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南宮百姓的“美食”

麵條 大豆 蔬菜 農業 天行君健 2017-04-26

南宮坐落於河北南部,飲食文化不太豐富,平民百姓大以麵食為主,早中餐比較單調,這和當地的糧食生產品種少和經濟發展落後有關。

80年代以前,特別是6,70年代,糧食產量低,人均耕地少,所產口糧不能滿足需要,每家每戶在有限的口糧下,為了填飽肚子,父母親的做飯智慧發揮到了極致。

瞎熬:那些年,所謂瞎熬就是利用各種粗糧蔬菜熬成的類似米粥的混合物。那時候家裡人口多,常常吃不飽,更別提油水了,家庭主婦把很多的菜葉、野菜以及豆類和少量的小米、蜀黍面放在一起在鍋裡熬製,再放些食鹽。飯裡有很多的芝麻葉、山又葉,還有榆樹葉等,瞎熬做熟後各種菜葉佔據大多數,只有零星米粒和豆類。好歹稠稠糊糊能吃上幾碗,肚裡暫時鼓了起來,如果幹起活來,還是很快餓了。所以那時候每當吃飯時,吃飯碗都很大,俗稱大“海碗”,吃多少總覺得不飽,特別到夏天吃飯時,大人孩子光著膀子吃飯,都能看到都是瘦瘦的身體,外露的肋骨,唯獨腹部都是鼓鼓的,胃越撐越大。幹起體力活來,過度的體力消耗,營養缺乏,還是體力不支。有人有趣說到,白天都能看到星星。那些年南宮百姓的“美食”

豆糝:豆糝類似於“瞎熬”,只是做飯以前要泡好黃豆,等到做午飯時,把家裡的小“石磨”架到“七印”鐵鍋上把黃豆磨成糊狀直接流到鍋內,再放些小米、白菜葉芝麻葉山又葉等和食鹽,當然菜還是佔主要成分,做熟後吃起來別走味道,關鍵是加了黃豆磨成的碎粒,覺得有點嚼頭。這種飯類似於現在飯店裡的“菜豆腐”,但現在飯店的“菜豆腐”,成分發生了巨大變化,裡邊加的食材更豐富多樣。那些年南宮百姓的“美食”

餄餎:那個年代南宮廣種山又,山又產量高,山又吃法很多,能直接煮食,可以熬粥也可以切片晒成山又幹,也可以加工成粉欠做成粉條。山又養活了一代人,是人的糧食功臣。餄餎就是山又幹磨成麵粉後蒸制加工的,所謂加工其實很簡單,山又面用開水燙的半熟和成麵糰,上鍋蒸成窩窩頭,起鍋後,黑紅透亮的窩頭沉熱塞進餄餎床子裡,一根木頭向下壓制出成圓形餄餎條,放些醋蒜如吃麵條,那時候每到中午都要提前借好餄餎床子,輪流使用。掌握好時間節點,窩窩頭涼了擠壓餄餎就費勁了。那些年南宮百姓的“美食”

好多年過去了,家裡的食譜發生了很大變化,肉類副食成了家庭便飯,人們不再為吃飽發愁,孩子們對於白麵饅頭都不感興趣,做飯不搞幾個像樣的菜都覺得不願吃飯,飯店聚餐、擼串、羊肉涮鍋說去就去。但父輩們當年為了吃飽而受盡的心酸晚輩不能理解,所以上點年齡的人覺得今天能吃上白麵饃饃、麵條吃飽就很知足了,希望當前富裕生活別忘了勤儉節約,知道過去的苦日子才能明白今日幸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