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將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自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以來,共轄7縣1區。1994年興寧撤縣設市(縣級),2013年梅縣結束縣治設立梅縣區,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在這些縣市裡面,有些名字是皇帝取的,有些名字是根據地形環境起的。你知道自己家鄉名字的由來嗎?

興寧市(縣級)


古代屬龍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另一說縣內興旺無內患而得名。此後這裡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貿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稱。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興寧隸屬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寧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梅州市代管。

平遠縣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遠,廣東興寧等四縣所轄之部分地域,設置平遠縣,縣治設豪居都。因其界於武平、安遠之間,故名“平遠”,亦含平定遠方之義,隸屬江西贛州府。《讀史方輿紀要》卷103:“縣以接壤於武平、安遠,因名。”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清雍正十一年 (1733),程鄉縣升格為嘉應州(今梅州),平遠改隸嘉應州,與程鄉、興寧、長樂,鎮平4縣並稱嘉應五屬。1952年5月,平遠併入蕉嶺縣,縣治設蕉城鎮。1954年,平遠與蕉嶺分治,平遠縣治由仁居(原豪居)遷大柘鎮。1959年,平遠縣併入興寧縣,縣治設興城鎮。1961年恢復平遠縣。1988年隸屬梅州市。

蕉嶺縣


蕉嶺建縣以來,曾有過鎮平、蕉嶺兩個縣名,另有蕉陽、桂嶺之別稱。明崇禎六年(1633)建縣初,賜名鎮平。兩廣總督熊文燦在《建城疏》中說:"......石窟、平遠兩地相距二百餘里,遙治為難。......建縣在石窟,則平遠之盜弭;而割鬆源、藍坊諸處屬之,則程鄉之盜亦弭,一舉兩得,翕然稱便,新縣擬名鎮平......"這種說法認為,建縣為塞亂源,是"鎮撫而平’,之意。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民國3年 (1914)將鎮平縣改名蕉嶺縣,因河南省先有同名縣,為避免縣名雷同而改。據《辭源》蕉嶺條記:“城跨蕉嶺之上,縣以嶺名。”這就是說,蕉嶺縣名的由來,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崗稱為“蕉嶺”。那座小山崗為何稱蕉嶺?相傳古時這一帶多植蕉樹,蕉林密佈而得名。

大埔縣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縣,設治於大埔村。大埔縣名的來歷,在舊志記載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 。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縣誌》載楊纘烈《邑名音義考》雲:“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

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大埔的得名,還有個來由,據縣誌記載:當時,有位鄉賢宋大布先生,樂善好施,愛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風範,皆為群倫表率。他在鄉數十年,按封建時代,富豪之家,食必豬魚酒肉,衣必綾羅綢緞;但他卻與平民一樣,身穿布衣,素食飲淡。在他的長期影響下,鄉里土淳民樸,儉約為樂。

許多富人,亦棄豔就素,改穿粗布衣裳,鄉里仁風日盛,譽播鄰里。宋大布去世後,鄉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劃地置縣,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頭,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爭議,為討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豐順縣


豐順縣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8年)。乾隆三年,準析海陽豐政都一、二、三圖,揭陽縣藍田都九圖、十圖,大埔縣清遠都白芒社和嘉應州程鄉縣萬安都的徑心、環清、建橋三堡等田糧戶設置新縣。欽定縣名豐順。縣署駐豐政都湯田(今豐良鎮)。“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豐順”之名,由來已久,據縣誌載:明崇禎初(1628年)已有豐順營設置;又據豐良東關坳石刻:清順治九年(1652年),里人吳六奇立的“金湯鞏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豐順吳府4字。

1958年撤銷豐順縣,將全縣8個公社中湯坑、八鄉、豐良、潘田劃入揭陽縣,大龍華、留隍、黃金、潭江划進大埔縣。1961年恢復原建制的豐順縣,縣城仍駐湯坑鎮,屬汕頭專區。1956年屬梅縣地域,今屬梅州市。

五華縣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趙佗一次為狩獵率行部到五華山下(即今華城北門外),恰巧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為了朝拜漢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築臺於五華山下,名為長樂臺。以後以人口繁衍,設為長樂鎮。在北宋熙寧四年置縣時,因縣治所在取名為長樂縣。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孫中山查閱有關資料時發現"一國三長樂"的情況,縣名字相同,會有弊端。因此,孫中山決定:"縣名相同者,按歷史時間長者保留。"經國民政府官員查詢,縣名相同者進行歷史時間比較論證,廣東省長樂縣名歷史時間使用短几年。

孫中山指示""尊重歷史事實,廣東長樂另賜縣名。"即派國民政府官員來廣東長樂調查核實。在長樂鎮縣府駐地(今華城鎮)會同當地官員一起研賜縣名字,經磋商按地形地貌起賜縣名字,走上華山峰(今華城鎮內)望遠山腳下有一串珠弓狀形的五座小山丘形,像“五朵金花”。

由地理條件反射下產生靈感,一致認為,就叫她"五花縣"好了。最後,國民政府官員回府向孫中山彙報初起賜縣名字。孫中山批示:"廣東長樂改五花縣與廣州的花縣有相似,按古人日:花者華也,叫她五華縣好了。"從此長樂改為五華。這年是一九一四年。

梅江區和梅縣區


梅州市區由梅江區、梅縣區兩個市轄區所組成,統稱梅城。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築土城,周圍長450.3丈(約1499米)。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擴闢縣城,周圍長985丈(約3250米)。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民國26年(1937),梅縣整編區鄉,縣城稱為梅城鎮。1975年8月,梅城鎮改為梅州鎮(仍隸屬梅縣)。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原梅縣所轄的梅州鎮從梅縣分出,設置縣級的梅州市,隸屬梅縣地區管轄。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設地級梅州市,梅縣市分為梅縣和梅江區,屬於梅州市管轄。2013年10月,國務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縣撤縣設區,成為梅州市轄區,與梅江區同屬梅州市區並稱梅城。

梅州各縣區地名的由來,每個縣區都有一個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