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藝名的由來

梅蘭芳藝名的由來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所服役的部隊駐在泰州,泰州是馳名中外的人民藝術家梅蘭芳大師的故里。我在政治部群工科任幹事,常接觸、走訪當地的各界人士,這樣就結識了梅蘭芳大師的族兄長梅庵臣先生。彼時正逢梅蘭芳大師逝世不久,我們的話題便很自然地扯到梅蘭芳的舞臺生涯。那時我還年輕,便很幼稚地問梅老先生,梅蘭芳大師怎麼取一個地地道道的女人的名字?梅老先生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於是他就給我講了梅蘭芳大師的幾代家史和“梅蘭芳”這一藝名之由來。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原名畹華,1894年生於北京。其高高祖,名叫梅世賢,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住在泰州以東的薛家莊,務農為生。梅世賢的兒子梅萬春,為大師的高祖,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梅萬春成年後,就在泰州城裡胡家雕塑鋪學習雕塑,後來定居於石頭人巷,開雕塑鋪。梅萬春生有四子。第三個兒子梅天材,即是大師的曾祖父,生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當時也子承父業,便以雕塑業謀生。後來,太平天國起義,兵荒馬亂,地處蘇北的泰州,百業蕭條,梅家頓時生計沒有著落。梅天材死後,家業難以維持,其子梅巧玲等兄弟三人,隨母逃荒至蘇州一帶。由於謀生維艱,只得將巧玲賣給江家,後又被人販子買去,最後,才輾轉到北京習藝,先習昆旦,後兼演京劇花旦。梅巧玲即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成名後,長期任“四喜班”的班主,被聘為“內廷供奉”,常進宮演出,是名震京畿的“同光十三絕”之一,特別在“旗裝戲”方面有所創造,頗得慈禧與光緒帝的賞識。曾流傳有“天子親呼胖巧玲”之句,極一時之盛。

大師8歲隨父梅竹芬先生學戲,乃父給其取藝名梅喜群。梅蘭芳能在京劇舞臺嶄露頭角,最後紅遍神州,譽滿天下,吉林鉅商牛子厚功不可沒。

牛子厚特喜歡聽京戲,逢年過節往往不惜重金從北京、天津延請京戲班子到吉林唱戲,因此便結識了北京京戲班子裡頗負盛名的文武老生葉春善先生。他委託葉春善代他在北京創辦一個京劇小科班,廣招少年藝徒,延聘名伶傳授京戲,經費由他供給。這樣,在幾年之後,這個小科班便能不間斷地在北京、吉林兩地分別演出。

剛滿十四歲的梅畹華,帶戲進入這個京劇小科班,成了首批藝徒。剛剛開辦,便逢慈禧與光緒駕崩,國喪期間北京城裡不許唱戲。葉春善為不誤小科班的習藝課程,便將小科班帶到松花江畔的吉林辦學。在一次彩排中,牛子厚意外地發現了一位名叫梅畹華、藝名叫梅喜群的旦角,唱做俱佳。特別是梅喜群在演出之餘那種靜若處子的沉靜,更讓獨具慧眼的牛子厚為之動心。牛子厚認為這個小藝徒大可造就,值得費心栽培,不惜代價為其延請名師點教,要將他培養成為專唱花旦戲的臺柱子。

牛子厚認為梅喜群這個藝名不好叫,便很熱心地對梅畹華說:“孩子,一個名旦角光有才藝還不行,還要有個好名號才行。我替你做主,將你藝名喜群改為蘭芳,你看怎樣?”梅畹華欣然同意。

梅老先生說,牛子厚是取“梅蘭秋菊滿堂芳”之意而用之。這個藝名便被梅畹華一直沿用下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