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作者秦鳳英,筆名幽蘭、一枚。陝西蒲城人,感性深情,理性多思。偶有所得,小撰成文。

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作者

秦鳳英

人情是一道坎,把理想和現實隔在兩岸。不擅人情的妙玉,理想華麗麗碎了一地。

——題記

01

這個女子,一出場,便與眾不同。別人珠環翠繞,她卻素衣佛塵。

佛門中人廣結善緣,她的風評卻不好。

李紈:“……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他。”

寶玉:“他為人孤僻,不合時宜,萬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岫煙:“……這可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麼道理。”

惜春:“妙玉雖然潔淨,畢竟塵緣未斷。”

……

書中人物固然如此,讀者中"厭妙玉為人"者亦大有人在,妒她太高,罵她怪癖;嫌她過潔,罵她潔癖;更有人說她"嫌貧愛富、趨炎附勢","使人感到可厭、可惡、可嘔" 。

既如此遭人嫌棄,運命自然不樂觀。

《金陵十二釵正冊》中題畫曰: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世難容》曲中亦唱道:

“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妙玉何以如此招人嫌?

《紅樓夢》曲中唱得明白: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羶,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掩卷唏噓,心塞莫名。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妙玉姑娘,終生竟被“人情”所誤了!

此言一出,必招來板磚無數:胡說八道,妙玉可是對人情世故精通得很呢!你看——

賈母帶劉姥姥至櫳翠庵來,妙玉“忙”接了進去;

賈母誇櫳翠庵中花木打理得好,妙玉“笑”往裡讓;

聽賈母說要喝茶,妙玉“忙”去烹了茶來;

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

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說:“知道,這是老君眉。”

你看,妙玉是不是格外乖覺隨和?這一連串的“忙”和“笑”,畫風是不是與王熙鳳初見林姑娘時極似?“鳳辣子”那可是八面玲瓏的人精,妙玉豈會不通世故?

這詰問倒是很有幾分道理,妙玉若真能如此,也是她的造化。

只可惜,妙玉的真面,列位看官大概並未看破。

且隨我來。

妙玉第一次出場,在第十七至第十八回。

王夫人一聽妙玉佛學修為,不等回完,便說:“既這樣,我們何不接了他來。”

試問賈府是何等名門望族!

賈雨村多方周旋經營才攀附上並在此庇護下曾一路官場青雲;

劉姥姥舍了半輩子的老臉打個秋風就賺足了全家人一年的吃穿用度;王夫人的外甥薛蟠打死人,賈雨村為了討好賈府竟然草菅人命……

如此威勢赫赫,王夫人又是榮國府的頭號當家娘子,別人一聽她要垂憐,還不得高興滴什麼似地滿口應承?

妙玉卻說:“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

終究還是下了請帖去請,車轎去接,妙玉方寄住櫳翠庵。

這姑娘,確實“傲”得可以!豈不知,“孤傲”乃人情大忌!

李紈是知書守禮的大家閨秀,賈府眾人眼裡的“菩薩”,在書中與妙玉並無交集,何以連她也厭憎妙玉為人?十有八九便從這“傲”字上來:不是一路人嘛!

妙玉卻不管這個。一入人世,她便給自己定了位——“檻外人”。

“縱使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雖然勘得破,放棄它又有幾人能做到?

況且,自古以來,無功名無以光宗耀祖,無利祿何以安身立命?

“檻外人”,便成了雙刃劍。

將別人擋在檻內的同時,也框住了妙玉自己:境界一旦上去,就很難降下來。從此,她便只有目無下塵,離群索居,否則,又與眾人何異?

“檻外人”妙玉行事只憑本心。

在她眼裡,世人不分男女貴賤便只分了兩類:凡入心者,她必以赤心相待;不入心者,便只以禮相迎。

黛玉寶釵等人入了她心,她便不管尋常禮節所縛,私自拉了親近的姊妹喝體己茶。

中秋夜聯詩,黛湘二人告辭,妙玉“送至門外,看他們去遠,方掩門進來。”

寶玉自稱“檻內人”回帖,合了妙玉心意,被她引為知己,櫳翠庵的梅花,便除了寶玉,竟再無人可討得!

不入她心者,無論賈母還是劉姥姥,妙玉便只以禮相待,這“禮”,依然只是她自己對自身品格修養的自覺要求,而不是對封建禮教人情世故的主動趨附。

賈母吃完茶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門,回身便將門閉了。”

這個傻姑娘,對賈母做做樣子都不會呵。

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世人大多數,被妙玉遠遠地關在心門之外。這一關,便孤立了自己,疏離了別人。疏離即是拒絕。

人性中有一種惡,是見不得身邊的人好。網絡上連真面都見不著的流量明星,趨之如騖,身邊若有個同樣才藝出眾的,卻要百般懷疑挖苦打擊。

這是“黨同伐異心態”在作祟:大家都在同一個城市,喝著同樣的水,幹著同樣的工作,流著同樣的汗,憑什麼你就這麼與眾不同,妄想鶴立雞群?

所以,即使妙玉的孤傲只是自己精神境界的追求,並未傷害到任何人,卻依然落得“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的結局。

也正因如此,在妙玉心中,寶玉是她第一等知心人,她甚至為他存了一份頗受詬病的隱祕心思,寶玉卻始終對她敬重有加,親近不足。真是可悲可嘆!

02

除了做本真的自己,妙玉完全沒有與世相容的能力,她的精神世界一直遊離在現實之外,便與俗世格格不入。

也就犯了人情大忌之二:沒眼色。

《紅樓夢》第四十回,櫳翠庵吃茶,賈母吃了半盞,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嚐嚐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

那妙玉卻把寶釵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隨他出去,寶玉悄悄的隨後跟了來。妙玉自向風爐上扇滾了水,另泡一壺茶。

老祖宗何等尊榮富貴之人,平時估計妙玉連請都請不來的,今天難得她有興致帶著劉姥姥見些大族世面,前呼後擁地一群人來至櫳翠庵,不說蓬蓽生輝,最起碼也是給了庵主人莫大的面子。

況且,妙玉雖不說寄人籬下,也是客中寄寓,這賈母一干人在外頭正吃茶呢,她倒好,不陪著聊天也罷了,竟然拉著她的小姐妹開起了小灶。

這分明就是趕著外頭那些早點走人嘛!

況且,賈太君已說了要吃你的“好茶”,你倒好,給老人家吃舊年的雨水,你們幾個丫頭片子喝梅花雪水,像話麼?

按說,吃梅花雪水的都是你心尖尖上的人,只是,都在大觀園裡住著,你們什麼時候喝不得,非得在老太太眼皮子底下,這不著實給人添堵麼!

妙玉你要表達你不攀權貴,也不在今天這一遭啊,賈老太太這面子,算是給你踩腳底下了!你,不招恨才怪呢!

妙玉剛要去取杯,只見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盞來。妙玉忙命:“將那成窯的茶杯別收了,擱在外頭去罷。”寶玉會意,知為劉姥姥吃了,他嫌髒不要了。

妙玉呀妙玉,那成窯杯何等金貴,固然鄉野村嫗吃了你嫌髒,可賈老太君什麼身份,她也是用它喝了半盞的,你這不連同老太君一起嫌棄了麼?!

況且,你既有意於寶玉,便該在他面前收斂些,寶玉最是憐貧惜弱,你在他面前這麼明目張膽地嫌棄老人家,叫他如何看你?也難怪你的一片深情要被他辜負了!

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又見妙玉另拿出兩隻杯來,分別斟給寶釵黛玉。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隻綠玉斗來斟與寶玉。

呀,妙玉堂主,咱能矜持點不?就算你私情蜜意暗戀著寶玉,可你畢竟是個出家人啊,得六根清淨,是不?剛剛還潔癖得不可理喻,現在竟然用你自己的私人之物給男人喝茶了!幸虧在座的釵黛二人與你交好,如若換了別人,這可不是事關名節的天大事麼!

難怪惜春“獨守青燈古佛旁”,與你也算同道中人,卻也嫌棄你“塵緣未淨”,作者也說你“雲空未必空”了!

……

現實生活中,不乏此類人:因為沒眼色,做事便著三不著兩,經常不著調;明明是潛規則,楞是要被ta喊成了公開的祕密,弄得別人騎虎難下,顏面盡失,見了ta不躲著走才怪!

03

人情大忌之三:喜怒形於色。

寶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兩個就用那樣古玩奇珍,我就是個俗器了。"

妙玉道:“這是俗器?不是我說狂話,只怕你家裡未必找的出這麼一個俗器來呢。”

黛玉因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出家人慈悲為懷,不說體恤眾生,最起碼應該平心靜氣和顏悅色,這妙玉倒好,竟然成了個一言不合就開懟的玉懟懟!

難怪客人臉上掛不住了。

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話,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約著寶釵走了出來。

讓別人舒服,是善意也是智慧,這一點,妙玉你還真得好好修煉呢!

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寶玉一向寵女孩子慣了的,最會討歡心。

寶玉笑道:“俗說‘隨鄉入鄉’,到了你這裡,自然把那金玉珠寶一概貶為俗器了。”

妙玉聽如此說,十分歡喜,遂又尋出一隻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海出來,笑道:“就剩了這一個,你可吃的了這一海?”

隨後又正色道:“你這遭吃的茶是託他兩個福,獨你來了,我是不給你吃的。”

呵呵呵,看到這段,筆者忍俊不禁,竟笑出了聲。這個妙玉,多年修行,道行卻如此淺薄:

別人一誇,樂得跟孩子一樣;別人一說不好,立馬烏眼雞似的。明明對寶玉情深義重,卻偏要故作聰明,反而欲蓋彌彰。

寶玉要討成窯杯給劉姥姥,妙玉聽了,想了一想,點頭說道:“這也罷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

唉,這姑娘,總是這麼心直口快,一點不藏情,既然東西已經要送人了,這話爛在咱肚子裡不好嗎?外面還有一大幫子人呢,不管給誰聽見,寶玉這一片好心豈不成了驢肝肺麼!

寶玉接了,又道:“等我們出去了,我叫幾個小么兒來河裡打幾桶水來洗地如何?”

妙玉笑道:“這更好了,只是你囑咐他們,抬了水只擱在山門外頭牆根下,別進門來。”

哎呀,莫說別人,就是筆者自己,看到這裡,也覺得這妙玉姑姑太作了些!站過的地可以用水洗,那他們呼吸過的空氣呢?你也不吸了麼!

況且,“道法自然”,單憑你刻意為之這一點,就要比“無立足境,是方乾淨”的林姑娘境界差一大截了!

04

“不合時宜”是世人對妙玉最多也共同的評價。

“時宜”是什麼?

時宜是倫理綱常,封建禮教,世故人情。

身為尼姑,妙玉卻六根不淨,對寶玉凡心未泯,私情厚意;

身為佛門中人,她卻獨愛莊子,崇尚自由,嚮往與萬物本真之契合。

求真尚善,卻看不慣一干“俗人”,使自己懸於標杆,曲高和寡。

這種種“不合”,終於使妙玉的理想離現實越來越遠,在世人不容之下華麗麗碎了一地。

世人原給過妙玉機會。

妙玉第一次出場,賈府管家娘子林之孝家的說她:這女子“文墨也極通,經典也極熟,模樣又極好。”

想來,這評價,應該是大多數人對妙玉的第一印象。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在世人眼裡,是可欣賞可褻玩的,便有了走近她的慾望。

妙玉卻偏不。

冷生生的拒絕和疏離,讓世人看到了她的驕傲,甚至狂妄。

賈母帶眾人去賞梅,這本是妙玉博得好口碑的絕佳時機,她的表現卻無疑更添了別人“厭其為人”的口實。

黛湘二人豈是輕易服人的?

中秋夜聯詩,二人對妙玉讚賞不已,冠以“詩仙”美譽,妙玉非但毫無謙遜推讓之辭,反而櫳翠庵品茶一番俗人論,讓瀟湘妃子尷尬不已。

櫳翠庵品茶,把妙玉心中最重要的三個人與她聚在了一起:

寶玉尚且理解為知己;

黛玉是貴人——李紈要小廝陪寶玉去櫳翠庵訪妙玉折梅花,黛玉攔住了,說“不可以,若有了人,反不得了。”

寶釵是妙玉在塵世中的榜樣;

而真正的高人是邢蚰煙,寶玉回帖“檻內人”便是經她直接點化。她卻只引路不居功,就像一個蒙面大俠,但行善事,不留姓名。

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妙玉的師父極精演先天神數,臨寂遺言,叮囑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鄉。在此靜居,後來自然有你的結果”。所以他竟未回鄉。

哪裡是不宜回鄉,堪稱閨蜜的岫煙一語道破天機:“他因不合時宜,權勢不容……他這脾氣竟不能改,竟是生成這等放誕詭僻了!”

妙玉在故鄉的作為不得而知,但同樣遭了厭憎卻可以肯定。“一生遭際實堪傷,致使香魂返故鄉。”香菱尚有故鄉可回,可憐妙玉,竟連魂歸故里都成了奢望!

師父臨終遺言,其實是想幫妙玉改變命運,奈何她自己執拗,心性越來越乖僻,終使師父遺願落空。

他人即地獄。不能和諧於世人的妙玉,便只求內心自洽。然而,一味做自己,自己便是深淵。

其實,妙玉也曾做過努力,努力融入這個社會——

她善待家貧的邢岫煙,教她認字,與她情同姐妹,這一幕,非常類似黛玉教香菱學詩。後與岫煙在大觀園相遇,感情更勝往日。由此可見,妙玉嫌棄劉姥姥,並非嫌貧愛富,而是她心性高潔,刻意迴避汙穢之氣。

寶玉丟失通靈寶玉,岫煙請妙玉扶乩。賈母病危,妙玉不請自來,探望病情。

她以為自己得了知己,便對寶玉青眼相加。

第七十六回,中秋夜,林史二美聯詩自娛。聯至“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句時,妙玉突然現身,打斷二人。為什麼?

因為“聽你二人幾句雖好,只是過於頹敗悽楚。亦關此人之氣數而有,所以我出來止住。”

修行居士,卻是古道熱腸。

不僅如此,妙玉還力圖改變二人句中流露出的氣運不佳。

她提筆一揮而就,十三韻續寫湘黛二人所聯之句,其"鐘鳴櫳翠寺,雞唱稻香村"等句透出晨光熹微、朝氣蓬勃之象,果然將湘黛悽楚之意翻轉過來 。

(每每看到此處,筆者便感慨不已,生活中能交到妙玉這樣的朋友該是多大的幸運!這姑娘,秉性至真,對待朋友更是掏心掏肺連命都捨得!《紅樓夢》續書中有一版本便是寫妙玉為了搭救寶玉而犧牲自己後自殺了!只是我等俗人,又有何德何能入得了妙玉師父法眼?!)

然而,歷史的變化發展規律豈是人力所能左右?

“謀事在人,成事卻在天。”袁天罡推演出“武周代唐”的預兆,卻阻止不了結果的發生;妙玉能預測黛玉的悲劇,卻改變不了黛玉的結局。

更可悲的是,極其精演先天神數的妙玉,卻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預測和把握。人生之不可捉摸,豈是一個“奈何”了得!

妙玉多麼悲哀:她以為的至真,在世人眼裡是鋒芒太盛;她以為的高潔,在世人眼裡是怪癖;她以為的真情流露,在世人眼裡是“不忠不貞”。

她融入不了社會,主流社會也理解不了她;她用她的不能融入,孤獨著自己,也慳吝著世人。

孤標傲世的妙玉終究還是被人情社會撥弄了!

05

賈寶玉曾有“……萬紫千紅,終讓梅花為魁;殊不知並非為梅花開得早,竟是潔白清香四字,是不可及的了”的評論。

元好問也有《梨花》一詩,形象地描繪出梨花的品格:

梨花如靜女,寂寞出春暮。

春色惜天真,玉頰洗風露。

素月淡相映,肅然見風度。

恨無塵外人,為續雪香句。

孤芳忌太潔,莫遣凡卉妒。”

詩中所繪極似妙玉,只是,梨花開後,尚有梨子累累,妙玉呢?

妙玉,是誤落凡間的一顆星星,和這人間,本是有不同的語系。於是,她在這塵世,便走得孤獨而亮眼。

愛好《紅樓夢》者,多有釵黛之爭,我們有許多人,心中藏著黛玉,卻把自己活成了寶釵。

極少一部分,便活成了妙玉,尤其是文傻子們,守著清高做理想,卻活成了最孤獨的貧困戶:“身體不自由,精神不健康。”從而落得個“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的悲哀結局。

妙玉的三觀正不正?

妙玉之妙,全從一個“妙”字上來:少女之心,如金似玉,初心不改,以一貫之。

如果內心有堅守,高情何須檻外尋。

願你出行萬里,歸來仍如少年。這一句,最恰切,只合給妙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