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每一箇中國家庭的生活必備品,鐵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味享受,中國人使用鐵鍋進行烹飪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同,甚至吸收中國文化最多的東亞地區也沒有出現鐵鍋這種烹飪器具。

用鐵鍋炒菜,實際上指的是鐵鍋加油烹法的炒菜方式,這也是現代中國人最常採用的烹飪方式。從烹飪學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烹飪方法很多,水烹、石烹、油烹,汽烹等等。中國人最終採用鐵鍋油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常常受到了技術、材質,原料,香料,油品,燃料,經濟發展和觀念的諸多影響。鐵鍋加油烹並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而是充滿了太多偶然。我們的飲食觀就是在一連串的偶然中形成的。

鐵鍋在西漢已經發明出來,不過,由於當時的鐵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途是製造武器和鐵犁等,那時的鐵鍋應該是是王公貴族家裡的奢侈品。漢代的烹飪技法比較單一,就是蒸、煮,燉,並沒有炒菜這一說。

"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每一箇中國家庭的生活必備品,鐵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味享受,中國人使用鐵鍋進行烹飪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同,甚至吸收中國文化最多的東亞地區也沒有出現鐵鍋這種烹飪器具。

用鐵鍋炒菜,實際上指的是鐵鍋加油烹法的炒菜方式,這也是現代中國人最常採用的烹飪方式。從烹飪學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烹飪方法很多,水烹、石烹、油烹,汽烹等等。中國人最終採用鐵鍋油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常常受到了技術、材質,原料,香料,油品,燃料,經濟發展和觀念的諸多影響。鐵鍋加油烹並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而是充滿了太多偶然。我們的飲食觀就是在一連串的偶然中形成的。

鐵鍋在西漢已經發明出來,不過,由於當時的鐵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途是製造武器和鐵犁等,那時的鐵鍋應該是是王公貴族家裡的奢侈品。漢代的烹飪技法比較單一,就是蒸、煮,燉,並沒有炒菜這一說。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到北魏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到北方已經有有很多售賣鐵鍋的店鋪,可見南北朝時期鐵製炊具已漸漸出現。真正的炒菜也是從北魏開始的,《齊民要術》裡就記載有用"銅擋"(銅鍋)炒制的兩道菜,今天看來算是中國最早的菜譜。

“著銅擋中, 攪令黃、白相雜,細擎蔥白, 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用新成子鴨極肥者, 其大如難, 去頭, 爛治卻腥翠五藏, 又淨洗, 細到如籠肉。細切蔥白, 下鹽豉汁,炒令極熟, 下椒薑末, 食之”。

“炒”的技法,跟鐵鍋的歷史,各自獨立最終又相輔相成,鐵鍋的起源跟炒菜的起源其實沒有關係,但確實又是鐵鍋對炒菜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每一箇中國家庭的生活必備品,鐵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味享受,中國人使用鐵鍋進行烹飪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同,甚至吸收中國文化最多的東亞地區也沒有出現鐵鍋這種烹飪器具。

用鐵鍋炒菜,實際上指的是鐵鍋加油烹法的炒菜方式,這也是現代中國人最常採用的烹飪方式。從烹飪學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烹飪方法很多,水烹、石烹、油烹,汽烹等等。中國人最終採用鐵鍋油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常常受到了技術、材質,原料,香料,油品,燃料,經濟發展和觀念的諸多影響。鐵鍋加油烹並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而是充滿了太多偶然。我們的飲食觀就是在一連串的偶然中形成的。

鐵鍋在西漢已經發明出來,不過,由於當時的鐵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途是製造武器和鐵犁等,那時的鐵鍋應該是是王公貴族家裡的奢侈品。漢代的烹飪技法比較單一,就是蒸、煮,燉,並沒有炒菜這一說。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到北魏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到北方已經有有很多售賣鐵鍋的店鋪,可見南北朝時期鐵製炊具已漸漸出現。真正的炒菜也是從北魏開始的,《齊民要術》裡就記載有用"銅擋"(銅鍋)炒制的兩道菜,今天看來算是中國最早的菜譜。

“著銅擋中, 攪令黃、白相雜,細擎蔥白, 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用新成子鴨極肥者, 其大如難, 去頭, 爛治卻腥翠五藏, 又淨洗, 細到如籠肉。細切蔥白, 下鹽豉汁,炒令極熟, 下椒薑末, 食之”。

“炒”的技法,跟鐵鍋的歷史,各自獨立最終又相輔相成,鐵鍋的起源跟炒菜的起源其實沒有關係,但確實又是鐵鍋對炒菜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炒菜的必備,炒菜在宋代才開始大量出現,杯、盤、碗、筷這些餐具也是在宋代才逐漸齊備,煎、炒、烹,炸等烹飪技巧也是這個時代基本完善。宋代人很喜歡吃油炸的東西,沈括《夢溪筆談》中就記有:“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宋代的許多文人筆記都會提到“油餅”、“油炸夾兒”、“油炸春魚”等小吃,我們現在吃的"油條"其實就是宋人的發明。《東京夢華錄》中更記載了汴梁宮中和民間市場中的小炒菜——炒雞、炒兔、炒羊、炒牡蠣、炒腰子等等油炸製品。

油烹法或者炒菜或者油炸,當然需要用到油。中國的食用油最早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當時叫胡麻油,很多人理解是芝麻油,其實是亞麻籽油,但亞麻籽出油率非常低,所以一直未能被廣泛普及,後來就有人就採用了芝麻榨油,但名字還叫胡麻油。唐代油的種類已經有豆油、菜籽油、茶油等等。宋代更多,莊綽《雞肋編》文中所列舉的植物油就有十一種,用於飲食使用的也有六種,宋人所用食用油種類其實已經和我們今天相差無幾。

古人認為不開化的蠻族才會"食器無瓢無陶無箸,冬亦冷飲"。油烹法的流行其實契合了中國人愛吃熱食甚至很燙的食物的飲食習慣,中國人喜歡油烹法甚至有醫術上的原因,幾乎所有古代醫生在談到養生術時都提倡"熱食"。《黃帝內經》中就有"禁寒飲食",三國的華佗也提倡"火化"熟食,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說"風食,先欲得食熱食"。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還有一個發現,炒制的菜品更美味,菜品經過加熱時,其中的油脂和香料的味道才能得到極致的揮發,讓菜品變得更加的美味。

在烹飪二十八法中,油烹法是中國獨創,明代非常富裕,經濟繁榮、鄭和下西洋又帶回來了像魚翅、燕窩這樣奇異的新食材,原料的增多,烹飪技術不斷提高,菜式變得更加豐富。

"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每一箇中國家庭的生活必備品,鐵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味享受,中國人使用鐵鍋進行烹飪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同,甚至吸收中國文化最多的東亞地區也沒有出現鐵鍋這種烹飪器具。

用鐵鍋炒菜,實際上指的是鐵鍋加油烹法的炒菜方式,這也是現代中國人最常採用的烹飪方式。從烹飪學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烹飪方法很多,水烹、石烹、油烹,汽烹等等。中國人最終採用鐵鍋油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常常受到了技術、材質,原料,香料,油品,燃料,經濟發展和觀念的諸多影響。鐵鍋加油烹並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而是充滿了太多偶然。我們的飲食觀就是在一連串的偶然中形成的。

鐵鍋在西漢已經發明出來,不過,由於當時的鐵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途是製造武器和鐵犁等,那時的鐵鍋應該是是王公貴族家裡的奢侈品。漢代的烹飪技法比較單一,就是蒸、煮,燉,並沒有炒菜這一說。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到北魏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到北方已經有有很多售賣鐵鍋的店鋪,可見南北朝時期鐵製炊具已漸漸出現。真正的炒菜也是從北魏開始的,《齊民要術》裡就記載有用"銅擋"(銅鍋)炒制的兩道菜,今天看來算是中國最早的菜譜。

“著銅擋中, 攪令黃、白相雜,細擎蔥白, 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用新成子鴨極肥者, 其大如難, 去頭, 爛治卻腥翠五藏, 又淨洗, 細到如籠肉。細切蔥白, 下鹽豉汁,炒令極熟, 下椒薑末, 食之”。

“炒”的技法,跟鐵鍋的歷史,各自獨立最終又相輔相成,鐵鍋的起源跟炒菜的起源其實沒有關係,但確實又是鐵鍋對炒菜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炒菜的必備,炒菜在宋代才開始大量出現,杯、盤、碗、筷這些餐具也是在宋代才逐漸齊備,煎、炒、烹,炸等烹飪技巧也是這個時代基本完善。宋代人很喜歡吃油炸的東西,沈括《夢溪筆談》中就記有:“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宋代的許多文人筆記都會提到“油餅”、“油炸夾兒”、“油炸春魚”等小吃,我們現在吃的"油條"其實就是宋人的發明。《東京夢華錄》中更記載了汴梁宮中和民間市場中的小炒菜——炒雞、炒兔、炒羊、炒牡蠣、炒腰子等等油炸製品。

油烹法或者炒菜或者油炸,當然需要用到油。中國的食用油最早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當時叫胡麻油,很多人理解是芝麻油,其實是亞麻籽油,但亞麻籽出油率非常低,所以一直未能被廣泛普及,後來就有人就採用了芝麻榨油,但名字還叫胡麻油。唐代油的種類已經有豆油、菜籽油、茶油等等。宋代更多,莊綽《雞肋編》文中所列舉的植物油就有十一種,用於飲食使用的也有六種,宋人所用食用油種類其實已經和我們今天相差無幾。

古人認為不開化的蠻族才會"食器無瓢無陶無箸,冬亦冷飲"。油烹法的流行其實契合了中國人愛吃熱食甚至很燙的食物的飲食習慣,中國人喜歡油烹法甚至有醫術上的原因,幾乎所有古代醫生在談到養生術時都提倡"熱食"。《黃帝內經》中就有"禁寒飲食",三國的華佗也提倡"火化"熟食,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說"風食,先欲得食熱食"。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還有一個發現,炒制的菜品更美味,菜品經過加熱時,其中的油脂和香料的味道才能得到極致的揮發,讓菜品變得更加的美味。

在烹飪二十八法中,油烹法是中國獨創,明代非常富裕,經濟繁榮、鄭和下西洋又帶回來了像魚翅、燕窩這樣奇異的新食材,原料的增多,烹飪技術不斷提高,菜式變得更加豐富。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因此到正德嘉靖以後,分享飲食已經是社交聚會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聚會的目的就是美食。《崇禎吳縣誌》記載;“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真昔人所謂富有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一次宴會就要耗費極大地人力物力。明代人的美食生活也在這個時期愈發奢侈,甚至為此而爆發了一場論戰:"將來如此暴珍,寧不畏天地譴責耶"。"以此明得意,示豪舉則可也,習以為常,不惟開子孫驕溢之門,亦恐折此生.驕溢之門…",很多人都譴責這種過於追求口腹之慾的行為。

張揚世俗享樂和趣味的鉅著《金瓶梅》列舉的飲食種類已達200多種,像"紅鄧鄧的泰州鴨蛋,曲彎彎王瓜拌遼東金蝦,香噴噴油炸的燒骨,禿肥肥幹蒸的劈晒雞。…又是四碗嗄飯,一甌兒濾蒸的燒鴨,一甌兒水晶膀蹄,一甌兒白炸豬肉,一甌兒炮炒的腰子…一盤紅馥馥柳蒸的糟鰣魚"。

但一直到明朝,油烹法其實和很多別的烹飪技法不分伯仲,油烹法並沒有成為唯一的主流,這個變化是從朱棣定都北京開始的,

"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每一箇中國家庭的生活必備品,鐵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味享受,中國人使用鐵鍋進行烹飪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同,甚至吸收中國文化最多的東亞地區也沒有出現鐵鍋這種烹飪器具。

用鐵鍋炒菜,實際上指的是鐵鍋加油烹法的炒菜方式,這也是現代中國人最常採用的烹飪方式。從烹飪學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烹飪方法很多,水烹、石烹、油烹,汽烹等等。中國人最終採用鐵鍋油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常常受到了技術、材質,原料,香料,油品,燃料,經濟發展和觀念的諸多影響。鐵鍋加油烹並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而是充滿了太多偶然。我們的飲食觀就是在一連串的偶然中形成的。

鐵鍋在西漢已經發明出來,不過,由於當時的鐵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途是製造武器和鐵犁等,那時的鐵鍋應該是是王公貴族家裡的奢侈品。漢代的烹飪技法比較單一,就是蒸、煮,燉,並沒有炒菜這一說。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到北魏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到北方已經有有很多售賣鐵鍋的店鋪,可見南北朝時期鐵製炊具已漸漸出現。真正的炒菜也是從北魏開始的,《齊民要術》裡就記載有用"銅擋"(銅鍋)炒制的兩道菜,今天看來算是中國最早的菜譜。

“著銅擋中, 攪令黃、白相雜,細擎蔥白, 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用新成子鴨極肥者, 其大如難, 去頭, 爛治卻腥翠五藏, 又淨洗, 細到如籠肉。細切蔥白, 下鹽豉汁,炒令極熟, 下椒薑末, 食之”。

“炒”的技法,跟鐵鍋的歷史,各自獨立最終又相輔相成,鐵鍋的起源跟炒菜的起源其實沒有關係,但確實又是鐵鍋對炒菜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炒菜的必備,炒菜在宋代才開始大量出現,杯、盤、碗、筷這些餐具也是在宋代才逐漸齊備,煎、炒、烹,炸等烹飪技巧也是這個時代基本完善。宋代人很喜歡吃油炸的東西,沈括《夢溪筆談》中就記有:“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宋代的許多文人筆記都會提到“油餅”、“油炸夾兒”、“油炸春魚”等小吃,我們現在吃的"油條"其實就是宋人的發明。《東京夢華錄》中更記載了汴梁宮中和民間市場中的小炒菜——炒雞、炒兔、炒羊、炒牡蠣、炒腰子等等油炸製品。

油烹法或者炒菜或者油炸,當然需要用到油。中國的食用油最早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當時叫胡麻油,很多人理解是芝麻油,其實是亞麻籽油,但亞麻籽出油率非常低,所以一直未能被廣泛普及,後來就有人就採用了芝麻榨油,但名字還叫胡麻油。唐代油的種類已經有豆油、菜籽油、茶油等等。宋代更多,莊綽《雞肋編》文中所列舉的植物油就有十一種,用於飲食使用的也有六種,宋人所用食用油種類其實已經和我們今天相差無幾。

古人認為不開化的蠻族才會"食器無瓢無陶無箸,冬亦冷飲"。油烹法的流行其實契合了中國人愛吃熱食甚至很燙的食物的飲食習慣,中國人喜歡油烹法甚至有醫術上的原因,幾乎所有古代醫生在談到養生術時都提倡"熱食"。《黃帝內經》中就有"禁寒飲食",三國的華佗也提倡"火化"熟食,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說"風食,先欲得食熱食"。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還有一個發現,炒制的菜品更美味,菜品經過加熱時,其中的油脂和香料的味道才能得到極致的揮發,讓菜品變得更加的美味。

在烹飪二十八法中,油烹法是中國獨創,明代非常富裕,經濟繁榮、鄭和下西洋又帶回來了像魚翅、燕窩這樣奇異的新食材,原料的增多,烹飪技術不斷提高,菜式變得更加豐富。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因此到正德嘉靖以後,分享飲食已經是社交聚會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聚會的目的就是美食。《崇禎吳縣誌》記載;“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真昔人所謂富有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一次宴會就要耗費極大地人力物力。明代人的美食生活也在這個時期愈發奢侈,甚至為此而爆發了一場論戰:"將來如此暴珍,寧不畏天地譴責耶"。"以此明得意,示豪舉則可也,習以為常,不惟開子孫驕溢之門,亦恐折此生.驕溢之門…",很多人都譴責這種過於追求口腹之慾的行為。

張揚世俗享樂和趣味的鉅著《金瓶梅》列舉的飲食種類已達200多種,像"紅鄧鄧的泰州鴨蛋,曲彎彎王瓜拌遼東金蝦,香噴噴油炸的燒骨,禿肥肥幹蒸的劈晒雞。…又是四碗嗄飯,一甌兒濾蒸的燒鴨,一甌兒水晶膀蹄,一甌兒白炸豬肉,一甌兒炮炒的腰子…一盤紅馥馥柳蒸的糟鰣魚"。

但一直到明朝,油烹法其實和很多別的烹飪技法不分伯仲,油烹法並沒有成為唯一的主流,這個變化是從朱棣定都北京開始的,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明朝定都北京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很多,其中,味道也在產生著一個變化,從朱元璋家鄉的的淮揚風味逐漸開始北方本地化,明朝定都北京的舉動其實對我們今天的廚房的裝備和我們口味的形成影響深遠。

"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每一箇中國家庭的生活必備品,鐵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味享受,中國人使用鐵鍋進行烹飪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同,甚至吸收中國文化最多的東亞地區也沒有出現鐵鍋這種烹飪器具。

用鐵鍋炒菜,實際上指的是鐵鍋加油烹法的炒菜方式,這也是現代中國人最常採用的烹飪方式。從烹飪學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烹飪方法很多,水烹、石烹、油烹,汽烹等等。中國人最終採用鐵鍋油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常常受到了技術、材質,原料,香料,油品,燃料,經濟發展和觀念的諸多影響。鐵鍋加油烹並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而是充滿了太多偶然。我們的飲食觀就是在一連串的偶然中形成的。

鐵鍋在西漢已經發明出來,不過,由於當時的鐵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途是製造武器和鐵犁等,那時的鐵鍋應該是是王公貴族家裡的奢侈品。漢代的烹飪技法比較單一,就是蒸、煮,燉,並沒有炒菜這一說。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到北魏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到北方已經有有很多售賣鐵鍋的店鋪,可見南北朝時期鐵製炊具已漸漸出現。真正的炒菜也是從北魏開始的,《齊民要術》裡就記載有用"銅擋"(銅鍋)炒制的兩道菜,今天看來算是中國最早的菜譜。

“著銅擋中, 攪令黃、白相雜,細擎蔥白, 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用新成子鴨極肥者, 其大如難, 去頭, 爛治卻腥翠五藏, 又淨洗, 細到如籠肉。細切蔥白, 下鹽豉汁,炒令極熟, 下椒薑末, 食之”。

“炒”的技法,跟鐵鍋的歷史,各自獨立最終又相輔相成,鐵鍋的起源跟炒菜的起源其實沒有關係,但確實又是鐵鍋對炒菜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鐵鍋是炒菜的必備,炒菜在宋代才開始大量出現,杯、盤、碗、筷這些餐具也是在宋代才逐漸齊備,煎、炒、烹,炸等烹飪技巧也是這個時代基本完善。宋代人很喜歡吃油炸的東西,沈括《夢溪筆談》中就記有:“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宋代的許多文人筆記都會提到“油餅”、“油炸夾兒”、“油炸春魚”等小吃,我們現在吃的"油條"其實就是宋人的發明。《東京夢華錄》中更記載了汴梁宮中和民間市場中的小炒菜——炒雞、炒兔、炒羊、炒牡蠣、炒腰子等等油炸製品。

油烹法或者炒菜或者油炸,當然需要用到油。中國的食用油最早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當時叫胡麻油,很多人理解是芝麻油,其實是亞麻籽油,但亞麻籽出油率非常低,所以一直未能被廣泛普及,後來就有人就採用了芝麻榨油,但名字還叫胡麻油。唐代油的種類已經有豆油、菜籽油、茶油等等。宋代更多,莊綽《雞肋編》文中所列舉的植物油就有十一種,用於飲食使用的也有六種,宋人所用食用油種類其實已經和我們今天相差無幾。

古人認為不開化的蠻族才會"食器無瓢無陶無箸,冬亦冷飲"。油烹法的流行其實契合了中國人愛吃熱食甚至很燙的食物的飲食習慣,中國人喜歡油烹法甚至有醫術上的原因,幾乎所有古代醫生在談到養生術時都提倡"熱食"。《黃帝內經》中就有"禁寒飲食",三國的華佗也提倡"火化"熟食,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說"風食,先欲得食熱食"。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還有一個發現,炒制的菜品更美味,菜品經過加熱時,其中的油脂和香料的味道才能得到極致的揮發,讓菜品變得更加的美味。

在烹飪二十八法中,油烹法是中國獨創,明代非常富裕,經濟繁榮、鄭和下西洋又帶回來了像魚翅、燕窩這樣奇異的新食材,原料的增多,烹飪技術不斷提高,菜式變得更加豐富。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因此到正德嘉靖以後,分享飲食已經是社交聚會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聚會的目的就是美食。《崇禎吳縣誌》記載;“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真昔人所謂富有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一次宴會就要耗費極大地人力物力。明代人的美食生活也在這個時期愈發奢侈,甚至為此而爆發了一場論戰:"將來如此暴珍,寧不畏天地譴責耶"。"以此明得意,示豪舉則可也,習以為常,不惟開子孫驕溢之門,亦恐折此生.驕溢之門…",很多人都譴責這種過於追求口腹之慾的行為。

張揚世俗享樂和趣味的鉅著《金瓶梅》列舉的飲食種類已達200多種,像"紅鄧鄧的泰州鴨蛋,曲彎彎王瓜拌遼東金蝦,香噴噴油炸的燒骨,禿肥肥幹蒸的劈晒雞。…又是四碗嗄飯,一甌兒濾蒸的燒鴨,一甌兒水晶膀蹄,一甌兒白炸豬肉,一甌兒炮炒的腰子…一盤紅馥馥柳蒸的糟鰣魚"。

但一直到明朝,油烹法其實和很多別的烹飪技法不分伯仲,油烹法並沒有成為唯一的主流,這個變化是從朱棣定都北京開始的,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明朝定都北京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很多,其中,味道也在產生著一個變化,從朱元璋家鄉的的淮揚風味逐漸開始北方本地化,明朝定都北京的舉動其實對我們今天的廚房的裝備和我們口味的形成影響深遠。

鐵鍋佔領中國廚房,一段漢朝到明朝,有關味道的祕密歷史

原因很偶然,是由於山東,山東有很多符合儒家飲饌美學要求的大廚被招進了皇家和官僚的廚房,這些山東大廚善於以蔥、姜和醬來調味,並使用炒、熘、爆、扒、燒等來製作菜品並得到好評,成為宮廷和上流人士的美食主選,加上從來都有的,首都對地方的美食口味的影響力,山東菜的製作習慣和一些名菜名點逐漸流傳開來,被更多的人接受,成為百姓美食。

山東菜主要的烹飪技法就是油烹法,鐵鍋更是重中之重,油烹法最終成為主流是在明代並影響至今,用油烹法和鐵鍋的組合所製作美食也就成為烹飪主流,也就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家庭的美食製作和鐵鍋的存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