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無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伯父明孝宗弘治帝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

內閣首輔:楊廷和

"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無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伯父明孝宗弘治帝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

內閣首輔:楊廷和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時,一直沒有兒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給自己挑選年幼的宗室晚輩立嗣的。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後,在皇權交接、天子缺位的幾十天空檔期,能代表皇權的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張氏。此女全無政治頭腦,從明孝宗到明武宗時期的幾十年裡,一如既往地只想著給孃家和自己兩個弟弟撈好處。

張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無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伯父明孝宗弘治帝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

內閣首輔:楊廷和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時,一直沒有兒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給自己挑選年幼的宗室晚輩立嗣的。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後,在皇權交接、天子缺位的幾十天空檔期,能代表皇權的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張氏。此女全無政治頭腦,從明孝宗到明武宗時期的幾十年裡,一如既往地只想著給孃家和自己兩個弟弟撈好處。

張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那兩個舅舅張延齡、張鶴齡兄弟,多年來也一直仗勢謀私,多行不義,因此和明武宗的關係甚為冷淡。因此,張氏兄弟想借這一回皇位變更、選擇一個皇帝來獲取“擁立之功”的心理,張太后想借此事讓孃家兄弟加官晉爵的心態,被楊廷和輕易利用了。

作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楊廷和得以說服張太后,不去給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去迎立血緣最近的朱厚熜。

按楊廷和的如意算盤,如果去給明武宗挑選晚輩宗室做嗣子,可選擇的人選無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眾多,如益王朱祐檳的眾多孫輩,讓他們得以靠近皇權,必然給朝局帶來太多變數,如宋朝時因為選擇了子孫眾多、人丁興旺的濮安懿王一脈,引發所謂“濮議”爭論,便是前車之鑑。從公而言絕非朝堂和輔臣之福,從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僅十五歲,剛死了父親不久,又沒有其他手足兄弟奧援,也並沒接受過正常儲君的教育,等同於是毫無政治經驗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擺佈。

楊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數十年,權謀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張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對他言聽計從,近乎毫無保留的信任,讓楊廷和就這麼輕易借用了大明皇權。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繼位的38天皇權空檔期內,楊廷和相繼草擬和頒發《大行皇帝(明武宗)遺詔》、《新君(朱厚熜)登基詔書》,並以張太后的名義發佈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邊將江彬,命令在京邊軍歸鎮,驅逐因恩幸得官者,剷除了恩幸和邊將集團;

同時,楊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許多弊政,如釋放被無辜關押的囚犯,放回四方進獻給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錦衣衛和內監局的旗校工役,將皇店、軍門辦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等“諸非常例者”一律罷遣,停止京師的不急工務,先後裁撤冗員雜役14.87萬,因此節省漕糧達153.2萬石,是以廣收朝野人心,贏得眾多讚譽。

然而,作為一個封建官僚,楊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十餘年,圖謀造反,並大肆賄賂明武宗身邊近臣。楊廷和同樣收受了朱宸濠的好處,才會長期對寧藩的圖謀不聞不問。

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僅僅4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卻因為他是楊廷和的政敵王瓊所推薦,最後功高不賞,遭到排擠,憤而辭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內閣次輔楊一清,此刻在鄉居中,也同樣對楊廷和的專權極為不滿。

王守仁(王陽明)

"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無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伯父明孝宗弘治帝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

內閣首輔:楊廷和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時,一直沒有兒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給自己挑選年幼的宗室晚輩立嗣的。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後,在皇權交接、天子缺位的幾十天空檔期,能代表皇權的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張氏。此女全無政治頭腦,從明孝宗到明武宗時期的幾十年裡,一如既往地只想著給孃家和自己兩個弟弟撈好處。

張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那兩個舅舅張延齡、張鶴齡兄弟,多年來也一直仗勢謀私,多行不義,因此和明武宗的關係甚為冷淡。因此,張氏兄弟想借這一回皇位變更、選擇一個皇帝來獲取“擁立之功”的心理,張太后想借此事讓孃家兄弟加官晉爵的心態,被楊廷和輕易利用了。

作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楊廷和得以說服張太后,不去給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去迎立血緣最近的朱厚熜。

按楊廷和的如意算盤,如果去給明武宗挑選晚輩宗室做嗣子,可選擇的人選無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眾多,如益王朱祐檳的眾多孫輩,讓他們得以靠近皇權,必然給朝局帶來太多變數,如宋朝時因為選擇了子孫眾多、人丁興旺的濮安懿王一脈,引發所謂“濮議”爭論,便是前車之鑑。從公而言絕非朝堂和輔臣之福,從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僅十五歲,剛死了父親不久,又沒有其他手足兄弟奧援,也並沒接受過正常儲君的教育,等同於是毫無政治經驗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擺佈。

楊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數十年,權謀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張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對他言聽計從,近乎毫無保留的信任,讓楊廷和就這麼輕易借用了大明皇權。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繼位的38天皇權空檔期內,楊廷和相繼草擬和頒發《大行皇帝(明武宗)遺詔》、《新君(朱厚熜)登基詔書》,並以張太后的名義發佈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邊將江彬,命令在京邊軍歸鎮,驅逐因恩幸得官者,剷除了恩幸和邊將集團;

同時,楊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許多弊政,如釋放被無辜關押的囚犯,放回四方進獻給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錦衣衛和內監局的旗校工役,將皇店、軍門辦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等“諸非常例者”一律罷遣,停止京師的不急工務,先後裁撤冗員雜役14.87萬,因此節省漕糧達153.2萬石,是以廣收朝野人心,贏得眾多讚譽。

然而,作為一個封建官僚,楊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十餘年,圖謀造反,並大肆賄賂明武宗身邊近臣。楊廷和同樣收受了朱宸濠的好處,才會長期對寧藩的圖謀不聞不問。

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僅僅4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卻因為他是楊廷和的政敵王瓊所推薦,最後功高不賞,遭到排擠,憤而辭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內閣次輔楊一清,此刻在鄉居中,也同樣對楊廷和的專權極為不滿。

王守仁(王陽明)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然而,楊廷和將“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嗣皇帝位”寫進《明武宗遺詔》,足以說明他嚴重缺乏政治遠見,忽視了張太后這個政治盟友的利益,也沒有給自己留下真正制約新君的關鍵後手。當然,也可能在攝行皇權的這些天裡,楊廷和言出法隨,乾綱獨斷,得以完全施展自己政治抱負,因而竟然志得意滿,得意忘形了。

因此,當朱厚熜和興王妃蔣氏母子上京後,楊廷和這才發現了自己此前的嚴重疏忽,他企圖憑藉自己在朝堂暫時的一黨獨大,強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入城,改認明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也就是說,嘉靖帝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是弘治帝的嗣子,才有資格繼位,同時,楊廷和如果能讓嘉靖帝在宗法上不再是興獻王和興王妃蔣氏之子,也就排斥了蔣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宮,給自己的政治盟友皇太后張氏一個交代。

這樣的要求,很自然遭到了朱厚熜的斷然回絕,甚至以寧可放棄皇位為要挾。

此時讓朱厚熜繼位為新君的《大行皇帝遺詔》早已佈告天下,楊廷和同樣也需要通過《新君登基詔書》來繼續自己的種種政治舉措,頓時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被少年天子狠狠將了一軍。

當時立刻有中下級文官張璁、桂萼等人,組成了支持嘉靖帝不必繼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議禮派”。背後則是楊一清和王守仁的弟子門人,以及那些不滿楊廷和一黨獨大的文臣士子,紛紛加入其中,一同吶喊聲援。他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以楊廷和所擬《遺詔》中的“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為依據,洋洋灑灑千言萬論,駁得楊廷和這派的高級官員窮辭以對,竟只能發出“有異議者為奸邪,當斬”的叫囂,猶如市井潑皮。

楊廷和之子楊慎,本是通古博今一代奇才,他撰寫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更是千古絕唱。可嘆如此人物一旦陷身政治鬥爭後,行徑竟也如此粗鄙。【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這等豪言狀語卻非為國計民生,而用在如此全然不佔道理之事上,更是可笑之極。

嘉靖帝后來對楊廷和的評價,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以定策國老自居,視朕為門生天子】總而言之,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楊廷和能在明武宗去世後的關鍵時刻影響了帝國權力的走向,首先並非是因為他內閣首輔的身份權柄,而是因為皇權的暫時代表張太后信任了他。

張太后:

"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無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伯父明孝宗弘治帝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

內閣首輔:楊廷和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時,一直沒有兒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給自己挑選年幼的宗室晚輩立嗣的。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後,在皇權交接、天子缺位的幾十天空檔期,能代表皇權的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張氏。此女全無政治頭腦,從明孝宗到明武宗時期的幾十年裡,一如既往地只想著給孃家和自己兩個弟弟撈好處。

張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那兩個舅舅張延齡、張鶴齡兄弟,多年來也一直仗勢謀私,多行不義,因此和明武宗的關係甚為冷淡。因此,張氏兄弟想借這一回皇位變更、選擇一個皇帝來獲取“擁立之功”的心理,張太后想借此事讓孃家兄弟加官晉爵的心態,被楊廷和輕易利用了。

作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楊廷和得以說服張太后,不去給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去迎立血緣最近的朱厚熜。

按楊廷和的如意算盤,如果去給明武宗挑選晚輩宗室做嗣子,可選擇的人選無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眾多,如益王朱祐檳的眾多孫輩,讓他們得以靠近皇權,必然給朝局帶來太多變數,如宋朝時因為選擇了子孫眾多、人丁興旺的濮安懿王一脈,引發所謂“濮議”爭論,便是前車之鑑。從公而言絕非朝堂和輔臣之福,從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僅十五歲,剛死了父親不久,又沒有其他手足兄弟奧援,也並沒接受過正常儲君的教育,等同於是毫無政治經驗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擺佈。

楊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數十年,權謀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張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對他言聽計從,近乎毫無保留的信任,讓楊廷和就這麼輕易借用了大明皇權。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繼位的38天皇權空檔期內,楊廷和相繼草擬和頒發《大行皇帝(明武宗)遺詔》、《新君(朱厚熜)登基詔書》,並以張太后的名義發佈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邊將江彬,命令在京邊軍歸鎮,驅逐因恩幸得官者,剷除了恩幸和邊將集團;

同時,楊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許多弊政,如釋放被無辜關押的囚犯,放回四方進獻給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錦衣衛和內監局的旗校工役,將皇店、軍門辦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等“諸非常例者”一律罷遣,停止京師的不急工務,先後裁撤冗員雜役14.87萬,因此節省漕糧達153.2萬石,是以廣收朝野人心,贏得眾多讚譽。

然而,作為一個封建官僚,楊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十餘年,圖謀造反,並大肆賄賂明武宗身邊近臣。楊廷和同樣收受了朱宸濠的好處,才會長期對寧藩的圖謀不聞不問。

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僅僅4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卻因為他是楊廷和的政敵王瓊所推薦,最後功高不賞,遭到排擠,憤而辭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內閣次輔楊一清,此刻在鄉居中,也同樣對楊廷和的專權極為不滿。

王守仁(王陽明)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然而,楊廷和將“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嗣皇帝位”寫進《明武宗遺詔》,足以說明他嚴重缺乏政治遠見,忽視了張太后這個政治盟友的利益,也沒有給自己留下真正制約新君的關鍵後手。當然,也可能在攝行皇權的這些天裡,楊廷和言出法隨,乾綱獨斷,得以完全施展自己政治抱負,因而竟然志得意滿,得意忘形了。

因此,當朱厚熜和興王妃蔣氏母子上京後,楊廷和這才發現了自己此前的嚴重疏忽,他企圖憑藉自己在朝堂暫時的一黨獨大,強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入城,改認明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也就是說,嘉靖帝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是弘治帝的嗣子,才有資格繼位,同時,楊廷和如果能讓嘉靖帝在宗法上不再是興獻王和興王妃蔣氏之子,也就排斥了蔣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宮,給自己的政治盟友皇太后張氏一個交代。

這樣的要求,很自然遭到了朱厚熜的斷然回絕,甚至以寧可放棄皇位為要挾。

此時讓朱厚熜繼位為新君的《大行皇帝遺詔》早已佈告天下,楊廷和同樣也需要通過《新君登基詔書》來繼續自己的種種政治舉措,頓時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被少年天子狠狠將了一軍。

當時立刻有中下級文官張璁、桂萼等人,組成了支持嘉靖帝不必繼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議禮派”。背後則是楊一清和王守仁的弟子門人,以及那些不滿楊廷和一黨獨大的文臣士子,紛紛加入其中,一同吶喊聲援。他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以楊廷和所擬《遺詔》中的“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為依據,洋洋灑灑千言萬論,駁得楊廷和這派的高級官員窮辭以對,竟只能發出“有異議者為奸邪,當斬”的叫囂,猶如市井潑皮。

楊廷和之子楊慎,本是通古博今一代奇才,他撰寫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更是千古絕唱。可嘆如此人物一旦陷身政治鬥爭後,行徑竟也如此粗鄙。【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這等豪言狀語卻非為國計民生,而用在如此全然不佔道理之事上,更是可笑之極。

嘉靖帝后來對楊廷和的評價,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以定策國老自居,視朕為門生天子】總而言之,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楊廷和能在明武宗去世後的關鍵時刻影響了帝國權力的走向,首先並非是因為他內閣首輔的身份權柄,而是因為皇權的暫時代表張太后信任了他。

張太后: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當皇權信任大臣時,楊廷和就能立新君,寫遺詔,黨同伐異,排斥異己,一如此前當皇權信任太監時,劉瑾就能成為“立皇帝”,施行變法,更讓當時的首輔李東陽噤若寒蟬。

同理,後來的張居正能攝政十年,首先也不是因為他是內閣首輔,而是因為年幼的萬曆帝無法執行皇權,皇權的暫時代表李太后信任他,僅此而已。

從嘉靖帝繼位的那刻開始,這位新任大明天子就已經名正言順掌握了皇權,如果真想要趕走楊廷和,就是隨手寫一道聖旨即可,只是這時的嘉靖帝還缺乏政治經驗和自己可信任的政治班底,雙方才僵持了數年。

楊廷和先後四次封駁嘉靖帝的御批,又不顧雙方真正實力懸殊,悍然發動完全不佔道理的“大禮議”,最後卻因為自己寫的遺詔,砸了自己的腳,不得不辭官黯然歸鄉,也毀了兒子和自己眾多親信弟子的一生前程,臨死前一年還被嘉靖帝宣佈“為罪之魁,罪當斬首棄市,姑且削職為民”。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無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伯父明孝宗弘治帝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

內閣首輔:楊廷和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時,一直沒有兒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給自己挑選年幼的宗室晚輩立嗣的。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後,在皇權交接、天子缺位的幾十天空檔期,能代表皇權的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張氏。此女全無政治頭腦,從明孝宗到明武宗時期的幾十年裡,一如既往地只想著給孃家和自己兩個弟弟撈好處。

張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那兩個舅舅張延齡、張鶴齡兄弟,多年來也一直仗勢謀私,多行不義,因此和明武宗的關係甚為冷淡。因此,張氏兄弟想借這一回皇位變更、選擇一個皇帝來獲取“擁立之功”的心理,張太后想借此事讓孃家兄弟加官晉爵的心態,被楊廷和輕易利用了。

作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楊廷和得以說服張太后,不去給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去迎立血緣最近的朱厚熜。

按楊廷和的如意算盤,如果去給明武宗挑選晚輩宗室做嗣子,可選擇的人選無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眾多,如益王朱祐檳的眾多孫輩,讓他們得以靠近皇權,必然給朝局帶來太多變數,如宋朝時因為選擇了子孫眾多、人丁興旺的濮安懿王一脈,引發所謂“濮議”爭論,便是前車之鑑。從公而言絕非朝堂和輔臣之福,從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僅十五歲,剛死了父親不久,又沒有其他手足兄弟奧援,也並沒接受過正常儲君的教育,等同於是毫無政治經驗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擺佈。

楊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數十年,權謀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張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對他言聽計從,近乎毫無保留的信任,讓楊廷和就這麼輕易借用了大明皇權。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繼位的38天皇權空檔期內,楊廷和相繼草擬和頒發《大行皇帝(明武宗)遺詔》、《新君(朱厚熜)登基詔書》,並以張太后的名義發佈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邊將江彬,命令在京邊軍歸鎮,驅逐因恩幸得官者,剷除了恩幸和邊將集團;

同時,楊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許多弊政,如釋放被無辜關押的囚犯,放回四方進獻給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錦衣衛和內監局的旗校工役,將皇店、軍門辦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等“諸非常例者”一律罷遣,停止京師的不急工務,先後裁撤冗員雜役14.87萬,因此節省漕糧達153.2萬石,是以廣收朝野人心,贏得眾多讚譽。

然而,作為一個封建官僚,楊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十餘年,圖謀造反,並大肆賄賂明武宗身邊近臣。楊廷和同樣收受了朱宸濠的好處,才會長期對寧藩的圖謀不聞不問。

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僅僅4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卻因為他是楊廷和的政敵王瓊所推薦,最後功高不賞,遭到排擠,憤而辭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內閣次輔楊一清,此刻在鄉居中,也同樣對楊廷和的專權極為不滿。

王守仁(王陽明)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然而,楊廷和將“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嗣皇帝位”寫進《明武宗遺詔》,足以說明他嚴重缺乏政治遠見,忽視了張太后這個政治盟友的利益,也沒有給自己留下真正制約新君的關鍵後手。當然,也可能在攝行皇權的這些天裡,楊廷和言出法隨,乾綱獨斷,得以完全施展自己政治抱負,因而竟然志得意滿,得意忘形了。

因此,當朱厚熜和興王妃蔣氏母子上京後,楊廷和這才發現了自己此前的嚴重疏忽,他企圖憑藉自己在朝堂暫時的一黨獨大,強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入城,改認明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也就是說,嘉靖帝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是弘治帝的嗣子,才有資格繼位,同時,楊廷和如果能讓嘉靖帝在宗法上不再是興獻王和興王妃蔣氏之子,也就排斥了蔣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宮,給自己的政治盟友皇太后張氏一個交代。

這樣的要求,很自然遭到了朱厚熜的斷然回絕,甚至以寧可放棄皇位為要挾。

此時讓朱厚熜繼位為新君的《大行皇帝遺詔》早已佈告天下,楊廷和同樣也需要通過《新君登基詔書》來繼續自己的種種政治舉措,頓時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被少年天子狠狠將了一軍。

當時立刻有中下級文官張璁、桂萼等人,組成了支持嘉靖帝不必繼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議禮派”。背後則是楊一清和王守仁的弟子門人,以及那些不滿楊廷和一黨獨大的文臣士子,紛紛加入其中,一同吶喊聲援。他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以楊廷和所擬《遺詔》中的“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為依據,洋洋灑灑千言萬論,駁得楊廷和這派的高級官員窮辭以對,竟只能發出“有異議者為奸邪,當斬”的叫囂,猶如市井潑皮。

楊廷和之子楊慎,本是通古博今一代奇才,他撰寫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更是千古絕唱。可嘆如此人物一旦陷身政治鬥爭後,行徑竟也如此粗鄙。【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這等豪言狀語卻非為國計民生,而用在如此全然不佔道理之事上,更是可笑之極。

嘉靖帝后來對楊廷和的評價,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以定策國老自居,視朕為門生天子】總而言之,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楊廷和能在明武宗去世後的關鍵時刻影響了帝國權力的走向,首先並非是因為他內閣首輔的身份權柄,而是因為皇權的暫時代表張太后信任了他。

張太后: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當皇權信任大臣時,楊廷和就能立新君,寫遺詔,黨同伐異,排斥異己,一如此前當皇權信任太監時,劉瑾就能成為“立皇帝”,施行變法,更讓當時的首輔李東陽噤若寒蟬。

同理,後來的張居正能攝政十年,首先也不是因為他是內閣首輔,而是因為年幼的萬曆帝無法執行皇權,皇權的暫時代表李太后信任他,僅此而已。

從嘉靖帝繼位的那刻開始,這位新任大明天子就已經名正言順掌握了皇權,如果真想要趕走楊廷和,就是隨手寫一道聖旨即可,只是這時的嘉靖帝還缺乏政治經驗和自己可信任的政治班底,雙方才僵持了數年。

楊廷和先後四次封駁嘉靖帝的御批,又不顧雙方真正實力懸殊,悍然發動完全不佔道理的“大禮議”,最後卻因為自己寫的遺詔,砸了自己的腳,不得不辭官黯然歸鄉,也毀了兒子和自己眾多親信弟子的一生前程,臨死前一年還被嘉靖帝宣佈“為罪之魁,罪當斬首棄市,姑且削職為民”。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直到幾十年後,嘉靖帝死去之後,楊廷和才得到了諡號,很大程度上他也是自作自受。

而楊慎因“大禮議”事件,被流放雲南數十年,他對中原漢人文化在雲南的廣泛傳播,貢獻可以說居功至偉。 這種傳播和融合,也杜絕了雲南漢人在與當地土著的融合過程中,身份與文化認同再度異化(從漢四郡變成朝鮮人,到現在的新加坡人,這種例子屢見不鮮)的可能,完成了明朝對雲南的“同文同種化”的另一半拼圖。

以才學而論,楊慎或許還未必算是有明三百年第一人,但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楊慎在明朝文人(不算于謙、張居正等政治家)中不做第二人想。

"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無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伯父明孝宗弘治帝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

內閣首輔:楊廷和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時,一直沒有兒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給自己挑選年幼的宗室晚輩立嗣的。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後,在皇權交接、天子缺位的幾十天空檔期,能代表皇權的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張氏。此女全無政治頭腦,從明孝宗到明武宗時期的幾十年裡,一如既往地只想著給孃家和自己兩個弟弟撈好處。

張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明武宗那兩個舅舅張延齡、張鶴齡兄弟,多年來也一直仗勢謀私,多行不義,因此和明武宗的關係甚為冷淡。因此,張氏兄弟想借這一回皇位變更、選擇一個皇帝來獲取“擁立之功”的心理,張太后想借此事讓孃家兄弟加官晉爵的心態,被楊廷和輕易利用了。

作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楊廷和得以說服張太后,不去給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去迎立血緣最近的朱厚熜。

按楊廷和的如意算盤,如果去給明武宗挑選晚輩宗室做嗣子,可選擇的人選無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眾多,如益王朱祐檳的眾多孫輩,讓他們得以靠近皇權,必然給朝局帶來太多變數,如宋朝時因為選擇了子孫眾多、人丁興旺的濮安懿王一脈,引發所謂“濮議”爭論,便是前車之鑑。從公而言絕非朝堂和輔臣之福,從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僅十五歲,剛死了父親不久,又沒有其他手足兄弟奧援,也並沒接受過正常儲君的教育,等同於是毫無政治經驗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擺佈。

楊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數十年,權謀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張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對他言聽計從,近乎毫無保留的信任,讓楊廷和就這麼輕易借用了大明皇權。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繼位的38天皇權空檔期內,楊廷和相繼草擬和頒發《大行皇帝(明武宗)遺詔》、《新君(朱厚熜)登基詔書》,並以張太后的名義發佈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邊將江彬,命令在京邊軍歸鎮,驅逐因恩幸得官者,剷除了恩幸和邊將集團;

同時,楊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許多弊政,如釋放被無辜關押的囚犯,放回四方進獻給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錦衣衛和內監局的旗校工役,將皇店、軍門辦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等“諸非常例者”一律罷遣,停止京師的不急工務,先後裁撤冗員雜役14.87萬,因此節省漕糧達153.2萬石,是以廣收朝野人心,贏得眾多讚譽。

然而,作為一個封建官僚,楊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十餘年,圖謀造反,並大肆賄賂明武宗身邊近臣。楊廷和同樣收受了朱宸濠的好處,才會長期對寧藩的圖謀不聞不問。

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僅僅4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卻因為他是楊廷和的政敵王瓊所推薦,最後功高不賞,遭到排擠,憤而辭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內閣次輔楊一清,此刻在鄉居中,也同樣對楊廷和的專權極為不滿。

王守仁(王陽明)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然而,楊廷和將“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嗣皇帝位”寫進《明武宗遺詔》,足以說明他嚴重缺乏政治遠見,忽視了張太后這個政治盟友的利益,也沒有給自己留下真正制約新君的關鍵後手。當然,也可能在攝行皇權的這些天裡,楊廷和言出法隨,乾綱獨斷,得以完全施展自己政治抱負,因而竟然志得意滿,得意忘形了。

因此,當朱厚熜和興王妃蔣氏母子上京後,楊廷和這才發現了自己此前的嚴重疏忽,他企圖憑藉自己在朝堂暫時的一黨獨大,強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入城,改認明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也就是說,嘉靖帝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是弘治帝的嗣子,才有資格繼位,同時,楊廷和如果能讓嘉靖帝在宗法上不再是興獻王和興王妃蔣氏之子,也就排斥了蔣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宮,給自己的政治盟友皇太后張氏一個交代。

這樣的要求,很自然遭到了朱厚熜的斷然回絕,甚至以寧可放棄皇位為要挾。

此時讓朱厚熜繼位為新君的《大行皇帝遺詔》早已佈告天下,楊廷和同樣也需要通過《新君登基詔書》來繼續自己的種種政治舉措,頓時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被少年天子狠狠將了一軍。

當時立刻有中下級文官張璁、桂萼等人,組成了支持嘉靖帝不必繼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議禮派”。背後則是楊一清和王守仁的弟子門人,以及那些不滿楊廷和一黨獨大的文臣士子,紛紛加入其中,一同吶喊聲援。他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以楊廷和所擬《遺詔》中的“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為依據,洋洋灑灑千言萬論,駁得楊廷和這派的高級官員窮辭以對,竟只能發出“有異議者為奸邪,當斬”的叫囂,猶如市井潑皮。

楊廷和之子楊慎,本是通古博今一代奇才,他撰寫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更是千古絕唱。可嘆如此人物一旦陷身政治鬥爭後,行徑竟也如此粗鄙。【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這等豪言狀語卻非為國計民生,而用在如此全然不佔道理之事上,更是可笑之極。

嘉靖帝后來對楊廷和的評價,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以定策國老自居,視朕為門生天子】總而言之,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楊廷和能在明武宗去世後的關鍵時刻影響了帝國權力的走向,首先並非是因為他內閣首輔的身份權柄,而是因為皇權的暫時代表張太后信任了他。

張太后: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當皇權信任大臣時,楊廷和就能立新君,寫遺詔,黨同伐異,排斥異己,一如此前當皇權信任太監時,劉瑾就能成為“立皇帝”,施行變法,更讓當時的首輔李東陽噤若寒蟬。

同理,後來的張居正能攝政十年,首先也不是因為他是內閣首輔,而是因為年幼的萬曆帝無法執行皇權,皇權的暫時代表李太后信任他,僅此而已。

從嘉靖帝繼位的那刻開始,這位新任大明天子就已經名正言順掌握了皇權,如果真想要趕走楊廷和,就是隨手寫一道聖旨即可,只是這時的嘉靖帝還缺乏政治經驗和自己可信任的政治班底,雙方才僵持了數年。

楊廷和先後四次封駁嘉靖帝的御批,又不顧雙方真正實力懸殊,悍然發動完全不佔道理的“大禮議”,最後卻因為自己寫的遺詔,砸了自己的腳,不得不辭官黯然歸鄉,也毀了兒子和自己眾多親信弟子的一生前程,臨死前一年還被嘉靖帝宣佈“為罪之魁,罪當斬首棄市,姑且削職為民”。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直到幾十年後,嘉靖帝死去之後,楊廷和才得到了諡號,很大程度上他也是自作自受。

而楊慎因“大禮議”事件,被流放雲南數十年,他對中原漢人文化在雲南的廣泛傳播,貢獻可以說居功至偉。 這種傳播和融合,也杜絕了雲南漢人在與當地土著的融合過程中,身份與文化認同再度異化(從漢四郡變成朝鮮人,到現在的新加坡人,這種例子屢見不鮮)的可能,完成了明朝對雲南的“同文同種化”的另一半拼圖。

以才學而論,楊慎或許還未必算是有明三百年第一人,但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楊慎在明朝文人(不算于謙、張居正等政治家)中不做第二人想。

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被年輕皇帝一擊必殺!這就是明朝“大禮議”

夢隔巴山外,祠遺昆海頭。至今詞賦在,文采壯千秋!楊慎個人之不幸,卻是雲南之大幸,中華之大幸!卻又是嘉靖帝和楊廷和都意想不到的收穫了。

而拜楊廷和所賜,那兩位從明孝宗弘治年間起,幾十年來一直多行不義的張氏國舅爺(張延齡、張鶴齡),最後也因為嘉靖帝的遷怒而被明正典刑,驕縱了半輩子的張太后落得晚景淒涼,也是咎由自取。

——只是楊廷和口口聲聲是為“孝宗敬皇帝”後嗣有人,才發動“大禮議”,而他最終因為一己之私帶來的惡果,又有何面目見明孝宗、明武宗父子於九泉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