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VS格力:股權架構的蝴蝶效應

美的 格力 董明珠 新能源汽車 金融界 2017-05-15

美的與格力在中國家電業的龍頭地位無可置疑,但隨著行業高速增長時代逝去,企業需要新的成長,他們的眼光已經看向更遠。在過去一年間,兩家企業釋放出的併購信號非常明顯——多元化。這樣的思路之下,或許下一個時代這兩家同臺競技多年的巨頭將走上不同的舞臺,那麼現在二者的任何一點差別和決策都會引發 “蝴蝶效應”。

決定一家公司命運的因素有很多,但管理層決策和股權結構對企業的發展影響最為直接。我們將從這裡開啟對變革中的美的與格力的觀察。

——編者

55.85%——這是美的集團(000333,買入)股份有限公司(000333.SZ,下稱“美的集團”)完成了與德國庫卡集團、日本東芝家電財務合併後,在今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的同比增幅。

去年,美的集團進行了三起海外併購,總金額超過了300億元。收購的對象分別是機器人(300024,買入)“四大家族”之一德國庫卡、日本東芝家電和意大利空調企業Clivet。

同時,距離美的集團百公里之遙的珠海格力電器(000651,買入)股份有限公司(000651.SZ,下稱“格力電器”)也曾發起對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隆”)的收購,但卻最終沒有獲得股東們的認可,收購以失敗告終。但董明珠仍然通過個人注資的方式成為了銀隆的第二大股東,堅持造車;而美的集團則相繼收購庫卡、以色列運動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Servotronix(高創),進入機器人領域。

新能源車和機器人行業,均是與政府政策緊密聯繫的藍海市場:前者政府補貼刺激正盛,後者是《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首項。這樣的產業想象空間巨大。

無論成敗,這些動作已經昭示了格力與美的正嘗試更多可能、再創輝煌的決心。這兩家位於廣東省的家電巨頭曾見證中國家電業的高速發展,並在行業浪潮中成為了令人矚目的巨輪。兩家企業各自的營業收入早已超過了一千億元,市值則分別在1977億元、2316億元附近徘徊。

不僅是行業風口所帶來的高速增長已經過去、企業需要新的成長,兩家企業的掌門人也需要一個新的市場來作為巨輪前行的動力,打造屬於自己的標籤。

股權從集中到分散

“格力做什麼都做不好,就是空調做得好”,東莞市金鴻盛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躍平對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戰略如此評價道,“我們小老闆有小老闆的難處,人家大老闆也有大老闆的苦衷,很多東西不是說一句話就能推行下去的。”“大老闆”董明珠的苦衷來源於對銀隆的收購。去年10月,格力電器股東大會對收購銀隆的投票中,綱領性方案被股東們否決,收購銀隆的計劃告以流產。在那次股東大會上,中小股東們的票數是反對的主力軍,超過65%的中小股東頭對綱領性議案投了反對或棄權票。

時間回到五年前,如今投以反對或棄權票的中小股東們,在2012年共同將董明珠推舉上了董事長的位置,格力電器進入第二任領導人時代。

除了中小股東,董明珠的今天也離不開格力電器創始人朱江洪為她所做的鋪墊。格力集團作為格力電器的第一大股東,是珠海市國資委旗下企業,格力電器天生有著國企背景。

格力集團曾持有格力電器超過50%股權,擁有絕對控股權,話語權無人能比。但在2003年經過了對格力電器與格力集團對“格力”商標使用權的衝突後,從2006年開始,在朱江洪的推動下,格力電器經歷了長達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吸納經銷商成為股東、減持、幾輪管理層股權激勵和增發。2012年董明珠從朱江洪手中接過格力電器時,雖然格力集團仍是第一大股東,但加上格力地產(600185,買入)的持股份額也只有約20%股份。

從股權集中到股權分散,這為董明珠接手格力電器在打下了基礎,中小股東得以將其選入董事會。但對於在格力電器股權較少的董明珠而言,如何增強對格力電器的控制力,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親自代言格力的方式,董明珠逐漸成為了格力電器的符號,將自己的形象與格力電器的品牌牢固地綁定在了一起。

此外,自2012年董明珠擔任董事長以來,格力電器便開始進入了高分紅的階段。在此之前,格力電器最高分紅紀錄是1996年的每10股派送10元。但從董明珠接任格力電器開始,格力電器當年便進行了每10股派送10元的分紅,並且在2014年出現每10股派送30元的歷史記錄。如今格力電器最新的分紅情況是,每10股派送18元,總金額達108億元。

這自然受到股東們的歡迎,但董明珠似乎也期待著股東們的回報。但去年10月收購銀隆的議案被否決,讓董明珠異常激動:“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麼樣?”

與格力電器相似,美的集團同樣經歷了由股權集中到股權分散的變化。曾經,前任董事長何享健對美的集團的前身美的電器與美的集團都有著超過50%的股權,是美的產業的絕對控股人,美的是名副其實的家族產業。

但“去家族化”是何享健卸任前曾對美的未來發展的態度,他在卸任前曾多次公開聲明美的堅決不做家族企業,最終企業將交由職業經理人經營。而引入戰略投資者、培養職業經理人團隊進行交班,則是何享健為美的集團所設計的管理框架。

經歷了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2013年美的集團吸收美的電器合併上市後,何享健所控制的美的控股已經只持有美的集團35.49%的股權,其他40.7%為流通股份,剩餘股份則幾乎由戰略投資者與美的集團管理團隊均分。

與格力電器交班時珠海市國資委、中小股東、董明珠等相關方所表現出的衝突與戲劇性不同的是,美的集團的交班要平靜得多。這得益於何享健敢於分權的膽量,也受益於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在當時並沒有進入美的集團的客觀事實。

儘管同樣是從股權集中到股權分散,同樣由職業經理人擔任董事長,但兩家家電巨頭企業各自所蘊含的基因,讓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在新掌舵者的時代裡表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格。

董明珠的最後一年

“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女士為主任的信息化委員會”、“建立由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女士領導的,專門的,有跨單位、跨系統調度權的自動化推進團隊、自動化設備製造團隊和自動化前沿技術研究團隊”——格力電器在2013年如是說,這是董明珠擔任董事長後的第一個整年。

“過去5年,格力電器企業文化越來越具有“董明珠”色彩,但產業結構卻依舊停留在朱江洪時代。”家電行業分析人士劉步塵對格力電器評價道。進入董明珠時代的格力電器,在業務上已有過多次多元化的嘗試。

從2013年成立大鬆生活電器,主推小家電產品,到2014年格力電器明確提出“將格力電器從一個專業生產空調的企業發展成一個多元化的集團性企業”,發展熱水器、淨水器等產品,再到後來的格力手機,今日的新能源汽車(愛基,淨值,資訊),格力電器一直在其他領域進行嘗試。

但其營收結構從未發生較大的改變。2013年,來自空調的營收佔到了格力電器的89%,到去年,空調的營收仍舊佔到了格力電器的81%。與董明珠宣稱“我的手機在世界上第一”、以及竭力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高調相比,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戰略仍未實質成形。“看上去,格力的董明珠要比美的集團的方洪波牛一些吧?但如果看股權,董明珠的股份才那麼點,方洪波擁有美的集團2.1%的股份,按照現在美的集團2400億元的市值,方洪波的股權價值快接近50億元了。”高躍平說,董明珠與方洪波難以對比,並且認為“如果年輕人希望奮鬥,就應該進入美的集團,因為付出與回報成正比。”

根據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去年的年報,截至去年底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各有員工7.1萬人、9.6萬人,其“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分別為56.57億元、116.5億元,以此相除,可得出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的員工平均年收入為7.97萬元、12.1萬元,後者比前者高出21%。

而未來,美的集團的人員數量還將繼續得到控制。不久前,美的集團流程IT供應鏈總監陳昕樂曾在中歐2017全球論壇香港站上稱,2011年美的集團的員工是19萬到20萬左右,而現在大概是10萬人,2018年的目標是控制在8萬人以內。

人數減少的同時,美的集團的年齡層次也更為年輕一些,至少在管理層上如此。若不將獨立董事計算在內,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的公司董事會人員都為5人,但美的集團董事會的平均年齡為48.2歲,剛好比格力電器的董事會平均年齡年輕10歲。

這意味著方洪波將有更多的時間來實施多元化的戰略,並培養下一代職業經理人團隊。而在股東們的反對下,通過一己之力開啟了格力造車的多元化戰略的董明珠,將在明年5月份任期終止,屆時股東們將通過手中的選票再次決定由誰來領導格力電器這艘巨輪。

已經是銀隆第二大股東的董明珠,能否在任期結束前將多元化戰略落地成形,在格力電器的刻下屬於董明珠時代的業務烙印?這將是董明珠譜寫業績的最後一年,或許也是決定董明珠下一個三年任期的關鍵之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