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府谷名人

馬占山 抗日戰爭 暗殺 北宋 府谷藍天戶外 2017-06-15

歷史上的府谷名人

折氏家族

折氏家族從唐武德初遷居府谷起,經五代至宋末,歷500餘年。折氏家族代表人物有折從阮、折德扆、折御卿、折賽花、折繼閔和折可存等。史學家畢沉《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折太君,即佘太君,原名折賽花。折可存宣和二年(1120)為河東第四將,冒矢突陣,力擒方臘,晉為武節大夫。回師過汴,又奉徽宗之命捕得威震京東一帶的梁山泊首領宋江,升武功大夫。

張 岜

字子云,府谷人。約生活於北宋中期。18歲出使西夏,名聲大震。慶曆四年(1044),元昊進攻府州城,張岜率部奮力阻擊,激戰中飛矢中右眼,血流如注,且身被三創,仍拼命廝殺。元昊兵終不能破城,引軍而退。後在征戰中,臂中數箭創發而卒。

王嘉胤 (?~1631)

府谷縣黃甫小寬坪村人,明末農民起義早期首領。崇禎元年(1628)會同吳廷貴等組織當地大批災民揭竿而起,拉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崇禎三年(1630)2月,王嘉胤離開府谷南下黃龍山中紮寨。在黃龍山部隊整頓後,迅速襲擊延安、慶陽兩府。3月從神木渡河入山西境,6月又返回府谷境內,襲破黃甫、清水、木瓜三堡,一舉陷府谷城。11月,王嘉胤率軍從神木渡河進入山西省的興縣境內,向北攻佔保德州,逼近河曲,擊潰山西總兵王國樑的明軍,乘勝一舉攻佔河曲城。高迎祥、張獻忠、王自用也先後趕來河曲會合。王嘉胤稱王,自號橫天一字王,並封王自用為左丞相兼軍師,白玉柱為右丞相,統領農民起義隊伍,初步形成了農民割據政權。崇禎四年(1631)6月初2日夜不幸被奸細王國忠、張立位殺害,年僅40餘歲。

韓登瀛

生卒不詳,府谷木瓜人。清順治八年(1651)以恩貢被任命為河南開封府新鄭縣知縣。上任後勞心於公務,從政清廉,辦事公平。上任兩年後,以年老抱病告歸,離別之日,新鄭百姓傾城送別,攀轅塞道,抽泣灑淚不忍告別。

王 祿

府谷縣黃甫紅泥寨人。清雍正七年(1779)隨川陝總制西征有功,升廣武營把總。後戰死沙場,年僅30歲,軍中聞訊,莫不痛惜,贈武略將軍,後代封蔭。

馮允中

少名登閣,府谷清水堡(今清水)人。先後任陝西火器營參將,漢中營副將,雲南開化、湖廣襄陽兩鎮總兵,四川成都提督等職。因供職廉慎,撫兵如子,被士卒尊稱為“馮佛爺”。

高登升

字覲宸,府谷高家灣人。歷任山西文水、太原、翼城、清源諸縣知縣。

楊 業

約生活於清乾隆年間,字宋勳,府谷縣城人。18歲中進士,出任山東泰安府東阿知縣。楊業在東阿任內數年間,頗有政績,卸任後,東阿百姓自發為其伐石樹碑頌德。後授漢中教授,受聘漢南書院。晚年病退歸裡,54歲卒於家中。

李天春

約生活於清朝後期。府谷縣麻地溝(今麻鎮)人,出身豪門,仗義疏財,接濟貧困。每遇鄉里貧窮揭不開鍋者或婚喪大事無力籌辦者,慷慨解囊,亦不圖報答。大邊口至古城的便道是當時本地到後套的必經通道,但河道無橋,每年開春時節冰解水寒,行人無不為涉水過河所苦。李天春捐巨資在河上架設木橋,往來行人讚不絕口。道光十三年(1833)捐錢七百千,以其利息助鄉間孤貧軍流犯養家餬口。後又捐錢五百千,以其利息用作文武童院經費。諸如此事,李天春終生所為不知其數。

王為垣

約生活於清末民初,字掖臣,府谷縣城人。他秉性純厚,學識淵博,精通《周易》,當時人稱“陝西文豪”。曾於五虎山、磁窯溝、玉帝樓、 明倫堂等地設教終生講學。清光緒、宣統年間,榮河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後,他受聘充當教員,並協助辦理校務。其時正值新舊變革時期,他施教治學,大膽摒棄舊習,竭力和時代合拍。1922年,學生們為永志先生美德,立“德教碑”於縣城南門外。

孫友雄 (1913~1940)

字光遠,府谷縣麻地溝(今麻鎮)人。少時考入完全官費的綏遠省立中山學院,旋又考入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騎兵科。畢業後分配陸軍第38軍,後轉赴南京任防山裝甲兵團警戒排排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國民黨陸軍二○○師輜重營二連上尉連長,轉戰於湘鄂之間,屢立戰功。1940年春所部參加廣西崑崙關戰役。1月7日率部為陣地輸送彈藥時,在馬嶺圩公路側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8歲。

孫如金

府谷鎮前石畔村人。幼時喪父,自幼敦厚朴實,聰穎好學。先後就讀於山西第一中學、北京國立工業專門學校,為府谷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應聘為榆林中學數理教員。提議在榆中增設職業一科,併為之到處奔走呼告,榆中終於增設了職業科(後改為榆林職業中學)。

袁寶善 (1881~1933)

字慶三,府谷木瓜人。20歲入郡庠,後入榆林中學,不久由陝西省巡警學堂保送到北京高等巡警學堂肄業。曾參加過辛亥革命。民國初年,為兩任省議員,一任省參事。任第一屆省議員閉會回籍,接辦本縣第一高小學校。後被選為國民議會代表,又任陸軍第八十六師司令部諮議,不久又擔任米脂縣代理縣長。1933年病故。

楊 琛(1878~1954)

字獻丞,號仲山,府谷縣城人,晚清秀才。陝西優級師範畢業後,毅然返鄉從事教育。為立志振興府谷教育,曾寫《告府谷同胞書》,力陳興辦教育於國於民之利,勸說百姓送子入學,熱心支持教育。一時間城鄉子弟入學者倍增。他除登臺執教外還先後擔任府谷高等學堂校長、勸學所長、縣教育科長等職達40年之久,為近現代府谷教育界公認的元老和受人仰慕的社會賢達。

楊芝林 (1879~1961)

字秀山,府谷獅子城人。其弟兄三人(長兄蔭林、次兄蔚林)均為晚清秀才。他在府谷首倡女子放足,先從妻女做起,是為府谷女子放足的先聲。縣裡設立“天足會”,為首任會長。提倡放足的同時,以自己兩個早已識字讀書的女兒為基點,聯絡親友的女孩組成讀書班並親自任教。隨後,縣裡設立女子小學,為首任校長,兩年後辭職。1927年增設女子小學高級班時又任校長。為使婦女從手工縫紉中解脫出來,買回府谷第一臺縫紉機(手搖),其後又從太原購回第一臺足踩縫紉機。1961年去世。

馬占山 (1885~1950)

字秀芳,吉林省公主嶺市玻璃城子鄉人。1937年“七七”事變後,組編東北挺進軍,10月,馬占山命令其所屬騎三師先期進駐蒙、陝交界的府谷縣邊鎮——哈拉寨(今哈鎮)。次年5月總部也移鎮於茲,從而開始了他在府近八年的戰鬥生涯。在府期間,他組織指揮了多次戰役,僅1937年至1943年6年中,即與日偽軍交戰30餘次。據其中18次戰役的不完全統計,為國捐軀的將士近千人。為了表彰將士的殉國精神,馬占山在哈拉寨南山修築了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與忠烈祠,併為碑碣撰寫碑文。馬占山還主持挺進軍總部編纂了《挺進軍抗日曆程》一書。他在扉頁上題書“還我河山”四字,其中“河”的“口”字未封口,人問其意,他慨然陳辭:“目下倭寇猖獗,國土殘缺,他日驅敵出境,打回東北,方能關口。”1944年秋,馬占山於哈拉寨捐款15萬元,創建中山中心學校(今哈鎮學校),校內有秀芳圖書樓和中山堂等公共設施。1939年12月間,馬占山由重慶返回防地途中,曾在延安逗留,毛澤東親自主持歡迎宴會,並在致詞中高度讚揚了馬占山將軍的抗日精神。1945年8月15日,8月18日,挺進軍開始撤離,鎮上百姓成群結隊前去送行。哈拉寨百姓在鎮要道口,為馬占山將軍樹立了馬公德政碑。1948年末,馬占山響應我黨號召,參與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寓居北京,1950年11月19日因患肺癌去世。

張登閣(1893~1946)

字相臣,府谷縣高石崖鄉(今府谷鎮)黑山村人。先後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保定講武堂炮科。畢業後返回府谷,籌建民團並任府谷民團團長。供職不久,因堅持革新、主張正義而與守舊官僚政見不一,棄職出走河南,任國民革命軍高桂滋部炮兵營長。一年後返回陝西,先後出任佳、米、綏、清、吳五縣禁菸局長、府谷縣建設局長。後轉赴河南開封,面見馮玉祥,馮玉祥十分賞識,即放任河南安陽縣(一等縣)縣長。後改任為林縣(三等縣)縣長。上任不久便辭職返府,出任府谷縣財政局長。隨後前往河北投方振武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喜峰口抗日戰役。不久,方振武、吉鴻昌在張家口創建抗日同盟軍,張出任同盟軍第一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收復日偽軍佔領下的察北重鎮多倫的戰役。為了抗戰,慷慨解囊,毀家紓難,將自家多年來的積蓄及變賣所有金銀首飾總計3000餘元,全部捐獻給抗日同盟軍。抗戰全面爆發後,毅然將十八歲的兒子送往抗日前線,他兒子後來壯烈犧牲。

趙希賢 (1901.5~1980.8)

又名趙宋儒,曾用名張有才、張名由,化名子義。出生於府谷縣清水趙寨村。1920年考入太原甲種工業學校。1924年畢業後返回府谷先後在南高、模範小學、民眾小學當教員。192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受黨組織派遣,先後到準格爾旗“蒙軍”一旅和北京市“閻軍”十連當兵,在敵偽部隊搞兵運等工作,並積極發展和擴大黨的地下組織。1930年4月,離開北京到山西省太原市委任軍事於事。在府谷黨組織遭敵破壞、處於癱瘓狀態時,8月,他回到府谷做地方工作。1932年1月,擔任中共清水區委書記,10月,擔任府谷縣委書記,繼續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為在府谷開展武裝鬥爭,於1934年領導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七支隊。1935年8月被國民黨逮捕,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被釋放出獄。10月,黨派他到晉綏邊委工作,並恢復了他的黨籍。晉綏邊委又派他同潘紀文到河曲開闢黨的工作,12月創建了中共河曲縣委,他任縣委書記。1939年1月至1943年3月,先後擔任過中共五寨縣委書記、晉綏二地委社會部副部長、岢嵐縣縣長、晉綏二分區禁菸督察處副處長等職。1947年7月,解放大西北時,隨軍到府谷,他既是晉綏分區工作團團長,又兼任府谷縣工委書記。1948年7月,調任榆林專署副專員。1950年6月,任西北大區工業部生產處處長。1952年任西北大區地方工業局副局長。1954年大區撤銷後,任中央地方工業部監察室主任,1956年任該部食品局副局長,1957年當選為輕工業部機關黨委書記。1960年9月,任山西省交通廳副廳長。

李來賓 (1905~1939)

字玉鴻,府谷縣城人。早年祕密加入共產黨。抗戰爆發後,任一二○師第八支隊支隊長,率部戰鬥在晉西北配合主力部隊先後解放了岢嵐、寧武、偏關、保德等縣,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後遭遇暗殺,傷勢過重,轉移途中又和日寇遭遇,因傷口炸裂而不幸逝世,年僅34歲。

趙 博 (1906—1941)

出生於府谷縣清水趙寨村。6歲時喪父,7歲入本村私塾,15歲入縣城南門高小。1923年,南高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保送到當時頗有名望的山西汾陽美立銘義中學。在汾陽上學期間,積極投身於學生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後,受組織派遣赴廣州,進入黃埔軍官學校學習,成為該校第六期學員。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遵照黨的指示,在北平、天津一帶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由於叛徒出賣,他曾兩次被捕,先後坐牢8年。1937年10月,趙博同難友們經黨組織營救出獄。隨即,黨組織派他到冀東特委工作,不久又調任津南特委書記,化名王元,以小學教員的身份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1938年初,他化裝來到天津,同河北省委具體研究組織抗日武裝問題。不久將京、津附近一帶自發、零散的群眾武裝聯合起來,正式編為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三個支隊。1938年夏至1940年初,他又先後擔任中共冀魯豫邊區黨校校長、魯西區黨委織織部長兼黨校校長和婦委書記。1940年4月,趙博調任新開闢的魯南區黨委書記兼魯南軍區政委。1941年10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對我魯南區黨委所在地蒼山縣甘霖鄉銀廠村進行突然襲擊,當時趙博與機關其他同志本已衝出敵人包圍,但又發現中央的絕密文件沒有帶出,他當機立斷,命令同志們繼續撤走,自己隻身返回原地銷燬文件。結果文件銷燬了,黨的機密保住了,而趙博卻第三次被捕了。當敵人從叛徒口中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後,設宴勸降,誘以高官厚祿,他慨慷陳詞,宣傳我黨抗日主張,怒斥敵人破壞抗日統一戰線,殘害共產黨員的罪行。敵人惱羞成怒,妄圖以各種酷刑逼他就範,但趙博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毫無懼色,視死如歸,始終沒有向敵人吐露一句黨的機密。同年11月19日深夜英勇就義,時年35歲。他犧牲後不久,當地群眾出於萬分懷念的心情,自發地捐獻銅錢鑄造了一尊趙博銅像。敵人知道後,數次前來毀壞,均因當地群眾冒死藏護而未能得逞。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永久紀念這位不朽的烈士,決定將趙博烈士生活戰鬥直至壯烈犧牲的山東省蒼山縣,改名為趙博縣。

劉天鳴 (1899~1968)

原名步衢,又名天民,府谷縣西關人。少時在縣城讀私塾和小學,畢業後考入山西太原工業學校。1923年,入北京世界語專科學校進行短期語言學學習。1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入武漢軍事政治學校。1933年,在張家口參加抗日同盟軍,任該部六十八師參謀長後,積極反對內戰。當獲悉井嶽秀在榆林扣押了共產黨人柴漢生、焦虹橋、王之宜、王化誠等,便發起和通過白冠五等人進行營救,使這四位同志很快獲釋出獄。1935年,經陝西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的推薦,在甘肅慶陽西鋒鎮專員公署任三科科長,並臨時代理寧縣縣長,其時結識了東北駐軍何柱國軍長,又由何介紹認識了張學良。1936年,劉在西安向張學良面陳了自己的《抗日意見書》,為張賞識,專派他去青海西寧任西北新聞檢查所主任。不久西安事變發生,他聞訊星夜趕回,參加了這一著名的逼蔣抗日救國活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西安擔任王曲軍校七分校招考委員,他曾親自到榆林招收百多名學生,為家鄉培養了一批救國力量。全國解放後,先後在神木幹校、榆林中學任教。1950年,到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工作,1956年任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同時被選為省政協委員。

柴漢生(1908~1968)

原名柴浩,字漢生,府谷縣院家峁村人,高小畢業後考入山西太原斌營中學騎兵科。1931年,在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做黨的地下交通工作,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柴漢生參加革命後,一直在軍隊中工作,先後擔任過支隊參謀長、營長、副團長、副官、處長等職。1948年以後轉做商業工作,任新疆商業廳黨委書記、廳長。

楊岐山 (1907~1941)

又名楊鳳鳴化名楊青山府谷縣傅家墕鄉(今府谷鎮)元坨子村人。1927年考入省立綏德師範,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春,考入西安中山軍事學院。1930年,受黨組織派遣去太原搞黨的地下印刷工作。一年後,以共產黨嫌疑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他不畏嚴刑逼供,與敵人頑強鬥爭,英勇不屈,3個月後,敵人終因沒有充分證據而將他釋放。出獄後返回府谷,在孤山小學等校教書,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2年到1935年,先後擔任中共木瓜區委書記、府谷縣委宣傳部長職務。1937年抗戰爆發後,全力投身於抗日救國洪流。1940年,中共託和清(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工委和託和清縣抗日人民政府同時成立,並建立了抗日武裝游擊隊,楊岐山任工委委員和縣長。1941年4月,岐山帶領5名游擊隊員到永勝城北的力兔村籌款,偽保長閻扣聞訊後,向古城偽警察署告密,楊岐山洞察事態不妙,連夜向西雲壽村轉移,次日凌晨被敵人包圍,中彈身亡,時年34歲。

高宏軒 (1907~1936)

府谷縣武家莊人。1912年入磧塄私塾。1920年到府谷縣城第一高級小學上學。1928年春以優異成績考入榆林中學。1928年秋,榆中黨組織吸收他為中國共產黨員。同年10月因鬧學潮被開除學籍。1929年1月,敵人以共產黨嫌疑將宏軒祕密逮捕。一月後敵人終因證據不足,將其釋放。1929年3月,高宏軒轉移到太原,並與黨組織取得聯繫。經太原黨組織介紹住進太原美術專門學校。1929年7月上旬,宏軒又返回府谷。黨組織安排他在南高任教,並擔任府谷第六區區委書記。1934年4月,調任中共府谷縣委宣傳部長。1936年6月29日,在府谷縣城被國民黨營長高景明槍殺,時年29歲。

張國繼 (1907~1935)

又名張根兒,出生於府谷縣前石畔村。1934年參加七支隊,不久被任命為七支隊隊長。1935年春,七支隊配合紅三團在府谷縣城附近的高梁村襲擊了偽保安大隊蘇保山一個連,張國繼足智多謀,指揮有方,以偷襲和火攻相結合全殲偽軍。1935年2月28日,去木瓜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捕。後被敵人殺害於榆林城,終年28歲。

劉素菲 (1914~1967)

府谷縣城人,初入縣城女子初小,1928年入府谷南門高小,不久,祕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考入榆林女子師範學校,是府谷歷史上第一次外出求學的兩個女生之一。入學後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進步活動,被選為學生會主席,還擔任學校共青團的祕密交通,進行革命活動。1933年女師畢業後,先後到延安、漢中和咸陽教書。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在西安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以楊虎城、謝葆貞夫婦為首的西安婦女界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初,考入抗日軍政大學,被編入第四大隊。當年秋抗大畢業後,分配到陝甘寧邊區婦委會工作,先後擔任祕書、宣傳部長。1938年11月,在延安同劉瀾濤結婚。隨後奔赴晉察冀抗日前線,任中共北嶽區黨委婦委書記兼婦女部長。1945年夏,被選為黨的“七大”候補代表並出席了“七大”。日寇投降後,她隨組織跋山涉水前往張家口,任晉察冀中央局祕書。1946年,隨軍遷往老根據地河北省阜平縣,在中央局組織部工作。隨後,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1947年春,中央工委到達阜平,劉素菲向中央工委全面地彙報了晉察冀邊區婦女工作,受到了劉少奇、朱德的讚揚和鼓勵。1948年,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由陝甘寧邊區轉移到阜平,受到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時書記的接見。1948年夏調任中共華北局組織部處長,華北局婦聯幹部處處長。1955年調任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1960年冬,調任西北局辦公廳副主任兼西北局書記處第一辦公室主任。1964年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楊 清 (1915~1983)

字天誠,中國現代心理學家。1915年8月21日出生於府谷縣深墕村,南高畢業後考入榆林中學。1936年榆中畢業後就讀於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1940年聯大畢業獲學士學位,在校期間曾獲文科檀香山獎學金。1943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研究院,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師承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教授。1943年9月至1950年7月,先後在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南昌中正大學、重慶大學和西北大學任心理學講師、副教授、教授。1950年9月到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任教至終,兩任東北師大教育系主任。並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編委、心理學分支副主編、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吉林省和長春市心理學會理事長、長春市政協常委、長春市1-3屆人民代表,民盟吉林省委員會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民盟東北師大支部主任委員等職。他的《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一書1980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學術界頗有影響,1981年被遼寧人民出版社和百花文藝出版社合評為優秀著作。

資料來源於府谷縣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