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東西”,都是佔有敏感期在作祟

敏感期 玩具 幼兒園 早期教育 寶貝成長UP 2017-04-05

在孩子的佔有敏感期,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孩子會偷偷地把他喜歡的一些小玩意兒、小玩具裝在口袋裡帶回家裡來,而且被追問的時候有些還不說實話。這不就是“偷東西”麼?

孩子“偷東西”,都是佔有敏感期在作祟

一天下午,快4歲的貝貝從幼兒園回到家,從書包裡掏出一個小玩具車。媽媽看到就問: “玩具車是哪兒來的?”

貝貝怯怯地回答說:“是老師給的。”媽媽想,如果是老師給的,貝貝就不會這麼怯怯地回答了。不過,她並沒有訓斥孩子。

晚上快睡覺時,貝貝對媽媽說:“媽媽,我逗你玩呢。小車是晨晨的,我明天還給他。”

媽媽問:“晨晨知道你拿他的小車了嗎?”

貝貝低著頭說:“不知道。”

媽媽蹲下來,認真地對貝貝說:“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得到人家的同意,明白嗎?”

貝貝用力點了點頭。

其實,孩子會因為好奇心或佔有慾而出現“偷竊”行為,他會從別人那裡“偷拿”東西,比如,會把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帶回家,會把別的小朋友的某件物品藏起來然後自己玩耍。有些孩子可能還會為這樣的行為撒謊。

孩子“偷東西”,都是佔有敏感期在作祟

孩子“偷拿”東西並不是真的偷竊

許多爸爸媽媽對寶寶這種行為表現得非常緊張,覺得這是品質惡劣的表現,會嚴厲地警告和懲罰寶寶的“偷竊”行為。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惡意地去侵犯別人的財產,而是藏、佔有敏感期的一種正常表現,孩子只是覺得自己喜歡就拿了,這與自私自利和大人眼中的“偷竊”有著本質的區別。

佔有敏感期在作祟

寶寶之所以會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僅僅是因為他們對他人物品的歸屬感還不是很強烈,在兩三歲幼兒的思維意識裡,認為“只要我喜歡,就是我的”,而不會意識到,別人的物品跟自己的物品一樣,是不容他人侵犯的。

4步糾正寶寶的“偷拿”佔有行為

對於寶寶喜歡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父母不必緊張,也不要上升到道德高度,更要慎用“嚴加管教”的方式,而是要認真分析原因,用恰當的方式來糾正他的行為。

告訴孩子,別人的物品不容侵犯

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偷竊”的行為後,感到非常緊張,會非常嚴厲地警告孩子。其實,這樣做是不妥的。父母可以耐心地告知孩子:“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更不能帶回家。”“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你的物品不允許別人拿,所以你也不能拿別人的東西。”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別人的物品是不容侵犯的。

慎用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

對於孩子的所謂“偷竊”行為,只要給孩子講清道理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大動肝火去懲罰孩子、打罵孩子。其實,在孩子的觀念中,並沒有“偷竊”的概念。如果父母因此而懲罰孩子的話,就會大大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后,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所謂的道德教育,因為這並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品質出現了問題。只要讓孩子把東西還給別人就可以了。當孩子將東西還回去之後,父母應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表揚。這樣,孩子就不再拿別人的東西了。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必太重視

如果父母過於重視這件事,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重視,他可能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強化“偷竊”的行為。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偷竊”行為要淡化,不要太過重視。

孩子“偷東西”,都是佔有敏感期在作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