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汝州一一聊聊咱汝州燜面

燜面 汝州 麵條 美食 烹飪技巧 雞蛋 醬油 河南 蒙恬 文化 汝州人不知道的汝州事 2019-04-06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獲取更多汝州資訊。


小時候大家生活困難,吃上一頓好吃的,能向左鄰右舍炫耀幾天。小孩子們更不得了,會誇大其詞地四處鬼白自己的口腹之幸。

上小學時,一位同學有幸跟家長去了一趟北京,小半年時間,從他嘴裡說出來的,幾乎全是關於北京的話題,而說的最多的,則是北京的麵條實在好吃,一根根都是用油浸過的,吃起來香極了。缺油少鹽的年代,這碗麵讓同學們豔羨不已了好長時間,以至於在以後的日子裡我經常琢磨:這貨口中的香的流油的面,究竟是何東東。以至於直到今日,我對他口中描述的這碗麵耿耿於懷。

舌尖上的汝州一一聊聊咱汝州燜面

後來長大了,經見的多了,也吃過不少美味佳餚,經過反覆琢磨我才知道,這位同學口中讓人流哈喇子的面,其實就是如今咱汝州的燜面。只不過小時候沒吃過罷了。

所謂“食色性也”,不分階層、不分民族、不分年齡的人們都離不開食物,所以燜面能獲得廣泛的認同,肯定有著廣泛的觀眾基礎。其次,它家常。而家常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不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所謂最好吃的菜,其實就是家裡媽媽做的家常飯菜。

咱們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誰也不能否認。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同樣各地有各地的美食,我們的美食文化也千差萬別。但作為地地道道的中原人,生在中原,吃在中原,很多人對於燜面一直都是情有獨鍾。

燜面是祖國北方的傳統麵食,其製作工藝就一個字——燜。從烹飪技術來講,燜出來的面,不會因在水煮制過程中破壞麵粉的蛋白質分子網狀結構,所以燜面更加營養,口感更好,看起來也讓人食慾大增。同時,燜面裡有面有菜,葷素搭配,營養豐富還健脾益胃。

如果把燜面賦予文化內涵的話,那要追溯到秦朝。據傳,秦時為修長城,大將蒙恬帶領10萬大軍駐守春坤山。蒙恬巡查周邊村莊時獲得啟發,讓將士們將飯菜一鍋燴起來吃。這“一鍋燴”可謂燜面的雛形,既均衡了營養搭配,又增強了將士們的體力。後來,從各地徵用的民夫、將士又將這一簡捷、美味的吃法帶回故里,到了宋朝時開始廣泛傳播於民間。歲月更迭中,智慧的先人把這一美食不斷進行的改良,創造出了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食——燜面。近年來燜面在市區及鄉鎮市場發展迅速,深受廣大吃貨的青睞。

燜面做起來很簡單,食材也不復雜,就那麼幾種:麵條、豆角、鹽、五花肉,素的可以放雞蛋。

舌尖上的汝州一一聊聊咱汝州燜面

各家的做法不同,但大部分人習慣先把菜炒出來,然後再燜麵條。

製作時把麵條放入鍋內開燜,儘量讓麵條蓬鬆。豆角洗淨切段;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片切絲都行。把蔥薑蒜炒出香味,然後把五花肉下鍋,炒至肉色變白微微出油,然後把豆角下鍋翻炒均勻,放入一勺鹽,醬油調色。菜炒好後,把面平攤在蔬菜上,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熟即可。有經驗的人,製作燜面時事先要在面上灑一些食用油,這樣拌勻後的面在後期燜制時才不會粘鍋。同時,燜面時加入湯汁的水量很關鍵,水量過多會使燜面的口感過於黏軟,而加入的水量過少則有可能糊鍋。在最後燜制的過程中,要將麵條和才挑拌均勻,保證每一根麵條浸潤湯汁,這樣做出的燜面色澤紅潤油亮,口感柔韌醇香,又地道又好吃。但燜面口感偏幹,最好就一碗蛋花湯。

燜面做好出鍋,每一根麵條都像那位同學所說,吸滿了濃濃的湯汁,確實就像油浸過一樣,不僅看著過癮,而且聞著噴香。

舌尖上的汝州一一聊聊咱汝州燜面

就全國而言,河南省做燜面做的最為地道。那實實在在的一盤燜面,麵條金黃,肉香撲鼻,豆角翠綠,豆芽嫩黃,少許蒜苗,只是聞上一下,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吃時無論土豪還是淑女,如果不忌口,儘可能配上一頭大蒜,吃一口香噴噴的燜面,配一口辛辣的大蒜,鼻尖上直冒細汗。那滋味,嘖嘖,誰吃誰知道。就一個字可以形容:爽。

如今,不管我們是否願意,快節奏的生活總是在推動著我們不斷向前。我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裡,哪裡就會燃起灶火。但燜面那種醇厚的滋味,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親人、以及一些無法忘懷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不可替代……

(作者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汝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看完後你有什麼想說的?趕快轉發分享、留言評論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