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天才,政治弱者——解縉

明朝 解縉 明成祖 中國歷史 李洵清風 2017-06-02

說起解縉,有一些人不知道,不過說起永樂大典許多人就知道,永樂大典是解縉主持編撰的,朱棣大力支撐完成的。

文壇天才,政治弱者——解縉

明朝第一才子解縉

明洪武二年(1369年)解縉出生在吉水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授庶吉士,讀中祕書。同年,官至翰林學士。20歲考中進士,並選為庶吉士,可見解縉的能力是很強的。

解縉初入仕時,曾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尚書沈潛對此極為惱怒,上疏誣告解縉。明太祖朱元璋由此也責備解縉“散自怒”並貶他為江西道監察御史。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處死,解縉代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他又代御史夏長文革疏《論袁泰奸黠狀》,歷陳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處罰,對此懷恨在心。朱元璋認為解縉還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只好隨父迴歸吉水。在老家8年,他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在這裡我們看出朱元璋的愛才之心,同時也分析出解縉在政治上還很不成熟,讓其回家,實際上是在磨練他,以便日後重用。

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時。朱棣曾經召見解縉等人說:“你們七人朝夕相處,我經常在宮中稱讚你們的勤勉謹慎。往往最初容易謹慎,而最終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則很難,希望你們能夠共勉。”於是各賜五品官服等。在這裡朱棣對解縉的話即有信任又有警告之意。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當時恰逢朱高熾帶領明朝大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不聽。隨後討伐成功,並設置郡縣。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並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標準。解縉上疏勸阻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隨即大怒,稱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在這裡可以看出解縉逐漸失去了朱棣的信任,同時與許多大臣關係不好。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解縉請引水灌田,這事放在別的時候,朱棣肯定會同時,但是解縉之前的這個錯誤是致命的。解縉上京向皇帝彙報工作,但是皇帝不在,自己進了太子,還沒等到皇帝回來就走了。在朱棣看來,你解縉目中只有太子,連我這個皇帝都沒有放在眼裡,那麼太子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即使太子沒有),不給你解縉一點顏色看看,怎麼方便日後駕馭群臣,讓他們給我辦事。這裡更顯示出解縉政治上的低能。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

解縉的人生就這麼完了,在文學上,他是一顆明星,別人可望不可即,但是在從政上,他顯得很稚嫩,犯了許多官場禁地。如果他不做官,做個學者或許會有更大的成就。

解縉的文學作品:

詩詞:《赴廣西別甥彭雲路》、《遊七星巖偶成》、《廬山歌》、《藤縣即事》、《竇家寨》、《桑》等。

著作:《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丁丑封事》、《文毅集》、《春雨雜述》、《天潢玉牒》,後人輯有《解文毅公集》。

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

主持編纂:《永樂大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