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明朝 張獻忠 李自成 文物 考古 鳳凰藝術 2018-11-30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兄弟張獻忠,他戰鬥的一生到底搶了多少金銀財寶?

關於張獻忠沉銀寶藏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情節很簡單:

大約三百多年前,明末農民大起義時,李自成和張獻忠是兩支實力最強的起義軍,李自成進軍東北方向去了北京;張獻忠轉兵西南,最終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並稱帝。

歷史記載:張獻忠的統治相當簡單粗暴,日常開支和軍費供給,全靠搶。應該是先搶有錢人,接下來普通老百姓也搶,100兩的銀錠和婦女耳朵上一兩克的耳環,全是一樣的待遇:搶搶搶。

大西政權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僅維持了三年。公元1646年,明參將楊展,在四川彭山縣江口鎮與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進行了一場水上決戰,張獻忠被徹底擊潰,全軍覆沒。

沉入江底的戰船和士兵的屍體外,還有張獻忠所有的金銀財寶.......

如今,這些寶藏的一部分已經出水,就陳列在博物館的展櫃裡,也許只是張獻忠全部寶藏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金錠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銀錠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金塊和金條

接下來更土豪——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冊封金冊

這是張獻忠冊封嬪妃的金冊,正面陰刻楷書“思媚用冊為修容。朕德次嬪嬙,匪由愛授,螽羽和集,內教以光,欽哉”26字。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武岡州“都水司正銀”一百兩銀錠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國家一級文物。明代存世銀錠多為五十兩形制,一百兩官銀極為罕見。

銀錠內底鏨刻銘文:“徵完萬曆二十七年分都水司正銀壹佰兩正,萬曆二十七年四月日武岡州知州應楠史何添繼銀匠王文青。”都水司屬工部管轄,掌管河渠航道、道路橋樑等事務。武岡州即今湖南省武岡縣。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長沙府“歲供王府”五十兩金錠

明天啟元年(1621年),國家一級文物。金錠內底鏨刻銘文:“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伍拾兩正吏楊旭匠趙”。這是長沙府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為已知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稀少。

1643年8月,張獻忠攻克長沙,可能是從吉王府中得到此金錠。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關於這枚金印的來龍去脈,專家們有多方論證和猜想。

2013年,江口沉銀遺址發生重大的盜挖案件,部分文物流失;2016年該案破獲後追繳回一件“永昌大元帥印”。

有學者指出該金印主人為張獻忠,另外有學者認為金印屬於李自成,亦有觀點認為屬於張獻忠帳下孫可望、李定國等人。

金印用黃金製成,邊長10.3、印臺厚1.6、通高8.6釐米,重3.195千克。印面用九疊篆文書“永昌大元帥印”六個字,印的背面左右分別刻“永昌大元帥印”和“癸未年仲冬吉日造”。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印鈕為一立虎的形象,虎口大張,虎身前傾,虎尾向上捲曲,虎身陰刻線紋表現虎的鬃毛和斑紋。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江口沉銀遺址目前已被確認為大順三年(1646年),楊展與張獻忠江口大戰的戰場遺址,文獻中對這一歷史事件多有記載,2017年以來的考古發掘也基本證明了遺址的性質。

江口沉銀遺址發現的大量財物,主要為張獻忠歷年征戰中所獲,特別是大西軍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以後,陸續攻佔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廣東、廣西的北部,並於崇禎十七年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大量的財物當為張獻忠在這個時間獲得。

而金印作為遺址中發現的最高等級的文物之一,無疑與這一歷史事件相關。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崇禎十六年農曆11月,李自成與張獻忠兩支起義軍在不同區域作戰,李自成“十月李自成與明孫傳庭軍激烈廝殺,之後西進陝西”;而張獻忠此時在取得湖南等地節節勝利,正準備年底向西入川,此後雙方政權除在川北發生衝突,再無大規模接觸。此金印作為與張獻忠相關的文物出現於江口沉銀遺址中,斷不可能是李自成的印信。

“永昌”一詞在歷史上並不鮮見。

歷史上晉元帝和唐睿宗均曾使用“永昌”作為年號,說明其更多代表著長久的含義。《明史》亦記載了天啟四年發現秦璽,“臨漳民耕地漳濱,得玉璽,龍紐龜形,方四寸,厚三寸,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獻紹”。故斷不能通過“永昌”判斷金印屬於李自成。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癸未年仲冬吉日造”,即該金印鑄造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農曆11月。張獻忠於該年五月攻佔武昌,在武昌,張獻忠自稱“大西王”,建立了大西農民政權,設六部和五軍都督府,及委派地方官吏。

此後向南進軍,陸續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次年正月,張獻忠進軍四川,並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佔領成都,其後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

崇禎十六年11月正是大西軍向南征戰,勢力最盛之時,張獻忠此時自封為“永昌大元帥”符合當時的形勢,也表達了自己對政權“永昌”的期待。

次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該金印被廢棄不用。大順三年(1646年),大西政權內憂外患,除了受到南明和清的夾擊,內部也叛亂重重。張獻忠此時似乎也在尋求妥善的後路。

清初四川富順人楊鴻基所著《蜀難紀實》中載:“賊威令所行,不過近省州縣,號令不千里矣。獻忠自知不厭人望,終無所成,且久賊之無歸也,思挾多金、泛吳越、易姓名、效陶朱之遊。於是括府庫民兵之銀,載盈百艘,順流而東”。

由此可見,張獻忠已計劃放棄成都,順岷江而下,轉移財產。但因為楊展的成功阻擊,讓這一切計劃都化為了泡影,而“永昌大元帥印”應當也是本次轉移財產的一部分。

張獻忠的“土豪”結局

“永昌大元帥印”是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發現的等級最高的文物之一,對該印章時代及主人的確認,對判斷遺址的性質以及相應的歷史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印章形制及文字內容的考證,筆者認為:該印章即為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本人,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湖廣區域征戰期間製作。張獻忠自封為“永昌大元帥”符合當時的形勢,也表達了對政權“永昌”的期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