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身世

明朝 黎元洪 同治 咸豐 天下黎氏 2017-05-01

黎元洪身世

黎元洪身世

原本關注《黎氏族譜》的人並不多,因紀念辛亥百年的熱炒,關注和研究黎元洪的人多了起來。畢竟《黎氏族譜》傳世不廣,未必都能如願一睹“尊容”。

黎元洪一支的世系完整無缺

據本譜載:黎元洪這一支祖籍江西豫章(今南昌),約在明朝洪武年間,黎旭、黎旦兩兄弟由江西豫章的碎瓦墩遷至湖北黃陂。黎旭為弟,膝下有五子,僅長子舜臣、三子舜元隨伯父黎旭同行。他們的出發地“碎瓦墩”是個訛傳的地名,在今南昌的移民始發地只有筷子巷和瓦子角二處,筷子巷保存下來了,而瓦子角已蕩然無存。

瓦子角原本是說書、演戲的勾欄瓦舍,毀損後若大場地盡為殘磚破瓦,故名瓦子角,這片廢墟便成為移民集散的場所。故可推斷譜中記的“碎瓦墩”是瓦子角。所謂“墩”,破磚破瓦堆積如墩狀,亦證“碎瓦墩”是瓦子角的訛傳。因移民需從瓦子角中轉,因此可斷定黎旭、黎旦兩兄弟是豫章籍。黎旭始居黃陂中和鄉,復遷黃陂北鄉黎家樓。黎舜臣原住黃陂小西門外大板橋,幾經輾轉,最後定居在黃陂新城鄉的黎家河(今屬大悟縣)。黎元洪便是舜臣這一支派的後裔,是舜臣的第十三世孫。

黎舜臣傳到黎元洪的曾祖父黎世義已歷9代,族裔分佈在黃陂、孝感、商城、羅山、安邑(黃安)等地。黎世義生有二子,長子國榮,次子國彥。黎國榮亦有二子,長子即黎元洪的父親黎朝相。從《黎氏族譜》的世系所載,自黎舜臣至黎元洪一代,中間無斷代的缺失環節,所載資料應是基本可信的。

“鄂之黃陂”與“皖之宿松”之爭

早在武昌首義後的第七天,《神州日報》上就發表了署名為鄂中武士所撰寫的《革命軍總統黎元洪小史》一文稱:“其先世為皖之宿松人,自其祖與父經商於湖北,遂改入黃陂縣籍”。1911年10月21日出版的《中華民國報》第一號上發表了題為《黎元洪》的文章,所刊載的內容與《神州日報》基本相同,1912年一家小報刊出了一條轟動性的花邊新聞,其通欄大標題為《大都督後院洩天機,黎黃陂不是黃陂黎》。報界紛傳的這些文章,黎元洪肯定是讀過或聽到過的,黎元洪的態度是姑妄聽之,不予反駁,給人的感覺是他對祖籍宿松的默認。不過,面對眾說紛紜,終感眾口鑠金之危,黎元洪決定正式向黃陂黎氏認祖歸宗,委託黎大鈞組織族人修編了現存於大悟檔案館的《黎氏族譜》。

“質疑”並未就此戛然而止。時至20世紀80年代,由中華書局出版,李新等人主編的《民國人物傳》第二卷中所載張振鶴撰寫的《黎元洪》沿襲了《神州日報》的說法。1985年3月《宿松名勝》名人小傳中也記載:“黎元洪原籍宿松鬆塘莊,後因其祖父在湖北經商,遂入籍黃陂。”

黎承望發表《也說黎總統身世“謎”》(《發展論壇》2010年第11-12期,安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稱:宿松黎氏“25歲(同治癸亥1863年)的黎次山任湖廣督標精銳左營管帶,大概就在這一年或稍前他結識了黎元洪生母陳氏。26歲時調直隸正定營、山西絳州、蒲州練軍等營,這一年黎元洪出生。黎次山結識陳氏的時候,才二十五六歲,家中有正妻汪氏,已生二子,尚未到納妾的年齡,要為自己的前途考量,拋下陳氏奔赴山西、直隸,可能就在這時或稍後,黎朝相續娶陳氏是有可能的事。”

黎元洪生母為陳氏

黎元洪生母為陳氏,此說未必無據,然而證據又何在呢?侯傑的《百年家族黎元洪》書末附錄一“黎元洪家族世系簡表”欄內說黎元洪還有個哥哥叫“黎元聖”。陳氏嫁黎朝相時虛歲14,絕不可能14歲還能生育黎元聖,黎元聖應是黎朝相前妻所生。婚後黎朝相攜陳氏回黃陂,不久便首生黎元洪。黎承望認為,宿松黎次山是元洪生父,黃陂黎朝相是元洪養父,這就是黎元洪的雙重身世“謎底”。如果基於這種考量,民國初期在外界紛紛傳說黎元洪系宿松人氏時,他聽之任之,不予反駁,就屬情理中事。

如果基於這種考量,民國三年在時局“變亂紛乘”,元洪尋找生父未果的情況下,他暫入鄂黃,“寄籍江夏”也屬情理中事。黎承望還認為:黃陂黎氏自洪武初年遷入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黎元洪出生,已歷500年,從黎舜臣至黎元洪僅歷13世。也就是說黎元洪家族的男子平均38年才能生出下一代男孩。代代平均如此,這族譜的“系統性、科學性、真實性”,足以讓人生疑。

宿松黎氏從明洪武二年至黎次山的大兒子宗斡出生(咸豐六年,1856年),487年間已歷18代,平均約27年,這才符合平均30年繁殖一代的規律。又,民國四年六修的宿松《黎氏宗譜》共39卷另加捲首計40本,民國三年所修大悟《黎氏族譜》才8本。兩者為何有如此巨大的懸殊?表面上雖是篇幅的對比,實際上是人丁的對比。

宿松《黎氏宗譜》民國四年六修之後,尚有七修、八修,而大悟《黎氏族譜》在民國三年修過之後,不曾有過續修,這又是為什麼呢?或是黎元洪有難言之隱?如果基於這種考量,黎元洪及其子孫對於他們的鄂籍族譜、祖墳、神主牌位、黃陂鄉親的處理方式方法也就完全可以破解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