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百年暗戰

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解除了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的職務。去年美國大選前夕,科米宣佈重啟對希拉里“郵件門”的調查,被認為是特朗普當選的“神助攻”。而今正主持對特朗普政府“通俄門”調查的科米,卻成了特朗普的“豬隊友”。

科米被解職在美國激起軒然大波,甚至被輿論拿來與當年的“水門事件”相提並論。實際上,成立109年來,作為隸屬於美國司法部的政府機構,FBI與美國政治及歷任總統的關係一直糾纏不休。

埃德加·胡佛

“統治”FBI48年

今年是FBI成立的第109個年頭。1908年7月,美國西部的非法土地買賣案件惹怒了時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他的授意下,時任司法部長波拿巴組建了一個小型偵探機構,這就是FBI的雛形。第二年,這個機構被命名為調查局(BOI)。

在1924年之前的16年裡,BOI歷經4任局長,但這一機構在美國聯邦政府裡的影響一直很小。直到1924年5月,時任司法部律師的埃德加·胡佛被任命為BOI局長,推行大幅改革的同時,也開啟了胡佛長達48年的“統治”。

1935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關於聯邦調查機構作用及職權法案》,將BOI正式更名為聯邦調查局(FBI)。在胡佛治下,FBI從其接手時的650多人,擴張至擁有超過1.6萬人的龐大機構。他還創建了美國首個聯邦指紋庫、世界上最先進的罪犯研究中心、FBI實驗室、FBI國家學院……奠定了FBI的基本架構。

隨著FBI規模的擴大,其權勢也與日俱增,FBI局長鬍佛將這種影響力發揮到了極致。作為FBI的締造者,據說FBI特工連總統的話都不當回事,只聽命於胡佛一人。

胡佛領導FBI履行調查違反聯邦法律行為、調查外來情報和恐怖行為、保護美國等打擊犯罪活動的任務,同時還利用FBI最初被賦予的偵探使命,通過監控掌握了總統、國會議員等政壇要人的大量黑材料。

杜魯門總統在任內曾表明自己對胡佛的態度:“我們不想要蓋世太保或祕密警察,但聯邦調查局正向那個方向發展。他們調查性醜聞,敲詐受調查者……參眾兩院議員都害怕胡佛。”

害怕胡佛的又何止議員。胡佛手裡有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夫人的豔照,握有約翰·肯尼迪總統及其弟弟、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與多名女子和女明星的“桃色祕聞”。肯尼迪生前曾不止一次表示,想給FBI找一個新的“當家人”,胡佛也從沒把上司羅伯特·肯尼迪放在眼裡。

尼克松總統同樣對胡佛有所忌憚,面對美國各方要求胡佛辭職的呼聲,尼克松選擇充耳不聞。1970年胡佛75歲生日時,尼克松特意致電祝賀,並公開表示“不打算讓胡佛退休”。

1972年5月,仍在FBI局長任上的胡佛被發現死於家中,這才結束了他對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的影響。

胡佛死後,大量涉及政界高層人士的祕密文件被發現,其中涉及參議員的有883件,涉及眾議員的有722件。這些祕密文件包含許多骯髒的醜聞,胡佛正是以此為籌碼,控制美國數十年。

48年裡,美國換了8位總統、16位總檢察官,但FBI局長始終是胡佛。美國多位總統都想將胡佛解職,但都不了了之。得知胡佛死訊,尼克松的第一反應是:“上帝,那個混蛋!”但在官方聲明中,尼克松盛讚胡佛“是一個巨人,是這個國家勇氣和愛國主義的象徵,擁有花崗岩一樣的誠實和正直”。

從“水門”到“拉鍊門”

FBI頻打總統臉

為了限制FBI,胡佛之後,美國規定FBI局長的任期為10年,由總統提名、經國會批准。從那以後,FBI又歷經6任局長,其中任期時間最長、也是唯一干滿10年任期的是羅伯特·米勒。米勒在2001年“9·11”事件前一週上任,2011年5月經奧巴馬提議、國會批准,米勒任期延長兩年,他直到2013年9月才卸任。

這次被特朗普解職的科米,正是2013年接替米勒出任FBI局長一職的。路透社報道,在譴責特朗普解除科米職務時,有民主黨人將其比作1973年10月20日的“週六晚大屠殺”——尼克松當時解除了“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

對於尼克松來說,曾忌憚過胡佛及其治下的FBI,也曾拿他沒辦法,但尼克松任內經歷了胡佛時代落幕的那一刻。沒有了胡佛的美國政界如釋重負,似乎總統可以恢復對FBI的影響力了。

但,胡佛去世一個多月後發生了“水門事件”。1972年6月17日晚,尼克松競選團隊首席安全問題顧問麥科德等5人闖入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文件時當場被捕。

“水門事件”持續發酵,尼克松曾要求FBI不要調查此事,並下令FBI封鎖特別檢察官辦公室,試圖掌控“水門事件”的調查。但他最終還是栽在了FBI手中——“水門事件”中為《華盛頓郵報》提供線索的“深喉”正是時任FBI副局長馬克·費爾特。

里根時期的另一場政治醜聞“伊朗門事件”同樣繞不過FBI。為改善美伊關係、結束兩伊戰爭、尋求美國人質獲釋,里根政府1986年暗中派人祕訪伊朗,並向其提供軍火。事發後,FBI很快查清美國用導彈武器與伊朗交換人質的過程,並證實了此前白宮對於該事件的聲明是謊言。最終,里根發表懺悔道歉,直接參與的情報軍官則被起訴判刑。

克林頓也曾因與白宮女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拉鍊門事件”而被FBI搞得焦頭爛額。緋聞鬧大後,美國司法部指派FBI進行調查。時任FBI局長弗裡赫雖然是由克林頓任命的,而且兩人此前關係也很好,但弗裡赫堅持要求進行DNA比對調查。這一事件一度將克林頓推到被彈劾的邊緣,最終面對證據,克林頓不得不公開承認撒了謊。

兩次大戰一次恐襲

FBI權勢擴張三步走

FBI的前身BOI剛建立時,只有大約34人。經過幾年的發展,BOI的人員增加到300多人,並開始在美國國內設立地方辦事處。一戰期間,BOI初具規模,權勢也首次擴張,開始負責調查間諜、陰謀破壞等活動。到1924年胡佛接手BOI時,其規模已經翻了一倍,達到650人的規模,其中包括441名特工。

1930年,BOI的地方分支迅速增加,在美國國內設立了30個地方辦事處,並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亞特蘭大、波特蘭、辛辛那提等地設立了9個地區總部。十年後,FBI在國內的地方辦事處達到42個,擁有650多名特工和1100多名後援人員。

二戰使FBI迅速擴張成為一個龐大機構。1941年時,FBI擁有54個地方辦事處,而到1943年底,FBI僱員總數從7400猛增到13000人,其中特工超過4000人。朝鮮戰爭後,FBI特工人數達到6200人。到了1960年底,FBI不僅擁有58個國內地方辦事處,還設有12個海外辦事處,僱員總數達到16000人。

2001年的“9·11”恐襲事件成為FBI權勢和地位上升的又一節點。在小布什政府的反恐大旗下,FBI時任局長米勒成為美國情報系統數一數二的人物。

米勒治下的FBI進行大幅改革,逐漸由一個調查機構變身為情報蒐集機構,他曾為強化反恐職能而從緝毒部門調配500名特工。在他的強力推動下,短時間內集中了1200名特工和情報人員參與“9·11”事件調查,這也奠定了FBI及其上級司法部在小布什政府反恐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9·11”事件後,為加強反恐,小布什簽署頒佈了《愛國者法案》。FBI在挫敗過襲擊美國使領館、內衣炸彈和劫機等恐襲陰謀的同時,憑藉該法案大量簽發“國家安全信函”,這一發生恐怖威脅時為探員提供必要便利的信函,逐漸變為探員可不經法院批准自行決定監控對象、內容和是否採取措施的“便利貼”。據稱,《愛國者法案》出臺後,FBI簽發的“國家安全信函”多達數十萬封。目前,FBI僱員總數逾2萬人,其中近半數為特工人員。

FBI與美國政治的最新糾葛,則是去年大選前對希拉里“郵件門”的調查,以及特朗普勝選就任後對其團隊“通俄門”的調查。這兩個調查的主導者就是剛被解職的科米。

FBI一開始被賦予了捍衛聯邦法律和保護美國利益不被侵犯的雙重職能。儘管FBI隸屬於司法部,而司法部又屬於美國三權分立中的行政權部分,但鑑於司法部的特殊性及其兼有的刑事調查職能,使得FBI與白宮之間形成合作與制約兼有的關係,既是左膀右臂,又是“監察御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