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祖籍與身世

明朝 張作霖 北洋軍閥 清朝 蔣介石 四更天心得 2018-12-02
張作霖祖籍與身世

張作霖,字雨亭,北洋軍閥。1875年3月19日(清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生,自小出身貧苦農家。張作霖後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號稱“東北王”。1916年起任奉天督軍,長期統治東北。1920年把持北洋軍閥政府。1922年被直系打敗,退回東北。1924年再度把持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組織軍政府。1928年被蔣介石戰敗,退回東北途中被日軍炸死在皇姑屯。時年53歲,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一位風雲人物。

一、張作霖祖籍考略

關於張作霖祖籍何地,筆者較有興趣。本人是河北大城縣人,有一個伯父叫任寶書,在民國時期因大城鬧水災拖兒帶女去了東北奉天謀生,開始在奉天開了一家火燒小作坊,由於經營不善,只開了半年就關了張。後經熟人介紹去張府做了廚工。張府家人聽任師父講自己是直隸大城(現河北省大城縣)人,便常說張大帥祖籍為直隸大城馮莊,並經常談起家鄉往事。

史學界關於張作霖祖籍主要有兩說:一為山東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中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遠祖居山東,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發業農,稱素封。”“行狀”是過去死者家屬敘述死者世系、籍貫、事蹟的紀念文體。該文稱“遠祖居山東”,主山東省說。一為河北說。河北中又有大城、高陽、河間三說。在《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雨亭神道碑》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其先為直隸人,清末遷奉天海城。”這通碑文是督軍署參謀長臧式毅領銜,又有8位處長署名的,載於《張大元帥哀輓錄》。文中明確地說“其先為直隸人”,即是河北人,主河北說。從有關歷史記載看,張作霖的祖籍是諸說並存,多數學者主河北省說。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多次自稱祖籍是河北省大城縣。據《大城縣誌》記載及當地老人記述,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曾回到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馮莊認祖,但由於族中老人反對(族人認為其年輕時當過“鬍子”——馬賊,有辱門風,擔心奉系失敗牽連族人)而未能歸宗,張作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順著上述脈絡,筆者對張作霖的祖籍問題進行了考證。關於張作霖祖籍山東說,其主要依據是《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的記載,經查閱歷史文獻,此說並無其它歷史文獻和民間資料印證,也尚未查到關於張家先人的確切文字記載,所以山東說難以立論。對於張作霖祖籍是河北高陽說,筆者也進行了文獻考證,查閱了《高陽縣誌》和相關資料,也未查到歷史文獻記載,只是在當地在一些村莊民間有這樣一種傳說:在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大槐樹移民時有張族先人移民到了高陽,有的族人移民到了河北大城落戶。由於張作霖是歷史風雲人物,可顯示張姓的榮耀,所以才有了高陽之說。還有河北河間之說,經查閱《河間縣誌》,據縣誌記載:在明清時期河間為府衙所在地,管轄著大城、任丘、肅寧、獻縣等縣,所以大城是河間府屬地,才有了河間之說。對於大城說,筆者詳細查閱了《大城縣誌》和大城堤北馮莊《張姓家譜》等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進行了反覆考證分析,獲得了明確的認知。據《張姓家譜》記載 ,在清道光年間大城因遭水患,子牙河南趙扶段決堤,大水淹沒數百里,造成房屋倒塌,農田顆粒無收。因生活無著,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攜帶著兒女,闖關東謀生,一路乞討,來到了遼寧的凌海立身,開荒種地,養家餬口。

二、張作霖身世

張永貴勤勞耕作,善於經營,又搞起了家庭醃製小菜作坊,使家業不斷擴大,到了祖父張發,家境富有殷實,廣有田產,稱“素封”。所謂素封,就是指雖然沒有官爵封地,卻和受封者一樣富有的人家。張發有4個兒子,其第3個兒子就是張作霖的父親,名叫張有財。祖父張發死後,張有財就帶著屬於自己的那份財產來到了海城。張有財是個遊手好閒的人,先是開了一家雜貨鋪,幾乎賺不了什麼錢。後來,雜貨鋪倒閉了,他又不願意幹活,整天賭博瞎混,因此欠了人家許多賭債,被仇家債主害死。張有財死後,家庭生活更加困難,無奈之下,張母王氏只得帶著4個孩子投奔鎮安縣(黑山縣)小黑山附近二道溝的孃家。孃家生活也是非常困難,又添了五張嘴,簡直沒法繼續生活下去。張母王氏只得含淚帶著四個孩子改嫁當村李獸醫。那年,張作霖才13歲。開始張作霖好奇隨繼父學些獸醫,後嫌髒沒前途,就沾染上了賭博惡習,整天遊手好閒,在社會上混飯吃。

張作霖本來沒錢唸書,但是有一位好心的老師幫了他的忙。這位老師名叫楊景鎮,那時教私塾。有一天,他看到窗外有一個小孩偷偷聽他講課。好奇地叫進來一問,小孩答道:“我叫張作霖,我願意唸書,家窮,上不起學,因此常在這裡偷聽。”楊先生感到這個小孩想讀書識字是好事,就免費讓他上學,還贈給他紙筆。這時的張作霖已經是13歲了。就這樣,張作霖讀了一段私塾。在這裡,他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礎。這在他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

那時的中國是一片混亂,東北地區尤甚。清朝政府腐敗無能,中國大好河山任人宰割。沙俄強行割去中國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仍覬覦中國東北的廣袤土地;中國甲午戰敗,日本魔爪深入中國東北。官吏橫徵暴斂,百姓不堪忍受。亡命之徒便鋌而走險,嘯聚山林,土匪蜂起,打家劫舍,百姓生活更加痛苦了。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他抱著一線求生的希望,從軍了。他投到宋慶毅軍馬玉峎的門下,當了一名騎兵。那年,他20歲。他喜好馬匹,“以精騎擊,得名擢哨長”。甲午戰敗,他逃回了遼西。1895年,他21歲時同趙家廟地主趙佔元的二女兒趙春桂結婚。趙春桂是張作霖的原配夫人,是張首芳、張學良、張學銘的生母。張作霖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不想像他的同鄉那樣過著衣食無著、平淡無味的生活,他想換個活法。甲午戰後的遼西是個三不管地區。散兵遊勇成群,乞丐難民遍野。官府腐敗,土匪橫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 1900年,張作霖在岳父趙佔元的幫助,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民團,有二十多人,他當上了小頭目,負責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他負責的地區稱為保險區。張作霖在保險區內很守規矩,不僅遵章守紀,而且維護治安。因此,在這個地區鬍匪的騷擾得到遏制。張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稱讚,他的聲名由此鵲起。他管轄的範圍逐漸擴大,達到二十多個村子。

在趙家廟的西北,也有個民團,團主叫金壽山。金壽山收羅了一批地痞流氓,組成了一百多人的民團。民團的總部設在中安堡,其周圍地區是他的保險區。金壽山在保險區內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比鬍匪還凶殘。百姓被逼得實在無法,就去請名聲較好的張作霖幫忙。張作霖率眾驅走了金壽山,佔據了中安堡。他的隊伍增加了,勢力擴大了。但是,金壽山在1901年臘月三十夜半偷襲了張作霖。張作霖攜帶妻女率眾突圍,逃到了姜家屯,繼而又逃往八角臺。八角臺(今屬檯安縣)是個大集鎮,商號有五十多家。本來張作霖是想從八角臺借道投奔遼南的綠林馮德麟(即馮麟閣)的,但是到了八角臺,這四十多人就被留下了,藉以保護地面。這都得益於張作霖的名聲好,不擾民。後來,八角臺的頭目張景惠主動讓賢,甘居副職,張作霖做了團練長,地方的紳商也表贊成。從此,張作霖就在八角臺落了腳,這裡也成了他的發家地。張作霖為人機敏、長於計謀,在八角臺商會會長張紫雲的幫助下,張作霖以弟子身份叩見了新民府知府增溫,從此“改邪歸正”,被政府收編,使武裝力量不斷壯大,他就是依靠這支民團武裝,巧使手段,佔新民進奉天,平步青雲,扶搖直上。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張作霖被任命為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后,又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張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1918年9月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