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姓是我國古老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中國姓氏群體,尊鍾烈為得姓始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鍾氏後裔有624萬多人,廣東居住了鍾姓總人口的26%,為鍾姓第一大省。梅州籍鍾姓約30萬人,其中五華佔據了一大部分。據考證,梅州鍾氏主要為友文公、友武公、友勇公的後裔,始於宋元之際紮根梅州,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

客家姓氏|梅州“鍾氏”人口約30萬,為名門望族之後,堂號圖騰瞭解下

數百年來,梅州的鐘氏一族文官武將、名賢之士層出不窮,遍及海內外。既有“中國熱帶醫學奠基人”鍾惠瀾、現代著名教育家鍾魯齋,也有“馬來西亞現代藝術教育之父”的鐘正山,共和國將軍鍾國幹,還有抗日戰士鍾揚、鍾伯銘等,可謂人才輩出。

淵源有自

鍾氏起源有四 宋元年間入梅

在梅州城江南梅江四路旁大壢村內,一座古香古色、氣勢恢弘的祠堂佇立在眼前,與塘前車來車往的梅江大道和周圍熱鬧繁華的商業住宅相比,這座祠堂顯得靜謐而古老。這就是已有300多年曆史的梅州鍾氏祠堂——“壽山公祠”。

尋其根,溯其源。據鍾氏族譜記載,關於鍾氏起源有四種傳說。一是源於子姓,因家族避難而改姓;二是以國名為姓;三是以職業為姓;四是由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避禍改姓。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攻滅之後。宋國國君偃之子(一說為偃公的三弟)公子烈,避難而逃亡河南許州(今河南許昌),傳至第四代氣公時,為了不讓外人得知他們的身份,根據烈公曾被封為“鍾邑大夫”,而改姓鍾,一直繁衍至今。

以國名為氏。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的三兒子遨,被宋襄公委派出使晉國,他生的兒子改姓伯名扈,其子伯宗任晉國大夫時因政論不同得罪了執政的郤氏而被殺害。伯宗的兒子州犁逃難到楚國而任楚國太宰,遷居至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國,他的子孫後代以地名為氏,姓鍾離。伯州犁九世孫鍾離昧在秦末楚漢爭霸時,是楚霸王項羽大將,在項羽烏江自刎失敗後,遭劉邦追殺,路途中自殺而亡。他的第二個兒子鍾離接因為逃難,於公元前201年,在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去離取單姓鍾。

以職業為氏。春秋時期,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個負責鍾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鍾師。擔任鍾師的人,其職位因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故世代相襲。因樂器中以“鍾”為十二律之首,故有部分鐘師以職業為姓。這一脈支有一後裔鍾子期,能欣賞俞伯牙所彈高山流水之音。為紀念鍾子期,這一脈支的後代以“知音堂”為堂號。

漢化改姓。在少數民族中鍾氏最多的是畲族,相傳畲族祖先盤瓠幫助中原皇帝平定叛亂後,辭官隱居於深山中,膝下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藍、雷,而女兒取名為龍郎公主。盤瓠為女兒招贅鍾姓女婿鍾志深,將漢姓鍾氏帶入畲族,鍾志深就成為了畲族鍾氏的始祖。

此外,羌族、滿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回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鍾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鍾氏,世代相傳至今。

客家姓氏|梅州“鍾氏”人口約30萬,為名門望族之後,堂號圖騰瞭解下

雖然鍾氏起源原因不同,但祖先主要出自於如今的安徽省境內,漢晉南北朝時向東播遷到江浙皖贛、中原地區,其中潁川鍾氏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

鍾氏來到梅州定居始於宋元之際。“在嘉應大學擴建時,發現了最早的鐘氏夫人之墓,據考究,鍾姓人最早來梅是在1200年前的唐朝年間,有鍾氏來梅州做縣令。”梅縣梅江區鍾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鍾柏興介紹,現定居梅縣梅江區的鐘姓人口都是宋末元初時遷入,主要為烈系四十六世友文公、友武公、友勇公的後裔,現《梅縣梅江區鍾氏族譜》將現有居住在150多個村的後裔整理分為13個世系。

梅州鍾氏人口逾30萬,梅州市鍾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鍾錦興介紹,五華、興寧、蕉嶺等都是鍾氏一族人口集中之地。“五華縣有10萬多人是姓鐘的,興寧縣和蕉嶺縣逾5萬,而梅縣梅江區亦有3.8萬餘人。” 鍾錦興說。

大傅家聲

文官武將眾多 為名門望族之後

走入壽山公祠,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祠之建築,為明末清初古代客家宗祠殿堂式建築。公祠原有三進四橫,上、中、下三堂均為“怡樑”式樑架結構,保存著古代中原典型府第式格局構建,前後簷拱角。

大門外為灰築禾坪,坪上六對楣杆硤莊嚴矗立,坪外半月形池塘,背圍以丈高灰牆,圍成一個半圓形場院,總佔地約4500平方米。

堂立石柱二十八根,有方有圓,長短不一,柱礎為鼓形,花紋形態各異,畫棟飛簷,形極壯麗。上堂設有祖龕,供有列祖列宗牌位,為祭祀主要活動場所。

以前,每年秋分祭祀,禮儀極其隆重、肅穆,子孫不論外出或在家謀事,必歸聚一堂以展孝思。中堂以穿花金漆屏風分隔,上空本有雕龍金漆板五塊,橫跨金字槓,上供五座誥封聖旨亭。

溯鍾氏始祖遷益公第八子雪峰公,元朝至正年間,由閩入粵,出仕元朝程鄉縣(今梅縣)儒學訓導,後來遂家於城西南隅五馬坊起居造籍,其後子孫數遷,五世祖遷至水南堡大壢口前心約定居。

客家姓氏|梅州“鍾氏”人口約30萬,為名門望族之後,堂號圖騰瞭解下

壽山公(諱文義)為雪峰公九世孫,生於明嘉靖己丑年,入清後,子孫繁盛,科甲年連登,簪纓繼起,蔚為梅州水南望族。於是,鍾氏子孫建了“壽山公祠”,以紀念祖先崇祀典,序昭穆,訓詩書,聯宗誼。

梅州鍾氏源於河南潁川,故堂號為“潁川堂”。堂門聯為“潁川世澤,大傅家聲”,“堂聯裡的‘大傅’指鍾繇,是三國時魏潁川人,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是鍾氏家族引以為傲的名人。”梅縣梅江區鍾氏文化研究會理事會祕書長鍾躍宏介紹,其聯意為鍾姓望族出自潁川郡(今河南長葛市),大傅是先祖顯赫的功名,後裔不能忘記根之所在,宜以先祖為楷模,奮發進取。

2003年因徵地拆遷,壽山公祠面臨商業性拆遷,鍾氏家族通過各方的力量才保護了下來。“這是我們鍾氏的祠堂,有三百多年的文化歷史意義,我們必須要保護下來。”壽山公祠理事會會長鍾榮建說。

在上、中堂,可以看到琳琅滿目、金碧輝煌30多塊牌匾,上書“(歲)進士”“明經進士”“解元”“亞魁”等,匾中書法蒼勁秀整,不乏名家手筆。據瞭解,堂內原掛有各類牌匾60多塊,都是明清以來子孫登科第,或選任外州府官吏有業績者,或有嘉言懿行者,或女之貞烈者,報由上憲州府賜之旌表,但因歷史原因,五塊龍板及五座聖旨亭及六十多塊牌匾無一保存。

鍾姓望族,一貫有興學、獎學、助學和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特別在上世紀初至60年代,梅州鍾氏一直在祠內辦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子。

客家姓氏|梅州“鍾氏”人口約30萬,為名門望族之後,堂號圖騰瞭解下

清代,人文蔚起,科甲連登,中舉者七人,其中解元一人,貢生、監生、秀才者人眾,另有貢生、監生考授州同知者五人,考授知縣、縣丞、訓導及其他文武官職者多人。

近現代也湧現了不少傑出人才,上世紀日軍侵華期間,裔孫鍾揚於上海“八一三”事件時奉命守土抗日,不幸殉國,後入祀忠烈祠;二十一世裔孫鍾伯銘(原名鍾維榮)由泰國直奔延安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後任國家勘察院院長等職;在國民軍任中將的裔孫鍾林宗等將校多人,仕雖不同,皆以抗日救國,振興中華民族為宗旨。二十世裔孫鍾譽嘉熱心辦學,畢生從事教育,教績彪炳;二十二世裔孫鍾正山,僑居馬來西亞,早年創辦馬來西亞藝術學院並任院長,三任世界水墨畫家協會會長,現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會長,並與國內多所大學聯辦國際現代藝術設計學院,這些都是壽山公裔的佼佼者。

幾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不少梅州鍾氏族人先後遷至廣西、四川、江西及海外等眾多省、市、縣。但無論身在何處,族人始終惦念著他們的故鄉,他們的祖先,他們的根。

家訓世承

牢記家訓12款 良好家風融入鍾氏血液

“父輩們投身革命是自發的,這與從小受到的家國忠義教育分不開。” 梅縣梅江區鍾氏文化研究會副祕書長鍾育希說,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密不可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族譜記載,作為南下客家居民的鐘姓,家庭教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家有家法,族有族規。在梅州鍾氏族譜及祠堂裡,都會出現“鍾氏家訓12款”的內容。何為“鍾氏家訓12款”?指的是家規當守,家法當遵,耕讀當勤,勤儉當勉,族誼當敦,嫁娶當慎,教子以義方,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遠近當親,祭掃墳塋,寶藏譜牒這12條48字。

12款鍾氏家訓涵蓋了個人、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倫理道德、文化知識、謀生技能、為人處世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家訓教誨已經融進了鍾家人的血液裡,世代相傳。

客家姓氏|梅州“鍾氏”人口約30萬,為名門望族之後,堂號圖騰瞭解下

在梅縣三鄉石樓村,有一座簡樸的文德樓,門書“文章華國,德行齊家”。這是現代著名教育家鍾魯齋在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只用兩年時間提前完成學業,從而將節省下來的留學獎學金為父母蓋起這座居所。

鍾魯齋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少年時代在家讀完“四書”、“五經”等書,15歲就讀於丙村三堡學堂,中學畢業時因成績優秀,由學校保送到上海滬江大學,在滬江大學教育系學習期間成績優異,獲“榮譽獎學金”。

鍾魯齋畢業後返回梅縣,任廣益中學教務主任,並協助黃墨村等創辦梅縣第一間大學──嘉應大學。

為進一步掌握教育理論,1926年,鍾魯齋重返上海滬江大學,在研究院學習,專攻教育學。翌年夏,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兩年後,他以參加“萬國主日學校大會”的中國代表資格,到美國進入斯坦福大學專攻教育學,經勤奮研讀,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後到美國、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遊歷,再由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經印度、新加坡、香港回到上海,沿途考察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情況。

1931年後的六七年間,他先後任上海滬江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等職,從事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研究。在此期間,他寫出許多教育論著,有的編成教育叢書出版,有的被列為大學教材。

抗戰初,他在香港創辦南華學院,親任院長,開設文史、金融、法律、商學、外語、會計等新科系,師資陣容整齊。不久,因日寇南侵,南華學院遷往梅縣城北教溪口。

鍾魯齋對家鄉具有深厚的感情,對發展梅縣教育事業、培養地方人才方面極為關注。為了辦好學院,他曾遠涉南洋,奔走於印尼、新加坡等地募集資金,得到愛國華僑的熱心贊助,並得縣長彭精一鼎力支持,南華學院建起教學樓、科學館、圖書館和學生宿舍等,校舍初具規模,有學生400多人。同時還到各地聘請專家、教授前來任教。他雖身為院長,仍親自任課。

據一些南華學院校友回憶,他待人和藹,知識淵博,善於辭令,深受師生愛戴。1938年,廣州淪陷,大專學校內遷,鍾魯齋為南華學院聘請了一批教授,招生人數達到700人,為當時梅縣地區和閩粵贛邊區培養了一批人才,為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鍾氏家族的人一直都很崇文重教。”鍾育希說。近十年間,他協同梅縣梅江區鍾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鍾柏興、副會長鍾漢蘭、鍾保華等收集鍾氏新舊族譜資料編入《梅縣梅江區鍾氏族譜》使之趨於完整,讓鍾氏後人都知道他們這一支的血緣一直傳下去,讓子孫明白他們的根源所在,將鍾氏良好的家訓家風繼續傳承下去。

■鏈接

鍾姓圖騰

鍾姓圖騰外圓為鐘口,內左傘為蓋,右上為鼎,中為人心,下為鼎足。意為中正圓能,鐘鼎大義。

客家姓氏|梅州“鍾氏”人口約30萬,為名門望族之後,堂號圖騰瞭解下

■名錄

鍾氏近現代名人

中國熱帶醫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鍾惠瀾

鍾惠瀾(1901-1987年),祖籍梅縣三鄉(現雁洋鎮)石樓村,其父親年輕時因貧窮被賣身到南洋做工,1901年生於葡屬東帝汶的叻利島,幼年家境清貧。1917年回國,入梅縣廣益中學學習。1922年考取北京協和醫學院,1929年秋畢業,並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鍾惠瀾在黑熱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熱帶醫學的奠基人,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其精通6國文字,能用8種外文閱讀資料,曾發表過近400篇學術論文,有近200項發明和發現。

抗戰時曾擔任中央醫院內科主任,中和醫院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北京中央人民醫院院長,北京友誼醫院院長,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並長期擔任中央主要領導人的保健醫生,是全國第二、三屆政協常委。

著名機械學家、教育家 鍾皎光

鍾皎光(1907-1996年),祖籍梅縣,1907年出生,1920年秋考入梅州中學,192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科,1929年畢業後任廣州測量學校教官。1933年任母校梅州中學校長,1936年考取廣東省公費留美,入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機械工程,1940年獲博士學位。

1940年冬學成回國,奉派擔任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教席。後就職經濟部工業試驗所,主持開發熱工試驗室與動力試驗室,繼兼任中央大學工學院教授。1947年始返南京,擔任機械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

1948年秋,應臺灣大學之聘,任臺大工學院機械系教授。1956年當選為臺灣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任內創辦《機械工程》雜誌。1965年8月出任臺大教務長。1967年10月奉派借調任臺灣交通大學改制後首任工學院院長。

客家姓氏|梅州“鍾氏”人口約30萬,為名門望族之後,堂號圖騰瞭解下

馬來西亞現代藝術教育之父 鍾正山

鍾正山(1935—),祖籍梅縣,1935年生於馬拉西亞馬六甲州。1955年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美術學院藝術教育系,並考獲美國三藩市大學公共行政管理系碩士學位。1967年,鍾正山在南洋美術的基礎上,強調實用美術與純藝術結合、創造藝術本土化、藝術事業性,並創辦了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掀開當地藝術教育的序幕。

1967年至1970年間,因德英美等國政府邀請,赴西方考察現在藝術教育和現代美術的發展成果。1984年再度赴歐美考察學習。1988年應中國政府之邀,首次回中國大陸考察,此後與中方合作,相繼成立了雲南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國際現代設計學院、湖南炎帝專修大學正山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上世紀末,籌劃成立了馬來西亞國際資訊藝術學院。

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50餘年,出任過亞洲太平洋地區藝術教育會議主席,連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會長12年。他把客家人精神詮釋為正氣,大氣和才氣,這樣的精神也使得客家人在政經文教領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來源】南方日報

【文字記者】張柳青

【攝影記者】何森垚

【實習生】邱珂娜

【作者】 張柳青;何森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