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龍鄉

"

作者:龍鄉

妙玉的茶具之謎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描述了妙玉拿出五件堪稱奇珍的茶具,來招待眾人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隱藏著的是兩個歷史的事實,其一隱藏於五件茶具之中,其二隱藏著妙玉的真實身世。為了使解讀在條理間不至於太過混亂,本文僅對茶具所隱藏的歷史事件進行表述。

正如書中其它回目中集中地出現的那些詩詞和謎語一樣,在解讀中,要把這五件茶具當成有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才有可能去避免偏離小說的主旨與方向。要做到這一點,便不可對茶具自身所包涵的文化進行過度的解讀。如第一件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沒有必要去探討其相關的知識。同時,在描述品茶的這段文字中,深藏著層層玄機,而且每隻茶具之間,都存在著聯繫與互補,所以,此處只要記著它是明朝成化年間在江西北部的景德鎮燒製而成的就可以了。同時也暫且記住賈母與妙玉對話中的“六安茶”,產地在安徽的六安;“老君眉”產於福建的武夷山,其餘下文自有解讀。

"

作者:龍鄉

妙玉的茶具之謎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描述了妙玉拿出五件堪稱奇珍的茶具,來招待眾人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隱藏著的是兩個歷史的事實,其一隱藏於五件茶具之中,其二隱藏著妙玉的真實身世。為了使解讀在條理間不至於太過混亂,本文僅對茶具所隱藏的歷史事件進行表述。

正如書中其它回目中集中地出現的那些詩詞和謎語一樣,在解讀中,要把這五件茶具當成有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才有可能去避免偏離小說的主旨與方向。要做到這一點,便不可對茶具自身所包涵的文化進行過度的解讀。如第一件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沒有必要去探討其相關的知識。同時,在描述品茶的這段文字中,深藏著層層玄機,而且每隻茶具之間,都存在著聯繫與互補,所以,此處只要記著它是明朝成化年間在江西北部的景德鎮燒製而成的就可以了。同時也暫且記住賈母與妙玉對話中的“六安茶”,產地在安徽的六安;“老君眉”產於福建的武夷山,其餘下文自有解讀。

妙玉的茶具之謎

第二件茶具是寶釵用的瓠(分瓜bān)瓟(páo)斝(jiǎ),它是用在模具中生長出來的葫蘆製成的酒具,在這裡用酒具代替茶具來吃茶,隱含的“鵲巢鳩佔”之意,是讀者最最不可忽略和忽視的。在杯子的後面有兩行小字,第一行寫的是“晉王愷珍玩”,對於王愷,不要計較他與石崇鬥富等故事,需要記住的是,王愷是山東郯城人,其山都縣公的封地位於現在的河南南陽鄧州。

另一行小字是“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祕府”。元豐五年的蘇軾因烏臺詩案,正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他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一塊坡地,種田來幫補生計,因而自號“東坡”。於這般潦倒之際,是絕無可能到宮廷藏圖書祕籍的祕府去觀賞什麼酒具的。那麼作者撰出此一行小字是什麼道理呢?原來在元豐五年的三月,在黃州發生了一件很小卻被載入歷史的故事:當時在湖南長沙任職的米芾,北上近千里到黃州來訪蘇軾。因此,所謂"祕府”實為米芾,四月原指三月,如此這般,自是因為“真事隱”的緣故。那麼這行小字就應該是“宋元豐五年三月眉山蘇軾見於米芾”。問題是蘇軾從遠道來訪的米芾那裡見到的是什麼呢?當然不會是瓠瓟斝,依原文中“祕府”二字看來,應該是書畫一類。原來,米芾正是在那一年得到了一幅王獻之的《中秋貼》,因而欲讓蘇軾作鑑賞,應該是米芾到黃州的原因之一。而到了宋徽宗時期,《中秋貼》的確被內府所收藏。明朝時有收藏者將其稱為《十二月貼》。

王獻之,生於東晉會稽(紹興),祖籍在山東琅玡臨沂。另外,作者在此處用諧音法暗寫米芾,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引導讀者去關注和聯想到上一回(第四十回)對米芾的明寫。前文寫的是探春房中:“西牆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雲:“煙霞閒骨格,泉石野生涯”。值得注意的是,顏魯公即顏真卿,雖然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卻與王獻之一樣在山東琅玡臨沂。

顯然這一圖一聯,系作者杜撰,《煙雨圖》是在形容米芾的人生始終如雲煙一樣漂泊不定。特別是米芾自長沙至黃州訪蘇軾後的二十五年裡,不但把家從襄陽遷到了江蘇鎮江,官職也變動了至少十五次,前前後後任職於浙江、江蘇、安徽與河南等十一個地方。至於那幅對聯,上聯的“煙霞”,是在隱喻櫳翠庵的梅花;下聯的“泉石”,乃是第五十回的燈謎“水向石邊流出冷”的謎底之一。

"

作者:龍鄉

妙玉的茶具之謎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描述了妙玉拿出五件堪稱奇珍的茶具,來招待眾人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隱藏著的是兩個歷史的事實,其一隱藏於五件茶具之中,其二隱藏著妙玉的真實身世。為了使解讀在條理間不至於太過混亂,本文僅對茶具所隱藏的歷史事件進行表述。

正如書中其它回目中集中地出現的那些詩詞和謎語一樣,在解讀中,要把這五件茶具當成有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才有可能去避免偏離小說的主旨與方向。要做到這一點,便不可對茶具自身所包涵的文化進行過度的解讀。如第一件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沒有必要去探討其相關的知識。同時,在描述品茶的這段文字中,深藏著層層玄機,而且每隻茶具之間,都存在著聯繫與互補,所以,此處只要記著它是明朝成化年間在江西北部的景德鎮燒製而成的就可以了。同時也暫且記住賈母與妙玉對話中的“六安茶”,產地在安徽的六安;“老君眉”產於福建的武夷山,其餘下文自有解讀。

妙玉的茶具之謎

第二件茶具是寶釵用的瓠(分瓜bān)瓟(páo)斝(jiǎ),它是用在模具中生長出來的葫蘆製成的酒具,在這裡用酒具代替茶具來吃茶,隱含的“鵲巢鳩佔”之意,是讀者最最不可忽略和忽視的。在杯子的後面有兩行小字,第一行寫的是“晉王愷珍玩”,對於王愷,不要計較他與石崇鬥富等故事,需要記住的是,王愷是山東郯城人,其山都縣公的封地位於現在的河南南陽鄧州。

另一行小字是“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祕府”。元豐五年的蘇軾因烏臺詩案,正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他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一塊坡地,種田來幫補生計,因而自號“東坡”。於這般潦倒之際,是絕無可能到宮廷藏圖書祕籍的祕府去觀賞什麼酒具的。那麼作者撰出此一行小字是什麼道理呢?原來在元豐五年的三月,在黃州發生了一件很小卻被載入歷史的故事:當時在湖南長沙任職的米芾,北上近千里到黃州來訪蘇軾。因此,所謂"祕府”實為米芾,四月原指三月,如此這般,自是因為“真事隱”的緣故。那麼這行小字就應該是“宋元豐五年三月眉山蘇軾見於米芾”。問題是蘇軾從遠道來訪的米芾那裡見到的是什麼呢?當然不會是瓠瓟斝,依原文中“祕府”二字看來,應該是書畫一類。原來,米芾正是在那一年得到了一幅王獻之的《中秋貼》,因而欲讓蘇軾作鑑賞,應該是米芾到黃州的原因之一。而到了宋徽宗時期,《中秋貼》的確被內府所收藏。明朝時有收藏者將其稱為《十二月貼》。

王獻之,生於東晉會稽(紹興),祖籍在山東琅玡臨沂。另外,作者在此處用諧音法暗寫米芾,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引導讀者去關注和聯想到上一回(第四十回)對米芾的明寫。前文寫的是探春房中:“西牆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雲:“煙霞閒骨格,泉石野生涯”。值得注意的是,顏魯公即顏真卿,雖然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卻與王獻之一樣在山東琅玡臨沂。

顯然這一圖一聯,系作者杜撰,《煙雨圖》是在形容米芾的人生始終如雲煙一樣漂泊不定。特別是米芾自長沙至黃州訪蘇軾後的二十五年裡,不但把家從襄陽遷到了江蘇鎮江,官職也變動了至少十五次,前前後後任職於浙江、江蘇、安徽與河南等十一個地方。至於那幅對聯,上聯的“煙霞”,是在隱喻櫳翠庵的梅花;下聯的“泉石”,乃是第五十回的燈謎“水向石邊流出冷”的謎底之一。

妙玉的茶具之謎

第三件“茶具”是黛玉用的 “杏犀䀉(qiáo)”,它是由黃色透明的犀牛角製成的分酒器,而用其作吃茶的茶杯更是奇葩另類。難道妙玉那富甲一方的家裡到了缺少茶杯,非要用價值連城的酒器來代替的地步嗎?如此設計,如果說作者沒有暗藏深意,誰也不會相信。而分酒器比起酒杯來,應該還要多上一層含義。且說這分酒器的“杏犀”二字,它們合起來,是很容易讓人想起被合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心有靈犀一點通”與“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兩句詩來的。因此這”杏犀䀉”的名字,就是為了導引出李商隱的家鄉在河南滎陽,杜牧的家鄉在陝西長安。

第四件茶具是“綠玉斗”。“綠”既諧音為“虜”,亦與“青”是同色,乃隱指滿清。綠玉斗作為容器,隱喻著“滿清佔領”之意。結合前文,滿清就是“鵲巢鳩佔”的那個鳩。那麼滿清佔領的是什麼地方呢?

第五件茶具是“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這個華貴奇特的大海盞,既是在揭示前四件茶具之隱祕,亦是在為前四件茶具的隱喻作總結和歸納:

其一,在“蟠虯整雕竹根”中,蟠諧音番,隱外番、滿清;“整雕”隱喻著侵略與佔領;竹諧音朱,代指朱明王朝。這樣看來,“蟠虯整雕竹根”意思就是“滿清侵佔朱明的土地”,既是對“綠玉斗”含義的完整補充,也是對“瓠瓟斝”和“杏犀䀉”所含“鵲巢鳩佔”之意作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譯讀。

其二,關於“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的涵義,已經包括在了前幾件茶具中:其中“成窯五彩小蓋鍾”,表示江西的景德鎮以北地區已被滿清佔領;“晉王愷珍玩”表示山東至河南鄧州一帶被滿清佔領,“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祕府”表示四川、湖南和浙江北部,以及湖北、安徽、江蘇的全部地區,隨著弘光政權的滅亡也相繼丟失。“杏犀䀉”為分酒器,是表示原為大順軍控制的河南滎陽以西和陝西等地亦被滿清侵佔。這所有喪失的地區,涉及到了十個布政司(省份),大約一百二十個州府,而且這些地區全部在自古被稱為“九曲黃河”的南邊,由此可知,“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就是指弘光政權滅亡後,滿清在黃河以南侵佔的大片土地。

其三,由於王愷、王獻之和顏真卿出生地和祖籍的關係,解讀中三次涉及山東,那是因為在1644年弘光初期,山東因大順、南明和滿清而三度易幟。妙玉笑答賈母說“知道,這是老君眉”,隱喻的是1645年閏六月,鄭芝龍、鄭鴻逵、黃道周等推舉朱聿鍵在福建福州建立隆武政權。因王獻之的出生地在會稽,隱喻張煌言、錢肅樂、王國維等於1645年7月迎朱以海到紹興建立“魯王監國”政權。

"

作者:龍鄉

妙玉的茶具之謎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描述了妙玉拿出五件堪稱奇珍的茶具,來招待眾人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隱藏著的是兩個歷史的事實,其一隱藏於五件茶具之中,其二隱藏著妙玉的真實身世。為了使解讀在條理間不至於太過混亂,本文僅對茶具所隱藏的歷史事件進行表述。

正如書中其它回目中集中地出現的那些詩詞和謎語一樣,在解讀中,要把這五件茶具當成有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才有可能去避免偏離小說的主旨與方向。要做到這一點,便不可對茶具自身所包涵的文化進行過度的解讀。如第一件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沒有必要去探討其相關的知識。同時,在描述品茶的這段文字中,深藏著層層玄機,而且每隻茶具之間,都存在著聯繫與互補,所以,此處只要記著它是明朝成化年間在江西北部的景德鎮燒製而成的就可以了。同時也暫且記住賈母與妙玉對話中的“六安茶”,產地在安徽的六安;“老君眉”產於福建的武夷山,其餘下文自有解讀。

妙玉的茶具之謎

第二件茶具是寶釵用的瓠(分瓜bān)瓟(páo)斝(jiǎ),它是用在模具中生長出來的葫蘆製成的酒具,在這裡用酒具代替茶具來吃茶,隱含的“鵲巢鳩佔”之意,是讀者最最不可忽略和忽視的。在杯子的後面有兩行小字,第一行寫的是“晉王愷珍玩”,對於王愷,不要計較他與石崇鬥富等故事,需要記住的是,王愷是山東郯城人,其山都縣公的封地位於現在的河南南陽鄧州。

另一行小字是“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祕府”。元豐五年的蘇軾因烏臺詩案,正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他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一塊坡地,種田來幫補生計,因而自號“東坡”。於這般潦倒之際,是絕無可能到宮廷藏圖書祕籍的祕府去觀賞什麼酒具的。那麼作者撰出此一行小字是什麼道理呢?原來在元豐五年的三月,在黃州發生了一件很小卻被載入歷史的故事:當時在湖南長沙任職的米芾,北上近千里到黃州來訪蘇軾。因此,所謂"祕府”實為米芾,四月原指三月,如此這般,自是因為“真事隱”的緣故。那麼這行小字就應該是“宋元豐五年三月眉山蘇軾見於米芾”。問題是蘇軾從遠道來訪的米芾那裡見到的是什麼呢?當然不會是瓠瓟斝,依原文中“祕府”二字看來,應該是書畫一類。原來,米芾正是在那一年得到了一幅王獻之的《中秋貼》,因而欲讓蘇軾作鑑賞,應該是米芾到黃州的原因之一。而到了宋徽宗時期,《中秋貼》的確被內府所收藏。明朝時有收藏者將其稱為《十二月貼》。

王獻之,生於東晉會稽(紹興),祖籍在山東琅玡臨沂。另外,作者在此處用諧音法暗寫米芾,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引導讀者去關注和聯想到上一回(第四十回)對米芾的明寫。前文寫的是探春房中:“西牆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雲:“煙霞閒骨格,泉石野生涯”。值得注意的是,顏魯公即顏真卿,雖然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卻與王獻之一樣在山東琅玡臨沂。

顯然這一圖一聯,系作者杜撰,《煙雨圖》是在形容米芾的人生始終如雲煙一樣漂泊不定。特別是米芾自長沙至黃州訪蘇軾後的二十五年裡,不但把家從襄陽遷到了江蘇鎮江,官職也變動了至少十五次,前前後後任職於浙江、江蘇、安徽與河南等十一個地方。至於那幅對聯,上聯的“煙霞”,是在隱喻櫳翠庵的梅花;下聯的“泉石”,乃是第五十回的燈謎“水向石邊流出冷”的謎底之一。

妙玉的茶具之謎

第三件“茶具”是黛玉用的 “杏犀䀉(qiáo)”,它是由黃色透明的犀牛角製成的分酒器,而用其作吃茶的茶杯更是奇葩另類。難道妙玉那富甲一方的家裡到了缺少茶杯,非要用價值連城的酒器來代替的地步嗎?如此設計,如果說作者沒有暗藏深意,誰也不會相信。而分酒器比起酒杯來,應該還要多上一層含義。且說這分酒器的“杏犀”二字,它們合起來,是很容易讓人想起被合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心有靈犀一點通”與“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兩句詩來的。因此這”杏犀䀉”的名字,就是為了導引出李商隱的家鄉在河南滎陽,杜牧的家鄉在陝西長安。

第四件茶具是“綠玉斗”。“綠”既諧音為“虜”,亦與“青”是同色,乃隱指滿清。綠玉斗作為容器,隱喻著“滿清佔領”之意。結合前文,滿清就是“鵲巢鳩佔”的那個鳩。那麼滿清佔領的是什麼地方呢?

第五件茶具是“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這個華貴奇特的大海盞,既是在揭示前四件茶具之隱祕,亦是在為前四件茶具的隱喻作總結和歸納:

其一,在“蟠虯整雕竹根”中,蟠諧音番,隱外番、滿清;“整雕”隱喻著侵略與佔領;竹諧音朱,代指朱明王朝。這樣看來,“蟠虯整雕竹根”意思就是“滿清侵佔朱明的土地”,既是對“綠玉斗”含義的完整補充,也是對“瓠瓟斝”和“杏犀䀉”所含“鵲巢鳩佔”之意作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譯讀。

其二,關於“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的涵義,已經包括在了前幾件茶具中:其中“成窯五彩小蓋鍾”,表示江西的景德鎮以北地區已被滿清佔領;“晉王愷珍玩”表示山東至河南鄧州一帶被滿清佔領,“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祕府”表示四川、湖南和浙江北部,以及湖北、安徽、江蘇的全部地區,隨著弘光政權的滅亡也相繼丟失。“杏犀䀉”為分酒器,是表示原為大順軍控制的河南滎陽以西和陝西等地亦被滿清侵佔。這所有喪失的地區,涉及到了十個布政司(省份),大約一百二十個州府,而且這些地區全部在自古被稱為“九曲黃河”的南邊,由此可知,“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就是指弘光政權滅亡後,滿清在黃河以南侵佔的大片土地。

其三,由於王愷、王獻之和顏真卿出生地和祖籍的關係,解讀中三次涉及山東,那是因為在1644年弘光初期,山東因大順、南明和滿清而三度易幟。妙玉笑答賈母說“知道,這是老君眉”,隱喻的是1645年閏六月,鄭芝龍、鄭鴻逵、黃道周等推舉朱聿鍵在福建福州建立隆武政權。因王獻之的出生地在會稽,隱喻張煌言、錢肅樂、王國維等於1645年7月迎朱以海到紹興建立“魯王監國”政權。

妙玉的茶具之謎

(張煌言)

其四,藏於“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祕府”的《中秋貼》,明朝的收藏者稱之為《十二月貼》。其中《中秋貼》隱喻的是閻應元、陳明遇和馮厚敦領導的“江陰八十一日”抗清鬥爭於八月二十一日結束,當然包括了發生於這期間的“嘉定三屠”。而《十二月貼》隱喻的是,隨著大順軍控制的河南西部和陝西被滿清奪取,標誌著到了1645年十二月,黃河以南已經涉及十個布政司,大約一百二十個州府被滿清佔領。

至於大家用茶杯和酒具品的茶,不論是“舊年蠲的雨水”,還是“梅花上收的雪”,隱喻的都是滿清。

而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說:“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不捨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這些話中隱藏著妙玉的真實家鄉,身世和經歷,但到下篇拙文《蟠香寺和檻外人》中進行詳說。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