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

孟加拉國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的北面,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接壤,東、西、北三面被印度包裹。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100多人,是世界人口大國中人口密度最高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

"

孟加拉國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的北面,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接壤,東、西、北三面被印度包裹。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100多人,是世界人口大國中人口密度最高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那麼,孟加拉國是怎樣被印度基本包圍的呢?簡單點說就是自己作的。讓我們從印巴分治說起。

臨危受命的蒙巴頓

1946年,從東南亞戰場凱旋歸來的蒙巴頓將軍,回國後受到了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熱情召見。蒙巴頓當然心情十分愉悅快。但讓他疑惑不解的是,首相艾德禮一見面就一個勁地對他介紹英國殖民地印度的情況。當時的英國已經今非昔比,印度獨立的風潮波濤洶湧。首相的意思是讓他出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收拾殘局。

但對政治不趕興趣的蒙巴頓明白首相的用意,就提出諸如在印度決定任何事都無需請示英國政府等一系列無理要求,想以此逃避首相對他的派遣。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首相全部應允下來。這樣蒙巴頓再無推遲理由,於1947年離開英國,遠赴重洋,前往印度。

分治的來龍去脈

此時的英屬印度正處在動亂和衝突之中,而且正朝著分崩離析方向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巴頓宣誓就職印度總督。

"

孟加拉國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的北面,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接壤,東、西、北三面被印度包裹。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100多人,是世界人口大國中人口密度最高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那麼,孟加拉國是怎樣被印度基本包圍的呢?簡單點說就是自己作的。讓我們從印巴分治說起。

臨危受命的蒙巴頓

1946年,從東南亞戰場凱旋歸來的蒙巴頓將軍,回國後受到了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熱情召見。蒙巴頓當然心情十分愉悅快。但讓他疑惑不解的是,首相艾德禮一見面就一個勁地對他介紹英國殖民地印度的情況。當時的英國已經今非昔比,印度獨立的風潮波濤洶湧。首相的意思是讓他出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收拾殘局。

但對政治不趕興趣的蒙巴頓明白首相的用意,就提出諸如在印度決定任何事都無需請示英國政府等一系列無理要求,想以此逃避首相對他的派遣。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首相全部應允下來。這樣蒙巴頓再無推遲理由,於1947年離開英國,遠赴重洋,前往印度。

分治的來龍去脈

此時的英屬印度正處在動亂和衝突之中,而且正朝著分崩離析方向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巴頓宣誓就職印度總督。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英國是在1600年通過建立印度公司,開始實施對印度的商業剝削和訛詐。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徹底擊敗印軍,印度從此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當然,伴隨其中的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運動也從未間斷過。

到了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即國大黨。聖雄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成為該黨指導思想。不久後,穆斯林領袖真納發現在國大黨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漸走低,就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領導1906年建立的“全印穆斯林聯盟”。 後來用各穆斯林省份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生活區域的統一稱呼。

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上,無論是國大黨還是“穆斯林聯盟”,大體是一致的。但是有時因英國對他們的不同政策也讓他們的態度不同,或是反抗或是支持,而這樣一來致使他們背後群體的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漸漸割裂,對立起來。

大家都瞭解,印度教是南亞本土宗教,而伊斯蘭教是外來宗教。兩者雖然融合了幾千年,但在這過程中衝突也從未間斷過,問題就是兩種宗教在教義上的對立。

"

孟加拉國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的北面,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接壤,東、西、北三面被印度包裹。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100多人,是世界人口大國中人口密度最高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那麼,孟加拉國是怎樣被印度基本包圍的呢?簡單點說就是自己作的。讓我們從印巴分治說起。

臨危受命的蒙巴頓

1946年,從東南亞戰場凱旋歸來的蒙巴頓將軍,回國後受到了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熱情召見。蒙巴頓當然心情十分愉悅快。但讓他疑惑不解的是,首相艾德禮一見面就一個勁地對他介紹英國殖民地印度的情況。當時的英國已經今非昔比,印度獨立的風潮波濤洶湧。首相的意思是讓他出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收拾殘局。

但對政治不趕興趣的蒙巴頓明白首相的用意,就提出諸如在印度決定任何事都無需請示英國政府等一系列無理要求,想以此逃避首相對他的派遣。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首相全部應允下來。這樣蒙巴頓再無推遲理由,於1947年離開英國,遠赴重洋,前往印度。

分治的來龍去脈

此時的英屬印度正處在動亂和衝突之中,而且正朝著分崩離析方向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巴頓宣誓就職印度總督。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英國是在1600年通過建立印度公司,開始實施對印度的商業剝削和訛詐。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徹底擊敗印軍,印度從此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當然,伴隨其中的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運動也從未間斷過。

到了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即國大黨。聖雄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成為該黨指導思想。不久後,穆斯林領袖真納發現在國大黨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漸走低,就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領導1906年建立的“全印穆斯林聯盟”。 後來用各穆斯林省份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生活區域的統一稱呼。

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上,無論是國大黨還是“穆斯林聯盟”,大體是一致的。但是有時因英國對他們的不同政策也讓他們的態度不同,或是反抗或是支持,而這樣一來致使他們背後群體的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漸漸割裂,對立起來。

大家都瞭解,印度教是南亞本土宗教,而伊斯蘭教是外來宗教。兩者雖然融合了幾千年,但在這過程中衝突也從未間斷過,問題就是兩種宗教在教義上的對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1936年兩教發生了流血衝突,讓蒙巴頓萌生了印巴分治的想法。其實引起衝突的原因很簡單。一個叫傑馬勒普爾的印度教徒舉行結婚典禮,參加婚禮的人群吹吹打打地路過一家清真寺時與裡面教徒發生流血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原因就是印度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常常是載歌載舞,講求的是熱鬧,而穆斯林在禮拜時講求的是清靜。種種習俗上分歧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讓兩教矛盾衝突不斷。

其實,衝突原來就有,只是在英國殖民勢力退出南亞造成權力真空,使這種早有的不平衡和衝突更加加劇而已。英國首相艾德禮曾試圖保持印度統一,蒙巴頓也不願意看到印度走向分裂。但這時的英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權威,面對左右印度局勢的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蒙巴頓只有協調的份了。

蒙巴頓先是提出了自認為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套方案:印度聯邦,即建立一個只負責郵政和國防外交的鬆散聯邦,穆斯林和印度教在此下仍然實行分治。

"

孟加拉國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的北面,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接壤,東、西、北三面被印度包裹。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100多人,是世界人口大國中人口密度最高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那麼,孟加拉國是怎樣被印度基本包圍的呢?簡單點說就是自己作的。讓我們從印巴分治說起。

臨危受命的蒙巴頓

1946年,從東南亞戰場凱旋歸來的蒙巴頓將軍,回國後受到了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熱情召見。蒙巴頓當然心情十分愉悅快。但讓他疑惑不解的是,首相艾德禮一見面就一個勁地對他介紹英國殖民地印度的情況。當時的英國已經今非昔比,印度獨立的風潮波濤洶湧。首相的意思是讓他出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收拾殘局。

但對政治不趕興趣的蒙巴頓明白首相的用意,就提出諸如在印度決定任何事都無需請示英國政府等一系列無理要求,想以此逃避首相對他的派遣。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首相全部應允下來。這樣蒙巴頓再無推遲理由,於1947年離開英國,遠赴重洋,前往印度。

分治的來龍去脈

此時的英屬印度正處在動亂和衝突之中,而且正朝著分崩離析方向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巴頓宣誓就職印度總督。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英國是在1600年通過建立印度公司,開始實施對印度的商業剝削和訛詐。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徹底擊敗印軍,印度從此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當然,伴隨其中的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運動也從未間斷過。

到了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即國大黨。聖雄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成為該黨指導思想。不久後,穆斯林領袖真納發現在國大黨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漸走低,就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領導1906年建立的“全印穆斯林聯盟”。 後來用各穆斯林省份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生活區域的統一稱呼。

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上,無論是國大黨還是“穆斯林聯盟”,大體是一致的。但是有時因英國對他們的不同政策也讓他們的態度不同,或是反抗或是支持,而這樣一來致使他們背後群體的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漸漸割裂,對立起來。

大家都瞭解,印度教是南亞本土宗教,而伊斯蘭教是外來宗教。兩者雖然融合了幾千年,但在這過程中衝突也從未間斷過,問題就是兩種宗教在教義上的對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1936年兩教發生了流血衝突,讓蒙巴頓萌生了印巴分治的想法。其實引起衝突的原因很簡單。一個叫傑馬勒普爾的印度教徒舉行結婚典禮,參加婚禮的人群吹吹打打地路過一家清真寺時與裡面教徒發生流血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原因就是印度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常常是載歌載舞,講求的是熱鬧,而穆斯林在禮拜時講求的是清靜。種種習俗上分歧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讓兩教矛盾衝突不斷。

其實,衝突原來就有,只是在英國殖民勢力退出南亞造成權力真空,使這種早有的不平衡和衝突更加加劇而已。英國首相艾德禮曾試圖保持印度統一,蒙巴頓也不願意看到印度走向分裂。但這時的英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權威,面對左右印度局勢的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蒙巴頓只有協調的份了。

蒙巴頓先是提出了自認為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套方案:印度聯邦,即建立一個只負責郵政和國防外交的鬆散聯邦,穆斯林和印度教在此下仍然實行分治。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在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欣然同意。但方案中將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劃歸穆斯林實在難以接受,儘管這兩個省份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但一個是印度糧倉,一個是黃麻產地,所以就提出應將兩省各分一半,才能同意。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卻不以為然,穆斯林的獨立是他畢生的追求。所以他無法接受這個聯邦方案。

至此,聯邦方案陷入僵局,蒙巴頓意識到雙方矛盾無法調和,於是他寫信給英國政府,闡述讓印度分裂成兩個國家的理由。

於是在1947年6月3日,蒙巴頓通過全印廣播電臺發表講話,宣讀了旨在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之後蒙巴頓手底下一個對印度不甚了了的律師在地圖上勾畫一番,就這樣印巴兩個國家就在他的筆下誕生了。最終,旁遮普省“糧倉”的一半和西孟加拉加爾各答劃歸國大黨,儘管失去了兩省的一半,但真納終於擁有了獨立的巴基斯坦,儘管不在一起分成西巴和東巴兩部分。

被包圍的孟加拉國

獨立後印度的國防部評估自己的安全環境,認為周邊鄰國中,唯有巴基斯坦對自己威脅最大。這說明了印巴分治後兩國的緊張形勢,也反應出印度對自己身處巴基斯坦包圍中的憂慮。所以,印巴分治後,印度雖然獨攬整個半島,但巴基斯坦分置其東西兩側,為此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首要敵患,也是印度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

而要解除這個障礙,最好的辦法就是肢解巴基斯坦。而東巴和西巴之間嫌隙給了印度可乘之機。西巴一直是整個巴基斯坦的領導力量,它的強勢和獨大讓東巴十分不滿,而且長期以來對東巴的死活漠不關心。

"

孟加拉國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的北面,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接壤,東、西、北三面被印度包裹。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100多人,是世界人口大國中人口密度最高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那麼,孟加拉國是怎樣被印度基本包圍的呢?簡單點說就是自己作的。讓我們從印巴分治說起。

臨危受命的蒙巴頓

1946年,從東南亞戰場凱旋歸來的蒙巴頓將軍,回國後受到了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熱情召見。蒙巴頓當然心情十分愉悅快。但讓他疑惑不解的是,首相艾德禮一見面就一個勁地對他介紹英國殖民地印度的情況。當時的英國已經今非昔比,印度獨立的風潮波濤洶湧。首相的意思是讓他出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收拾殘局。

但對政治不趕興趣的蒙巴頓明白首相的用意,就提出諸如在印度決定任何事都無需請示英國政府等一系列無理要求,想以此逃避首相對他的派遣。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首相全部應允下來。這樣蒙巴頓再無推遲理由,於1947年離開英國,遠赴重洋,前往印度。

分治的來龍去脈

此時的英屬印度正處在動亂和衝突之中,而且正朝著分崩離析方向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巴頓宣誓就職印度總督。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英國是在1600年通過建立印度公司,開始實施對印度的商業剝削和訛詐。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徹底擊敗印軍,印度從此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當然,伴隨其中的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運動也從未間斷過。

到了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即國大黨。聖雄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成為該黨指導思想。不久後,穆斯林領袖真納發現在國大黨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漸走低,就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領導1906年建立的“全印穆斯林聯盟”。 後來用各穆斯林省份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生活區域的統一稱呼。

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上,無論是國大黨還是“穆斯林聯盟”,大體是一致的。但是有時因英國對他們的不同政策也讓他們的態度不同,或是反抗或是支持,而這樣一來致使他們背後群體的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漸漸割裂,對立起來。

大家都瞭解,印度教是南亞本土宗教,而伊斯蘭教是外來宗教。兩者雖然融合了幾千年,但在這過程中衝突也從未間斷過,問題就是兩種宗教在教義上的對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1936年兩教發生了流血衝突,讓蒙巴頓萌生了印巴分治的想法。其實引起衝突的原因很簡單。一個叫傑馬勒普爾的印度教徒舉行結婚典禮,參加婚禮的人群吹吹打打地路過一家清真寺時與裡面教徒發生流血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原因就是印度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常常是載歌載舞,講求的是熱鬧,而穆斯林在禮拜時講求的是清靜。種種習俗上分歧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讓兩教矛盾衝突不斷。

其實,衝突原來就有,只是在英國殖民勢力退出南亞造成權力真空,使這種早有的不平衡和衝突更加加劇而已。英國首相艾德禮曾試圖保持印度統一,蒙巴頓也不願意看到印度走向分裂。但這時的英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權威,面對左右印度局勢的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蒙巴頓只有協調的份了。

蒙巴頓先是提出了自認為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套方案:印度聯邦,即建立一個只負責郵政和國防外交的鬆散聯邦,穆斯林和印度教在此下仍然實行分治。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在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欣然同意。但方案中將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劃歸穆斯林實在難以接受,儘管這兩個省份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但一個是印度糧倉,一個是黃麻產地,所以就提出應將兩省各分一半,才能同意。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卻不以為然,穆斯林的獨立是他畢生的追求。所以他無法接受這個聯邦方案。

至此,聯邦方案陷入僵局,蒙巴頓意識到雙方矛盾無法調和,於是他寫信給英國政府,闡述讓印度分裂成兩個國家的理由。

於是在1947年6月3日,蒙巴頓通過全印廣播電臺發表講話,宣讀了旨在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之後蒙巴頓手底下一個對印度不甚了了的律師在地圖上勾畫一番,就這樣印巴兩個國家就在他的筆下誕生了。最終,旁遮普省“糧倉”的一半和西孟加拉加爾各答劃歸國大黨,儘管失去了兩省的一半,但真納終於擁有了獨立的巴基斯坦,儘管不在一起分成西巴和東巴兩部分。

被包圍的孟加拉國

獨立後印度的國防部評估自己的安全環境,認為周邊鄰國中,唯有巴基斯坦對自己威脅最大。這說明了印巴分治後兩國的緊張形勢,也反應出印度對自己身處巴基斯坦包圍中的憂慮。所以,印巴分治後,印度雖然獨攬整個半島,但巴基斯坦分置其東西兩側,為此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首要敵患,也是印度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

而要解除這個障礙,最好的辦法就是肢解巴基斯坦。而東巴和西巴之間嫌隙給了印度可乘之機。西巴一直是整個巴基斯坦的領導力量,它的強勢和獨大讓東巴十分不滿,而且長期以來對東巴的死活漠不關心。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這樣到了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站了出來,並提出六點自治綱領。之後的在1971年,他搞起了大規模的“不合作運動”,竟然直接打出“孟加拉國”的旗號。巴基斯坦對此非常不滿,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逮捕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孟加拉國軍隊潰散後,逃亡印度。蓄謀已久的印度公然宣佈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孟加拉國。

1971年11月,印度挑起第三次印巴戰爭,迅速向東巴基斯坦的政治經濟中心達卡實施西、北、東三面圍攻,從南面實施海上封鎖。從而使達卡巴軍成為孤軍,最終在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

1972年1月19日,拉赫曼獲釋出任孟加拉第一任總統。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到此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

從此,孟加拉失去了之前聯合西巴,夾擊印度的優勢地位,置身於從印度加爾各答到東北六邦的三面包圍中,孟加拉灣這一海上通道也被印度封鎖。為支持孟加拉獨立,阻斷西巴進攻,1971年,印度曾封鎖西巴通往東巴的海陸要道,將整個孟加拉包圍。這讓孟加拉人至今心有餘悸。

"

孟加拉國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的北面,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接壤,東、西、北三面被印度包裹。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100多人,是世界人口大國中人口密度最高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那麼,孟加拉國是怎樣被印度基本包圍的呢?簡單點說就是自己作的。讓我們從印巴分治說起。

臨危受命的蒙巴頓

1946年,從東南亞戰場凱旋歸來的蒙巴頓將軍,回國後受到了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熱情召見。蒙巴頓當然心情十分愉悅快。但讓他疑惑不解的是,首相艾德禮一見面就一個勁地對他介紹英國殖民地印度的情況。當時的英國已經今非昔比,印度獨立的風潮波濤洶湧。首相的意思是讓他出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收拾殘局。

但對政治不趕興趣的蒙巴頓明白首相的用意,就提出諸如在印度決定任何事都無需請示英國政府等一系列無理要求,想以此逃避首相對他的派遣。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首相全部應允下來。這樣蒙巴頓再無推遲理由,於1947年離開英國,遠赴重洋,前往印度。

分治的來龍去脈

此時的英屬印度正處在動亂和衝突之中,而且正朝著分崩離析方向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巴頓宣誓就職印度總督。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英國是在1600年通過建立印度公司,開始實施對印度的商業剝削和訛詐。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徹底擊敗印軍,印度從此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當然,伴隨其中的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運動也從未間斷過。

到了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即國大黨。聖雄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成為該黨指導思想。不久後,穆斯林領袖真納發現在國大黨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漸走低,就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領導1906年建立的“全印穆斯林聯盟”。 後來用各穆斯林省份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生活區域的統一稱呼。

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上,無論是國大黨還是“穆斯林聯盟”,大體是一致的。但是有時因英國對他們的不同政策也讓他們的態度不同,或是反抗或是支持,而這樣一來致使他們背後群體的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漸漸割裂,對立起來。

大家都瞭解,印度教是南亞本土宗教,而伊斯蘭教是外來宗教。兩者雖然融合了幾千年,但在這過程中衝突也從未間斷過,問題就是兩種宗教在教義上的對立。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1936年兩教發生了流血衝突,讓蒙巴頓萌生了印巴分治的想法。其實引起衝突的原因很簡單。一個叫傑馬勒普爾的印度教徒舉行結婚典禮,參加婚禮的人群吹吹打打地路過一家清真寺時與裡面教徒發生流血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原因就是印度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常常是載歌載舞,講求的是熱鬧,而穆斯林在禮拜時講求的是清靜。種種習俗上分歧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讓兩教矛盾衝突不斷。

其實,衝突原來就有,只是在英國殖民勢力退出南亞造成權力真空,使這種早有的不平衡和衝突更加加劇而已。英國首相艾德禮曾試圖保持印度統一,蒙巴頓也不願意看到印度走向分裂。但這時的英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權威,面對左右印度局勢的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蒙巴頓只有協調的份了。

蒙巴頓先是提出了自認為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套方案:印度聯邦,即建立一個只負責郵政和國防外交的鬆散聯邦,穆斯林和印度教在此下仍然實行分治。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在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欣然同意。但方案中將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劃歸穆斯林實在難以接受,儘管這兩個省份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但一個是印度糧倉,一個是黃麻產地,所以就提出應將兩省各分一半,才能同意。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卻不以為然,穆斯林的獨立是他畢生的追求。所以他無法接受這個聯邦方案。

至此,聯邦方案陷入僵局,蒙巴頓意識到雙方矛盾無法調和,於是他寫信給英國政府,闡述讓印度分裂成兩個國家的理由。

於是在1947年6月3日,蒙巴頓通過全印廣播電臺發表講話,宣讀了旨在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之後蒙巴頓手底下一個對印度不甚了了的律師在地圖上勾畫一番,就這樣印巴兩個國家就在他的筆下誕生了。最終,旁遮普省“糧倉”的一半和西孟加拉加爾各答劃歸國大黨,儘管失去了兩省的一半,但真納終於擁有了獨立的巴基斯坦,儘管不在一起分成西巴和東巴兩部分。

被包圍的孟加拉國

獨立後印度的國防部評估自己的安全環境,認為周邊鄰國中,唯有巴基斯坦對自己威脅最大。這說明了印巴分治後兩國的緊張形勢,也反應出印度對自己身處巴基斯坦包圍中的憂慮。所以,印巴分治後,印度雖然獨攬整個半島,但巴基斯坦分置其東西兩側,為此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首要敵患,也是印度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

而要解除這個障礙,最好的辦法就是肢解巴基斯坦。而東巴和西巴之間嫌隙給了印度可乘之機。西巴一直是整個巴基斯坦的領導力量,它的強勢和獨大讓東巴十分不滿,而且長期以來對東巴的死活漠不關心。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這樣到了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站了出來,並提出六點自治綱領。之後的在1971年,他搞起了大規模的“不合作運動”,竟然直接打出“孟加拉國”的旗號。巴基斯坦對此非常不滿,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逮捕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孟加拉國軍隊潰散後,逃亡印度。蓄謀已久的印度公然宣佈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孟加拉國。

1971年11月,印度挑起第三次印巴戰爭,迅速向東巴基斯坦的政治經濟中心達卡實施西、北、東三面圍攻,從南面實施海上封鎖。從而使達卡巴軍成為孤軍,最終在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

1972年1月19日,拉赫曼獲釋出任孟加拉第一任總統。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到此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

從此,孟加拉失去了之前聯合西巴,夾擊印度的優勢地位,置身於從印度加爾各答到東北六邦的三面包圍中,孟加拉灣這一海上通道也被印度封鎖。為支持孟加拉獨立,阻斷西巴進攻,1971年,印度曾封鎖西巴通往東巴的海陸要道,將整個孟加拉包圍。這讓孟加拉人至今心有餘悸。

一個謀求獨立卻把自己基本置於一個鄰國包圍中的國家——孟加拉國

而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爭鬥,隨著巴基斯坦的擁核,印度也不敢輕舉妄動,而最悲催的是孟加拉國,這些年的變化,除了自然災害和貧困外,似乎一無是處。過去曾與西巴攜手包圍印度,而如今卻被印度緊緊包裹,小小的孟加拉只有不到15萬平方公里,毫無戰略縱深可言,自身的安全令人堪憂。

結束語

現在看來,孟加拉國與緬甸的一小部分接壤,雖然有一些爭議,但是這一小塊的接壤對於孟加拉國也是至關重要。因為它是其能否走出印度包圍的關鍵所在。這也許是上蒼留給孟加拉跳出圈外的唯一一扇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