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魔咒之謎:籠罩明朝30多年的一條惡魔詛咒

明朝魔咒之謎:明朝有一位十分奇怪的皇帝,他是朝野公認的皇儲,卻從沒當過一天太子。十七年的王儲生涯中,他的頭上只有一個親王頭銜,直到繼承皇位的前一天,他依然是個親王。這個皇帝就是大懶鬼萬曆的父親——隆慶帝朱載垕。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是因為他的父親嘉靖的心裡始終有一條讓他不寒而慄的魔咒——二龍不相見。

“二龍不相見”的發明人是明朝有名的方士陶仲文。他本叫曲真,與嘉靖信任的另一個方士邵元節是好朋友。有次,嘉靖去給父親上墳,邵元節有病在身,就讓他代為陪同。

不知是陶仲文運氣好,還是坐了時光飛船到達未來,在走到衛輝的時候,他信誓旦旦做出了預言:今天有火光之災。嘉靖半信半疑,結果當晚行宮就發生大火。嘉靖那個佩服呀,一口氣封了他個“尋封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後來還做了部長級的禮部尚書。

皇帝這麼賣力地封他,他也十分賣力地回報,整天起早貪黑地掐指頭算命。嘉靖十三年八月,皇長子朱載基剛剛出生兩個月就病死。當嘉靖還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時,陶仲文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訴了他,就是上一段提到的“二龍不相見”。

明朝魔咒之謎:籠罩明朝30多年的一條惡魔詛咒

大概意思就是嘉靖是條真龍,太子是條潛龍,二龍最好不要見面,否則其中一條龍肯定會倒黴。嘉靖原本就是個超級迷信的人,從十五歲即位起身邊就一堆半仙、真人、法王,整天想著祥瑞、仙丹。

如今聽到陶真人這麼說,頓時害怕了。當兩年之後,他再次有了朱載壑、朱載垕、朱載圳時,欣喜之餘,他再次想起了“二龍不相見”。長子夭折不過才三年,記憶猶新的他決定少見這幾個孩子,而且也不封太子,雖然冷酷了點,但畢竟自己和兒子的命最重要。

大臣們不知道他的苦衷,早立儲君是國家大事,決不能拖延,所以他們紛紛上書要嘉靖早下命令。嘉靖開始還抗得住,後來奏疏堆得有一人高了,他實在受不了,只好封朱載壑為太子,但他的“父愛”也僅此而已。此後朱載壑一天天長大,按常規已經過了上學讀書的年齡,嘉靖同志就像後爹一樣不聞不問,任由大臣們對自己噴口水。

如果事情照此發展,沒準朱載壑能成為明朝第一個文盲皇帝。可惜,上天沒給他這個機會,因為嘉靖的母親出面了。老太太苦口婆心找兒子長談,一次不行兩次,時間久了,嘉靖只得投降,允許兒子出閣講學。

這一年,朱載壑已經14歲。太子出閣不同於凡人進學堂,有一套十分講究且程序繁雜的禮節儀式,而且作為老子的嘉靖必須出場。就在儀式剛剛結束後,朱載壑即病倒,沒多久就死了。

魔咒,果然是條魔咒!嘉靖事痛定思痛,嘉靖從此嚴格遵守“二龍不相見”,對剩下的兩個兒子裕王朱載垕和景王朱載圳長期漠不關心。上學他不管,結婚他也不管,能拖一天是一天。不僅如此,兩個兒子想見他這個爹一面比見神仙還難。即便是見了面,他也少有言語,好像怕兒子們跟他借錢似的。

就這樣,作為皇儲的朱載垕尷尬無奈地生活在那條咒語的陰影下,直到1566年嘉靖皇帝駕崩,他還是個親王。這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朱載垕登基稱帝,徹底為“二龍不相見”這條魔咒畫上了句號。

#p#副標題#e#

明朝共有16個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北京“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即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二百三十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 #p#分頁標題#e#

那麼,大明王朝歷經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這裡只有“十三陵”呢?還有三位皇帝的陵墓又位於何處呢?要說明這個問題,那就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了。

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即南京為京都,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但從明朝萬曆朝中期開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又鬥爭了數十年,直到明永曆年間即1680年,方戰敗徹底滅亡。

明朝魔咒之謎:籠罩明朝30多年的一條惡魔詛咒

明初以應天府為京都,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即北京為京都,應天府改為留都。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公元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

明朝魔咒之謎:籠罩明朝30多年的一條惡魔詛咒

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公元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昭告,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此明朝根植於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當時的北京壽終正寢。那麼,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是那三位皇帝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呢?

一、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沒有進入“十三陵”。

其實朱元璋死的時候,北京還沒有建都,他是葬於南京,其陵寢就是南京明孝陵。南京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二十二點五公里,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p#副標題#e#

陵內植鬆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

二、明朝第二世皇帝,即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進入“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做皇帝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在北京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建文帝朱允炆無可耐何,便從皇城的角門逃之夭夭。燕王朱棣打進入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儘管後來朱棣派人四處尋找,但是依然不見蹤影。建文帝不知所終,不僅在北京沒有陵墓,即便在南京也沒有陵墓。

三、明朝第七世皇帝景泰帝朱祁玉沒有進入“十三陵”。

明朝魔咒之謎:籠罩明朝30多年的一條惡魔詛咒

公元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也成為了蒙古人的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當時一代名臣于謙為兵部尚書,主張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

朱祁玉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帝好生為難,真是讓英宗回來也不是,不回來也不是,便問計于于謙。于謙認為,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麼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 #p#分頁標題#e#

就這樣,景帝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軟禁在南宮。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第二次做了皇帝,石亨、徐有貞、等人皆被封爵賜官,而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都被殺害。

當時景帝在位期間,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寢,當時是壽宮,他的一個皇后杭氏死了之後,就在慶陵所在位置修建了陵寢,當時的杭氏也葬了進去。英宗第二次做了皇帝之後,就把景帝封為成王。這樣景帝就丟失了皇位,死後也就不能按皇帝的身份葬進皇家的十三陵。景帝死於公元1457年,時年僅三十歲。死後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除了上述的三位皇帝外,明朝其餘的十三位皇帝均葬在位於北京昌平北面天壽山,因而也就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