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那些選特朗普當總統的美國鄉下人

美國 耶魯大學 經濟 英國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 2017-09-17

當年去美國讀書,感受到了兩大文化衝擊,一是甜點甜得令人髮指,二是某些電視節目怎麼那麼沒下限。

我指的是Jerry Springer秀。某個暑假下午,我不當心把頻道調到NBC臺。主持人戴著眼鏡斯斯文文,本可以是美國版柏阿姨,調解當事人之矛盾,結果是越搞越狗血。比如,看似來自社會底層的男女來為三角關係金錢糾葛討個說法。很快,兩個胖女人開始對罵,瘦男人則滿是事不關己的樣子。親友團加入打群架,掄起椅子互砸。一女對著鏡頭聊起上衣,大叫我的胸比她大,為什麼你要她?屏幕馬賽克。觀眾鬨笑叫好,繼續問挑釁的問題,火上澆油。髒話連篇,電視裡一直滴滴滴。場面即將失控,黑衣保安上臺將他們拉開。這時,曾經是辛辛那提市長的主持人總結陳詞,說一段不痛不癢的話,比如不要腳踏兩條船、要忠誠之類。此節目爭議當然很大,但在其高峰時,收視率居高不下。節目常青,現已是第二十六個年頭。

高歡︱那些選特朗普當總統的美國鄉下人

最近,我在費城的前老闆推薦我讀J. D. Vance的Hillbilly Elegy(《鄉下人的悲歌》)。去年,髮型特別的黑天鵝特朗普當上了美國總統,同年出版的這本回憶錄也是挑了好時機,描寫危機中的家庭與文化,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時代週刊》稱此書有助於理解特朗普的選民基礎,亦有著名導演計劃將其改編成電影。

高歡︱那些選特朗普當總統的美國鄉下人

粗看,這是一位美國鳳凰男的自傳。一般來說,逆襲的故事總是討巧,好像應該很勵志。可是,一切的勵志文學和演講,我總免不了給它打個折扣。因為生活的各種荒謬偶然、不可描述、表面文章,通過這類體裁總會被提煉出有志者事竟成的寓意。人生本來處處是狗血,卻轉化成了雞血,讀者和聽眾或被激勵到,但不久又跌回渾渾噩噩的常態。所幸讀完這本自傳,倒不覺得雞血,但確實減少了我對特朗普當選的驚奇,並意識到民主黨現在還是沒有明白自己跌倒的真正原因,仍在坑裡。

作者的外公外婆從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亞地區遷居到俄亥俄州一個鋼鐵小鎮,他就在這裡長大。工作崗位不斷流失,人們也越來越沒希望。母親一直都在和毒癮鬥爭,她身邊的男人如旋轉門般來了又走了,所以他從來就沒有一個像樣的父親。外公外婆雖然脾氣火爆、傾向於用暴力解決問題,對他來說卻是個避難所。他們關愛他,要他好好讀書。按照統計概率,他這樣的人,不領救濟就不錯了,要是糟一點的話,也許該死於海洛因過量。但是,他高中畢業後還是參加了海軍陸戰隊。經過那裡的磨鍊,他只花兩年就讀完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而在耶魯大學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如今在一家投資公司工作。

按中國人的標準,作者小時候談不上很窮。但其原生家庭背景,倒是令人驚詫。而這在鐵鏽地帶,還偏偏頗為普遍。這就讓人覺得國情真不同,難怪Jerry Springer秀那麼有群眾基礎。

貧窮是個相對的概念。美國聯邦政府的標準是,個人年收入不到一萬兩千美元的,一家兩口不到一萬五千美元的,一家三口不到一萬九千美元的,以此類推,一家九口(那得多會生啊)不到四萬九千美元的, 就是活在貧困線之下了。據2015年人口普查,窮人有四千三百一十萬,占人口 13.5%。按種族分,黑人在貧困線下的佔24.1%,拉丁裔21.4%,亞裔11.4%,白人9%。

按作者看法,所謂白人,還需要進一步細分:一種是WASP(東北部信奉新教的盎格魯- 撒克遜裔白人),算是控制美國社會的主流人群。另一種是他身份認同的蘇格蘭-愛爾蘭人後裔,“那些沒有大學文憑的數百萬白人工人階級當中的一員…… 貧窮是家庭的傳統——他們的祖先當年在南方當奴工,然後又曾當過佃農、煤礦工人,在較近的年代裡又當上了機械工和工廠工人”。 他們被稱作鄉下人(hillbilly)、紅脖子、或者是白垃圾。

雖然其他種族更窮,根據調查,這類白人工人階級卻是美國最悲觀的群體。從低社會流動性到貧窮,再到離婚和吸毒,他的家鄉簡直是個苦難的中心。顯然,精神上的消極比物質上的貧窮造成的問題更嚴重,況且美國窮人也不是赤貧,他們還可能是吃了太多垃圾食品的大胖子呢。所以,此書的主旨是從個人經歷出發,描述美國曾經繁榮如今衰落地區窮人們的生活及精神狀態,那些絕望、放棄和孤立就像毒藥一樣。

讀完此書,再結合來自其他地方的瞭解,可以歸納出,他們的窘境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大環境:最近正好聽了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Peter Schott 在北京的一個講座,圖解了二十一世紀美國製造業就業情況與經濟發展及全球化的相關性。他的結論是,2000年10月美國國會批准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 (PNTR),也就是最惠國待遇,在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組織時生效。此資格並未實際降低美國對中國進口貨物的關稅,因為1980年起,美國已對中國實行了WTO成員可享受的低關稅,但每年都需要重審續期,所以是很大的不確定性。有了PNTR,美國企業就有了把工廠轉移到中國、與中國製造商供應商建立穩定合作關係的動力,投入那些沉沒成本。而中國企業則更願意投資開拓美國市場。美國企業同時也在國內投資資本或技能密集型的生產技術,節省勞力,因為這符合美國的比較優勢。從以下這張圖就可以看出,2001年以後,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斷崖式地下跌,然而其生產增加的價值則是一路向上。不過,後面這半句在競選中沒什麼人提起。

高歡︱那些選特朗普當總統的美國鄉下人

1948-2010 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和生產增值

從國家角度來說,結構性失業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輪到你失業的時候,不管懂不懂,第一反應就是怨恨,這也是人之常情。特朗普競選的時候,說都要怪中國人,顯然是把問題簡單化了。不過每次大選,各候選人都要罵一通中國,所以這根本不是什麼新觀點和創舉。2001-2009年間,CNN主持人Lou Dobbs一張胖臉,天天反對非法移民、國際貿易和轉移工作的美國企業、罵墨西哥和中國(2011年,他終於去了更適合他的Fox)。

第二、對窮人的政策:也許是出於幫助他們的理念,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幫到他們,反而鼓勵了各種懶惰,令社會更腐朽分化。作者小時候在雜貨店打工,看到窮人眾生相。他們有的用食物券買一大堆可樂然後折價賣了換錢,也有的將食物與菸酒分開結帳,還用一路手機聊天。他們這些工作的倒還沒捨得買手機。好好幹活的人每次拿到工資支票,看到扣除一堆稅,感覺是被政府拿走幫隔壁領救濟的吸毒鄰居吃牛排,自己倒還吃不起。

在阿巴拉契亞山區和南方,不到一代人的功夫,選民從堅定的民主黨變成共和黨,為此政治學家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因為種族,有的說是因為宗教,而作者認為,是因為大家看了太多政府花錢養懶人、自己努力工作還被嘲笑的事例,覺得代表工人的民主黨政策不靠譜。

書中另外一個例子是,他讀大學時,為俄亥俄州一參議員打工。當時在討論一個法案,要限制發薪日貸款(小額短期貸款,發工資這天還款,利率高),因為這是剝削窮人的高利貸。但是作者這樣的窮人覺著這挺好,幾天幾塊錢的利息能解燃眉之急,避免銀行高額的支票透支費。所以,那些有權力的精英們以為自己在幫窮人,其實搞不清狀況。

他的結論是,沒有哪個政策可以神奇地解決這一切問題。也許應該實際地接受這些問題將永遠存在的事實,致力改善政策,以適應窮人的需要。比如,如果當初真的剝奪了母親對他的監護權,由於當地法律在家庭的定義裡不包括祖父母,法庭可能會認為其祖父母沒有收養執照,而將他判給一家陌生人。如果就這樣把他變成孤兒,離開所有親人,那真是死板的法律和社區兒童服務好心辦了壞事。至於小學中學,把所有拿房租補貼的窮人家孩子放在一起,是將無望集中在一起。如果在各個區域限制發放房租補貼,從而讓這類孩子和其他中產階級孩子一起唸書,也許他們還可以看到別的可能性從而努力。然而這談何容易,政府不敢貿然減少房租補貼的發放。

另外,從卡特總統到布什總統,各種聯邦政策都是鼓勵大家買房子。但在鐵鏽地帶,工作沒了,房價跌了。想搬走,房子沒人買,搬家又很貴。當初,這些城鎮因工業而形成,因移民而繁榮,如今衰敗,留下的也是境遇最糟無力離開的。

與此同時,他們的悲劇不光來自經濟社會層面,也來自心理和文化層面:

第一、受害者心態:作者去耶魯上學前為了再賺點錢,找了個搬磚的工作,時薪還可以。可是同事人員流動很頻繁。有個小夥子嚴重偷懶,老闆體貼地給他懷孕的女友一份接電話的工作,她也常常曠工。最後他被炒魷魚時,還對經理怒吼:“你怎能這樣對我?你不知道我女朋友懷孕了嗎?” 可是,像他這樣的人還真不少。一邊是抱怨沒工作,一邊是有職位卻找不到勤懇的人來做。他們自己懶惰不努力,卻覺得自己的不幸都是別人害的。這個別人,可以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也可以是遠在大洋對岸的外國人。更有甚者,看到人家努力,還要鄙視。比如,作者讀中學時,同學們會認為用功的人是娘娘腔。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受到這樣的同輩壓力,很容易一起墮落。

第二、糟糕的原生家庭和人際交往:作者的母親是個護士,卻戒不了毒癮,從處方藥發展到了後來的海洛因。護士的尿樣要隨機檢查,她會正大光明要兒子提供尿液幫她混過去,被拒絕之後,又聲淚俱下說以後再也不吸毒了。多次進出戒毒所,花了很多錢。她是個單親母親,在家各種派對酗酒,身邊的男人每隔幾個月就換,動不動就扔東西打鬥。作者剛和他們建立類父子關係,那關係又結束了。每一次母親都會真誠道歉,然後故態復萌。作者十二歲那年,母親為了表示歉意開車帶他去逛商場,他在路上說了一句話惹毛了媽媽,她就憤怒地超速行駛打算一起撞死。他躲去後座試圖保護自己,母親又停車把他往死裡打。他在鄉間的道路狂奔,逃到陌生人家中喊救命,但他媽還是把他揪了出來。這時警察趕到銬走了他媽,外公外婆接走了他。然而他們到底還是不想自己女兒坐牢,根據律師暗示,讓作者在法庭上撒謊說,母親從未威脅過他,於是母親只是被判了家庭暴力小罪,保釋出獄。母親理論上依然有監護權,但他可以隨時住到外公外婆家。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壓抑又狗血,真是Jerry Springer 秀天天上演,對性格的發展都非常不利,長大了也很難放下包袱,獲得積極向好的生活。外公外婆雖然也是一言不合就動手動槍的主兒,好在三觀還是比較正確,對他很有愛,與其他幾位不吵不鬧和睦相處的親戚一起,將他從絕望的道路上拉回來。

只可惜,這種可憐又可恨的破碎家庭還是太多了。大人各種不理性的行為,小孩沒有好的榜樣,陷入了惡性循環。

我覺得,作者去了海軍陸戰隊,學會自律、時間和財務管理、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改變對自己的期望,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這說明了此書的另一意義,就是大環境不利的時候,不能光怨天尤人,還是得有信仰和上進心,靠努力工作和讀書改變人生。由個人推廣到群體,顯然不能靠一本書,還是要有更強大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那麼,誰能改變這一切?

早在2009年,奧巴馬就任時,這裡的選民們已開始意識到精英政治對他們來說沒用。他們與奧巴馬沒有任何相通之處,指的並非膚色,而是他精英的腔調。他們不信任媒體,而是更相信口口相傳或社交媒體上的陰謀論。

離經叛道愛發推的特朗普正是承載這些沮喪情緒的容器,他開出的藥方,即摒棄全球主義、轉向美國主義,似乎給了那些在全球化中失意的選民回到過去的希望。那些選民會覺得工作崗位會回來,生活會變好(不過,沃爾瑪的東西也會變貴)。

即使特朗普沒有政客的陳腐氣息、讓人耳目一新,但他奇葩的偏見論調時不時還是讓人目瞪口呆。不過,什麼全球氣候、什麼婦女地位,比起把工作崗位重新帶回美國相關切身利益的承諾,都不重要。特朗普的成功在於他看到了這批人,並利用了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之前各種政策都沒令他們的生活變好,這樣的等待已經太長久,投特朗普就算是賭一把也值得。

想來沒有一個人會全盤同意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的所有主張,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覺得更重要的議題投票。費城的一位前老闆來北京出差時說,他覺得自己幸運,可以為了自己的價值觀、而非錢包投票。他的票給了克林頓。然而,我們銀行研究監管資本的同事則說,特朗普上臺,會廢除或減輕許多對銀行過度監管的法令,對於我們是利好。這一點我也很同意,希望早點發生。

特朗普和克林頓的選戰激烈而曲折,最終的獲勝有時機和運氣的因素,鄉下人選民的支持還是起了很大作用。2016年,由藍變紅的州包括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愛荷華州和密歇根州。除了南部的佛羅里達,其餘都和鐵鏽地帶相關,這就很說明問題。

高歡︱那些選特朗普當總統的美國鄉下人

2016 大選地圖

高歡︱那些選特朗普當總統的美國鄉下人

2012大選地圖

高歡︱那些選特朗普當總統的美國鄉下人

2014年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製造業就業人數佔勞動力人口之比, 顏色越深佔比越大

從政治學角度來說,如果把所有的議題簡化,從左傾到右傾列在數軸上,各候選人如果不顧忌本黨的固有立場,為了爭取最多選票,施政綱領會趨同於支持者最多的地方。不過從這次大選來看,這樣的事並未發生。也許是民主黨錯判了形勢,他們的綱領離支持者眾的地方已有相當距離,脫離了工人階級最關切之處,然而特朗普卻簡單粗暴又神氣地找準了那個點。

自從特朗普當選就任,美國的新聞天天充滿戲劇性,不論是特朗普自己發推,還是各種調查。克林頓敗選演說中提到,“特朗普將要成為總統,我們應當用開放的心胸去接納他,給予他領導美國的機會…… 我們不僅要尊重結果,我們要珍惜這個結果。”通俄門的新聞好像電視連續劇天天上演,給人感覺是民主黨覺得特朗普的勝利是因為俄羅斯人暗中幫忙,而非過去多年裡他們未能給到人民更好的生活和未來的希望。可以說,克林頓的失利,並不只是她自己的失利;失敗的種子,在能說會道的奧巴馬總統執政時候就種下了。

而特朗普和他一大家子人以及手下狀況不斷,再加上兩黨政治中的阻撓,推進的議程也不順利,好像沒幹成實際的大事。

書中描述的鄉下人代表了由藍轉紅的幾個州選民,也許改變了美國曆史的走向。然而他們並非投特朗普票的唯一人群,其他紅州的人為何繼續投非典型的共和黨人特朗普,華裔為何積極投票選特朗普(為了反對克林頓的上大學政策和繼續養懶人的政策?)自然該是另一本書的話題。

從票數來講,更多人的投票給了克林頓。藍紅兩方的好惡程度都比以往更激烈,美國人民的看法比以往更分裂。大選時,就連我們的微信朋友圈都成了敏感的雷區,從點贊之交到多年的同學朋友,對特朗普的支持和反對如此針鋒相對,開始互相懷疑對方的智商和原則。大家其實都在打醬油,那就儘量剋制不要為醬油傷了感情。

在美國這麼大的多種族國家,有著不同文化、利益、歷史包袱與淵源,要找到一個人人都滿意的總統,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完美平衡,本來就是不可能的。選舉制度規則既定,選出來的是否最優選擇,也難說。鄉下人的命運是否會改變,美國的未來如何,全世界拭目以待。好在四年後,如果總統幹得好,他就繼續做,如果不好,人民還可能把他選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