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明朝 張居正 明世宗 高拱 上書房行走 上書房行走 2017-10-06

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明世宗朱厚熜

導語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駕崩的時候,大明王朝的狀況,已經到了糟糕透頂的地步。以至於傳統小弟朝鮮國王,接到喪訊後第一反應竟不是沉痛哀悼,而是諄諄囑咐奔喪的朝鮮使臣:這次大明很可能要出大亂子,你去了要小心。

不怪朝鮮小弟暗自嘀咕,只怪大明朝此時一塌糊塗。

就說朱厚熜去世前後的一些事,南方的廣東和江西,都有民間暴亂,有些地區的動亂,甚至已經持續了十年。但朝廷卻連平叛的錢都拿不出來。北方的韃靼依舊肆虐侵擾,邊關戰火不斷,年年不消停,朝廷的儲備,更是捉襟見肘,比如太倉的糧草儲備,最窘迫的時候,竟然只足夠支持一個月。

作為內閣首輔,百官之首,老臣徐階盡心竭力,確保了皇位順利交接,然後主持朝局,廢除嘉靖年間各種弊政,為期間諸多獲罪的大臣平反昭雪,穩定人心,減免各地的賦稅。裡裡外外,操碎了心。

但徐階的毛病,也很突出。他雖然精通權謀,但幹起國家大事來,卻是小心謹慎,主要的政績,基本就是糾正嘉靖年間的弊端,大多是撥亂反正。雖說做的不錯,但這時明朝的問題,卻不是撥亂反正就能解決的。

朱厚熜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除了由於各種弊政因素外,好些麻煩,卻也是新形勢遇到新問題:這時明朝商品經濟發展,思想也更加自由開放,傳統道德觀念受到強烈衝擊,官風民風也深受影響,而在經濟方面,商品經濟發達,土地兼併嚴重,民間一片繁榮,政府稅收卻銳減,而長期的官風腐化,也鬧得政府效率低下。大明帝國的上層建築,早已經是百孔千瘡,而徐階的辦法,還是到處補窟窿,雖說裡外忙活,卻也越發補不過來。

而且徐階自己的毛病,也非常突出,他是松江人,當地商品經濟日益發達,且從事紡織生意,大搞土地兼併的,以勢豪大戶居首,徐階自己家,就是其中勢力最大的。這麼個背景,指望他能大刀闊斧,實在有點難。

就在這樣的情景下,另一個鐵腕強人,開始大展拳腳:高拱登上歷史舞臺。

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高拱

一:孤傲俊才,皇子依賴

高拱祖籍山西,先祖遷到河南新鄭。而比起明朝諸多名臣的寒微出身來,高拱的家庭條件,著實好得很。

高拱的家庭,是名符其實的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曾為官。他自己的天資也好,讀書識字都極早,自幼就被讚譽為神童。十七歲就考取了舉人,而且還是鄉試第一名。雖說之後科舉不順,連續幾次都遭受挫折,直到三十歲那年才考取進士,但因為科舉成績好,如願做了庶吉士,先進了翰林院,三十九歲那年,又得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任命:成為裕王朱載垕的講官,也就是大明帝國未來繼承人的老師。

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明穆宗朱載垕

這樣好的家庭條件,外加好學問,還有一直得意的仕途。這樣的人生,想不得意都不行。事實正如此,高拱性格的最大特點,就是太過得意,同僚面前,更從來都是一副孤傲樣,自以為天下第一,誰也不放在眼裡。

按說這樣的脾氣,上司面前極難混。但高拱有頭腦,特別是做了朱載垕的老師後,同僚面前,是一派傲氣,但朱載垕面前,卻完美收斂,傲氣變成了自信的傲骨。這樣一來,反而和朱載垕互補起來:朱載垕雖說是皇子,但常年不受父親待見,嘉靖皇帝性格猜忌,有時候對兒子也提防,日久天長,朱載垕的心理,也變得極沒有安全感,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緊張得不行。

而高拱的到來,卻恰好令朱載垕心安。高拱行事穩重,判斷事務更極為自信,尤其難得的是,他對朱載垕忠誠無比,大事小情不但賣力效勞,更極力寬慰。時間久了,不但被朱載垕極力倚重,甚至成了精神依託。後來高拱升任國子監祭酒,暫時離開了裕王府,但遇到疑難事務,朱載垕還是會寫信詢問,彼此間的感情,從那時起就深厚。

高拱嶄露頭角的時候,正是嘉靖年間黨爭最激烈的時期,首輔嚴嵩權勢滔天,次輔徐階暗中蓄力,倆人都不好惹,夾在中間的官員,如果不想惹事,就得夾起尾巴做人。

但高拱的表現,卻實在高調,嚴嵩面前,從來都不買賬。甚至有次聊天,還故意引用韓愈的詩詞,當面諷刺嚴嵩的囂張跋扈。這要擱在別人身上,怕早被嚴嵩惡治了。但嚴嵩深知此人不好惹,不但沒發火,反而滿臉賠笑,一心套近乎。

而徐階面前,高拱也極其強勢。老謀深算的徐階,早注意到這個政治新星,也一心著力拉攏。甚至有次高拱外出主持科舉考試,出題卻不慎犯錯,差點被嘉靖皇帝辦罪,還是徐階好說歹說,才給高拱脫了干係。

嚴嵩和徐階倆位大佬,之所以如此善待高調的高拱,說到底,還是因為此人的背景:堂堂裕王的老師,別看眼下不發達,將來裕王登基,必然獲得重用,搞不好關係就麻煩了。

而對這裡面的學問,高拱也知道,所以嚴嵩得勢的時候,他擺譜不搭理,後來徐階得勢,甚至主動推薦他進入內閣,他照單全收,但成了閣臣後,對於徐階的示好,不但依然不搭理,反而迫不及待,拉攏同是新閣臣的郭僕,串通一氣和徐階對著幹,倆人間的爭鬥,從嘉靖年間晚期就開始,直把徐階氣的夠嗆。

經過這幾件事之後,高拱的形象,也在群臣中豎立起來,一個囂張跋扈,誰的賬都不買的狠角色。

但即使那時候起,高拱的囂張,卻時常在一位後輩同事面前收斂:張居正。

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一代明相張居正

作為後來萬曆時代獨掌朝綱的大改革家,這時候的張居正,還只是個小角色。高拱認識張居正的時候,是在國子監祭酒任上,那時的張居正,還是他的副手,但倆人合作久了,高拱就暗自詫異:這個年輕人不單學問好,實幹能力更強,是個有前途的人物。

而後倆人工作關係更進了一步,張居正在老師徐階的關照下,也得到了高拱當年的機會,做了裕王的講官,同樣也成功抓住了機會,深得裕王的信任。他與高拱的關係,也更近了一步,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事實證明,高拱不是見誰都狂,反而是真心服有本事的人,按照他自己的話說,滿朝文武,他唯一看在眼裡的,只有張居正。

而對張居正來說,這微妙關係,卻著實為難:一邊是老師徐階,一邊是好友高拱,從嘉靖晚期開始,倆人就在內閣裡掐,一直掐到嘉靖皇帝駕崩,昔日的裕王變成了隆慶皇帝朱載垕,卻還是不消停。

而且和政治強人朱厚熜不同,隆慶皇帝朱載垕,是個性格異常低調淡泊的人物,執政最大的追求,就是垂拱而治,國家大事,基本都對大臣放手。

所以自從他登基後,凡事基本都是點頭,決策都是大臣來,他這一放手,朝廷上吵得更凶了,每次朝會,都是吐沫亂飛,但對這熱火朝天的局面,朱載垕的反應,也出名的淡定,甚至大臣吵鬧半天,他就和沒事人似的發呆,就當啥都沒聽見。

但畢竟此時朝中人才雲集,朱載垕這一做法,倒比瞎指揮強,於是登基之後,一些正確的決策,也得到貫徹執行。尤其影響深遠的,就是隆慶元年(1567年)的隆慶開關事件:當時雖然倭寇平定,但是海禁問題依然沒解決,不開放海禁,東南肯定還要出事,但開放海禁,就是違背祖制,大逆不道,這咋辦?

平日不說話的朱載垕,這次做了個聰明的選擇:依照福建巡撫塗則民的奏議,做了個小小的制度修正:海禁的祖制,表面上不動。但是在福建月港,卻開放一個通商口岸,准許沿海商民從這裡出發,出海做生意。此舉的影響出乎意料的深遠:大批的中國商人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大明朝的商品出口量,更是直線激增,沿海商品經濟更像打了強心針似的,從此迅猛發展,最直接的影響,自然是財政收入,月港當地每年都收入大筆關稅,還得了一個綽號:天子東南銀庫。

而對於新君朱載垕而言,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小試牛刀而已。緊接著對他最大麻煩,就是老師高拱與老臣徐階之間的掐架。

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徐階

二:徐階高拱對對碰

進入隆慶朝以後,徐階和高拱之間的爭鬥,也更加白熱化。

要說倆人之間的爭鬥,也不止是爭首輔這麼簡單,更大的分歧,還在二人的治國理念。

徐階是陽明心學信徒,早年師從於陽明心學右派的代表人物聶豹,後來的行政手段,也深受其影響。不但行政上講求穩定與小修小補,還特別熱衷於講學活動。而且還親自主持各種陽明心學推廣講學,熱情極其高漲。

按說單純宣傳學問,也不算壞事,但徐階此時的身份,並不是學者,而是內閣首輔,他這樣一帶頭,明朝上下講學成風,官員們熱衷此道,學術討論鬧得熱烈,卻沒人幹實際工作。這就應了一句老話:過猶不及。

徐階的這番行為,不但高拱覺得過分,就連徐階的弟子張居正,也覺得過分,從思想主張說,高拱和張居正,都深受明朝實學風氣影響,做事講求實際和效率,反對務虛空談。特別是隨著徐階年齡增大,官樣文章越來越多,也令高拱越發不滿。

而倆人之間的直接衝突,從嘉靖晚期就開始了,當時徐階的心腹同鄉,吏科給事中胡應嘉,上奏彈劾高拱大罪,甚至暗示說高拱有不軌之心。幸虧當時嘉靖皇帝已經病糊塗了,否則足夠高拱倒黴。

這筆舊賬,高拱還沒來得及算,隆慶元年(1567年),胡應嘉又出手了,這次又彈劾了高拱的親信,吏部尚書楊博,這下高拱更火冒三丈,然後就犯了糊塗,竟然大手一揮,將胡應嘉革職了。

沒想到這下可捅了馬蜂窩。這次胡應嘉敢於出頭,其實是有準備的。他彈劾楊博的事由,是是年京查中,楊博惡整御史言官。高拱這一發飆,就等於和全天下的言官為敵。這下後果來了:言官們群起攻之,前仆後繼罵高拱,一來二去,高拱難以招架,只得自己上書辭職。

等著高拱黯然回家,他才回過味這事來,其實從始至終,都是被冷眼旁觀的徐階算計了:先是用胡應嘉來挑釁,然後吸引高拱報復,一報復就上鉤,被言官們群毆,最終黯然去職。徐階老小子,夠狠。

當然高拱這般狀況,其實也和此時明朝的形勢息息相關:高拱和徐階二人,在治國問題上分歧嚴重,但此時新君登基,百廢待興,高拱所期待的大刀闊斧改革,此時還完全不是時候,徐階的小修小補,卻作用重要。因此,哪怕千般委屈,也只好犧牲高拱了。

而且幾年的鬥爭證明,在徐階面前,高拱的手段還是太低級,幾乎每次面對面的交鋒,差不多都是下風,徐階一把年紀,老謀深算,面子上從不吃虧,每次高拱刻意挑釁,最後都能被他重拳回擊,就沒幾次贏過。

但聰明過頭的徐階,這次卻犯了糊塗,高拱這事,辦的太過了:朱載垕對高拱的感情,那是群臣都知道,就是一萬個徐階,在朱載垕心裡,怕也比不過一個高拱,要是倆下能夠共處,那還算好點,現在啥事沒怎麼幹,先把人趕走了,這還了得。

於是高拱走後,滿以為日子舒坦的徐階,卻發現,這工作還是越發難幹。雖說內閣裡基本換成自己人,連得意門生張居正都成了閣臣,但皇帝對他的信任,卻是與日俱減,而且朱載垕和父親不同,對宦官非常倚重。君臣之間矛盾也越發增多。鬧了幾次後,徐階卻突然嚐到了高拱的滋味:被御史們彈劾攻擊,眼看工作幹不動,名聲也快保不住,徐階也明白了,這是朱載垕不想讓自己幹了。於是趕緊上奏請求退休,也不出所料,立刻被批准。

徐階去職後,隆慶三年(1569年)十二月,在家閒住三年的高拱,終於再次得到任命,回任內閣大學士。聞訊的高拱不顧天氣寒冷,立刻決定啟程,而京城卻立刻炸了鍋:當年罵過高拱的諸多言官們,竟然嚇得紛紛請求調動,其中罵高拱罵得最厲害的歐陽一敬,居然憂懼交加,一命嗚呼:都知道這人脾氣大,報復起來怎麼得了。

而這個時刻,高拱卻體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大度:主動派門生傳話,希望言官們以國家大事為重,並保證不會計較私人恩怨。而對老對頭徐階的報復,卻更有學問:徐階退休回家沒多久,昔日的直臣海瑞做了應天巡撫,在當地推行強力改革,並查到了徐階家人侵佔土地的罪證。這下可鬧大了,徐階被逼退田不說,倆個兒子更給抓了充軍,眨眼之間,處境極度悲慘。

為求自救,徐階也能屈能伸,一面通過學生張居正,在內閣給高拱施壓,警告高拱做的不要太過分。一面言辭懇切,給高拱寫了一封道歉信。這樣雙管齊下,高拱面子滿足,也就抬了手,不再追究徐階的責任。這以後的徐階,在家鄉著書立說,安度晚年,萬曆十一年(1583年)過世,總算善終。以這事說,高拱確有政治家的胸襟。

三:慧眼識才開新政

而在了斷了與徐階的恩怨後,高拱也開始在國事上大展宏圖。在執政方略上,比起當年徐階的修補來,他卻是反其道,雖說沒有像張居正那樣喊出改革口號,但具體施政,卻是一脈相承。

而其中高拱眼光最精準,且動作最大的,就是吏治的整頓。

自嘉靖年間起,明朝官場貪腐成風,風氣大壞。雖然徐階在任時,也想過很多辦法,包括他最得意的講學,其實就是抓廉政教育,但是收效甚微。

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嘉靖年間起,明朝官場貪腐成風

在這個問題上,高拱有獨特手段,首先是嚴抓考核關。吏部的考核制度更完善,每個官員每個月的情況都要彙總,年終統一考核,不合格的就要嚴辦。另外官員選拔,也改了規矩,鼓勵大批非進士身份的官員入仕提拔,但同樣的,如地方官等職務,則交給年富力強的官員。而鹽政,馬政等以往被人輕視的職務,也格外重視,著力提高相關職務的待遇,並選拔幹才。

在高拱的這番動作下,明朝的吏治考核狀況,一下大為扭轉,官場效率也提速。而比起這些改革來,高拱判定官員的眼光,更是極其卓越,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幾位封疆大吏的選派。

最著名的人物,當屬主持平定西南叛亂的名臣殷正茂。此人精通軍務,是明朝的封疆幹才,但最大的毛病,就是貪汙腐敗,以至於雖然朝廷知道其才能,卻輕易不敢信用。但高拱不管,眼看廣西韋銀豹叛亂越演越烈,便堅持選擇殷正茂前往平叛,而且還特意發話:殷正茂要多少錢軍費,就給他多少錢,不用查賬,只要他能平叛,就不怕他貪。關於這條,當時的老搭檔張居正也不明白,結果高拱解釋說:我讓他貪,但他能辦了事,如果找個廉潔的,但是事情辦不了,豈不是花冤枉錢?

高拱用人,一向都是這個特點,用人用其長。而他更加卓越的抉擇,便是著名的隆慶和議。

隆慶和議,發生在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當時一直侵擾明朝邊關的蒙古土默特部,卻爆發了大內訌:可汗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竟然公開向明朝投誠。論原因,卻是因為婚姻糾紛:把漢那吉眼看就要結婚,新娘便是著名的三娘子,誰知祖父俺答也對新娘子動了心,乾脆搶先一步,自己先和這位美麗新娘成親了。

這下把漢那吉怒了,一跺腳投奔了明朝,但接著麻煩也來了,俺答立刻帶著大兵跟來,在宣大邊境晃盪,嚷嚷要明朝交人。

老謀深算的高拱,這次卻看出來破綻:俺答表面囂張,其實外強中乾,極怕明朝一怒之下,將孫子殺掉。因此高拱因勢利導,命人與俺答談判,倆家很快達成協議,把漢那吉受封了官職,被明朝放回,還賜予了大筆禮物。雙方的關係,一下子緩和下來了。

緊接著趁熱打鐵,雙方又開始商討通貢互市問題,這是俺答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無奈長期以來,明朝不搭理,以至於邊關戰爭不斷。

而對於這事,高拱也一直有主張,自從他執掌內閣後,就著力發展軍備邊防,不但馬芳等名將多次立功,讓俺答嚐到戰敗的滋味,而且此人做事極細,就連邊境的州縣,也都換了精明強幹的官員,且提高了相關待遇,因此邊關穩固,逼得俺答早就想認輸,把漢那吉事件,不過是就坡下驢。

這樣一來,協議很快達成,但是這事在明朝,還是遭到了很大阻力,好些重臣也反對,甚至為此還搞了個投票行動,結果竟然是票數相等。關鍵時刻,隆慶皇帝朱載垕,再次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擔當:做主拍板同意。

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著名的隆慶和議正式達成: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兄弟親戚甚至部下,也都相繼封了官職。雙方更開放貿易互市,從此以後,北方漢蒙兩族之間的貿易蓬勃發展,宣大一線,這原本燃燒了一個世紀的戰火,從此也徹底熄滅,之後六十多年裡,雙方再未爆發戰爭。

除了邊境戰事外,在大規模整修黃河上,高拱也有建樹,大膽提拔了司法官員出身的潘季馴,主持了大規模的黃河修治工作。幾項政績下來,成就著實斐然。

而業績不錯的高拱,也開始飄飄然了,他本來就是個傲氣沖天的角色,這下更是專橫無比。尤其是他這人還有一大毛病:急脾氣。工作交代下去,定期就要幹完,幹不完就要追責,一點不順心,就逮住同僚罵個沒完。日久天長,越發招厭。

這樣一來,內閣裡的幾位老同事,也都一個個受不了他。像陳以勤,李春芳幾位,本來都是和高拱一起為朱載垕講學的老同事,關係一直不錯,這下紛紛反目。特別是李春芳,掛名的首輔,出名的好脾氣,都受不了高拱的跋扈,主動打報告辭官。更雷的是殷士儋,實在受不了高拱的欺負,竟然在內閣裡揮拳毆打高拱,演出了明朝內閣歷史上一場活劇。

結果一通鬧將下來,高拱有了首輔的名分,內閣的成員,往日的舊友,竟然就只剩下了張居正。到了隆慶六年,高拱權力更盛,上有皇帝信任,身邊門生簇擁,權力如日中天。

而一向與高拱親密合作的張居正,長期以來,都是扮演小弟角色,但高拱得寸進尺,越發囂張,眼看老同事都給排擠得差不多,張居正也著慌,心裡也打開了算盤:等著他轟走我,不如我轟走他。

但高拱此時實力太大,不管拼哪方面,張居正都不是對手。但張居正有辦法:拉外援。

張居正的外援對象,就是宦官集團的二號頭目:東廠提督太監馮保。

說起馮保和高拱的恩怨,說來也是高拱自找,深得朱載垕信任的高拱,不但抓住了內閣大權,甚至手還伸進了司禮監,連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人選,都由他來操控。

而在這事上,高拱的態度也很明確:就得找沒本事,容易控制的。於是先是陳洪,又是孟春,一個是管日用品出身,一個是做飯出身,全是擺設。

但馮保就慘了,此人能力出眾,既能管特務,文化水平又高,還精通書畫收藏,外加一肚子心眼,實在不是個善茬。因此高拱百般堤防,拼命壓制,終於把馮保壓制怒了,和張居正一拍即合。

一個比張居正更牛更厲害的鐵腕強人,為大明王朝喚醒第二春!

四:孤傲強人慘算計

就在倆人順利勾結後,隆慶皇帝朱載垕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他雖然才三十六歲,而且國家大事很有主意,無奈自幼體弱多病,登基後又做甩手掌櫃,成日沉溺玩樂,結果身體早早垮掉。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朱載垕去世,廟號明穆宗。八歲的小太子朱翊君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萬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神宗萬曆皇帝。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朱載垕對於高拱,還是寄託了厚望,當眾對高拱說,國家大事,還需要您多多操勞啊。高拱也放了心,以顧命大臣自居。孰料一宣讀遺詔,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竟然宣稱國家大事,由內閣和司禮監共同商量。這下高拱傻了,大明的祖制不給破了嗎?緊接著一顆炸彈又扔過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也換人了——馮保。

這下高拱明白了,背後一定有鬼,但經過這麼多次政治鬥爭勝利,他這次信心也很足,覺得不過是馮保背後小動作,很容易對付。結果高拱很快發動了攻擊:不但親自上書揭發馮保奸詐,更發動門下門生寫奏摺彈劾。按照高拱的算計:小皇帝歲數小,這麼一嚇唬,必然拿馮保開刀。

但沒有想到,張居正早和馮保勾結,高拱的這番算計,先由張居正告訴了馮保,接著倆人火速行動,跑到萬曆皇帝母子處搬弄是非,尤其是高拱私下說話不注意,一句“八歲孩童,如何治天下”,被馮保添油加醋,變成了“ 十歲孩童,如何做天子”。一句話說錯,後果很嚴重,外加馮保動用特務機關,硬給高拱安插個迎立外藩的罪名,這下高拱沒救了。次日一早,聖旨就下來了:高拱擅權無君,逐回鄉裡。

這樣一個突然襲擊,著實出乎高拱預料,他自己聞訊後臉色蒼白,險些沒給栽倒。算計了高拱的張居正,倒是好人做到底,還給高拱申請了公費的馬車,護送高拱回家鄉。但整個過程對於高拱來說,卻是個奇恥大辱。他與張居正的往昔同僚情誼,就此徹底決裂。

黯然回家的高拱,過了幾年孤獨淒涼的生活。萬曆六年(1578年)病故於家。在此期間,馮保還曾羅織罪名,汙衊高拱謀反,差點將其逮回京城問罪。幸虧一干同僚拼命營救,這才逃過一劫。

一直到萬曆皇帝親政後,下詔書稱高拱“擔當受降,北擄稱臣,功不可泯”,賜太師爵位,諡號文襄。這位親手開啟隆萬改革,為明王朝煥發第二春的政治家,名譽終於徹底昭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