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去處的另一傳聞

600多年前的一個下午,大明帝國名義上的掌管者、25歲的建文帝朱允炆放起一把大火,燒掉了自己的皇宮。

當他的四叔——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後,卻沒有發現侄子的屍體,於是,留下了“明朝第一懸案”:建文帝去哪了? “

根據現在的史料,說建文帝在火中喪生是證據不足的。”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碩士生導師龔劍鋒說。

建文帝去處的另一傳聞

據學者們研究,朱允炆不僅逃了出來,而且把第一站選在了浦江鄭宅,並在這個“江南第一家”避難一年之久。

建文帝的“十三太保”中有一位浦江鄭氏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長孫,明朝第二個皇帝,他在年幼時就被描述為早慧、孝順和正直,但他顯然並不適合當皇帝。

朱允炆在位4年,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也打了4年,最終,歷史選擇了後來的“永樂大帝”。 公元1402年6月13日,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城,一把蹊蹺的大火也同時在皇宮內燃起,建文帝之後的命運,在正史上成為了空白。

但一些“非官方消息”卻四處傳播。據《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記載,朱元璋臨終前曾給朱允炆留下一個鐵篋,內有“臨大難,當發”的遺計和一張出逃路線圖,此外,朱元璋還為孫子準備了度牒、袈裟、鞋帽、剃刀以及十錠黃金。 按照爺爺的安排,朱允炆和13個隨從從南京城的鬼門(東北角的門)逃到神樂觀,而這13人中,有一個就是浦江人。

他叫鄭洽,翰林待詔,乃浦江鄭氏第八代子孫。《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稱,“鄭氏家族,忠孝可居”,於是,在鄭洽的建議下,朱允炆一行連夜趕往浦江。鄭家與明初皇室淵源極深 浦江鄭氏被稱為“江南第一家”,鄭宅位於今天浦江縣城東10多公里的鄭宅鎮鎮中心。

建文帝去處的另一傳聞

從南宋到明代中葉,歷經三朝,鄭氏家族15世同居共食,和睦相處,時稱“義門鄭氏”,是有著深厚底蘊的江南望族。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賜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曾因仰慕鄭家的“孝義家風”,而從金華遷徙到距“鄭氏宗祠”約一公里的青蘿山麓,而宋濂正是朱允炆父親朱標的老師。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對鄭氏家族有“不殺之恩”。 根據《明史》卷二百九十六記載,明初,鄭氏家族的“家長”鄭濂在南京供職,牽連進了著名的“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下令入府拿人。當官差上門時,鄭濂6兄弟爭先恐後承當“罪名”,消息傳來,朱元璋感慨道:“這樣的家族怎麼會出亂臣賊子呢?”於是下令寬宥鄭家,還將鄭氏小弟鄭湜升為參議。 出於對鄭家的讚賞和信任,朱元璋便從“鄭義門”中挑選人才入屬東宮,後來朱允炆即位,還曾親手題寫“孝義家”匾額,贈予鄭家。

皇室的褒獎換來的是鄭家的捨身相助。傳說朱允炆逃亡浦江後,鄭家在宅子裡放了10個大櫃子,5個貯藏書籍,另5個貯藏兵器,以備不測。鄭宅有三樣東西與建文帝有關 一是建文井。 位於浦江鄭宅鎮的白麟溪旁,據傳是朱允炆逃亡時曾藏匿過的井。 公元1403年的元宵節,朱允炆出門觀燈,被人認出告發到官府,鄭氏家族急中生智,將朱允炆藏於枯井之中,官兵見井欄上佈滿蛛絲,便料定井下無人,朱允炆因此逃過一劫。 二是老佛社。

位於鄭宅鎮冷水塘沿的中央,是鄭氏後裔專為朱允炆建造的一座紀念祠。祠內塑有“建文帝神像”,神像旁的神龕內,還供奉著建文帝曾經穿過的一隻靴子。 據清初《建文軼事》描述,建文帝在避難期間,曾有一絕色女子來訪,並贈送了一雙靴子。為掩人耳目,鄭家將祠堂取名為“老佛社”。 但也有人說,“老佛社”的得名,是因為建文帝最終出家為僧,鬚髮皆白,形似老佛。 三是蹺腳燈頭。 鄭宅鎮的元宵燈綵,也以長燈為主,燈頭出迎時,前俯後仰、一步一低頭,好像在作揖,故名名為“蹺腳燈頭”。

相傳,朱允炆藏匿期間曾外出觀燈,舉燈頭的村民一看“皇上”在人群中,頓時忘情,揹著燈頭準備行叩頭禮,但轉念一想,這個舉動可能會暴露朱允炆的行蹤,於是就佯裝蹺腳,扛著燈頭坦然走過,卻留下了“燈頭蹺腳”的習俗。 朱允炆隱匿鄭家的心理學分析 “朱允炆選擇浦江鄭家,是他當時心理狀態的自然反應。按照犯罪心理學的解釋,衝動型犯罪的人,也會做出和他同樣的選擇。”

建文帝去處的另一傳聞

張載福,金華市第二醫院院長,對犯罪心理學頗有研究。據他分析,年輕的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時,面對的是一個複雜沉重、大廈將傾的狀態,如同衝動型犯罪後處於的“驚恐狀態”。

“衝動型犯罪後,人很容易逃到自視最安全的地方。” 張載福認為,朱允炆與“江南第一家”的關係類同於此,“這裡有他熟悉的官員,有忠孝的傳統,有受恩於他的家族,在這種危難時機值得他信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