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檔案之養氣專家孟子'

"

孟軻活躍在戰國時代,儒者在當時已無孔子時的霸氣,《孟子》中說“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按孟子同時代的莊子所言,當時的儒者少的要死!莊子去魯國見到是個男人就頭戴圓帽腳穿方鞋,用五色絲線佩戴玉佩,一副儒者裝扮。魯哀公也覺得俺門魯國孔子故里,儒者多非常厲害。莊子勸魯哀公下令,不明天問不得戴圓帽子,不通地理不得穿方鞋,不能決斷事情不能戴玉佩,不然你就死吧!

魯哀公為了展示自家儒者多就下令,結果第二天全國只有一個人敢穿著儒服。孟軻他老人家所在的時代就是這樣,儒者多,但影響力不大,很多都是衣服儒。

孟子本人又認為儒家才是對的!當時流行的楊、墨兩家都是在害人。言“:“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

孟軻活躍在戰國時代,儒者在當時已無孔子時的霸氣,《孟子》中說“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按孟子同時代的莊子所言,當時的儒者少的要死!莊子去魯國見到是個男人就頭戴圓帽腳穿方鞋,用五色絲線佩戴玉佩,一副儒者裝扮。魯哀公也覺得俺門魯國孔子故里,儒者多非常厲害。莊子勸魯哀公下令,不明天問不得戴圓帽子,不通地理不得穿方鞋,不能決斷事情不能戴玉佩,不然你就死吧!

魯哀公為了展示自家儒者多就下令,結果第二天全國只有一個人敢穿著儒服。孟軻他老人家所在的時代就是這樣,儒者多,但影響力不大,很多都是衣服儒。

孟子本人又認為儒家才是對的!當時流行的楊、墨兩家都是在害人。言“:“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諸子百家檔案之養氣專家孟子



加上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國和國之間的戰爭異常殘酷,七大諸侯國都在競賽,求吞併他國統一華夏,求不被他國吞併,所以此時的國君都非常現實,大環境比孔子他老人家的時候差到哪裡去了!

《孟子》開篇是他去問樑(魏 )惠王,人家第一句話就是“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有哪些利於我國的事情要說了?

孟子一聽就不開心了,懟“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不要說利益啊!大王你應該想仁義才對。

魏惠王這種統治者在戰國時期佔絕大多數。

所以《孟子》一書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懟!去人家國家和君主聊天不對勁,懟!甚至懟的齊宣王左顧而言他。看其他思想學派不爽,還是懟!對此孟子自辯“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真不是我喜歡辯論, 甚至是迫不得已啊!

在《孟子》中他的辯論都是贏,但其邏輯性常有不堪入目之處,但在氣勢上的確非比尋常,壓人一頭,對此後世儒者和道士都認為是有孟子善於“養氣”之功,也就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認為此氣必須用正義之心培養,不然就會萎靡。


"

孟軻活躍在戰國時代,儒者在當時已無孔子時的霸氣,《孟子》中說“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按孟子同時代的莊子所言,當時的儒者少的要死!莊子去魯國見到是個男人就頭戴圓帽腳穿方鞋,用五色絲線佩戴玉佩,一副儒者裝扮。魯哀公也覺得俺門魯國孔子故里,儒者多非常厲害。莊子勸魯哀公下令,不明天問不得戴圓帽子,不通地理不得穿方鞋,不能決斷事情不能戴玉佩,不然你就死吧!

魯哀公為了展示自家儒者多就下令,結果第二天全國只有一個人敢穿著儒服。孟軻他老人家所在的時代就是這樣,儒者多,但影響力不大,很多都是衣服儒。

孟子本人又認為儒家才是對的!當時流行的楊、墨兩家都是在害人。言“:“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諸子百家檔案之養氣專家孟子



加上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國和國之間的戰爭異常殘酷,七大諸侯國都在競賽,求吞併他國統一華夏,求不被他國吞併,所以此時的國君都非常現實,大環境比孔子他老人家的時候差到哪裡去了!

《孟子》開篇是他去問樑(魏 )惠王,人家第一句話就是“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有哪些利於我國的事情要說了?

孟子一聽就不開心了,懟“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不要說利益啊!大王你應該想仁義才對。

魏惠王這種統治者在戰國時期佔絕大多數。

所以《孟子》一書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懟!去人家國家和君主聊天不對勁,懟!甚至懟的齊宣王左顧而言他。看其他思想學派不爽,還是懟!對此孟子自辯“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真不是我喜歡辯論, 甚至是迫不得已啊!

在《孟子》中他的辯論都是贏,但其邏輯性常有不堪入目之處,但在氣勢上的確非比尋常,壓人一頭,對此後世儒者和道士都認為是有孟子善於“養氣”之功,也就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認為此氣必須用正義之心培養,不然就會萎靡。


諸子百家檔案之養氣專家孟子



姓:姬。孟子祖先為魯國三桓,也就是說孟子的祖宗曾經被孔子打壓,當大司寇的孔子想拆三桓封地的城池,但遭遇孟子祖先反對,魯定公為此討伐孟氏,但失敗了!而且孟子這一脈的祖先慶父在《春秋》中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惡名。

氏:孟

字:不詳,但在魏晉之後出現了車、子居、子輿。

家庭:母親孟母,一定有兒子,因為孟子曾大談“易子而教”,認為當爹的不應該親自管教兒子,要和別人換著教育。

體貌:可能長相很普通。孟子去齊國後,齊宣王好奇孟子長相,就派大夫儲子去看孟子。見到之後說“大王派人來看夫子,你有什麼和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嗎?”孟子回答“沒有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堯舜也是和普通人長得一樣。”

信仰:儒家,道德主義

學歷:孔子之孫子徒子徒孫之徒

社會關係:有徒弟眾多,最興盛時有後面跟著數十輛車,跟著的人徒弟有數百人。

工作經驗:主業教育和遊說

喜歡的顏色:硃色,畢竟儒家門徒

喜歡的音樂:雅俗都喜歡。齊宣王曾擔心自己喜歡俗樂被孟子批判,但孟子卻說大王喜歡音樂是好事,至於俗樂還是先王的雅樂差別不大啊!而後還發展處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一成語。

星座:不詳

崇拜的人:大禹、周公、孔子

夢想的事:王者之世。特徵為民無飢,且能受到孝悌之義的教育,頭髮花白的人不會揹著重物在道路上工作,七十歲的人也可以吃肉,民眾遠離飢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