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米開朗基羅效應

戀愛中的米開朗基羅效應

本文字數 6000+ / 閱讀需要 15 min

在愛情中,你是否常常覺得疲憊?明明自己付出了很多,卻好像並沒有被對方所重視?

經營一段讓雙方滿意的親密關係,似乎總比我們想象得更困難——但也可能更簡單。

今天,我們想分享一篇Sara Eckel發表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的文章。文章通過6段愛情出現的問題,結合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展示了愛情中更多、更美好的可能性。

也許你會發現,我們在愛情中遇到的很多痛苦,一旦換個角度看,也許就是讓愛情更進一步的好契機~

故事.01

Wendy&James:

“我在瘋狂地工作,而他好像在出軌。”

Wendy常常感到巨大壓力,繁忙的工作總讓她不知所措。在早餐桌上回復郵件,晚上主持網絡研討會,絲毫沒有休息時間。

她的丈夫James,則總希望她停止工作,好好享受他給她做的午餐,或者和女兒出去散散步。但作為家庭收入的主心骨,一位事業女性,除了24小時連軸轉的工作,她又別無選擇。

當自己精心準備的飯菜被妻子放在一邊,或被她邊看電腦邊快速吃掉時,James覺得自己毫無存在感。

而Wendy則認為:“我當時在瘋狂地工作,而他好像在出軌。”

這種互相抱怨不斷循環、升級,直到她們決定去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才克服自身潛在的困難——

妻子認為自己需要養活每個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以及丈夫對被拋棄的恐懼。

他們還找到了一些合適的方法來緩解他們之間的分工不平衡:丈夫擔任“家庭主夫”太久了,雖然照料孩子、做家務已經非常優秀,但這些平凡工作也讓他很煩,沒有成就感——於是妻子幫他在哥斯達黎加成功地經營了一個衝浪營地,現在他們已經搬去那裡半年了。

現在,他們有不被工作打擾的就餐時間,每日清晨的徒步,和兩個蓬勃發展的企業。“以前,儘管他也在照顧我,但我總覺得他是我的責任,”Wendy說,“雖然我沒有讓他幫助我,但他教會了我如何接受幫助。”

不同於以往的相互消耗型的關係,他們建立起了一個互相支持的系統。

“相互感知工具”:

幫助伴侶也是幫助自己

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Orehek教授與同事的研究表明,當伴侶們對彼此都有幫助時,他們會對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滿意

儘管“工具”(instrumental)這個詞聽起來確實有點功利......

“如果你想利用一個人來獲得經濟上的成功,這很冷酷。但如果你想通過一個人來感受愛和關心——想想在跑馬拉松賽場上互相祝賀的朋友,或是在葬禮上互相擁抱的兄弟姐妹,這聽起來更溫暖、更有同情心。”

Orehek教授說他的妻子也常想幫助他。給你的伴侶一個幫助你的機會,比如讓ta給你一些建議或在其他方面的支持,ta會感到很開心,感覺就像收到了禮物或關心一樣。“人們想在他人或自己的眼中,成為一個有用的人。”Orehek教授說,“當你對另一個人有所幫助的時候,你將體會到成就感,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米開朗基羅效應:

“和ta在一起讓我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通常在研究中,我們會將人實現自己的目標看作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但日常經驗表明,他人的影響會促進或阻礙我們的進步。如果你想每天早起,你最好和一個晚上10點就能關燈睡覺的伴侶在一起;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你就得關注你的伴侶是不是愛吃豆腐或牛排。

以色列海法大學的教授、《愛的弧:我們的浪漫主義生活如何隨時間變化》(The Arc of Love: How Our Romantic Lives Change Over Time)一書的作者Aaron Ben-Ze'ev認為,根據一個叫做米開朗基羅現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的過程,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行為,可能讓我們更加接近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正如米開朗基羅把他的雕塑過程看作是發揮石材的潛力,將他們塑造成理想中的樣子。”Ben-Ze'ev教授說,“親密的伴侶互相雕刻,使每個人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從而使彼此的最好一面顯現出來。”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正如我們常說的:“和ta在一起讓我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戀愛中的米開朗基羅效應

故事.02

Erin&Chris:

“和她在一起後,我才發現自己並不平庸。”

Erin年輕時,一直認為自己中規中矩、平淡無奇。她是一名費城的社區組織者,在跳蚤市場買衣服,住在沒電視沒空調的小公寓裡。去餐館時總喝自來水,因為對她來說,點冰茶或果汁太奢侈。

23歲時,她遇見了妻子Chris。

Chris讓Erin看到了自己全新的一面——雖然她以前只和男人約過會,她如今發現自己對女人也很有吸引力;另外,她也察覺到自己對昂貴香檳和時髦內衣的興趣。

“我曾認為自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和她在一起後,我發現了自己的特別之處——比如我喜歡冒險,也有些虛榮。她用和別人不同的眼光看待我,而我也越來越接近她心中的樣子。”

現在Erin和Chris以及她們的兩個女兒一起住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

“行為確認”原則:

他人的期望會激活你的優點

倫敦大學心理學家Madoka Kumashiro教授對米開朗基羅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並表明它的基礎是一種叫“行為確認”(behavioral confirmation)的原則,她說:“如果有人相信你具有某些特質,他們則更有可能從你身上誘導出這些品質、特徵和行為。

Kumashiro教授舉了一對夫妻的例子。丈夫認為妻子很幽默,他常因她的笑話而發笑,並鼓勵她把這些笑話講給別人聽。“隨著時間的推移,妻子確實成為一個更有趣的人,即使丈夫不在身邊,”她說,“她知道什麼樣的笑話可以讓別人發笑,當她講述時,她感到很有自信。”但如果她丈夫覺得她不那麼有趣——他不因她的笑話而發笑,甚至要求她不要再說下去,她可能會變成一個膽小的人,即使丈夫不在身邊。

當然,這並不一定說明這個丈夫是一個不好的伴侶,他也許可以讓她展現出其他方面的優秀品質,比如努力工作或負責任。和雕塑家一樣,伴侶並不能為你憑空創造出一些品質——他或她只是激活了你已經存在的品質。“為了更有效率地雕刻一塊石頭,雕刻家不僅需要知道ta想把石材變成什麼樣子,也必須瞭解石材本身固有性質,並必須避免那些可能的紕漏。

故事.03

Hayley&Marlan:

“伴侶讓我懂得善待自己。”

Hayley Downs有時會擔心丈夫Marlan對她過於無條件支持,這會助長她的懶惰——她一跟丈夫說累,丈夫就讓她別再忙了。

“他常對我說:‘你肯定累了。你今天很辛苦。不如去躺躺?我去做晚飯吧。’他對我如此寬容,這會助長我那些不太好的品質,讓我變得懈怠。”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Downs意識到,Marlan的溫和性格與她的苛刻性格形成了一種很好的互補。“如果我說我要跑兩英里,然後跑一英里。我回家後會說,‘我只跑了一英里。’他會說,‘你已經跑了一英里了!你真棒!’他總在鼓勵我。”Downs以前認為丈夫是在幫自己找一個臺階下,實際上他是在鼓勵她善待自己。

在良好的關係中,伴侶可以是對方性情良好的互補。一個工作狂可能想在星期天遠足之前趕完她的報告,但是如果她隨和的伴侶可以說服她關閉筆記本電腦,穿上旅行靴,她可能會在一週內更有效率地工作。

“自我監管外包”:

伴侶的支持讓你更有幹勁

我們的伴侶不僅會影響我們目標,他們還會影響我們如何為這些目標努力。杜克大學心理學家Gráinne Fitzsimons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John Bargh的研究發現,讓一些本科生在測試前先想一想自己的母親,他們在測試中的表現會優於對照組。在另一個實驗中,在測試前被要求想一想自己好朋友的參與者,會比被要求想一想同事的參與者更願意參加第二項實驗。

然而,想著心愛的人並不總能讓你更加努力地工作——Fitzsimons教授和西北大學的Eli Finkel在隨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想著他人對自己的支持,會讓實驗組變得不如對照組負責任。作者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自我監管外包”(self-regulatory outsourcing),儘管這種現象可能會產生負面的短期後果——比如削弱伴侶因健身偷懶而產生的負罪感,但如果他們能夠在長時間裡最大化這種自我控制資源,這個共享監管體系最終仍將使伴侶雙方受益

戀愛中的米開朗基羅效應

故事.04

Brooke&Christopher:

“在我擅長的領域幫助你,滿足感加倍。”

Brooke和丈夫Christopher有著十分相似的目標和價值觀。他們都喜歡和孩子們一起享受生活,都想成為優秀的作家,並擁有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健康保障。連不喜歡做的事情也一樣——做家務。

“我們每天想做的事情很多,可又有很多其他必須做的事情。”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為確保妻子能注意到他做了許多家務活,Christopher運用了他作為專業營銷人員的技能,每次掃完地或倒完垃圾後,他都會極力宣揚他的“豐功偉績”。

這就讓Brooke很不爽,她乾脆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控訴丈夫“自我服務宣傳”的文章......

同時她又發現,許多其他夫婦也有類似的衝突。

通過一位婚姻顧問的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需要一份“家務合同”——Brooke負責洗衣,Christopher負責洗碗。當他們平分家務後,他們有更多時間專注於他們共有的強項——寫作。Christopher有著優秀的推廣技巧,而這種技巧在他和Brooke一起為她的文章進行頭腦風暴時尤其有用。他明白,在某種程度上,作為一個理解她的同行,他可以與她一同面對寫作生涯中起起落落,如出版商的拒絕等。

最重要的是,當Brooke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他的事件後,他願意承擔相繼而來的尷尬並繼續支持她。因為他覺得,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作家,他妻子的聲音應該被大眾聽到,即使這會犧牲他的個人利益。

在市場營銷的領域中,Christopher很想幫助別人,因為這是他自己所看重的方面。原因很簡單,匹茲堡大學的Orehek教授認為,我們通常願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感到個人價值的實現。比如“如果你的伴侶喜歡做飯,你讓ta做一頓精美的大餐,ta就會從中獲益。”Orehek教授說,“但如果這不是他喜歡做的事情,那一切就不同了。”

故事.05

Cole&wife:

“如果想要表達愛,就用她想要的方式去愛她。”

但有時候,如果在特定場景沒有尋求伴侶的幫助,親密關係的滿意度就可能會下降。

音樂家Adam Cole對妻子有些不滿:“這些年來,我給她寫了12首歌,她也很喜歡。但一次次的,我為她寫那些我認為很重要的歌曲,她似乎並沒有共鳴。雖然她欣賞這首歌,但對她來說,這首歌對她的意義和對我的意義不同。”

妻子的冷漠使Cole受挫。他試圖向她表達愛,但她沒接收到。

然後他發現,如果想要增進和妻子間的情感紐帶,他需要的不是寫歌,而是嘗試傾聽。“我意識到,如果我想要表達愛,那就應該在她需要愛的時候滿足她。對她來說,那可能比寫歌更能讓她感受到被愛。”

漸漸地,Cole也意識到,妻子的直率性格也會給他帶來好處。比如,有時候當Cole忙起來時,他可能會變得煩躁、刻薄,此時妻子便會提醒他,雖然話語有點扎心,但都對Cole很有幫助。

“我寫歌是為了幫助自己成長和發展,並與人建立聯繫。妻子對我做的一切也是在幫助我成長及和他人建立聯繫。只是因為與音樂無關,對過去的我而言可能有些難以接受。”

期望VS現實:

ta的付出不應被忽視

Andrea Brandt是一位在加州聖莫尼卡執業的心理治療師,她回憶起與一對夫婦一起工作時經歷:丈夫為能夠修復房子外觀而感到自豪,“但他的妻子並沒有真正注意到這一點。她認為,只需要通知勤雜工來做就行了。她沒有意識到這會傷害丈夫的自尊心。”Brandt說。改變這種行為以後,她更加懂得尊重丈夫的付出了。

Orehek教授認為,大多數人都不太善於識別我們所愛的人對我們的幫助。例如,當本科生們被問到他們的父母為自己提供了怎樣的幫助時,很少有人提到任何和經濟支持有關的事情。但是,在他們填寫了一份調查報告後,他們評估了父母對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幫助——比如健康、休閒,以及財務方面。Orehek教授說:“一旦你加上經濟支持這個選項,他們當然會意識到,‘對哦,父母幫我交房租。’”

也許,我們可以認真思考一下伴侶的默默付出,比如修剪草坪、收拾垃圾或輔導孩子寫作業。這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瞭解你的伴侶對你的成長髮展做出的貢獻——並將注意力從你希望ta做的事情上轉移開。

戀愛中的米開朗基羅效應

故事.06

Erin&Chris:

“你是我的榜樣。”

和伴侶一起追逐個人目標可以幫助你們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也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然而,Orehek教授指出,要使之成為一種溫暖的互動,前提是讓伴侶感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非被利用,他們必須是自願同意提供幫助,並且他們的付出也將得到認可。

Erin的妻子Chris本是一個喜歡冒險而浪漫的人,但在Erin成為全職母親,在家照顧兩個女兒之後,Chris變成了一個冷靜的實用主義者。

這主要因為Chris是一名律師,她的主要工作是掙錢養家,另外,她還要騎自行車去上她的巴西柔道課。

起初,Erin對Chris很不滿,因為她將養育孩子的責任全部留給了自己。但在一次沒有孩子的巴黎之旅中,Erin離開了圍著孩子團團轉的生活,發現了新的可能性。她不再抱怨Chris,而是試著跟隨她的腳步。“我意識到我也可以變得像她一樣。”

當她們回來時,Erin開始為自己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她開始獨自或和朋友一起去旅行,找保姆來照顧孩子,租了間辦公室,重拾寫作事業,現在她已經出版了她的第一步作品——《為你放棄一切》(Given Up for You)。

當Erin開始追隨Chris的腳步,她們不再爭論誰獲得了更多的獨處時間。Orehek教授說:“你的伴侶可以是你自我發展的一個榜樣。”

伴侶同時也可以是一面鏡子。Erin說她不想變回25歲時的自己。母性改變了她,她對此也很高興。同時她很感激Chris,即使當Erin正在洗嬰兒的連體衣和奶嘴時,Chris也沒有忘記Erin曾是那個敢於冒險的年輕女子。

她說:“她依然把我當做從前那個少女,儘管我覺得成為母親已經改變了我,但在她的眼中,我並沒有變。”

Chris幫助Erin整合了狂野少女和慈愛母親這兩個身份,並形成了新的自我認同。Erin說:“我不想變回從前的自己,也不會只停留在母親的身份上。現在,我正在變成一個新的自己。”

磕磕絆絆,卻又一起成長,這才是愛情該有的樣子啊。

References

Eckel, S. (2019, January 2). The Michelangelo Effect.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articles/201901/the-michelangelo-effect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

簡單心理Uni(ID:jdxl-uni)

一所心理諮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

酒鬼✑ 編輯

野生好人✏ 插畫

戀愛中的米開朗基羅效應

心裡有事?

點擊閱讀原文,來「簡單心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