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孟子 公孫丑 中庸 儒家 浙江省 射箭 義烏 紹興李珍 2019-06-28

《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第四十一章: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1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2。君子引而不發3,躍如4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譯:公孫丑說:“居仁行義之道太高了,太美了,好比登天,似乎不可攀登。何不讓它變得可以攀登從而使人每日勤勉努力呢?”

孟子說:“高明的工匠是不會為笨拙的工匠放棄繩墨,后羿不會為笨拙的射手改變彎弓的限度。君子滿弓而不射箭,躍躍欲飛在那樣引導。站在中道,有才能的人會跟從。”

注:1.孳孳:(zī)同“孜孜”, 勤勉貌。

2.彀(gòu音構)率:弓張開的程度。

3.引而不發: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於啟發引導。引:拉弓;發:射箭。

4.躍如:躍躍欲飛貌。

議:儒學所教,是教之學的方法與理念,是不會告知學成之妙,是讓人慢慢體悟中前行,以免貪著而精神有異,此乃賢哲善心所至。

但佛學所教是不同的,總是先端出成果,然後才開始引入正題,這是兩種學說的不同處。如果真有志於學者,精神有異常時,可學習賢哲《中庸》之道,這就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方法。

《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紹興安昌古鎮》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四十二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1;天下無道,以身殉道2。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譯:孟子說:“天下有正道,可以終身行道;天下無正道,終身捍衛道。沒聽說過正道是用來迎合人的。”

注:1.以道殉身:用道成全、修養自身。2.以身殉道:殺身成仁也。

議:根據人來定道,道也不成其為道也。指鹿為馬、以已為是之時代與人,也必將被社會前行的腳步所拋棄。

我們的典法、制度,不慮及全體民眾的公正、公允,也是屬於以人定之道,所以大道就隱而不見。

《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浙江烏鎮》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四十三章:

公都子曰:“滕更1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譯: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求學時,象屬於以禮相待之人。問而您不答,為什麼?”

孟子說:“倚仗位尊而問,倚仗賢能而問,倚仗年長而問,倚仗功勳而問,倚仗故交而問,這些我都不回答。滕更佔了兩條。”

注:1.滕更:滕國國君之弟,曾在孟子處求學。

議:本章孟子講述教育之方法。歸納挾持者五項:貴、賢、長、勳勞、故交者,均不作答,為什麼?

有疑問請教者,就需行弟子之禮,行弟子之禮,表示有恭敬之誠心,唯時時與恭敬之誠心不離者,方能緩緩地登上智慧之雅堂。若挾持其中之一者,猶如盛物之杯,均不能再更進一竿。如此教與不教,沒有多大之區別。

這樣就會明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義,讓自己始終處於學習狀態之良好習慣。

那便是虛空以待,現代人把它叫成“虛心”,說“虛心”者,是不知道養心之說。知道“虛空”者,就知道修身養心了,並且與所有的經典合而為一,知“道”焉。

《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浙江西塘古鎮》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四十四章: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1,其退速。”

譯:孟子說:“在不該停止處停止了,沒有地方不可停止。應該厚待處薄待,何處都是薄待。急於求進,後退也快。”

注:1.進銳者:太過用心,其氣易衰,故退速。

議:本章講三個道理:第一個,“不可已而已者”,說到底是不知道該停或不該停這個度不明白,即是人生無方向性。

第二個“所厚者薄”指禮的意義不明白,即人情不瞭解。

第三,欲速則不達者,不論是何種欲速,不是功利就是一時之興趣。

《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浙江南潯古鎮》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四十五章: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譯: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護而弗施予仁德;對於人民,施以仁德而不親近。親近親人仁德於民,仁德於民就會愛惜萬物。”

議:本章之順序應該是君子敬愛親人,慢慢懂得仁德待民,進而愛護萬物,這是講仁愛層層擴大之順序啊。

《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浙江義烏佛堂古鎮》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四十六章: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

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1,而緦2、小功3之察;放飯流歠4,而問無齒決5,是之謂不知務。”

譯:孟子說:“智者無所不知,當下事務為先;仁者無所不愛,先愛親人與賢人。堯、舜之智慧不能遍知萬物,先行當下事務;

堯、舜之仁德不能遍施人民,先愛親人與賢人。不能服三年喪禮,明察緦麻三月、小功五月的喪禮;大吃猛喝,而不知是否損傷牙齒,這叫不識時務。”

注:1.三年之喪:古代喪服中最重之喪。

2.緦:(sī音司)即緦服,喪服中最輕的喪期,為三個月。

3.小功:喪服中次輕的喪期,為五個月。

4.放飯流歠(chuò音綽):大口吃飯,大口喝湯。指因不知悲傷,所以說沒有禮貌。歠:飲,喝。

5.齒決:用牙齒咬斷。《禮記·曲禮上》:“濡(rú音如)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孟子•盡心(上)》學習之七十七

《荷香》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議:本篇最後一章孟子也很有趣,輕輕問一下:喪事人家去吃“豆腐飯”,牙齒損傷了沒有?這種黑色幽默,經書中也不多見。這類人是由於不哀傷,才不知禮。

上位者若不親近親人、賢人,就算有仁民愛物之心,無奈小人在位,上政無法下達,小人用聰明矇蔽上位,惡政對待下民,上下政事不通,孟子把它叫不知事務。

本篇小結:知內心俱足之天道,就明徹良知。故而可以立己命,方可立生民之命。

君子不立於危牆下,也不會被吉凶搖動心智,這樣可得正命。

這一切需追求而得,追求是向內求也,因為萬物之理我身皆俱備。只要誠心自求,恕道待人,路便近了。

富貴不是快樂之根本,集權力於一身不是本性之體現。賢哲所講的快樂只是讓人迴歸人之本性。

對於兆民而言,尊養葬安乃行堯、舜之道,尊者,尊重人性也。安康富足是仁道,這個富足不僅僅是指生活的,更是明白本性之富足,這是賢哲努力之方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