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

"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鄉間小道 地排車拉棉花


魯西南是產棉老區,棉花種植量很大。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地都是小麥和棉花兩種作物間種,就是在小麥地裡套棉花,拔了棉花種小麥,年年如此。

種植棉花管理起來很費事,施肥、打杈、捉蟲、打藥、拾花等都比較繁瑣,一遍又一遍,比種玉米費勁多了。但棉花是經濟作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賣棉花的錢是老家農民的主要收入,儘管管理起來費事,但是家家戶戶還是都種植棉花。

到了秋天,大片大片的棉田雪白一片,就開始拾棉花,每家每戶都會存上幾大包晒乾晾好的棉花,賣到棉廠換回大把大把的鈔票。那時候棉花屬於戰備物資,國家實行管控,不允許個人收購棉花,農民只能把棉花賣給供銷社或者棉廠。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個收購點,賣棉花非常難,裝滿了一包包棉花的地排車往往要排幾裡地長。

我們村距離三棉廠有十幾里路,父親早早的把棉花裝上地排車,和鄰居家一塊去賣棉花。我那時十一二歲,父親在前面拉,我跟著在後面攚車子。從家到三棉廠都是土路,攚著地排車走十幾里路,還是非常累的,就很盼望快能早點到三棉廠地界,那裡已經是柏油路了,拉車子能輕快很多。

"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鄉間小道 地排車拉棉花


魯西南是產棉老區,棉花種植量很大。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地都是小麥和棉花兩種作物間種,就是在小麥地裡套棉花,拔了棉花種小麥,年年如此。

種植棉花管理起來很費事,施肥、打杈、捉蟲、打藥、拾花等都比較繁瑣,一遍又一遍,比種玉米費勁多了。但棉花是經濟作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賣棉花的錢是老家農民的主要收入,儘管管理起來費事,但是家家戶戶還是都種植棉花。

到了秋天,大片大片的棉田雪白一片,就開始拾棉花,每家每戶都會存上幾大包晒乾晾好的棉花,賣到棉廠換回大把大把的鈔票。那時候棉花屬於戰備物資,國家實行管控,不允許個人收購棉花,農民只能把棉花賣給供銷社或者棉廠。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個收購點,賣棉花非常難,裝滿了一包包棉花的地排車往往要排幾裡地長。

我們村距離三棉廠有十幾里路,父親早早的把棉花裝上地排車,和鄰居家一塊去賣棉花。我那時十一二歲,父親在前面拉,我跟著在後面攚車子。從家到三棉廠都是土路,攚著地排車走十幾里路,還是非常累的,就很盼望快能早點到三棉廠地界,那裡已經是柏油路了,拉車子能輕快很多。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當年賣棉花的隊伍


即使天剛亮就出發,走到三棉廠也已經半上午了。前面賣棉花的車子排了幾排長長的隊伍,我們只能跟著隊伍慢慢的往前移動。賣棉花的車子移動是非常慢的,即使脾氣再急躁的人,也只能耐著性子慢慢前移。快排到的時候,棉廠的工作人員會檢測棉花水分、衣分率、驗級,檢測水分很簡單,牛哄哄的工作人員拿著像劍一樣的水分測定儀往大包棉花裡面一插,不報警就算合格,那時候農民實在,每家都會把棉花晒的乾乾的,幾乎沒有水分不合格的。衣分就是將棉花用機器脫去棉籽,然後計算出皮棉的的含量,那時候棉花衣分率大概是37左右,誰家的棉花要是被驗成129和38的衣分率,就是一級棉、棉絨長29、出絨率為38%,說明棉花的質量好,且能賣出好價錢,主人臉上就會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笑容。

那時候在棉廠上班,是大家都非常羨慕的工作,如果認識驗級人員,就能給棉花提高一個等級,或許我家的棉花一般般,在棉廠也沒有親戚,一般都是賣成229等級,36.5的衣分,幾乎沒有買過37以上的衣分。驗好等級和衣分後就去過磅,幾個人抬著大棉花包放到磅秤上,過完磅之後再從棉花垛下面滾到上面,解開包袱使勁一扯,我們的棉花就散在了大棉花垛上了。棉廠的棉花垛有十幾米高,踩在上面軟軟的。然後拿到單據去結算處領錢。結算處的窗戶上開個小空洞,外面是擁擠的人群,基本不排隊,都是往裡面擠,誰先擠到結算口處,就把拿著單據的手伸進去,裡面的工作人員算好錢後就會把錢遞出來,拿到錢的人雙手撐著窗臺,猛一使勁從人群中擠出來,站在他後面的人也會被擠出來,還得重新往裡面擠。有經驗的人會從牆跟處慢慢往裡面擠,才不至於被領到錢的人再擠出來。從人群中擠出來,拿著大把的鈔票,喜悅的心情當然不以言表,回家的路上,拉著空空的地排車,既輕鬆又興奮。

"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鄉間小道 地排車拉棉花


魯西南是產棉老區,棉花種植量很大。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地都是小麥和棉花兩種作物間種,就是在小麥地裡套棉花,拔了棉花種小麥,年年如此。

種植棉花管理起來很費事,施肥、打杈、捉蟲、打藥、拾花等都比較繁瑣,一遍又一遍,比種玉米費勁多了。但棉花是經濟作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賣棉花的錢是老家農民的主要收入,儘管管理起來費事,但是家家戶戶還是都種植棉花。

到了秋天,大片大片的棉田雪白一片,就開始拾棉花,每家每戶都會存上幾大包晒乾晾好的棉花,賣到棉廠換回大把大把的鈔票。那時候棉花屬於戰備物資,國家實行管控,不允許個人收購棉花,農民只能把棉花賣給供銷社或者棉廠。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個收購點,賣棉花非常難,裝滿了一包包棉花的地排車往往要排幾裡地長。

我們村距離三棉廠有十幾里路,父親早早的把棉花裝上地排車,和鄰居家一塊去賣棉花。我那時十一二歲,父親在前面拉,我跟著在後面攚車子。從家到三棉廠都是土路,攚著地排車走十幾里路,還是非常累的,就很盼望快能早點到三棉廠地界,那裡已經是柏油路了,拉車子能輕快很多。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當年賣棉花的隊伍


即使天剛亮就出發,走到三棉廠也已經半上午了。前面賣棉花的車子排了幾排長長的隊伍,我們只能跟著隊伍慢慢的往前移動。賣棉花的車子移動是非常慢的,即使脾氣再急躁的人,也只能耐著性子慢慢前移。快排到的時候,棉廠的工作人員會檢測棉花水分、衣分率、驗級,檢測水分很簡單,牛哄哄的工作人員拿著像劍一樣的水分測定儀往大包棉花裡面一插,不報警就算合格,那時候農民實在,每家都會把棉花晒的乾乾的,幾乎沒有水分不合格的。衣分就是將棉花用機器脫去棉籽,然後計算出皮棉的的含量,那時候棉花衣分率大概是37左右,誰家的棉花要是被驗成129和38的衣分率,就是一級棉、棉絨長29、出絨率為38%,說明棉花的質量好,且能賣出好價錢,主人臉上就會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笑容。

那時候在棉廠上班,是大家都非常羨慕的工作,如果認識驗級人員,就能給棉花提高一個等級,或許我家的棉花一般般,在棉廠也沒有親戚,一般都是賣成229等級,36.5的衣分,幾乎沒有買過37以上的衣分。驗好等級和衣分後就去過磅,幾個人抬著大棉花包放到磅秤上,過完磅之後再從棉花垛下面滾到上面,解開包袱使勁一扯,我們的棉花就散在了大棉花垛上了。棉廠的棉花垛有十幾米高,踩在上面軟軟的。然後拿到單據去結算處領錢。結算處的窗戶上開個小空洞,外面是擁擠的人群,基本不排隊,都是往裡面擠,誰先擠到結算口處,就把拿著單據的手伸進去,裡面的工作人員算好錢後就會把錢遞出來,拿到錢的人雙手撐著窗臺,猛一使勁從人群中擠出來,站在他後面的人也會被擠出來,還得重新往裡面擠。有經驗的人會從牆跟處慢慢往裡面擠,才不至於被領到錢的人再擠出來。從人群中擠出來,拿著大把的鈔票,喜悅的心情當然不以言表,回家的路上,拉著空空的地排車,既輕鬆又興奮。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賣棉花的車輛和棉花垛


賣棉花有的時候一天排不上,大人們就得在那過夜,在地排車把手上搭個塑料布,地上鋪上一個草蓆或者化肥袋子做成的包單,湊活睡一夜,如果還交不上,還得再睡一夜,那時候排上三天隊還賣不掉棉花的事經常發生。

那時候農民沒有其他收入,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來源,賣棉花的收入是農民一年的盼頭。從春天開始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棉花錢下來之後,再幹啥幹啥!孩子結婚急用錢的會先借鄰居家的錢:等到棉花錢下來再還給你。建房子的材料先賒著:和賣建材的說等棉花錢下來再結賬啊!到村衛生室看病拿藥:現在手頭緊張,先記上吧,等棉花錢下來再來還!

"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鄉間小道 地排車拉棉花


魯西南是產棉老區,棉花種植量很大。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地都是小麥和棉花兩種作物間種,就是在小麥地裡套棉花,拔了棉花種小麥,年年如此。

種植棉花管理起來很費事,施肥、打杈、捉蟲、打藥、拾花等都比較繁瑣,一遍又一遍,比種玉米費勁多了。但棉花是經濟作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賣棉花的錢是老家農民的主要收入,儘管管理起來費事,但是家家戶戶還是都種植棉花。

到了秋天,大片大片的棉田雪白一片,就開始拾棉花,每家每戶都會存上幾大包晒乾晾好的棉花,賣到棉廠換回大把大把的鈔票。那時候棉花屬於戰備物資,國家實行管控,不允許個人收購棉花,農民只能把棉花賣給供銷社或者棉廠。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個收購點,賣棉花非常難,裝滿了一包包棉花的地排車往往要排幾裡地長。

我們村距離三棉廠有十幾里路,父親早早的把棉花裝上地排車,和鄰居家一塊去賣棉花。我那時十一二歲,父親在前面拉,我跟著在後面攚車子。從家到三棉廠都是土路,攚著地排車走十幾里路,還是非常累的,就很盼望快能早點到三棉廠地界,那裡已經是柏油路了,拉車子能輕快很多。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當年賣棉花的隊伍


即使天剛亮就出發,走到三棉廠也已經半上午了。前面賣棉花的車子排了幾排長長的隊伍,我們只能跟著隊伍慢慢的往前移動。賣棉花的車子移動是非常慢的,即使脾氣再急躁的人,也只能耐著性子慢慢前移。快排到的時候,棉廠的工作人員會檢測棉花水分、衣分率、驗級,檢測水分很簡單,牛哄哄的工作人員拿著像劍一樣的水分測定儀往大包棉花裡面一插,不報警就算合格,那時候農民實在,每家都會把棉花晒的乾乾的,幾乎沒有水分不合格的。衣分就是將棉花用機器脫去棉籽,然後計算出皮棉的的含量,那時候棉花衣分率大概是37左右,誰家的棉花要是被驗成129和38的衣分率,就是一級棉、棉絨長29、出絨率為38%,說明棉花的質量好,且能賣出好價錢,主人臉上就會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笑容。

那時候在棉廠上班,是大家都非常羨慕的工作,如果認識驗級人員,就能給棉花提高一個等級,或許我家的棉花一般般,在棉廠也沒有親戚,一般都是賣成229等級,36.5的衣分,幾乎沒有買過37以上的衣分。驗好等級和衣分後就去過磅,幾個人抬著大棉花包放到磅秤上,過完磅之後再從棉花垛下面滾到上面,解開包袱使勁一扯,我們的棉花就散在了大棉花垛上了。棉廠的棉花垛有十幾米高,踩在上面軟軟的。然後拿到單據去結算處領錢。結算處的窗戶上開個小空洞,外面是擁擠的人群,基本不排隊,都是往裡面擠,誰先擠到結算口處,就把拿著單據的手伸進去,裡面的工作人員算好錢後就會把錢遞出來,拿到錢的人雙手撐著窗臺,猛一使勁從人群中擠出來,站在他後面的人也會被擠出來,還得重新往裡面擠。有經驗的人會從牆跟處慢慢往裡面擠,才不至於被領到錢的人再擠出來。從人群中擠出來,拿著大把的鈔票,喜悅的心情當然不以言表,回家的路上,拉著空空的地排車,既輕鬆又興奮。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賣棉花的車輛和棉花垛


賣棉花有的時候一天排不上,大人們就得在那過夜,在地排車把手上搭個塑料布,地上鋪上一個草蓆或者化肥袋子做成的包單,湊活睡一夜,如果還交不上,還得再睡一夜,那時候排上三天隊還賣不掉棉花的事經常發生。

那時候農民沒有其他收入,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來源,賣棉花的收入是農民一年的盼頭。從春天開始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棉花錢下來之後,再幹啥幹啥!孩子結婚急用錢的會先借鄰居家的錢:等到棉花錢下來再還給你。建房子的材料先賒著:和賣建材的說等棉花錢下來再結賬啊!到村衛生室看病拿藥:現在手頭緊張,先記上吧,等棉花錢下來再來還!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人抬肩抗


大概九十年代初期,就有了私人收棉花的,不用再拉著地排車跑很遠的路賣棉花了。但那時候棉花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棉花販子都是偷偷的找個人家駐點,鄰居們私下相互傳遞著信息,將棉花賣給棉花販子,晚上再偷偷的運出去。後來棉花市場放開了,棉花可以隨意流通,但棉花的價格也下來了,還有受棉鈴蟲大爆發的影響,產量也降低了,種棉花的慢慢就少了,都改種了玉米。90年代末,有了抗蟲棉,老家又逐漸恢復了棉花的種植。

生活在魯西南的人們對棉花有著特殊的感情,柔軟的棉衣棉被讓我們穿的暖和、睡得安穩,噴香的棉籽油讓我們吃的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豐收的棉花讓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鄉間小道 地排車拉棉花


魯西南是產棉老區,棉花種植量很大。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地都是小麥和棉花兩種作物間種,就是在小麥地裡套棉花,拔了棉花種小麥,年年如此。

種植棉花管理起來很費事,施肥、打杈、捉蟲、打藥、拾花等都比較繁瑣,一遍又一遍,比種玉米費勁多了。但棉花是經濟作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賣棉花的錢是老家農民的主要收入,儘管管理起來費事,但是家家戶戶還是都種植棉花。

到了秋天,大片大片的棉田雪白一片,就開始拾棉花,每家每戶都會存上幾大包晒乾晾好的棉花,賣到棉廠換回大把大把的鈔票。那時候棉花屬於戰備物資,國家實行管控,不允許個人收購棉花,農民只能把棉花賣給供銷社或者棉廠。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個收購點,賣棉花非常難,裝滿了一包包棉花的地排車往往要排幾裡地長。

我們村距離三棉廠有十幾里路,父親早早的把棉花裝上地排車,和鄰居家一塊去賣棉花。我那時十一二歲,父親在前面拉,我跟著在後面攚車子。從家到三棉廠都是土路,攚著地排車走十幾里路,還是非常累的,就很盼望快能早點到三棉廠地界,那裡已經是柏油路了,拉車子能輕快很多。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當年賣棉花的隊伍


即使天剛亮就出發,走到三棉廠也已經半上午了。前面賣棉花的車子排了幾排長長的隊伍,我們只能跟著隊伍慢慢的往前移動。賣棉花的車子移動是非常慢的,即使脾氣再急躁的人,也只能耐著性子慢慢前移。快排到的時候,棉廠的工作人員會檢測棉花水分、衣分率、驗級,檢測水分很簡單,牛哄哄的工作人員拿著像劍一樣的水分測定儀往大包棉花裡面一插,不報警就算合格,那時候農民實在,每家都會把棉花晒的乾乾的,幾乎沒有水分不合格的。衣分就是將棉花用機器脫去棉籽,然後計算出皮棉的的含量,那時候棉花衣分率大概是37左右,誰家的棉花要是被驗成129和38的衣分率,就是一級棉、棉絨長29、出絨率為38%,說明棉花的質量好,且能賣出好價錢,主人臉上就會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笑容。

那時候在棉廠上班,是大家都非常羨慕的工作,如果認識驗級人員,就能給棉花提高一個等級,或許我家的棉花一般般,在棉廠也沒有親戚,一般都是賣成229等級,36.5的衣分,幾乎沒有買過37以上的衣分。驗好等級和衣分後就去過磅,幾個人抬著大棉花包放到磅秤上,過完磅之後再從棉花垛下面滾到上面,解開包袱使勁一扯,我們的棉花就散在了大棉花垛上了。棉廠的棉花垛有十幾米高,踩在上面軟軟的。然後拿到單據去結算處領錢。結算處的窗戶上開個小空洞,外面是擁擠的人群,基本不排隊,都是往裡面擠,誰先擠到結算口處,就把拿著單據的手伸進去,裡面的工作人員算好錢後就會把錢遞出來,拿到錢的人雙手撐著窗臺,猛一使勁從人群中擠出來,站在他後面的人也會被擠出來,還得重新往裡面擠。有經驗的人會從牆跟處慢慢往裡面擠,才不至於被領到錢的人再擠出來。從人群中擠出來,拿著大把的鈔票,喜悅的心情當然不以言表,回家的路上,拉著空空的地排車,既輕鬆又興奮。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賣棉花的車輛和棉花垛


賣棉花有的時候一天排不上,大人們就得在那過夜,在地排車把手上搭個塑料布,地上鋪上一個草蓆或者化肥袋子做成的包單,湊活睡一夜,如果還交不上,還得再睡一夜,那時候排上三天隊還賣不掉棉花的事經常發生。

那時候農民沒有其他收入,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來源,賣棉花的收入是農民一年的盼頭。從春天開始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棉花錢下來之後,再幹啥幹啥!孩子結婚急用錢的會先借鄰居家的錢:等到棉花錢下來再還給你。建房子的材料先賒著:和賣建材的說等棉花錢下來再結賬啊!到村衛生室看病拿藥:現在手頭緊張,先記上吧,等棉花錢下來再來還!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人抬肩抗


大概九十年代初期,就有了私人收棉花的,不用再拉著地排車跑很遠的路賣棉花了。但那時候棉花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棉花販子都是偷偷的找個人家駐點,鄰居們私下相互傳遞著信息,將棉花賣給棉花販子,晚上再偷偷的運出去。後來棉花市場放開了,棉花可以隨意流通,但棉花的價格也下來了,還有受棉鈴蟲大爆發的影響,產量也降低了,種棉花的慢慢就少了,都改種了玉米。90年代末,有了抗蟲棉,老家又逐漸恢復了棉花的種植。

生活在魯西南的人們對棉花有著特殊的感情,柔軟的棉衣棉被讓我們穿的暖和、睡得安穩,噴香的棉籽油讓我們吃的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豐收的棉花讓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高高的棉花垛


現在,曾經紅火的棉廠都倒閉了,當時牛氣哄哄的職工基本都下崗了,棉花市場徹底放開了,人們不再為賣棉花難發愁了。但拉地排車、蝸牛似的排隊前行、擠著人群領錢……那種難熬的經歷歷歷在目,現在想想都頭皮發麻,過去的生活實在不易。

回憶過去,珍惜當下!

感謝菏澤廣播電視臺行風熱線欄目主持人 樑雅 友情朗讀

"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鄉間小道 地排車拉棉花


魯西南是產棉老區,棉花種植量很大。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地都是小麥和棉花兩種作物間種,就是在小麥地裡套棉花,拔了棉花種小麥,年年如此。

種植棉花管理起來很費事,施肥、打杈、捉蟲、打藥、拾花等都比較繁瑣,一遍又一遍,比種玉米費勁多了。但棉花是經濟作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賣棉花的錢是老家農民的主要收入,儘管管理起來費事,但是家家戶戶還是都種植棉花。

到了秋天,大片大片的棉田雪白一片,就開始拾棉花,每家每戶都會存上幾大包晒乾晾好的棉花,賣到棉廠換回大把大把的鈔票。那時候棉花屬於戰備物資,國家實行管控,不允許個人收購棉花,農民只能把棉花賣給供銷社或者棉廠。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個收購點,賣棉花非常難,裝滿了一包包棉花的地排車往往要排幾裡地長。

我們村距離三棉廠有十幾里路,父親早早的把棉花裝上地排車,和鄰居家一塊去賣棉花。我那時十一二歲,父親在前面拉,我跟著在後面攚車子。從家到三棉廠都是土路,攚著地排車走十幾里路,還是非常累的,就很盼望快能早點到三棉廠地界,那裡已經是柏油路了,拉車子能輕快很多。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當年賣棉花的隊伍


即使天剛亮就出發,走到三棉廠也已經半上午了。前面賣棉花的車子排了幾排長長的隊伍,我們只能跟著隊伍慢慢的往前移動。賣棉花的車子移動是非常慢的,即使脾氣再急躁的人,也只能耐著性子慢慢前移。快排到的時候,棉廠的工作人員會檢測棉花水分、衣分率、驗級,檢測水分很簡單,牛哄哄的工作人員拿著像劍一樣的水分測定儀往大包棉花裡面一插,不報警就算合格,那時候農民實在,每家都會把棉花晒的乾乾的,幾乎沒有水分不合格的。衣分就是將棉花用機器脫去棉籽,然後計算出皮棉的的含量,那時候棉花衣分率大概是37左右,誰家的棉花要是被驗成129和38的衣分率,就是一級棉、棉絨長29、出絨率為38%,說明棉花的質量好,且能賣出好價錢,主人臉上就會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笑容。

那時候在棉廠上班,是大家都非常羨慕的工作,如果認識驗級人員,就能給棉花提高一個等級,或許我家的棉花一般般,在棉廠也沒有親戚,一般都是賣成229等級,36.5的衣分,幾乎沒有買過37以上的衣分。驗好等級和衣分後就去過磅,幾個人抬著大棉花包放到磅秤上,過完磅之後再從棉花垛下面滾到上面,解開包袱使勁一扯,我們的棉花就散在了大棉花垛上了。棉廠的棉花垛有十幾米高,踩在上面軟軟的。然後拿到單據去結算處領錢。結算處的窗戶上開個小空洞,外面是擁擠的人群,基本不排隊,都是往裡面擠,誰先擠到結算口處,就把拿著單據的手伸進去,裡面的工作人員算好錢後就會把錢遞出來,拿到錢的人雙手撐著窗臺,猛一使勁從人群中擠出來,站在他後面的人也會被擠出來,還得重新往裡面擠。有經驗的人會從牆跟處慢慢往裡面擠,才不至於被領到錢的人再擠出來。從人群中擠出來,拿著大把的鈔票,喜悅的心情當然不以言表,回家的路上,拉著空空的地排車,既輕鬆又興奮。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賣棉花的車輛和棉花垛


賣棉花有的時候一天排不上,大人們就得在那過夜,在地排車把手上搭個塑料布,地上鋪上一個草蓆或者化肥袋子做成的包單,湊活睡一夜,如果還交不上,還得再睡一夜,那時候排上三天隊還賣不掉棉花的事經常發生。

那時候農民沒有其他收入,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來源,賣棉花的收入是農民一年的盼頭。從春天開始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棉花錢下來之後,再幹啥幹啥!孩子結婚急用錢的會先借鄰居家的錢:等到棉花錢下來再還給你。建房子的材料先賒著:和賣建材的說等棉花錢下來再結賬啊!到村衛生室看病拿藥:現在手頭緊張,先記上吧,等棉花錢下來再來還!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人抬肩抗


大概九十年代初期,就有了私人收棉花的,不用再拉著地排車跑很遠的路賣棉花了。但那時候棉花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棉花販子都是偷偷的找個人家駐點,鄰居們私下相互傳遞著信息,將棉花賣給棉花販子,晚上再偷偷的運出去。後來棉花市場放開了,棉花可以隨意流通,但棉花的價格也下來了,還有受棉鈴蟲大爆發的影響,產量也降低了,種棉花的慢慢就少了,都改種了玉米。90年代末,有了抗蟲棉,老家又逐漸恢復了棉花的種植。

生活在魯西南的人們對棉花有著特殊的感情,柔軟的棉衣棉被讓我們穿的暖和、睡得安穩,噴香的棉籽油讓我們吃的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豐收的棉花讓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高高的棉花垛


現在,曾經紅火的棉廠都倒閉了,當時牛氣哄哄的職工基本都下崗了,棉花市場徹底放開了,人們不再為賣棉花難發愁了。但拉地排車、蝸牛似的排隊前行、擠著人群領錢……那種難熬的經歷歷歷在目,現在想想都頭皮發麻,過去的生活實在不易。

回憶過去,珍惜當下!

感謝菏澤廣播電視臺行風熱線欄目主持人 樑雅 友情朗讀

刻骨銘心:小時候賣棉花的經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