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麋鹿、金絲猴和大熊貓的人

麋鹿 大熊貓 金絲猴 動物 看歷史 2017-05-06

文/趙爽

摘自《看歷史》2016年11月刊

發現麋鹿、金絲猴和大熊貓的人

身著中式服裝的大衛

中國北京南郊,1865年秋。

永定河在華北大平原上緩緩向東流動,在地勢低窪處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北京人俗稱“海子”。包裹著這些“海子”的,是一片片樹木蔥蘢的密林、中間間隔著低矮的灌叢和蒿草沒膝的草地。

這一大片如今屬於北京南四環到南六環之間的地帶,在清朝時被一堵高高的圍牆圈起,像內城的紫禁城一樣擁有多座“宮門”,並有重兵守衛,這就是清朝的皇家獵苑——南苑。

南苑在清初的時候曾經非常熱鬧,尚武的皇帝經常帶著大臣們到這裡縱馬馳騁、圍獵遊玩。不過到19世紀60年代初期,也就是同治初年,這片獵苑卻很久沒有聖駕降臨了。

不過,在這一年秋日的某一天,安靜了很多年的皇家獵苑,居然迎來了一位偷窺者,而且還是個外國人!

他是一名法國神父,名叫皮埃爾• 阿芒• 大衛,和清末很多來華的外國人士一樣,為了方便,他還給自己起了一箇中文名——譚衛道(也作譚微道)。

發現麋鹿

大衛神父來華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天主教傳教士,不過他的名氣卻來自於另一個身份——博物學家、動植物研究學者。

1826年9月7日,大衛出生於法國巴克斯地區的埃斯佩萊特,父親是一名醫生。受父親影響,大衛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知識很著迷,尤其喜歡觀察動植物。

成年後,大衛成為一名天主教遣史會會士,和他眾多的被派往東方各國傳教的同行們不同,他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在意大利的一所天主教學院中擔任自然科學老師,而且一待就是十年。

在意大利期間,大衛經常進行野外考察,蒐集動植物標本。所以,當他得到機會去中國傳教的時候,一些巴黎的自然科學學者,就懇求他一定要在中國蒐集那裡的動植物物種。

1862年7月,大衛到達北京。在開展傳教工作的同時,大衛更熱衷於在京郊各處考察動植物,蒐集那些中國特有的物種。所以,當他聽說京南的皇家獵苑裡保留著很多中國獨有的動物時,當然急於去親眼看一看。在買通南苑護軍之後,他終於得到了機會,於是就有了那一次意義非凡的偷窺。

大衛的這一次偷窺,不僅發現了一個西方動物分類學中之前沒有記載的物種,更重要的是,他的發現,也為這個物種得以保存到今天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物種就是麋鹿。

發現麋鹿、金絲猴和大熊貓的人

麋鹿群(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麋鹿,俗稱“四不像”,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是大型的沼澤溼地鹿類,也是中國獨有的物種。從遠古到晚清,麋鹿不斷地出現在中國人的詩詞和其它文字記錄中。

不過,因為人類千百年來的不斷獵殺,自然界的麋鹿數量一直在減少,到清末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沒有野生的麋鹿了。大衛見到的這一群,是當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麋鹿群,而且並非野生種群,而是圈養種群。

從史料記載來看,從周朝開始,最高統治者就有在苑囿中飼養麋鹿的習慣,這種傳統被歷代的統治者所延續,一直到清朝末年。

據記載,清初的時候,這群麋鹿還有400多頭,而此時,已經只有不到200頭。一旦出現變故,比如災難、戰亂、傳染病等等,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大衛在當時其實並不瞭解這麼多,不過,以他特有的敏感,他已經感覺到這是一個歐洲沒有的物種。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獲得麋鹿的標本。

1866年3月,通過賄賂,大衛從南苑管理者的手中“弄”到了麋鹿頭骨和鹿皮,之後立即寄往法國自然博物館。經自然博物館的館長米勒•愛德華鑑定,這是一個新屬新種。

為了紀念大衛的貢獻,它在法國被命名為“大衛鹿”(David’s deer)。從此,養在“深宮”的麋鹿,開始聞名於世界。

19世紀後半葉,博物館、動物園等公共教育事業剛剛在世界興起,各國都在廣泛蒐集新奇的物種。大衛發現麋鹿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列強的關注。

從那以後的幾十年,各國紛紛“動手”,通過索要、賄賂、偷盜等方式,想方設法地從北京南苑“弄”到麋鹿,長途海運到各國的動物園。

到19世紀末,南苑的麋鹿遭遇了真正的滅頂之災——1894年,永定河發生洪災,洪水沖垮了南苑的宮牆,很多麋鹿四散逃走,變成了飢餓的災民的食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南苑中僅剩的麋鹿被侵略軍洗劫一空。

麋鹿,在它的模式標本產地(是指對物種定名的時候,用來定名的原始標本產地)——北京南海子滅絕。

幸運的是,因為大衛神父向世界介紹了麋鹿,促使少量的麋鹿“出國”,這個物種得以絕處逢生。那些“出國”的麋鹿,遇到了英國的貝福特公爵。他將最後的18頭麋鹿收集起來,放養在自己的烏邦寺莊園,種群得到了繁衍。今天遍佈世界各地的3000多頭麋鹿,都是烏邦寺麋鹿的後代。

當麋鹿開始被世界所知的時候,大衛本人在中國的傳奇之旅才剛剛開始。同一時期,大衛還在香山的靜宜園、承德的木蘭圍場、清東陵等處發現了不少中國特有的物種,比如梅花鹿、馬鹿、直隸獼猴(曾經是分佈緯度最北的猴子),並陸續將標本運回法國,引起了法國自然科學界的震動。

科學家們意識到大衛在這方面的潛力,促使法國政府讓他暫停傳教工作,專心去收集中國的物種。而這一安排正合大衛的心意。

三次發現之旅

大衛為了蒐集中國的物種,先後進行了三次旅行——內蒙古之旅、四川之旅和武夷山之旅。

這裡特別要提出的是大衛的四川之旅,因為在這裡,他發現了另一種更加著名的動物——大熊貓。

大衛在各地採集動植物標本時,都會得到法國天主教會在當地建立的教堂的幫助,其中特別著名的一個是位於四川寶興(當時叫穆坪)鄧池溝的天主教堂。鄧池溝教堂又名靈寶神學院,是法國遠東教會1839年派人到四川祕密建造的。

1869年2月底,大衛從成都整整走了6天,才到達深山中的鄧池溝。他立即對這裡的生態環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裡雖然離成都不算遠,但由於崇山峻嶺的阻隔,仍是一個封閉的部落。”“這裡的高山和河谷都被原始森林覆蓋,使得當地的野生動物得以生存和延續下去。”

鄧池溝教堂的本堂神父給大衛提供了很多幫助,甚至專門為他準備了一間存放標本的屋子。從那時起一直到這一年的11月,大衛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寶興,僱傭當地的獵人為他捕獵動物、採集植物標本。

1869年3月11日,大衛在當地一位姓李的人家裡發現了一張特殊的動物皮——它的身體部分是白色的,但是四肢、眼圈、耳朵卻是黑色的。它雖然看起來很像一張熊皮——當地人叫它“白熊”或者“花熊”,但是大衛的直覺告訴他,這應該又是一個像麋鹿一樣的新物種。

在他的要求下,當地的獵人沒幾天就給他送來了一隻“白熊”幼崽,但它已經被打死了,“它的體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個體皮毛的顏色是一樣的。”

又過了幾天,1869年4月1日,獵人們又給大衛送來一隻活的成年“白熊”。由此,大衛確認了自己之前的直覺——這又是一個歐洲沒有的物種,於是暫時把它定名為“黑白熊”。

發現麋鹿、金絲猴和大熊貓的人

當標本寄回法國後(那隻成年“黑白熊”最終也沒活下來,所以送回的仍然是標本),米勒•愛德華經過研究,主張將它獨立為一個新屬Ailuropoda——“在外部形態上,它確實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骼特徵和牙齒明顯地與熊不同,卻與小貓熊和浣熊很相似,它肯定構成一個新屬。”

愛德華提到的小貓熊,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熊貓,是1821年在寶興發現的,因為大衛發現的“黑白熊”和小貓熊有相似之處,所以愛德華將它命名為“大貓熊”,並在它的名字中加上了大衛的名字: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

到1939年,大貓熊標本在四川展覽時,因為誤讀——當時的中文閱讀習慣還是從右向左讀,所以展出牌子上從左向右的國際書寫格式“貓熊”,被人們讀成了“熊貓”,久而久之,“大熊貓”這個名字反而成了大家叫得最響的名字。

1869年4月1日,也就是大衛見到熊貓活體的這一天,被定為熊貓發現日,而穆坪,也就是今天的寶興,成了世界知名的大熊貓模式標本產地。

大衛在寶興的收穫,當然不止於此。今天很多世界上非常知名的中國物種,都是他在這裡第一次發現的。比如,川金絲猴。

金絲猴在我國境內分佈著三個亞種: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大衛發現的川金絲猴名氣最大,渾身金色的毛髮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煞是漂亮。

當時的歐洲人,只在中國的圖畫和瓷器上見過它們,以為它們是臆想中的動物,正是大衛的發現告訴人們,這種傳說中的美麗動物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們鼻孔朝天,大衛將它們命名為“仰鼻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這個名字到今天還在沿用。

大衛還發現了一種被稱為“活化石”“植物大熊貓”的孑遺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寶興一帶的珙桐,像大熊貓一樣躲過了第四紀冰川期,花開時節,成雙成對的“花瓣”像是滿樹飛舞的鴿子,因此大衛稱它為“中國鴿子樹”。

經後人研究,那些美麗的“鴿子翅膀”其實並不是珙桐的“花瓣”,而是一種特殊的葉子——苞片。當大衛把珙桐寫入了自己的植物學著作之後,歐洲的園藝狂人們紛紛前往中國,將包括珙桐在內的多種植物引入歐洲。

其它比較著名的由大衛神父發現的物種還有:扭角羚,又稱羚牛,生活在秦嶺及四川的山地,雖然身形龐大,貌似笨重,卻是爬山的高手;娃娃魚,學名大鯢,這個兩棲類中的古老物種,有著娃娃一樣的叫聲;綠尾虹雉,一種羽毛像彩虹一樣絢麗的雉雞。植物中,有多種美麗的高山杜鵑和報春花。

四川之旅之後,大衛神父回法國休養了一段時間,把自己收藏的部分動植物標本拿到巴黎自然博物館展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1872年,他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通訊院士。

大衛斷斷續續地在中國待了不到十年的時間(1870-1872年曾回法國兩年),這段時間中他的“物種”發現,用“龐大”來形容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1874年,大衛回到法國,他帶回的動植物標本以及活體,經巴黎自然博物館統計,總計2919種植物,9569種昆蟲、蜘蛛與甲殼類動物,1332種鳥類,以及595種哺乳動物,而這些,還不包括那些在各種意外中損失的標本。

之後的歲月裡,大衛與其他自然科學家合作,主要致力於對這些標本的分類、描述、展覽和出版等工作。

1900年11月,阿芒•大衛在巴黎溘然長逝,享年74歲。雖然大衛在中國僅僅待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但是其間發生的傳奇故事,卻讓他和他所發現的那些物種,在世界博物學發展史上寫下了引人注目的章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