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安古城

媽祖 天主教 光緒 建築 話說旅行 話說旅行 2017-11-05

在深圳南頭半島的腹地,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池——南頭古城。南頭古城在漢武帝時,就成為全國二十八處鹽官之一的番禺鹽官駐地,史稱“東官”。南頭古城還是1671前東官郡城和寶安縣城的所在地,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的東官郡轄六縣,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東莞、中山、珠海、港澳等廣大地區。

古城牌坊

深圳新安古城

南頭古城是深圳1671年城市歷史的見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5)南頭古城為東莞守禦千戶所城,目前南頭古城的樣子是當時所建。

南城門

深圳新安古城

據測量,該城城基是用黃泥砂土堆築的,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四周有濠溝圍繞。城址範圍東西最長距離為680米,南北最寬處為500米。現南北城牆尚存基址,南城門保存完好。南門底寬10米,高4米半,城樓已毀。拱形城門上有一塊長方形石塊,上用小篆陰刻“寧南”二字。古樸雄偉的南頭古城,是嶺南古文化的寶貴遺存,它經歷並記錄著深圳地區的歷史變遷。

關聖帝廟

深圳新安古城

古城南門右側緊鄰深南大道處是一座兩進的關聖帝廟。廟內雕樑畫棟,古樸威嚴;常年香火不斷,可見人們對於關帝的敬慕之情。

新安煙館

深圳新安古城

由古城南門進入中山南街,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右手邊的接官廳,掩映在蔥鬱的樹木之下,別有一番清幽。沿街一路行去,依次是陶朱公錢莊、新安煙館、義利壓當,煙館與當鋪緊鄰,可見清末鴉片真是害人非淺,這裡演義了多少悲慘的記憶。

當鋪

深圳新安古城

一路前行,不久就可以見到昔日的東莞會所,往日的故事似乎都被室內精美的木雕所隱藏。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會所,是當年在此做生意的東莞籍商人商量生意、協商價格的聚會場所。可以想見,這裡曾經有怎樣的一幅擾嚷情形。

東莞會所

深圳新安古城

中山南街的盡頭,即是當時的廣州府新安縣衙,當時的嚴肅與陰森早已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對歷史的記憶。

廣州府新安縣衙

深圳新安古城

緊挨著新安縣衙的是坐落在中山東街的報德祠,這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祀廟。該祠是一座二進兩廊廡的土木建築,屋脊兩端灰塑雲龍紋屋,簷板雕刻花鳥草木。在祠內右廊廡的壁上鑲著兩塊碑刻,其中一塊是同治十年(1871年)立《重修報德祠碑記》。碑中載:“報德祠奉祀天后聖母,洎官斯土,凡有功於民者,列東西兩室立碑位配享焉。”《嘉慶新安縣誌》亦載:“報德祠在縣治前聚秀街中,祀天后,凡知縣有功於民者,其祿位牌悉祀於此。乾降四十二年重修”。從碑記的地方誌記載可知,它的作用一是奉祀天后,二是為“有功於民者”歌功頌德、樹碑立傳。

報德祠

深圳新安古城

另一塊碑是光緒三年(1877年)提督水師軍門示諭新安、東莞兩縣商民、鋪戶、各鄉渡艇人等,務須遵照安分守法販運貿易的告示。可能是地方官吏感到走私漏稅嚴重,故刻碑石於此。該碑雖與報德祠無關,但近500字的碑文。為我們研究深圳清末的歷史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信國公文氏祠

深圳新安古城

沿中山東街一路直行,不久即可見到修竹掩映下的信國公文氏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正是信國公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人們追憶他的最好的心情寫照。中山東街盡頭即是古城東門,上書控制南疆四個大字,可見當時南頭古城的重要。

東城門

深圳新安古城

出東門,一路北行,不遠處即見一所小學。該小學所在地,原是意大利天主教育嬰堂,建於1913年。育嬰堂現基本保持原狀,只是禮拜堂等建築被改作教室。育嬰堂一大門和一小門,現小門已堵塞。大門呈長方形,頂上兩邊有三條豎線花紋,兩側各一根圓柱。圓柱間有一拱門,其上有十字標誌。大門裡面是一條尖頂長廊,長廊兩側是花團錦簇的庭院。值得一提的是兩邊庭院各有一棵十幾米高的棕櫚樹,據說是建教堂時種的,至今仍枝葉繁茂。長廊盡頭處便是教堂,它是一座紅磚砌的凹字形建築物,高兩層,樓正門頂有十字標誌,周圍飾以花紋,兩旁有壁龕的柱子,柱頭是尖的。走進一樓正門,抬頭便可見到一塊大理石上刻著幾行意大利文和中文,意即是招入育嬰的小孩,要給予優惠待遇。教學樓梯是硬雜木製成,一邊為雕有花紋的欄杆。二層有過廊,西廂房是禮拜堂,可容百人左右。東廂房是教徒住宿及工作的地方。這裡是西方天主教最早在深圳傳教的地點。

南頭古城是深圳歷史的見證。漫步古城,猶如翻閱一部深圳歷史的長卷,不禁使人浮想聯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