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大明王朝1566》評4:胡宗憲的大局意識,論明朝官員的自我修養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歷史上的胡宗憲

劇中的胡宗憲,和歷史上的胡宗憲出入很大。

演員王慶祥自帶清官氣質,出場就是一縷清風,一輪明月,全身都寫著任勞任怨,滿臉都是憂國憂民,眼睛裡閃爍著八面玲瓏的智慧,心裡裝著天下蒼生。這樣的胡部堂,簡直就是于謙附體,王陽明再生,堪稱是明朝第一完人。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而歷史上真正的胡宗憲,多權詐喜功名,坑上司坑同事,坑海盜坑恩師(嚴嵩),坑百姓坑皇帝,活脫一個坑王爺。當時,老胡貪佔軍餉,生活奢侈腐化,好美色,海內皆知。但最讓人叫絕的是,這位坑王爺天天無惡不作,其目的卻堅定而準確------抗擊倭寇。

無論坑誰,胡宗憲都是為了實現抗倭的偉大目的,所以程序雖然不合法,手段雖然卑鄙點,但從皇帝到百姓,都對胡部堂予以了最大容忍。沒辦法,誰讓人家胡宗憲能打呢,海盜就怕他和他的兩員大將戚繼光和俞大猷,換個品德高尚的人來,辦不了事。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若評選明朝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胡宗憲一定能夠排名前五,可以和明太祖朱元璋扛膀子。

胡部堂的自我修養

雖然趙貞吉號稱心學門人,但依我看,劇中的胡部堂,才深得心學真諦。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胡部堂考慮問題,一要顧及百姓,二要周全清官,三要尊重恩師,四要忠心皇上,五要考慮江山社稷,無論說話還是做事,處處都體現出老成謀國的樣子,可比動不動就咆哮內閣的高拱和嚴世蕃強多了。

是的,禮義廉恥不能當飯吃,三綱五常只能約束好人,是貓就喜歡葷腥,是百姓就要吃飯,是官員就想貪錢,是商人就重利,用《天道》中丁元英的話說,這是TA們的文化屬性,不以誰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不排除有個別貓不偷腥的可能性,但絕大部分貓,都喜歡吃魚。

劇中海瑞說,趙貞吉和鄭泌昌是一樣的,嚴黨的人喜歡錢,徐階的門人一樣喜歡錢,徐閣老自己就是江南大地主,而他的好學生張居正,更是大明朝數一數二驕奢享樂的大人物。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朝廷在不刷新吏治的情況下,出臺任何政策,都得考慮貪官和姦商的文化屬性,否則,所有像“改稻為桑”這樣想象中的好事,最後都會因為群貓的貪婪而變種。

所以胡宗憲一看到那道聖旨,就知道“改稻為桑”不僅搞不成,還會促使官員害民,這並不是態度消極,而是基於對群貓偷腥現象的認識,得出的理性結論。這樣的認識,不僅胡宗憲有,張居正也有,甚至我覺得徐階也是知道的。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難能可貴的是,胡宗憲在預知到這個結局之後,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不惜忍受背叛恩師的惡名,不惜被罷免浙江巡撫,幫助海瑞,指點高翰文,阻止織造局和鄭泌昌何茂才胡作非為。

心中有良知,能夠理解這個世界,看透問題的本質,並願意儘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積極擔當,讓所遇到的事不會變壞乃至向好的方向發展,這,大約就是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致良知吧!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而不是像那個偽心學門人趙貞吉那樣,一邊知良知,一邊揣摩聖意,當良知和聖意產生衝突的時候,讓聖意壓倒良知,這絕不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

在一個汙濁的世界裡,一個群貓偷腥的環境中,如何儘自己所能,做一個好官,做一個好人,一定要看《大明王朝1566》,學學劇中胡宗憲的自我修養。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朝廷與倭寇

劇中,嘉靖和嚴嵩都說過:朝廷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

因為阻止改稻為桑,胡宗憲得罪了嚴嵩父子,惹的嘉靖皇帝不高興,但這一切,胡宗憲早有斟酌------你們遲早會理解我的,或者說,你們不得不理解我,因為我能抗倭,你們離不開我,必須理解我。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其實嘉靖和嚴嵩那句話,還有兩句不好聽的,不能明說-----胡宗憲不可一日無倭寇,嚴黨不可一日無胡宗憲。

是的,胡部堂之所以成為官場贏家,並不是因為他自我修養好,老成謀國,而是因為東南倭患不止,嚴黨賴之生存,都離不開這位封疆大吏。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嚴嵩曾經讓人給胡宗憲送信,告誡他千萬不要急著掃平倭寇,這說明他的確是個奸臣,為了私權私利可以養寇自重。

這樣簡單的道理,胡宗憲不懂嗎?用得著嚴嵩來教?但胡部堂心中有良知,有大義,有天下蒼生,有江山社稷,養寇自重固然能夠保全自己,保全嚴黨,但卻違反良知大義,荼毒黎明百姓,萬萬不可。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胡部堂不是五代的馮道,不只會在平日裡八面玲瓏,還能在關鍵時刻取捨------儘管皇帝要考慮,恩師要考慮,同僚要考慮,自己的功名利祿要考慮,妻兒老小要考慮,但如果和良知大義相左,胡部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良知大義。

嚴嵩號稱瞭解胡宗憲,但從這一點看,顯然還是不如譚綸知人。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倭寇平定之時,就是嚴黨倒臺之時,包括他胡汝貞。

平寇大業完成在即,胡宗憲在陣前送死,自動往倭寇槍口上撞,是在致良知和實現大義後,要給嚴嵩和嘉靖皇帝一個交代,也是預知了之後將要發生的一切,真的不想活了。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敢死,往往比苟活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沒有什麼比讓倭寇的子彈打死,更能讓胡部堂圓滿的了,死了就是一代完人,活下來反而要成為一代罪人。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讓他死是成全,救他活反而是害了他。

那是大智大勇者的宿命,也是胡部堂的最後榮光。

《大明王朝1566》評4:歷史上的胡宗憲,與劇中完全不是一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