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的鳥銃

鳥銃,也就是仿造西方火繩槍製造的,日本叫鐵炮。但明朝的鳥銃質量非常差勁,很容易炸膛,士兵開槍都不敢瞄準,怕炸膛傷了眼睛,而且基本上臨陣只能一發,無法做到日軍那樣的連綿射擊。相反日本製造的鐵炮則質量非常好,性能甚至比西方的火繩槍還要優異,因此日軍普遍裝備鐵炮,並以鐵炮足輕作為作戰的主力,而明軍中的鳥銃手並不能作為主要作戰兵種,主要任務是守城和守寨。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的鳥銃

鳥銃,也就是仿造西方火繩槍製造的,日本叫鐵炮。但明朝的鳥銃質量非常差勁,很容易炸膛,士兵開槍都不敢瞄準,怕炸膛傷了眼睛,而且基本上臨陣只能一發,無法做到日軍那樣的連綿射擊。相反日本製造的鐵炮則質量非常好,性能甚至比西方的火繩槍還要優異,因此日軍普遍裝備鐵炮,並以鐵炮足輕作為作戰的主力,而明軍中的鳥銃手並不能作為主要作戰兵種,主要任務是守城和守寨。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後期相當普及的三眼銃

三眼銃,這是遼東騎兵的標準配置,同時也是所有明軍中最普及的火器。但這玩意就是個近距離的霰彈槍,製造非常粗糙,也無法瞄準。它是靠加厚槍壁來防止炸膛,卻正好被明軍士兵拿來當鐵棒使用,靠近了先一槍轟過去,再掄起棒子砸過去,感覺確實比較爽。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的鳥銃

鳥銃,也就是仿造西方火繩槍製造的,日本叫鐵炮。但明朝的鳥銃質量非常差勁,很容易炸膛,士兵開槍都不敢瞄準,怕炸膛傷了眼睛,而且基本上臨陣只能一發,無法做到日軍那樣的連綿射擊。相反日本製造的鐵炮則質量非常好,性能甚至比西方的火繩槍還要優異,因此日軍普遍裝備鐵炮,並以鐵炮足輕作為作戰的主力,而明軍中的鳥銃手並不能作為主要作戰兵種,主要任務是守城和守寨。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後期相當普及的三眼銃

三眼銃,這是遼東騎兵的標準配置,同時也是所有明軍中最普及的火器。但這玩意就是個近距離的霰彈槍,製造非常粗糙,也無法瞄準。它是靠加厚槍壁來防止炸膛,卻正好被明軍士兵拿來當鐵棒使用,靠近了先一槍轟過去,再掄起棒子砸過去,感覺確實比較爽。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的將軍炮

將軍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炮,此時明軍還沒有威力更大的紅夷炮,都是自己鑄造的鐵炮。由於鑄造工藝不過關,為防止炸膛,只能加厚炮壁,甚至在外面再箍幾道圈,這樣重量就比較嚇人了,野戰很難用得上,一般是用來攻城、守城或是安在戰船上打水戰。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的鳥銃

鳥銃,也就是仿造西方火繩槍製造的,日本叫鐵炮。但明朝的鳥銃質量非常差勁,很容易炸膛,士兵開槍都不敢瞄準,怕炸膛傷了眼睛,而且基本上臨陣只能一發,無法做到日軍那樣的連綿射擊。相反日本製造的鐵炮則質量非常好,性能甚至比西方的火繩槍還要優異,因此日軍普遍裝備鐵炮,並以鐵炮足輕作為作戰的主力,而明軍中的鳥銃手並不能作為主要作戰兵種,主要任務是守城和守寨。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後期相當普及的三眼銃

三眼銃,這是遼東騎兵的標準配置,同時也是所有明軍中最普及的火器。但這玩意就是個近距離的霰彈槍,製造非常粗糙,也無法瞄準。它是靠加厚槍壁來防止炸膛,卻正好被明軍士兵拿來當鐵棒使用,靠近了先一槍轟過去,再掄起棒子砸過去,感覺確實比較爽。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的將軍炮

將軍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炮,此時明軍還沒有威力更大的紅夷炮,都是自己鑄造的鐵炮。由於鑄造工藝不過關,為防止炸膛,只能加厚炮壁,甚至在外面再箍幾道圈,這樣重量就比較嚇人了,野戰很難用得上,一般是用來攻城、守城或是安在戰船上打水戰。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使用的弗朗機

弗朗機,這也是仿造西方的子母火炮。弗朗機可以連續發射,但由於鑄造水平不夠,加上氣密性不好,使其射程和威力都要大打折扣,水軍比較喜歡這種炮,大明的戰船主要火器就是這個弗朗機,因為此時的水戰,戰船基本是船靠船的對轟,對射程和準確性的要求不高,就看誰能在單位時間內打出更多的炮彈來。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的鳥銃

鳥銃,也就是仿造西方火繩槍製造的,日本叫鐵炮。但明朝的鳥銃質量非常差勁,很容易炸膛,士兵開槍都不敢瞄準,怕炸膛傷了眼睛,而且基本上臨陣只能一發,無法做到日軍那樣的連綿射擊。相反日本製造的鐵炮則質量非常好,性能甚至比西方的火繩槍還要優異,因此日軍普遍裝備鐵炮,並以鐵炮足輕作為作戰的主力,而明軍中的鳥銃手並不能作為主要作戰兵種,主要任務是守城和守寨。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後期相當普及的三眼銃

三眼銃,這是遼東騎兵的標準配置,同時也是所有明軍中最普及的火器。但這玩意就是個近距離的霰彈槍,製造非常粗糙,也無法瞄準。它是靠加厚槍壁來防止炸膛,卻正好被明軍士兵拿來當鐵棒使用,靠近了先一槍轟過去,再掄起棒子砸過去,感覺確實比較爽。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的將軍炮

將軍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炮,此時明軍還沒有威力更大的紅夷炮,都是自己鑄造的鐵炮。由於鑄造工藝不過關,為防止炸膛,只能加厚炮壁,甚至在外面再箍幾道圈,這樣重量就比較嚇人了,野戰很難用得上,一般是用來攻城、守城或是安在戰船上打水戰。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使用的弗朗機

弗朗機,這也是仿造西方的子母火炮。弗朗機可以連續發射,但由於鑄造水平不夠,加上氣密性不好,使其射程和威力都要大打折扣,水軍比較喜歡這種炮,大明的戰船主要火器就是這個弗朗機,因為此時的水戰,戰船基本是船靠船的對轟,對射程和準確性的要求不高,就看誰能在單位時間內打出更多的炮彈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虎蹲炮

虎蹲炮,這是中國的土特產,是當時戚繼光為了對付倭寇發明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特大號的霰彈槍,正好對付喜歡衝鋒肉搏的倭寇。後來對付蒙古騎兵的衝鋒也非常見效,於是就迅速在大明軍中推廣開來。這種炮對工藝要求很低端,反正既不需要瞄準,也不要求它打好遠,主要是對付衝到鼻子跟前的敵軍,裡面塞些彈丸、石頭、瓦片什麼的,一炮轟出去,效果不錯,最適合於野戰,同時重量也不重,於是成為了所有明軍必備的野戰利器。(淮海戰役的汽油桶大炮?)

但這些明軍的主要火器,沒有一種如李如鬆吹噓的,能夠打上四、五里遠(後來的紅夷大炮勉強能打這麼遠,但打出去的炮彈飛到哪裡去了,就只有天知道,不過據袁大督師說,紅夷大炮可以一炮糜爛數裡,估計他發射的是戰術核武器)。嚴格來說,明軍的這些火器,在野戰中都只能被日軍的鐵炮壓著打,這也是明軍在與日軍作戰中非常吃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南北朝鮮的歷史中,那些朝鮮的“義軍”倒是經常能輕輕鬆鬆的宰掉成百上千的日軍,看來抗日神劇並不是中國的發明啊!)

12月28日,明軍由義州南下,1月3日,抵達安州,朝鮮順安守將李鎰、“義軍”首領金應瑞和僧兵頭目休靜和尚等率眾來迎。李如鬆看了看朝鮮這萬餘“大軍”,除了李鎰部還勉強算是軍隊外,其餘的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內中有老有少,還有許多和尚,而他們大部分人都面黃肌瘦,皮包骨頭,主要裝備是鋤頭和木棒,總共也看不見幾件兵器和盔甲。他覺得如果拿這些朝鮮人當炮灰使用,很有可能會極大的挫傷明軍士氣,而他又必須首戰告捷,於是就讓柳成龍安排這支朝鮮的大軍中的幾千”義軍“去徵集和運輸糧草。

二十四、血戰平壤

孫子說,用兵作戰,要講究“詭道”,就是要儘量耍詭計。而老於行伍的李如鬆當然也不是什麼謙謙君子,在與“蠻夷”長期打交道中,養成了他好用計謀的專長,特別是哄騙和忽悠那些頭腦簡單的蠻夷首腦,他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其實只要能解決問題,他是能不拼命儘量不拼命,要知道拼的可都是他李家的血本啊!這回,他將主意打到了小西行正的腦袋上,他找來了沈惟敬,要他去把小西行正騙出來,然後他準備擺個鴻門宴,如果能拿下小西,平壤也就不在話下了,就是騙不來小西,騙幾個小嘍囉來給大軍祭旗也不錯,同時還可以麻痺一下日本人。

而此時在平壤的小西,已經得知了明朝大軍入朝的消息,正在惶恐不安,卻突然接到明軍使者的傳書,說是大明有意向再開和談,沈大人又要來平壤了,而明朝大軍只是護送朝鮮君臣回平壤的,言外之意就是大明準備接受分割朝鮮的建議。

小西聞訊大喜,1月4日,他派出自己的馬迴眾竹內吉兵衛帶著20幾個人到順安城,去迎接沈惟敬一行。結果當然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回了,小西這下才知道明軍不是來和談的,是來要他的命的,於是他趕緊部署城防,同時派人快馬向後方的宇喜等人求救。

1月5日晨,李如鬆率領大軍來到平壤城下,他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按部就班紮下大營,將平壤的北、西、南三個陸路方向包圍,只剩下東面臨大同江一面不管。然後他在城下豎立大白旗一面,上書“朝鮮人自投旗下免死”,實際上平壤的居民在日軍進城之前就跑完了,城裡全是日本軍隊,日軍中倒有些強徵來的朝鮮民夫,但他們有膽子跑嗎?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的鳥銃

鳥銃,也就是仿造西方火繩槍製造的,日本叫鐵炮。但明朝的鳥銃質量非常差勁,很容易炸膛,士兵開槍都不敢瞄準,怕炸膛傷了眼睛,而且基本上臨陣只能一發,無法做到日軍那樣的連綿射擊。相反日本製造的鐵炮則質量非常好,性能甚至比西方的火繩槍還要優異,因此日軍普遍裝備鐵炮,並以鐵炮足輕作為作戰的主力,而明軍中的鳥銃手並不能作為主要作戰兵種,主要任務是守城和守寨。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後期相當普及的三眼銃

三眼銃,這是遼東騎兵的標準配置,同時也是所有明軍中最普及的火器。但這玩意就是個近距離的霰彈槍,製造非常粗糙,也無法瞄準。它是靠加厚槍壁來防止炸膛,卻正好被明軍士兵拿來當鐵棒使用,靠近了先一槍轟過去,再掄起棒子砸過去,感覺確實比較爽。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的將軍炮

將軍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炮,此時明軍還沒有威力更大的紅夷炮,都是自己鑄造的鐵炮。由於鑄造工藝不過關,為防止炸膛,只能加厚炮壁,甚至在外面再箍幾道圈,這樣重量就比較嚇人了,野戰很難用得上,一般是用來攻城、守城或是安在戰船上打水戰。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使用的弗朗機

弗朗機,這也是仿造西方的子母火炮。弗朗機可以連續發射,但由於鑄造水平不夠,加上氣密性不好,使其射程和威力都要大打折扣,水軍比較喜歡這種炮,大明的戰船主要火器就是這個弗朗機,因為此時的水戰,戰船基本是船靠船的對轟,對射程和準確性的要求不高,就看誰能在單位時間內打出更多的炮彈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虎蹲炮

虎蹲炮,這是中國的土特產,是當時戚繼光為了對付倭寇發明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特大號的霰彈槍,正好對付喜歡衝鋒肉搏的倭寇。後來對付蒙古騎兵的衝鋒也非常見效,於是就迅速在大明軍中推廣開來。這種炮對工藝要求很低端,反正既不需要瞄準,也不要求它打好遠,主要是對付衝到鼻子跟前的敵軍,裡面塞些彈丸、石頭、瓦片什麼的,一炮轟出去,效果不錯,最適合於野戰,同時重量也不重,於是成為了所有明軍必備的野戰利器。(淮海戰役的汽油桶大炮?)

但這些明軍的主要火器,沒有一種如李如鬆吹噓的,能夠打上四、五里遠(後來的紅夷大炮勉強能打這麼遠,但打出去的炮彈飛到哪裡去了,就只有天知道,不過據袁大督師說,紅夷大炮可以一炮糜爛數裡,估計他發射的是戰術核武器)。嚴格來說,明軍的這些火器,在野戰中都只能被日軍的鐵炮壓著打,這也是明軍在與日軍作戰中非常吃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南北朝鮮的歷史中,那些朝鮮的“義軍”倒是經常能輕輕鬆鬆的宰掉成百上千的日軍,看來抗日神劇並不是中國的發明啊!)

12月28日,明軍由義州南下,1月3日,抵達安州,朝鮮順安守將李鎰、“義軍”首領金應瑞和僧兵頭目休靜和尚等率眾來迎。李如鬆看了看朝鮮這萬餘“大軍”,除了李鎰部還勉強算是軍隊外,其餘的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內中有老有少,還有許多和尚,而他們大部分人都面黃肌瘦,皮包骨頭,主要裝備是鋤頭和木棒,總共也看不見幾件兵器和盔甲。他覺得如果拿這些朝鮮人當炮灰使用,很有可能會極大的挫傷明軍士氣,而他又必須首戰告捷,於是就讓柳成龍安排這支朝鮮的大軍中的幾千”義軍“去徵集和運輸糧草。

二十四、血戰平壤

孫子說,用兵作戰,要講究“詭道”,就是要儘量耍詭計。而老於行伍的李如鬆當然也不是什麼謙謙君子,在與“蠻夷”長期打交道中,養成了他好用計謀的專長,特別是哄騙和忽悠那些頭腦簡單的蠻夷首腦,他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其實只要能解決問題,他是能不拼命儘量不拼命,要知道拼的可都是他李家的血本啊!這回,他將主意打到了小西行正的腦袋上,他找來了沈惟敬,要他去把小西行正騙出來,然後他準備擺個鴻門宴,如果能拿下小西,平壤也就不在話下了,就是騙不來小西,騙幾個小嘍囉來給大軍祭旗也不錯,同時還可以麻痺一下日本人。

而此時在平壤的小西,已經得知了明朝大軍入朝的消息,正在惶恐不安,卻突然接到明軍使者的傳書,說是大明有意向再開和談,沈大人又要來平壤了,而明朝大軍只是護送朝鮮君臣回平壤的,言外之意就是大明準備接受分割朝鮮的建議。

小西聞訊大喜,1月4日,他派出自己的馬迴眾竹內吉兵衛帶著20幾個人到順安城,去迎接沈惟敬一行。結果當然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回了,小西這下才知道明軍不是來和談的,是來要他的命的,於是他趕緊部署城防,同時派人快馬向後方的宇喜等人求救。

1月5日晨,李如鬆率領大軍來到平壤城下,他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按部就班紮下大營,將平壤的北、西、南三個陸路方向包圍,只剩下東面臨大同江一面不管。然後他在城下豎立大白旗一面,上書“朝鮮人自投旗下免死”,實際上平壤的居民在日軍進城之前就跑完了,城裡全是日本軍隊,日軍中倒有些強徵來的朝鮮民夫,但他們有膽子跑嗎?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進攻平壤示意圖

1月8日晨,準備完畢的明軍開始攻城。遊擊吳惟忠以3000人進攻城北高地牡丹臺,上面由日軍松浦鎮信部2000人駐守;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部10000人進攻城北的七星門,那裡也有2000日軍防守,七星門後面就是平壤的行宮內城,小西行正率領6000人駐守其中;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領兵10000進攻城西普通門,防守此處的日軍還是2000人,李如鬆則率9000人居於李如柏之後,作為接應;進攻城南蘆門和含毬門的是祖承訓部10000人,其中有3000人穿上朝鮮軍隊的服裝,冒充朝鮮李鎰部進攻蘆門(真正的李鎰部,被派去堵截日軍退路去了),而城南的蘆門和含毬門也分別有2000日軍把守。

戰鬥首先在城北的牡丹臺打響,這是平壤的制高點,明軍如果拿下牡丹臺,就可以架起大炮俯瞰平壤城,小西就只有鑽地洞的幹活,因此日軍在牡丹臺修的防禦工事非常堅固,壘高五丈,並配備了大炮。明軍曾在6日試探攻擊了牡丹臺,基本摸清了日軍防守的虛實。

今日負責攻擊牡丹臺的是吳惟忠的浙軍,吳惟忠原是戚繼光的部將,屬下3000浙兵也是戚家軍最後的碩果,戰鬥力非常強悍,同時浙兵也是鳥銃配備最多的部隊,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住日軍的鐵炮。吳惟忠則趁著日軍鐵炮手被壓制,親自率軍突擊,搭起梯子,攀援而上,衝上去與日軍展開肉搏,充分發揮出源自於鴛鴦陣的、戚家軍小團隊配合白刃戰的特長,把日軍殺得節節後退。混戰中,吳惟忠胸口中彈,雖然他裹有兩層鐵甲,仍然受創不輕,但他堅決不後退,繼續指揮部下攻擊,官兵一見,更是舍死忘死,奮勇向前。日軍終於支撐不住了,松浦鎮信見勢不妙,帶著殘軍逃下牡丹臺,沿大同江邊狂奔,由江邊的長慶門逃回平壤。

牡丹臺丟失之快,讓小西猝不及防,他的援軍還沒有派出去,松浦就跑回來了。其實牡丹臺一失,小西就可以考慮撤退的事宜了,但一來他還不甘心,二來各處明軍的進攻也非常猛烈,讓他想走也沒那麼容易。

但明軍在其它地方的進攻卻吃了點虧,被日軍的鐵炮狠狠地教訓了一下,這時明軍將領們才知道日軍的鐵炮,跟他們自己手中的火銃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朝鮮王室史料記載:“戰雲蔽日,血光沖天,天朝軍隊前者伏而後者至矣,累屍而上,未見有歇!”明軍雖以鳥銃、弓箭、虎蹲炮及其它大小火炮還擊城頭的日軍,但效果不佳,火炮手也屢屢被日軍擊傷,以雲梯蟻附攻城的士卒更是傷亡慘重。有些明軍官兵萌生退卻之意,李如鬆見狀大怒,親自策馬上前,陣斬了一名後退的軍官,並宣佈:“有先登城者,賞銀5000兩!”

李如柏、楊元等將領見日軍鐵炮凶猛,登城確實很難,就改變戰術,將部隊稍稍撤回,然後集中大小火炮集中轟擊城門,希望轟開城門後再從城門處突擊進城。就在此時,卻傳來南面祖承訓部攻陷蘆門的消息,僵持的戰局頓時立轉。

原來蘆門的日軍見前來進攻的只有3000朝鮮軍隊,覺得2000人防守3000朝鮮軍隊完全就是浪費,雖然他們不能出城去攆走朝鮮人,但分出一部分兵力支援別的城門也是應該的。結果等到明軍參將駱尚志帶著家丁不要命的攀上城頭時,日軍才發現上來的是大明軍人,隨後日軍瘋狂地反撲,想把這幾個明軍趕下城牆。但駱尚志帶著家丁死死釘在缺口處,身被數創也死戰不退,在他們身後,明軍官兵源源不斷的爬上城牆,並把缺口不斷的擴大,於是更多的明軍湧上來,終於明軍佔領了這段城牆,然後就是蘆門,城門一打開,城外的明軍蜂擁而入,城牆上的明軍則順著城牆向兩邊的其他城門突擊。

"

二十二、單刀赴會

朝鮮君臣們沒有盼來期望中的大軍,卻迎來了一個“臨時官”,此人名叫沈惟敬,年近七十,是兵部尚書石星小妾的同鄉,據說也是經常跑日本朝鮮的一個海商。很明顯,和王直一樣,這又是一個想當官的海商,理所當然被所有“走正途”科舉入仕的文官們所鄙視,後來滿清和東林餘孽編輯的《明史》將他定格為“市井無賴”。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沈惟敬,明朝的商人外交官

但實際上他和王直一樣,都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第一批放眼望世界,第一批知曉海洋對中華重要性的海商先驅,年近七十的老人,本已富甲一方,卻不安分的守著兒女妻妾享福養老,孤身一人深入敵營,甚至遠赴敵國,為國家奔波效力,最後還鳥盡弓藏被冤殺,圖的是什麼?當官光宗耀祖很重要嗎,重要得要拿自己的老命來換?

其實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實際執掌朝政的中國職業文官們,牢牢的把持著國家的政治權力,他們排斥所有不是他們同類的人來分享權力,就是皇帝和他的宦官們也不行!文官集團和他們所屬的地主縉紳階層,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寄生統治階級,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正是這些道貌岸然、滿嘴之乎者也的“君子”們,把中華文明帶入了黑暗的深淵,最後淪為任西方列強隨意宰割的“東亞病夫”。

那朝廷又是怎麼找到這樣一個不是官員的人來呢?找他來又是想幹什麼呢?

原來此時大明也有一本難唸的經,就在日軍登陸釜山之前兩個月,即1592年2月,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發生叛亂。寧夏巡撫黨馨貪婪殘暴,不僅剋扣拖欠軍士糧餉,還殘酷催逼邊兵們上繳歷年拖欠的屯田賦稅,引起眾怒。而寧夏副總兵哱拜(原是韃靼首領降明),因屢受巡撫黨馨排擠打壓,早已心生異志,趁機鼓動士兵起事,殺黨馨,下寧夏、中衛、靈武等重鎮,後又屢次擊退來攻的官軍,朝廷為之震動。4月,朝廷以李如鬆為寧夏總兵,調集遼東、宣大、山西及浙江等地軍隊圍剿,一直到9月中旬才平定寧夏,是為“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

此時大明正忙於平定內患,哪有餘力去管朝鮮,萬曆的出兵朝鮮的聖旨,更多的是忽悠朝鮮和嚇唬日本,讓大明有個戰略緩衝期,等到平定寧夏之後,再騰出手來收拾朝鮮的爛攤子。但遼東方面此時卻通報了加藤軍已經進犯建州三衛,而努爾哈赤也隨後請命要進入朝鮮去打日本人,為族人報仇。這讓朝廷有點焦慮了,明軍主力尚在寧夏平叛,此時與日軍作戰,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派不出多少人馬的,當務之急,不是與日軍馬上開戰,而是穩住日軍不要繼續朝北進犯。至於努爾哈赤的請戰書,“小不忍則亂大謀”,一邊涼快去吧,女真如果真有擊敗日軍的能耐,也不會被人家象宰雞鴨一樣宰上一大堆了,而且好像努爾哈赤也心存不良,想借此機會吞併海西女真,豈能讓他得逞。

但怎樣才能騙住日本人,讓他們不再向北進軍呢?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莫過於以談判拖延時日了,但派誰出使最合適呢?平時滿口大道理、忠君為國的堂堂大明的官員們個個都成縮頭烏龜了,誰都不願意去野蠻殘暴的日軍那裡出使,理由卻都是不會說日語、不瞭解日本國情(朝廷養那麼多通譯是拿來幹什麼的?戰前出使朝鮮時怎麼不說不懂朝鮮話呢?)。

於是,這位沈老闆沈惟敬就出馬了,這位一生周旋於各色人等的老商人,口才極好,也善於隨機應變,因其時常在跑東亞的海貿,故比較精通日語和朝鮮話,同時也非常瞭解日本和朝鮮的國情。兵部尚書石星跟他一見面,就敲定了他作為談判的人選,並稟報了萬曆,授予沈惟敬以遊擊之職,好讓其以官方身份與日軍談判。

沈老闆其實也知道,朝廷的大臣們並沒把他當回事,讓他去談判,死了也無所謂,一介商賈而已;真談成了,最後還可以借他不是“正式官”為由反悔,與日軍翻臉,至於那時可能還留在日軍那裡的沈老闆,死了給點撫卹,活著回來的話......最好還是不要活著回來的好,免得有損大明泱泱天朝的名聲。但這位七十高齡的老者,仍然想最後搏一下人生,於是孑然一生的出京直奔義州而去。

8月16日,沈惟敬過江來到義州,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唬住朝鮮的大臣們,然後大模大樣去見了朝鮮的宣祖李昖。在李昖面前,他確實拿出了萬曆皇帝的敕書,當李昖小心翼翼的詢問大明援軍的事時,卻被沈惟敬擺出天朝上使的架子訓了一通,說朝鮮國君和大臣不知兵,不僅自己一敗塗地不說,還害得明軍祖承訓部全軍覆滅,以後要多聽大明的意見,不能再亂說亂動。朝鮮國君和大臣們全當是萬曆皇帝的口諭(明朝皇帝有傳口頭聖旨的傳統),根本不敢開腔。

沈惟敬訓完了話,就開始吹牛,讓朝鮮國君不要慌張,大明的天兵很快就要開到,足足有七十萬大軍(比萬曆聖旨中的兵力擴大了七倍),把朝鮮君臣說的一愣一愣的,根據他們對大明的瞭解,成祖朱棣之後,大明從來沒有動員過超過五十萬的兵力,難道要為他們朝鮮破例?大家都半信半疑,不過既然這位沈大人確實是代表萬曆皇帝來的,那大家心頭多少還是安下心來了。

但沈惟敬話風一轉,說要到平壤去和日軍和談,這個彎轉得太陡了,朝鮮君臣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明要拋棄他們了,頓時朝廷內一陣躁動喧嚷,一些大臣甚至哭泣著請求大明收回成命,說朝鮮一直事大明如父,父親哪能就這樣拋棄兒子的。

沈惟敬也不廢話,直接要求朝鮮派人給小西行正遞話,就說大明天使要來調節日本朝鮮兩個藩邦的糾紛來了,同時要求朝鮮派人護送他去平壤。朝鮮君臣沒轍,只能按照沈大人的囑咐安排事宜,這樣,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義州的沈惟敬,就在500朝鮮騎兵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南下去平壤了,一路上擺盡了天朝上使的威風。

另一邊,日軍方面,小西自佔領平壤以來,根本就不敢分兵佔據平壤的周邊地區,生怕哪天大明軍隊突然殺過來,於是他把幾乎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平壤一座城裡,完全是把平壤當作前哨基地了。後來小西行正雖然殲滅了明軍祖承訓部,但他也清楚這只不過是明軍的先頭部隊而已,後面的明朝大軍隨時可能開過來。在得到明朝使者沈惟敬要來和談的消息後,他覺得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在8月6日,他先跑到漢城去和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商量。

會上,日軍將領都憂心忡忡,南方水戰不利,日軍繼續受制於運輸瓶頸,陸上則烽煙四起,日軍忙於到處滅火,根本就抽調不出多少兵力支援北方的前線,明軍一旦大舉入朝,單憑小西的1萬7千人肯定支撐不住,小西一旦有失,那邊咸鏡道的加藤也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最後,日軍將領們決定全面收縮戰線,重點保住從釜山到漢城、再到平壤的交通線,以便戰事不利,日軍可以安然後撤。同時,小早川隆景的6軍團,放棄征伐如同雞肋般的全羅道,主力前移至開城,和黑田長政匯合,共同負責支援平壤的小西軍團。日軍的打算是等待水軍徹底擊敗朝鮮水軍後,打通海上運輸線,再集結足夠的兵力和補給,與明軍決一雌雄。

至於明使沈惟敬為什麼要來和談,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肯定不會是因為消滅了祖承訓那區區三千人馬就嚇到了大明,大明可是有百萬大軍的。他們並不知道大明此時正忙於平定內亂,抽不開身,如果知道的話,小西肯定就會和加藤一樣朝中朝邊境進軍了。但現在,既然明使要來,大家姑且聽聽大明是個什麼意思,如果能夠談得攏,共同把朝鮮給瓜分了,日軍將領們覺得也能夠接受,至於關白殿下的“借道伐明”的攻略,還是等以後再說吧。

8月28日,沈惟敬抵達平壤,受到小西行長的隆重接待,小西任命的談判代表是外交僧景轍玄蘇,雙方談判皆用漢語。小西為製造本方談判氣勢,命軍士列陣於外,將領們則戎裝於內,欺負沈惟敬是孤家寡人光棍一根。

但見過世面的沈惟敬哪吃這一套,和在義州一樣,拿出天朝上使的架子,徑直入座便指著小西和一眾日軍將領開始呵斥:“天朝以七十萬眾,來壓境上,爾等命在朝夕。”他轉過頭又訓斥和尚景轍玄蘇:“上天好生,爾既剃髮為僧,何來從逆夷虔劉我屬國矣!”

沈惟敬這種單刀赴會的氣概,讓小西行長心中也默然讚許,他喝退了扎場子的將領和軍士,開始和沈惟敬正式談判。

景轍玄蘇首先聲明說豐臣關白殿下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大明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恢復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但朝鮮人多次從中作梗,害得大明對日本產生誤會,至今朝貢都沒有回覆,迫使豐臣殿下不得不討伐朝鮮以求公道。小西行正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一是恢復朝貢,二是分割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北方歸朝鮮、南方歸日本。這其實是小西和宇喜等人商議後的條款,豐臣秀吉並不知道。

沈惟敬哪有答應這些條款的權力,他自己也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忽悠日本人,拖住日軍不要繼續向北進軍。於是他開始充分的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雲遮霧繞的和日本人侃大山,讓日本人覺得好像明廷有可能要答應,好像又缺了點什麼的。結果等談判結束,小西下來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沈惟敬最後什麼也沒答應,實質性的東西全是日本這邊在唱獨角戲,小西不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糊弄人不二的“大法”,叫做“忽悠大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豈是小小島國上的孤陋寡聞的島民所能領悟。

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就暫時休戰達成了一致,同意休戰50日,以便沈惟敬能有時間回北京轉達議和條件,再把大明的回覆帶回平壤。 沈惟敬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他的使命,替大明爭取到了足足五十天的時間。

消息傳到朝鮮人那裡,惹得以柳成龍為首的主戰派群情激憤,紛紛請求上書萬曆皇帝,要求罷和開戰,驅逐倭寇(反正這回開戰死的不是朝鮮人,而是大明人和日本人)。但李昖以及其他大多數朝臣卻壓下了主戰派的意見,在李昖等人看來,好歹現在可以不再成天的惶恐不安,擔心日軍殺過來了,至於是戰是和,現在朝鮮有發言權嗎?天朝的外交決定,只能遵守,不然大明追究起原來欺瞞大明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要掉腦袋的。

柳成龍等人一天到晚高喊南下,但朝鮮有南下的本錢嗎?現在還靠著幾百個明軍士兵在義州才能穩住人心,另外還靠著萬曆撥下來的2萬兩銀子度日。難道要靠遠在天邊的李舜臣嗎?那傢伙是打了幾個勝仗,但報上來的戰績水分也太多了,按他報的,日本水軍早完蛋了,那他還縮在麗水乾什麼,不去封鎖海峽(據李舜臣報告,他是去打了釜山的,而且再次把九鬼嘉隆打得大敗,不僅擊毀了一百多艘日軍戰船,還殺死了幾千日軍,但因為害怕擊敗日軍後,日軍四散去禍害百姓,所以他決定不拿下釜山,這個理由和上次他撤出安骨浦戰鬥如出一轍,這也是足夠奇葩的理由。而真實情況是,他根本就不敢靠近釜山,更沒有去進攻釜山,日本方面也沒有此戰的片言半字的記載。實際上直到1597年底,戰爭臨近尾聲了,才有一隻明軍偏師為了牽制釜山日軍不去增援蔚山,才來佯攻了一下釜山,這也是戰爭期間中朝軍隊唯一一次進攻釜山);

靠那些“義軍”呢?那些人也和李舜臣一樣,他們報上來很多“大捷”,動輒消滅日軍幾百、幾千,按他們的戰果算下來,日本的陸軍也該完蛋了,但實際呢?反倒是要求撫卹和冊封的奏摺接踵而來,那些義軍的頭頭腦腦們被日軍接二連三的砍下了腦袋。朝廷壓根就不信那些拿著鋤頭和木棒的農夫能是拿著鐵炮的日軍的對手,歷次大戰中,裝備齊全的、幾千上萬的正規軍也只能頂住一兩個小時,那些才從地裡被徵召起來的農夫,可能取得那些天方夜譚般的戰績嗎?(後來李如鬆就被柳成龍給忽悠了,相信了朝鮮軍隊的戰績,結果放跑了小西行正)

朝鮮君臣早就達成共識,朝鮮要復國,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而不管大明做出任何決定,他們也只有無條件的遵守和接受,實在不濟,君臣們大不了去北京當安樂公。

二十三、大軍入朝

沈惟敬回到了北京,卻發現自己被大臣們涼拌了,朝廷也不再像當初求他去朝鮮時那樣熱忱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寧夏之亂在9月中旬就平定了,朝廷已經抽調了足夠的兵馬錢糧,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了。至於“和談”,好像大明的外交詞語裡從來就沒有這個詞,原來瓦剌抓了英宗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女真破了遼西圍了北京,都不會去和談,更不要說現在戰場還在天那邊的朝鮮。

8月,朝廷下達出兵命令,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10月,以李如鬆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抽調薊、遼、冀、魯四省精兵4萬5000人,其中遼東軍1萬騎,宣、大各8千騎,薊鎮、保定步兵各5千,浙兵3千(戚家軍最後的影子)、川兵5千(劉挺部,並未趕上平壤之戰)。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遼東軍,近半是李家的家丁,看來李家這回也是出血本了。

沈惟敬又回到了朝鮮,11月17日,他再次來到平壤,帶來了大明的最後通牒(這老頭膽子也忒肥,還敢再次單刀赴會,聰明點的話,該跑路了),要求日軍全部退出朝鮮,否則沒得談!

但小西並沒有發怒,而是客氣的請沈大人再帶個信給萬曆皇帝,只要大明肯重開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退兵之事好商量。沈惟敬知道這是小西的拖延之策,看來日本人也怕和大明開仗,不過他正好以此為藉口回到大明那邊去,否則被日本人一發怒殺了祭旗,大明皇帝和朝臣們可不會為他沈某人掉一滴眼淚。

但沈惟敬這次並沒有能夠回到北京,當他渡過鴨綠江時,看見了李如鬆率領的大軍,他被李如鬆留在軍中了。李如鬆對他說,朝廷不會再跟日本和談,他回去也無意義,不如留在軍中以備諮詢,於是沈惟敬將他知曉的日本國內情況,以及日軍將領的情況,另外還有他去平壤一路所見日軍的虛實,都詳細告知李如鬆。

1592年12月25日,明軍渡過鴨綠江,抵達義州,朝鮮國君李昖率領眾臣在江邊迎候,感謝“天兵入朝”,救朝鮮子民於水深火熱。而明軍旌旗鮮明、軍容嚴整,讓擔驚受怕了八個多月的朝鮮君臣和軍民一下子安下心來,都認為明軍一到,克服王京、驅逐倭寇是指日可待的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統帥李如鬆

儀式結束之後,柳成龍到明軍大營拜見李如鬆,拿出地圖,將所瞭解的日軍情況和沿途地理詳細介紹給李如鬆,李如鬆雖然事前也諮詢過沈惟敬,但還是非常仔細的聆聽柳成龍的介紹。

朝鮮方面的情報還是非常不準確,認為平壤只有千餘日軍。而沈惟敬則根據自己在平壤所見,估計平壤的日軍不在1萬以下,而且平壤南面的開城也應該還有數量眾多的日軍,他直言朝鮮的偵探謊報軍情理當斬首,祖承訓就是聽信了朝鮮人的話才招致大敗,他認為至少需要七萬大軍才能攻陷平壤。他的這個估計非常準確,明軍的兵力確實不夠,後來雖然擊敗了小西行正拿下了平壤,卻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主力近五萬人,被迫撤退,後來如果日軍繼續向北進攻,明軍是很難守住平壤的。

柳成龍又提到日軍鐵炮的厲害,說是百步開外能透戰甲,而且能連綿不絕的發射。但李如鬆並不在意,他有點不相信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有這麼厲害,明軍中也有不少火銃手,但一般臨陣只能一發,而且射程和威力也遠遠沒有柳成龍說的那麼玄乎,反倒是士兵害怕炸膛,都不怎麼喜歡用這玩意,所以他壓根就不相信野蠻落後的倭國還能造出比明軍更先進的武器。再說前些年東南沿海剿倭寇時,士兵們害怕的是日本人的倭刀,沒聽說倭寇有什麼厲害的火銃。

不過李如鬆還是安慰劉成龍說:“我大明軍的火炮可達四、五里,足可克之。”這當然是吹牛,當時明軍主要的火器有五種: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的鳥銃

鳥銃,也就是仿造西方火繩槍製造的,日本叫鐵炮。但明朝的鳥銃質量非常差勁,很容易炸膛,士兵開槍都不敢瞄準,怕炸膛傷了眼睛,而且基本上臨陣只能一發,無法做到日軍那樣的連綿射擊。相反日本製造的鐵炮則質量非常好,性能甚至比西方的火繩槍還要優異,因此日軍普遍裝備鐵炮,並以鐵炮足輕作為作戰的主力,而明軍中的鳥銃手並不能作為主要作戰兵種,主要任務是守城和守寨。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後期相當普及的三眼銃

三眼銃,這是遼東騎兵的標準配置,同時也是所有明軍中最普及的火器。但這玩意就是個近距離的霰彈槍,製造非常粗糙,也無法瞄準。它是靠加厚槍壁來防止炸膛,卻正好被明軍士兵拿來當鐵棒使用,靠近了先一槍轟過去,再掄起棒子砸過去,感覺確實比較爽。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朝的將軍炮

將軍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炮,此時明軍還沒有威力更大的紅夷炮,都是自己鑄造的鐵炮。由於鑄造工藝不過關,為防止炸膛,只能加厚炮壁,甚至在外面再箍幾道圈,這樣重量就比較嚇人了,野戰很難用得上,一般是用來攻城、守城或是安在戰船上打水戰。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使用的弗朗機

弗朗機,這也是仿造西方的子母火炮。弗朗機可以連續發射,但由於鑄造水平不夠,加上氣密性不好,使其射程和威力都要大打折扣,水軍比較喜歡這種炮,大明的戰船主要火器就是這個弗朗機,因為此時的水戰,戰船基本是船靠船的對轟,對射程和準確性的要求不高,就看誰能在單位時間內打出更多的炮彈來。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虎蹲炮

虎蹲炮,這是中國的土特產,是當時戚繼光為了對付倭寇發明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特大號的霰彈槍,正好對付喜歡衝鋒肉搏的倭寇。後來對付蒙古騎兵的衝鋒也非常見效,於是就迅速在大明軍中推廣開來。這種炮對工藝要求很低端,反正既不需要瞄準,也不要求它打好遠,主要是對付衝到鼻子跟前的敵軍,裡面塞些彈丸、石頭、瓦片什麼的,一炮轟出去,效果不錯,最適合於野戰,同時重量也不重,於是成為了所有明軍必備的野戰利器。(淮海戰役的汽油桶大炮?)

但這些明軍的主要火器,沒有一種如李如鬆吹噓的,能夠打上四、五里遠(後來的紅夷大炮勉強能打這麼遠,但打出去的炮彈飛到哪裡去了,就只有天知道,不過據袁大督師說,紅夷大炮可以一炮糜爛數裡,估計他發射的是戰術核武器)。嚴格來說,明軍的這些火器,在野戰中都只能被日軍的鐵炮壓著打,這也是明軍在與日軍作戰中非常吃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南北朝鮮的歷史中,那些朝鮮的“義軍”倒是經常能輕輕鬆鬆的宰掉成百上千的日軍,看來抗日神劇並不是中國的發明啊!)

12月28日,明軍由義州南下,1月3日,抵達安州,朝鮮順安守將李鎰、“義軍”首領金應瑞和僧兵頭目休靜和尚等率眾來迎。李如鬆看了看朝鮮這萬餘“大軍”,除了李鎰部還勉強算是軍隊外,其餘的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內中有老有少,還有許多和尚,而他們大部分人都面黃肌瘦,皮包骨頭,主要裝備是鋤頭和木棒,總共也看不見幾件兵器和盔甲。他覺得如果拿這些朝鮮人當炮灰使用,很有可能會極大的挫傷明軍士氣,而他又必須首戰告捷,於是就讓柳成龍安排這支朝鮮的大軍中的幾千”義軍“去徵集和運輸糧草。

二十四、血戰平壤

孫子說,用兵作戰,要講究“詭道”,就是要儘量耍詭計。而老於行伍的李如鬆當然也不是什麼謙謙君子,在與“蠻夷”長期打交道中,養成了他好用計謀的專長,特別是哄騙和忽悠那些頭腦簡單的蠻夷首腦,他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其實只要能解決問題,他是能不拼命儘量不拼命,要知道拼的可都是他李家的血本啊!這回,他將主意打到了小西行正的腦袋上,他找來了沈惟敬,要他去把小西行正騙出來,然後他準備擺個鴻門宴,如果能拿下小西,平壤也就不在話下了,就是騙不來小西,騙幾個小嘍囉來給大軍祭旗也不錯,同時還可以麻痺一下日本人。

而此時在平壤的小西,已經得知了明朝大軍入朝的消息,正在惶恐不安,卻突然接到明軍使者的傳書,說是大明有意向再開和談,沈大人又要來平壤了,而明朝大軍只是護送朝鮮君臣回平壤的,言外之意就是大明準備接受分割朝鮮的建議。

小西聞訊大喜,1月4日,他派出自己的馬迴眾竹內吉兵衛帶著20幾個人到順安城,去迎接沈惟敬一行。結果當然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回了,小西這下才知道明軍不是來和談的,是來要他的命的,於是他趕緊部署城防,同時派人快馬向後方的宇喜等人求救。

1月5日晨,李如鬆率領大軍來到平壤城下,他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按部就班紮下大營,將平壤的北、西、南三個陸路方向包圍,只剩下東面臨大同江一面不管。然後他在城下豎立大白旗一面,上書“朝鮮人自投旗下免死”,實際上平壤的居民在日軍進城之前就跑完了,城裡全是日本軍隊,日軍中倒有些強徵來的朝鮮民夫,但他們有膽子跑嗎?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進攻平壤示意圖

1月8日晨,準備完畢的明軍開始攻城。遊擊吳惟忠以3000人進攻城北高地牡丹臺,上面由日軍松浦鎮信部2000人駐守;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部10000人進攻城北的七星門,那裡也有2000日軍防守,七星門後面就是平壤的行宮內城,小西行正率領6000人駐守其中;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領兵10000進攻城西普通門,防守此處的日軍還是2000人,李如鬆則率9000人居於李如柏之後,作為接應;進攻城南蘆門和含毬門的是祖承訓部10000人,其中有3000人穿上朝鮮軍隊的服裝,冒充朝鮮李鎰部進攻蘆門(真正的李鎰部,被派去堵截日軍退路去了),而城南的蘆門和含毬門也分別有2000日軍把守。

戰鬥首先在城北的牡丹臺打響,這是平壤的制高點,明軍如果拿下牡丹臺,就可以架起大炮俯瞰平壤城,小西就只有鑽地洞的幹活,因此日軍在牡丹臺修的防禦工事非常堅固,壘高五丈,並配備了大炮。明軍曾在6日試探攻擊了牡丹臺,基本摸清了日軍防守的虛實。

今日負責攻擊牡丹臺的是吳惟忠的浙軍,吳惟忠原是戚繼光的部將,屬下3000浙兵也是戚家軍最後的碩果,戰鬥力非常強悍,同時浙兵也是鳥銃配備最多的部隊,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住日軍的鐵炮。吳惟忠則趁著日軍鐵炮手被壓制,親自率軍突擊,搭起梯子,攀援而上,衝上去與日軍展開肉搏,充分發揮出源自於鴛鴦陣的、戚家軍小團隊配合白刃戰的特長,把日軍殺得節節後退。混戰中,吳惟忠胸口中彈,雖然他裹有兩層鐵甲,仍然受創不輕,但他堅決不後退,繼續指揮部下攻擊,官兵一見,更是舍死忘死,奮勇向前。日軍終於支撐不住了,松浦鎮信見勢不妙,帶著殘軍逃下牡丹臺,沿大同江邊狂奔,由江邊的長慶門逃回平壤。

牡丹臺丟失之快,讓小西猝不及防,他的援軍還沒有派出去,松浦就跑回來了。其實牡丹臺一失,小西就可以考慮撤退的事宜了,但一來他還不甘心,二來各處明軍的進攻也非常猛烈,讓他想走也沒那麼容易。

但明軍在其它地方的進攻卻吃了點虧,被日軍的鐵炮狠狠地教訓了一下,這時明軍將領們才知道日軍的鐵炮,跟他們自己手中的火銃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朝鮮王室史料記載:“戰雲蔽日,血光沖天,天朝軍隊前者伏而後者至矣,累屍而上,未見有歇!”明軍雖以鳥銃、弓箭、虎蹲炮及其它大小火炮還擊城頭的日軍,但效果不佳,火炮手也屢屢被日軍擊傷,以雲梯蟻附攻城的士卒更是傷亡慘重。有些明軍官兵萌生退卻之意,李如鬆見狀大怒,親自策馬上前,陣斬了一名後退的軍官,並宣佈:“有先登城者,賞銀5000兩!”

李如柏、楊元等將領見日軍鐵炮凶猛,登城確實很難,就改變戰術,將部隊稍稍撤回,然後集中大小火炮集中轟擊城門,希望轟開城門後再從城門處突擊進城。就在此時,卻傳來南面祖承訓部攻陷蘆門的消息,僵持的戰局頓時立轉。

原來蘆門的日軍見前來進攻的只有3000朝鮮軍隊,覺得2000人防守3000朝鮮軍隊完全就是浪費,雖然他們不能出城去攆走朝鮮人,但分出一部分兵力支援別的城門也是應該的。結果等到明軍參將駱尚志帶著家丁不要命的攀上城頭時,日軍才發現上來的是大明軍人,隨後日軍瘋狂地反撲,想把這幾個明軍趕下城牆。但駱尚志帶著家丁死死釘在缺口處,身被數創也死戰不退,在他們身後,明軍官兵源源不斷的爬上城牆,並把缺口不斷的擴大,於是更多的明軍湧上來,終於明軍佔領了這段城牆,然後就是蘆門,城門一打開,城外的明軍蜂擁而入,城牆上的明軍則順著城牆向兩邊的其他城門突擊。

大明最後的輝煌——中日萬曆朝鮮之戰(五)

明軍攻入平壤七星門

隨後,含毬門也拿下了,這樣祖承訓部就率先拿下南面城牆和兩個城門。不久,普通門和七星門也被明軍炮火轟開,七星門的城門樓甚至被轟塌,裡面的日軍鐵炮手全被壓在廢墟里。明軍不顧傷亡的瘋狂衝進城門,與日軍展開血戰。

小西行正一見戰局不利,就下令全部放棄外圍城牆,退入內城死守。但城市南邊的日軍卻擅自打開大同江邊的大同門,跑上冰封的大同江面倉皇逃跑,結果他們遭到明軍騎兵的追擊,丟下了幾百個腦袋。

城市中部和北部的日軍則按照小西的命令,邊打邊撤,退往內城。由於日軍以房屋做掩護,層層堵截,用鐵炮射擊追擊的明軍,使得明軍在城中遭受了不少的傷亡。李如鬆大怒,下令順風縱火,驅趕日軍,結果風助火勢,半個平壤都燒起來了,許多日軍來不及逃離,被大火吞沒。戰後平壤城內焦臭沖天刺鼻,氣味瀰漫十餘里外。

最後到傍晚時,小西帶著殘兵被壓縮到長慶門附近的土窟地帶死守,以鐵炮持續發射,將進攻的明軍打到一大片,連冒險前來督戰的李如鬆也被射中坐騎,諸將手持盾牌,冒死上前將李如鬆救回。(李如鬆性格中的冒失,也是他稍後在碧蹄館受挫,以及最後死在蒙古的重要原因,作為一軍統帥,身先士卒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主帥冒失的理由)。

李如鬆見日軍火力凶猛,平壤街道也比較狹窄,部隊很難衝上去,同時將士們從早上奮戰到現在,足足一個白天了,滴水未進,早已飢腸轆轆,疲敝不堪,於是就下令停止進攻,軍隊撤出平壤,回營休整。小西則繼續窩在土窯,不敢動憚,生怕明軍趁夜突襲。

這一天戰鬥非常慘烈,雙方都傷亡慘重,據宋應昌向北京奏報,明軍殺敵1萬6千人, 城破之時又燒死約1萬人, 共殲敵2萬6千餘。這當然是虛報戰績了,小西行正的第1軍團釜山登陸時才1萬8千人,平壤之戰前是1萬7千人,總共也沒有2萬6千人。(不過比起李舜臣的注水,殲敵500敢報8000,還差得遠)

而另一邊,小西后來給名護屋的豐臣秀吉報告,日軍在平壤之戰僅損失1285人,卻消滅了1萬8千明軍。當然這也是鬼扯,此戰過後,小西清點他的第1軍團,還剩下6600餘人,也就是說,在平壤城裡,他丟下了近萬的官兵,這是日軍自釜山登陸以來,不折不扣的最大的一次慘敗(當然,後面的慘敗會越來越多,直到他們被趕出朝鮮)。

明軍的傷亡自然沒有小西吹噓的這麼大,按宋應昌的奏報稱,平壤之戰,明軍陣亡796人,陣傷1492人,這個比較準確,因為朝廷必須按照這個數字發撫卹金的,隱瞞不報,陣亡家屬們會越級上訪告狀的。

至於那日軍承認損失的1285人,是明軍對外宣佈獲得的日軍首級,小西想掩蓋都掩蓋不住,實際上當天平壤大火,大半個城市都被過火了,很多日軍的屍首根本就找不到了。同時,由於戰前李如鬆怕影響作戰,嚴令禁止在戰場收割日軍首級,這1285個日軍首級,居然大部分都是戰後追擊逃跑的日軍敗兵所獲得的。

退出城外的李如鬆,又開始打小西的主意了。城裡的日軍還有不少,他不願意明軍官兵再白白去送命,為了避免小西的日軍困獸猶鬥,他決定把小西哄騙出來,表面上放小西一條生路,實際上在半路上收拾日軍。李如鬆估計小西自己也知道守是守不住的,小西即使知道這是一個圈套,也只能往裡跳,去爭取那百中無幾的生還率。(但最後,李如鬆和小西本人都沒想到,小西居然中了大獎)

於是李大提督就給小西寫信,說:“天兵本欲一舉蕩平爾等倭寇,但念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本督決定放你們一馬,帶著你的殘兵敗將快滾出平壤去吧,否則明日一旦攻城, 玉石俱焚,爾等就全部要做異域之鬼了!”

果不其然,絕境中的小西一看到俘虜送來的信,立馬就看到了一絲生機。他當即回信,同意撤出平壤,只求明軍讓出一條道來。

李如鬆接到信後,如約讓出大同門,供日軍逃命。並當著日軍的面,撤出江對岸埋伏的朝鮮平安兵使李鎰的部隊。半夜,小西帶著殘存的5千多日軍,如撿到一根救命稻草般,爭先恐後地湧出大同門,踏上結冰的大同江, 向南逃跑。

逃跑的日軍異常狼狽,他們不僅丟棄了幾乎所有的軍需物質,還把輕重傷員都丟下了(後來全被朝鮮人把腦袋弄去領賞金去了)。許多士兵經歷了一天的苦戰,耗盡了體力,結果只能在冰面上爬行,當然,第二天他們的下場和被扔下的傷兵沒有兩樣。想當初,他們可是何等的威風殺進平壤城的啊。

李如鬆隨後命令城南的祖承訓分兵追擊,但該部明軍也是大戰一天,精疲力盡,無法組織大規模的追擊,只派了一些騎兵進行追擊,但夜間作戰效果不佳,僅斬得日軍首級300多具。

但李如鬆也不著急,在他看來,小西的首級是取定了的,明軍是沒有多餘的兵力來堵截和追擊的,但朝鮮人有,柳成龍在平壤之戰前就給他打了包票,說是已經佈置了黃海道防禦使李時言、助防將金敬老在日軍必經之路伏擊,只要明軍能把日軍趕出平壤,日軍就休想逃掉一個。

可是提督大人左等右等,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也不見有人送小西行長的首級來。結果一打聽,原來朝鮮的伏兵,全都慫了。助防將金敬老,一見日軍數量眾多,根本就不敢出來攔截,睜眼看著日軍逃出伏擊圈。另外一個李時言,倒是追來了,可也不敢靠近日軍,僅僅跟在後面斬了幾十個走不動的日軍士兵的首級,就回來交差了,於是小西行長順利逃出了生天。

這可把李如鬆氣得夠嗆,早知道朝鮮軍隊這般不堪使用,他再怎麼兵力不濟,都應該擠出一點兵力來堵截日軍。看來他還是被柳成龍給忽悠了,柳成龍給他吹噓的朝鮮軍隊和“義軍”如何如何英勇,斬獲多少多少日軍首級,他雖然認為其中有水分,但沒想到水分如此之大,朝鮮軍隊和“義軍”甚至連一支慘敗後狼狽逃竄的日軍部隊都不敢攻擊,天知道他們以往的那些“戰績”是怎樣獲得的。

作為朝鮮主戰派首領的柳成龍,更是暴跳如雷,那兩個混賬在朝廷和天兵面前顯了原型,這已經不是在打他柳某人和主戰派的臉了,而是在打整個朝鮮的臉!於是他上書國君,要求斬殺二人。但朝鮮國君李李昖卻很淡定,他從來就沒有被柳成龍的大話矇騙住,也從來就不相信朝鮮的軍隊能夠戰勝日軍,現在得保住軍隊、保住人心,擊敗日軍的事,還是交給大明天軍吧。

於是最後的處理結果是:金敬老削職為民,白衣從軍,將功贖罪,其實還是在繼續率領他的軍隊,等於是後世的嚴重黨內警告處分,外加字面上的免職,但其實什麼處理都沒有。而李時言更妙,以斬首60級被朝廷表彰記功。

其實想想朝鮮慶尚道兩路水軍的自沉行徑,這二位的所為算個屁啊!南邊那兩位水軍主帥替日軍消滅了大半的朝鮮水軍,居然屁事沒有,後來元均還把李舜臣拱下去,當了水軍統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