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之爭和甘南人民吃肉的鄙視鏈

美食 作家編劇楊永鋒 2017-07-16

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指針和甘南人民的吃肉鄙視鏈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甘南草原上特產很多,但牛羊肉最值得大書特書。

甘南,有著平均3000米以上的海拔,在這裡,生活著耐寒、耐飢、耐渴,肉質硬,肌肉纖維粗,但卻異常美味的羊肉和犛牛肉。

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之爭和甘南人民吃肉的鄙視鏈

畜牧業是甘南州的主要產業,出了城區,不用“風吹草低”,處處可以見到羊群,牛羊肉也是各族群眾的主要肉食。

春天,因啃食了第一茬嫩草而長胖的羊被稱為“草膘羊”。

因何名為草膘羊肉?

顧名思義,草膘羊肉,是度過了漫長冬季,熬過了缺少青飼料的寒夜,在春天艱難冒出綠意的草地上,啃食那一點點草芽,長出來的,難能可貴的一點點美味的羊肉,這才是真正的小鮮肉。

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之爭和甘南人民吃肉的鄙視鏈

這時候的羊肉,肉質細嫩,肥瘦相間,異常美味,只用清水煮了,蘸上點椒鹽便是人間珍饈。

一過春夏交替的這個季節,羊的活動量增大,能吃到的青草也多了,肉便沒這麼細嫩多汁了,這便是迴歸了甘南羊肉的常態。

在甘南,外地牛羊肉那統統是不入流的,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甘南人民都不屑將它稱作是牛羊肉,而是起了特別的,帶有蔑視性的代稱。

而本地羊,又細分為甘加羊、歐拉羊等等,都是以地名命名的,至於這幾種羊肉到底誰為翹楚,所有人都有一套評判標準,而且各執一詞,一旦引起爭執,那是絕對不會退讓的。

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之爭和甘南人民吃肉的鄙視鏈

這是原則性問題,要是含糊其辭,那就是耍滑頭,是要受人鄙視的。

至於我,吃了三十多年羊肉,雖然一口就能吃出甘南羊和外地肉羊的不同,但實在分辨不出這些生長在不同區域,便有不同味道的羊肉。

但作為一名甘南漢子,我必須有鮮明的立場,必須旗幟鮮明的支持某種羊肉,並在公開場合要時常表示對競爭對手羊肉味道的不屑,這樣才算是一個立場堅定、不耍滑頭、頂天立地的甘南漢子。

在羊肉產地不太明確的情況下,大家一般都是埋頭啃食,吃得不亦樂乎,不會輕易發起羊肉門派之爭,這時候,啃到嘴裡的肉只有一個名字:甘南羊肉。

甘南羊肉的內部門派之爭只能算是人民內部矛盾,還是可以調和滴。

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之爭和甘南人民吃肉的鄙視鏈

如同上海人將人分為兩種:上海人和外地人一樣,甘南人粗暴地將羊肉分為甘南羊與外地羊。

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很明顯的:羊肉自帶的羶味,肉質纖維的粗細,甚至鮮肉的顏色,都是截然不同的。

據說有高手隔著貨櫃車廂都能聞出兩者之間的區別,而大部分人,比如我,只有吃到嘴裡才會發現。

甘南草原上的羊從來都是吃著青草,喝著山泉長大的,無憂無慮奔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身體強健,肌肉發達,肉很有嚼勁兒,沒有羶味!

原因何在呢?

甘南的牧場基本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牛羊天生肺活量大,攜氧能力也強,體內血紅蛋白較高(可能叫血紅蛋白吧,非專業人士,不敢肯定。)所以,肉的顏色較深,沒有羶味!!沒有羶味,沒有羶味!

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之爭和甘南人民吃肉的鄙視鏈

再者,甘南的羊普遍要生長兩年以上才出欄,所以從來不以肉質細嫩著稱,反而煮的時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它真的沒有羶味!!!

西北的部分地方,自古就是半農半牧區,在甘肅,更是幾乎每一個市州都有養羊的傳統,但是,無論多麼聲名顯赫的羊肉,在甘南人看來都不是真味,偶爾嚐鮮是可以的,但終究難以和甘南羊肉相提並論。

甘南故事二 草原美食:甘南羊肉的門派之爭和甘南人民吃肉的鄙視鏈

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裡的蘭州手抓羊肉看上去鮮嫩多汁,偶爾一兩頓,甘南人也會認為它好吃,但終究那隻能是偶爾的調劑。如同生活,跌宕起伏不過是一時,歲月靜好才是常態,也是人生真味。

每一個在甘南長期生活過的人,這一生便很少能忘記甘南草原牛羊肉的味道。

下一篇說說高原之舟:犛牛。

不喜歡吃肉的朋友也不要失望,後續我還會寫一寫草原上美味的蘑菇。

(我知道圖片有點對不起觀眾,沒辦法,手機上就只有這幾張,旅途中匆匆寫的短文,請多多擔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