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敏感期 動物 音樂 政治 語言 日本 錢琳 三寶美媽 2019-04-04

我家鄰居的孩子琳琳都2周半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平時也不說話,開始夫妻兩個認為是“貴人語遲”也沒當回事,可是孩子過了兩週半了,還是不肯說話,夫妻倆開始著急了,但是帶孩子到兒童醫院檢查之後發現,孩子的聽力,聲帶均沒有問題。可是孩子不說話,真愁壞了這對夫妻倆。

一天我碰到琳琳媽媽,琳琳媽突然問我孩子語言發展是不是有個敏感期,順便讓我推薦本書看。沒幾天琳琳媽媽哭著來找我,問“語言有敏感期,學習有敏感期,安全感也有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了怎麼辦?能補救嗎?”

錯過了敏感期還能補救嗎?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敏感期和大腦的發育常識,今天張老師就從這兩方面跟大家聊聊敏感期的那些事。

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1、什麼是敏感期,一旦錯過會如何?

最初“敏感期”的概念是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1937)提出來的。他在對鳥類自然習性的觀察中,發現剛孵出的幼鳥,如小雞、小鵝等,會在出生後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學會追逐自己的同類或非同類,過了這段時間便再也不能學會此類行為或印刻自己的母親,而這段時間是很短的,故稱為人類的敏感期,又稱最佳期、關鍵期、臨界期、轉折期。

後來,心理學家將這類研究借用到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敏感期問題。比如語言發展敏感期、安全感發展敏感期等等。

日本心理學家木村久一認為:

每個動物的可能能力都有著自己的發達期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我們人的能力也是這樣。

我國心理學界也有人持同樣的觀點。

支持木村久一這一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狼孩和美國金妮。這二者都是在語言敏感期,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天然或者人為的給孩子孤立了起來,結果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甚至停止。

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狼孩出現的比較早,記得以前政治書上還專門講過。兩個孩子脫離人群被狼撫養長大,結果他們吃生肉,像狼一樣奔跑。後來被探險家發現帶回人類世界,弟弟被帶回來第二年就死了,姐姐則在人類世界存活了5年,但是她還是怕光,怕火,雖然最後開始吃熟的食物,但是語言發展一直都停滯不前,直到死也只能說幾個單詞而已。

美國的金妮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父親關在房子裡,什麼人都不讓接觸,十幾歲的時候才被媽媽發現並救出來,通過社會救助和語言學家的教導她的語言能力比狼孩好一些,但是依然達不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因此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一旦錯過孩子發展的敏感期,再想補救就晚了。不過近來的科學研究發現,這樣的看法不免有點武斷,有點把話說絕對了。

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2、關於敏感期新的聲音

以前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在出生後一歲以內發育最快,到第二年末基本上完成了生長過程,兒童五歲時腦的重量已大成人腦的95%,因此我們認為大腦的變化僅僅發生在兒童階段。

現代腦科學發現大腦是“柔軟的”,或者說是“可塑造的”,這意味著大腦的生理變化貫穿人的一生。

發展心理學多個領域的研究結果都表明,我們周圍發生的一切,包括聽的音樂、愛的人、讀的書、接受的訓練、感受的情緒,都深深地影響了大腦的發展。換句話說,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大腦發育的方式,無論我們是兒童,青少年,還是老年。

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有人做了一次小雞追隨母雞的觀察。一般認為,小雞追隨母雞的能力的敏感期是在孵出後的4天左右。實驗者把人工孵化5天的4只小雞放在母雞的窩旁,發現小雞對母雞的親熱無動於衷,並不追隨母雞。這說明小雞確實沒有追隨母雞的能力,說明這種能力存在敏感期。

但是,在小雞與母雞不相干地過了6天之後,卻發生了耐人尋味的變化。原來小雞遭到貓的襲擊,一隻被咬死,一隻被叼走,剩下的兩隻已不在小雞原來所處的紙盒內,而是到了相距一米遠的母雞的窩裡,藏在母雞的羽翼下,並偎得緊緊的,趕也趕不開。

半小時後,母雞開始“咯咯”地叫著行動,兩隻小雞緊緊相隨。

自此約有半個月的時間,小雞與母雞形影不離,小雞又出現了追隨母雞的能力。可見,在貓的襲擊這一特定刺激之下,小雞在敏感期期失去的能力又恢復發展起來了。由此看,不能認為敏感期的作用是絕對的,是不可逆轉的。

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動物的敏感期尚且不能絕對化,人的敏感期就更不簡單了。人的發展確實有其生物制約性,在其生理成熟的某一特定時期便形成某種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發展有其社會決定性,古今中外很多大器晚成者足以說明這一點。

我國已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指出:根據已知的事實,也不能認為兒童過了某種年齡就不能有效地進行某種學習,關於關鍵年齡在早期教育、早出人才的問題上應當採取審慎的態度。

早期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生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要抓住最好時機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孩子的各種能力,也確實有各自適合發展的年齡,我們把這叫作發展的敏感期,也可以叫作關鍵年齡。但是,絕不能把敏感期或關鍵年齡看得過死,它的作用也是相對的。

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我們怎麼辦?

每個孩子的發育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9個月就會走路了,有的孩子卻到1周半才會走路,有的孩子1歲就會說話了,有的孩子卻要等到三歲,但是基本上孩子只要智商正常,沒有其他的生理缺陷,最終還是會趕上其他同齡人的。就以琳琳為例,雖然她兩週半還不會叫爸爸媽媽,但是現在過去半年多了,通過訓練已經可以說很多詞語了。

對於孩子的關鍵期,我們不要焦慮,但也別過於大意。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遵循以下三點來幫助自己度過孩子成長的敏感期。

1、提前準備。

與其因為錯過而焦慮,不如提前瞭解一些孩子基本的成長髮育知識,針對孩子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略為提前開始訓練和教育。

比如,孩子在5個月左右喜歡伸手夠胸前懸掛的玩具,我們超前一步,就是在孩子4個月時,在其小床上空懸掛一些玩具,訓練其手眼協調和探索能力。再如,兒童1歲半左右言語發展較快,我們可以超前一步,在1歲3個月時訓練他的發音和表達能力。我們可以稍微提前,但是絕對不要揠苗助長。

語言敏感期,學習敏感期---敏感期那麼多,錯過怎麼辦,能補救嗎

2、順其自然。

孩子發展基本符合自身的發展規律,或者可以叫作自然成熟。家長不必刻意而為地進行過度的訓練和教育。

這裡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過早,不要孩子還沒到這個年齡非要過早地提前訓練。二是不要過度,就是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也不要過度訓練。順其自然,往往孩子就有了最恰當的發展。

我家三寶和我妹妹家的寶寶相差兩個月,上週去我媽家,我媽說:“看看人家都會走了,看看你們那個還不走。真慢啊!”結果我家三寶看了人家在地上走,回家就開始自己邁步!這不是訓練的功勞,只不過是她一週一個月了,自然發展的過程而已。

3、接受個性化差異。

我們說循序漸進的“序”,既指孩子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指孩子發展的個別特點。所以,前面的“提前準備”要針對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如果不顧實際,目標過高,甚至把成人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會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會使家長覺得孩子不盡如人意,失望之餘便是放任自流,斷送了孩子的發展。

我家大寶一週的時候不說話,爸爸媽媽都很少叫,而那個時候我同事的孩子不但會說話,還會認字。我這個焦慮的媽媽當時痛下決心要改變孩子的現狀,又是讓孩子認字卡,又是教唱歌,可是她就是不開口。

那個時候真的是焦急萬分,後來想算了,不會別會了,反正大了還是會會的。我雞血了一個月就放棄了。結果我家大寶在1周3個月的時候開始井噴式說話,別人說詞,她一句一句說,鄰居都稀奇的不得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考慮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每個孩子的發育既遵循大規律,同時也有自己的小特點,接受他們的不同,不要過分追求高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