,最好的辦法,是想個辦法讓他怕,他一怕,事情就好辦了,也許根本用不著打,他就會乖乖聽話,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張經認為這主意不錯,與毛伯溫商量,兩人採納了他們的建議,重兵壓境、對安南進行威懾的同時,派張嶽赴安南連哄帶嚇——中國有句古話,識時務者為俊傑,您是想當俊傑呢,還是想當俊傑呢?

彷彿一語驚醒夢中人,莫登庸在心中一掂量,頓時心驚肉跳,我這不是拿雞蛋去碰石頭麼?

莫登庸果然怕了,急忙派使臣求降,嘉靖皇帝極為高興,下詔把安南國改名為安南都統使司,老大莫登庸,則由國王變成了都統使。

安南的事情搞定後,嘉靖皇帝論功行賞,毛伯溫加官太子太保,翁萬達、張嶽也升了官,張經卻遭吏部給事中周怡彈劾。

處分結果卻一直不下來,張經等得不耐煩,乾脆主動請求免職,嘉靖皇帝卻不準。

嘉靖三十二年,張經被任命為南京戶部尚書,不久改任兵部尚書。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04

張經擔任兵部尚書的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三年,鑑於倭寇猖獗、危害甚巨,朝廷命他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各省兵馬,命他專辦“討賊事務”。

那時候的明軍將領,估計尚未領教過倭寇的厲害,瞧不起那些“烏合之眾”,結果應了驕兵必敗那句老話,與倭寇作戰,幾乎打一仗敗一仗。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應天巡撫屠大山,嘉靖皇帝一怒之下,撤了屠大山的職,受此牽連的張經,被降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屠大山之前的防務,也由他負責。

那時的張經,卻犯了一個“錯誤”——當兩萬多倭寇盤踞在浙江柘林川沙堡,並且人數不斷增加,張經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先做準備,天天加緊練兵,同時等待招募的廣西“俍兵”(指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戰鬥力超強,壯族先民在明代被稱為“俍人”)齊集,然後一舉將其全殲。

不料,長期遭受倭寇侵害之苦的江南百姓卻等不得了——這個張經是咋個回事,朝廷命他抗倭,他卻按兵不動,是怕死嗎?

他們甚至給張經,扣了一頂“縱容倭寇”的大帽子。

情況反映到嘉靖那裡,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兒,既不瞭解敵情,又不明白前方將領的苦心,命令張經立即進攻。

除了皇帝老兒,對張經施加壓力、催他立即進兵的,還有巡海督師到浙江的兵部侍郎趙文華。

無論官職還是名望,趙文華都不如張經,但他是權相嚴嵩的乾兒子,仗著這個身份,他不但不尊重張經、動輒頤指氣使,居然還向張經索賄,而且開口就是百萬兩銀子!

張經原本就為人剛正,自己的位望又在其上,豈肯就範——向我索賄,你找錯了對象!

即使他願意,也沒錢“孝敬”這個下級!

惱羞成怒的趙文華,夥同浙江按察使胡宗憲,給張經杜撰了“糜餉殃民”“因害怕倭寇而貽誤戰機”兩大罪狀,上疏彈劾。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05

沒想到,趙文華的上疏剛交上去,永順、保靖兩地的“俍兵”就到了,張經指揮他們出擊,先是在石塘灣那個地方打了一個勝仗。

然後又於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在江、浙交界處的王江涇,指揮“俍兵”與數千倭寇激戰數日,大敗倭寇,僅被殺死的倭寇就達1900多人,被燒死和落水淹死的倭寇,是這個數字的幾倍。

“王江涇大捷”,被譽為“東南抗倭以來最輝煌的勝利”,嘉靖皇帝卻對這個勝利視而不見,趙文華的奏疏一到,不分青紅皁白地下令逮捕張經。

派去抓人的錦衣使者剛出發,浙江抗倭大捷的捷報就傳到了北京,給事中李用敬、聞望雲立即陳奏,請嘉靖召回錦衣使者。

嘉靖大怒,說什麼張經欺誕不忠,聽說趙文華要彈劾他,才不得已出戰,能打勝仗,純粹是運氣好。

然後給李用敬、聞望雲安了個張經同黨的罪名,將兩人打了一頓屁股(每人杖責五十)後削職為民。

沒多久,張經就被錦衣使者抓到京城,關進了監獄。

浙江大捷的真相到底如何,嘉靖皇帝其實也想搞清楚,只不過他問錯了對象。

他問的,是他最信任的嚴嵩,而後者,巴不得張經這種既正直又有能力的大臣死得越多越好,於是他給嘉靖編了一個故事:

徐階等人都說張經養寇不戰,進剿倭寇的事,是趙文華、胡宗憲謀劃、實施的,張經是把他們的功勞,算在了自己的頭上,其實他寸功未建,說不定連倭寇的影子都沒見到。


明朝最冤兵部尚書,抗倭大功,未封賞反被嘉靖賜死

嚴嵩畫像

嚴嵩又極力誇大趙文華、胡宗憲的功勞,嘉靖深信其言。

抗倭有功的張經,就這樣不但未得封賞,反而被冤殺。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公元1555年11月12日),張經被斬首於北京。

同時被趙文華陷害冤殺的,還有浙江巡撫李天寵,趙文華給他安的罪名是“嗜酒廢事”。

張經被冤殺後,“天下人鳴不平”,其中就包括他的孫子張懋爵。

只不過,張懋爵上疏為爺爺鳴冤的時候,是嘉靖掛掉後的隆慶元年,朝廷恢復了張經的官職,賜祭葬,追諡“襄敏”,並讓其後代襲封官職。

老王:官場就是一張大網。找到自己的節點才能造福百姓,不然,肉體很快會被滅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