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綿陽市綿竹,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

"

綿竹市,四川省縣級市,德陽市代管。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綿竹縣,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設立縣級綿竹市。

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幅員面積1245.3平方公里。綿竹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陸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

綿竹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十三五”多規合一試點城市、資源成熟型城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城市、工業強縣示範縣(市)、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縣重點縣。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91.8億元,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5104元和18396元。

古為蜀山氏地。

西周為蠶叢國附庸。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綿竹縣,屬廣漢郡。

三國蜀分置陽泉縣。

西晉初廢陽泉入綿竹。晉太始二年改屬新都郡。東晉隆安二年分置晉熙郡,領萇陽、南武都、晉熙三縣。

劉宋建元年廢晉熙,屬南新巴郡,樑天監元年復置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

北周廢晉熙縣入陽泉。隋開皇元年廢晉熙郡,陽泉改屬梁州,開皇十八年,改陽泉為孝水。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複名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鎮,屬蜀郡。以後雖江山易代,縣名因之。

民國時,綿竹屬四川省川西道。

民國24年(1935年),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設立綿竹市。

?宋代始有資料可稽,是時縣轄5鎮13鄉,清雍正五年,綿竹轄10區。道光二年,轄12鄉2鎮。民國24年,實行聯保制,全縣劃分為29個聯保。民國29年,推行新縣制,劃分為4個行政區,轄19個鎮鄉。

1950年6月,全縣分為5個行政區,轄1鎮24鄉,同年冬,調整為7個行政區。

1955年撤銷區建制。

1958年各鄉相繼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全縣轄2鎮24鄉。

1988年至1994年,全縣22個鄉相繼撤鄉建鎮。

2000年,綿竹市轄24個鎮(劍南、漢旺、玉泉、土門、廣濟、板橋、清道、孝德、五福、金花、富新、遵道、新市、拱星、齊天、觀魚、齊福、什地、東北、西南、武都、綿遠、興隆、九龍)、2個鄉(清平、天池)。

2006年綿竹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武都鎮將所轄區域併入漢旺鎮,撤銷觀魚鎮將所轄區域併入新市鎮,撤銷五福鎮將所轄區域併入富新鎮,撤銷清道鎮、齊福鎮將所轄區域併入孝德鎮,東北鎮茂泉村劃歸劍南鎮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市轄劍南鎮、東北鎮、西南鎮、興隆鎮、九龍鎮、遵道鎮、漢旺鎮、拱星鎮、土門鎮、廣濟鎮、金花鎮、玉泉鎮、板橋鎮、新市鎮、孝德鎮、富新鎮、齊天鎮、什地鎮、綿遠鎮、天池鄉、清平鄉等19個鎮2個鄉。

2007年開展了村級區域調整工作,合併了136個行政村,撤併後全市共有16個居民社區委員會,22個居民委員會,167個村民委員會,1915個村民小組。

2013年6月18日,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綿竹市清平鄉撤鄉建鎮,至此,清平鎮正式成立,結束了近60年的鄉史。

截至2018年,綿竹市轄20鎮1鄉,有52個居民委員會,151個村民委員會,1848個村民小組。劍南鎮、東北鎮、西南鎮、興隆鎮、九龍鎮、遵道鎮、漢旺鎮、拱星鎮、土門鎮、廣濟鎮、金花鎮、玉泉鎮、板橋鎮、新市鎮、孝德鎮、富新鎮、齊天鎮、什地鎮、綿遠鎮、天池鄉、清平鎮。市政府駐回瀾大道中段393號。

位置境域

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幅員面積1245.3平方公里,其形狀如一支金筆尖,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西北部屬龍門山地區,東南部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州區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市人民政府駐地──劍南鎮,位於市境東南部平原地區,南距成都市83公里,東南距德陽市31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東北至綿陽市安州區49公里,東至綿陽市74公里建成了綿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鐵路、廣木鐵路和3條地方鐵路專線,通過德天鐵路至德陽與寶成鐵路連接,可與全國各地相通。

地型地貌

市境地貌形態區域分異十分明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差懸殊;綿竹西北部為山地,東南部為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至東南逐漸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點,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縱橫,切割強烈。西北部山地區,是境內諸河流的發源地。支流眾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為500-1000米,河床狹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類型多樣。全市大致分為山地、平原兩大部分。山地區有高、中、低山三種類型,以中山為主,幅員面積648.5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地面積的52.08%,平原區幅員面積596.7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地面積的47.92%,屬盆西平原亞區的組成部分

氣候環境

綿竹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陸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無霜期長,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回升不穩定,常有春、夏旱發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澇天氣發生,秋季氣溫下降快,常有連陰雨天氣出現。年平均氣溫15.7℃,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全年為5000~5300至6500℃;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天數全年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氣溫4.0℃至10.0℃;年極端最低氣溫-10.0℃至-1.0℃~2.0℃;乾燥度<1.00(這是利用彭曼公式計算而得)。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為608.7毫米,降水的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年日照時數多年平均為1011.3小時,最多為1178.0小時,最少為802.7小時 生態環境

2018年,綿竹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58天,優良率為73.1%,首要汙染物PM2.5,全年空氣質量級別為良。2018年綿竹市4個考核斷面水質總體質量呈明顯趨好態勢,其中總磷下降尤其明顯。綿遠河清平斷面為Ⅰ類水質,綿遠河紅巖寺(隆興)斷面、射水河和馬尾河交匯處為Ⅲ類水質,石亭江金輪斷面為Ⅳ類水質,其中總磷下降67%,已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綿竹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75%。2018年綿竹市城市區域噪聲中晝間噪聲監測結果為57.2dB(A),達《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夜間噪聲監測結果為54.7dB(A),達3類標準。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國、省控重點汙染源達標排放率100%。完成興隆鎮耕地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其他試點項目建設,持續開展打擊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行為專項行動,督促20家危廢企業落實規範化管理制度,完成綿竹市11座磷石膏堆場規範化整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