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如果我再等個5分鐘,說不定就見到他了,現在想想,可能錯過了一個億。”

這次,姚柏年沒猶豫,立馬註冊了阿里巴巴賬號,成了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企業。

戴名錶,配彩電

姚柏年家族的創業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5年,姚柏年的父親牽頭,在嵊州市金庭鎮晉二村成立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社辦工廠,取名嵊縣金山彈簧廠,專門生產工業彈簧。當時村裡有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1-2個人在廠裡工作。

每天早上,廠裡定時播放音樂,大人和小孩就一起從家裡湧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子去上學。放假時,姚柏年和十幾個小孩子就在廠裡玩耍,大家處得特別愉快。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如果我再等個5分鐘,說不定就見到他了,現在想想,可能錯過了一個億。”

這次,姚柏年沒猶豫,立馬註冊了阿里巴巴賬號,成了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企業。

戴名錶,配彩電

姚柏年家族的創業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5年,姚柏年的父親牽頭,在嵊州市金庭鎮晉二村成立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社辦工廠,取名嵊縣金山彈簧廠,專門生產工業彈簧。當時村裡有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1-2個人在廠裡工作。

每天早上,廠裡定時播放音樂,大人和小孩就一起從家裡湧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子去上學。放假時,姚柏年和十幾個小孩子就在廠裡玩耍,大家處得特別愉快。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各種生產資料緊缺。工廠創辦前十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彈簧的應用範圍廣,“只要是能活動的機器,大到冰箱、洗衣機,小到玩具、文具,基本上都需要用到彈簧,訂單都排到一個月外,完全不需要主動談客戶。”

到80年代初,工廠迎來最高峰時期,連續幾年,銷售額都超過了200萬元。“那時候的200萬元,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億元了。”姚柏年有點自豪。

廠子賺錢了,村裡的待遇也好得出奇。

工人的月工資從最初的30多元,逐漸漲到了300多元。當時全國絕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月工資不高於50元。據上海市資料顯示,80年代初期,上海人均收入在96元左右。金山彈簧廠工人的工資,相當於上海人的3倍。

不僅如此,廠裡每年都會按照銷售比例,給村裡上繳一部分利潤,這些錢,全都用來給村民改善生活。

姚柏年回憶,1982年前後,他5歲,村子裡就接通了自來水,“是全嵊州最早接通自來水的村子。”

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視機的年代,村裡家家戶戶就有了當時非常奢侈的“大屁股”彩電、收音機、烤箱。

他還看到媽媽的櫃子裡放著好幾塊手錶,有鑽石牌、寶石花牌、梅花牌,“每一塊都相當於普通工人3—4個月的工資,戴著洋氣得不得了。”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如果我再等個5分鐘,說不定就見到他了,現在想想,可能錯過了一個億。”

這次,姚柏年沒猶豫,立馬註冊了阿里巴巴賬號,成了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企業。

戴名錶,配彩電

姚柏年家族的創業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5年,姚柏年的父親牽頭,在嵊州市金庭鎮晉二村成立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社辦工廠,取名嵊縣金山彈簧廠,專門生產工業彈簧。當時村裡有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1-2個人在廠裡工作。

每天早上,廠裡定時播放音樂,大人和小孩就一起從家裡湧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子去上學。放假時,姚柏年和十幾個小孩子就在廠裡玩耍,大家處得特別愉快。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各種生產資料緊缺。工廠創辦前十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彈簧的應用範圍廣,“只要是能活動的機器,大到冰箱、洗衣機,小到玩具、文具,基本上都需要用到彈簧,訂單都排到一個月外,完全不需要主動談客戶。”

到80年代初,工廠迎來最高峰時期,連續幾年,銷售額都超過了200萬元。“那時候的200萬元,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億元了。”姚柏年有點自豪。

廠子賺錢了,村裡的待遇也好得出奇。

工人的月工資從最初的30多元,逐漸漲到了300多元。當時全國絕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月工資不高於50元。據上海市資料顯示,80年代初期,上海人均收入在96元左右。金山彈簧廠工人的工資,相當於上海人的3倍。

不僅如此,廠裡每年都會按照銷售比例,給村裡上繳一部分利潤,這些錢,全都用來給村民改善生活。

姚柏年回憶,1982年前後,他5歲,村子裡就接通了自來水,“是全嵊州最早接通自來水的村子。”

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視機的年代,村裡家家戶戶就有了當時非常奢侈的“大屁股”彩電、收音機、烤箱。

他還看到媽媽的櫃子裡放著好幾塊手錶,有鑽石牌、寶石花牌、梅花牌,“每一塊都相當於普通工人3—4個月的工資,戴著洋氣得不得了。”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但是那時,金山彈簧廠的工人並不知道,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人事已非 工廠面臨倒閉

80年代末,市場經濟初現端倪,全國各地的工業配套資源都已經很齊全,私有制也逐漸開放。“彈簧生產門檻低,浙江許多人私營作坊加入競爭。”

金山彈簧廠的訂單開始驟減,廠子一年只掙十幾萬元,成堆的彈簧都賣不出去。1987年開始,父親就帶著幾個業務員,和剛滿十歲的姚柏年,跑到外地市場去拉客戶。

從這時起,姚柏年開始學習溝通技巧,以及彈簧的生產、應用知識。

那時的信息還很閉塞,父親每到一個地方,就到郵局找當地的“企業名錄”,找到可能需要彈簧的企業,對著名錄上的電話,一個個打過去。

有希望合作的公司,父親就把聯繫方式記在一個巴掌大的紅色本子上。後來,這個紅色本子傳給了姚柏年,成了他入駐阿里巴巴之前,唯一獲取客戶的方式。

辛苦跑了2-3年,父親仍沒能救活這個社辦工廠,發完工資後,廠子入不敷出。

廠裡的工人們,也陸陸續續離開工廠,各自謀生。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如果我再等個5分鐘,說不定就見到他了,現在想想,可能錯過了一個億。”

這次,姚柏年沒猶豫,立馬註冊了阿里巴巴賬號,成了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企業。

戴名錶,配彩電

姚柏年家族的創業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5年,姚柏年的父親牽頭,在嵊州市金庭鎮晉二村成立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社辦工廠,取名嵊縣金山彈簧廠,專門生產工業彈簧。當時村裡有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1-2個人在廠裡工作。

每天早上,廠裡定時播放音樂,大人和小孩就一起從家裡湧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子去上學。放假時,姚柏年和十幾個小孩子就在廠裡玩耍,大家處得特別愉快。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各種生產資料緊缺。工廠創辦前十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彈簧的應用範圍廣,“只要是能活動的機器,大到冰箱、洗衣機,小到玩具、文具,基本上都需要用到彈簧,訂單都排到一個月外,完全不需要主動談客戶。”

到80年代初,工廠迎來最高峰時期,連續幾年,銷售額都超過了200萬元。“那時候的200萬元,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億元了。”姚柏年有點自豪。

廠子賺錢了,村裡的待遇也好得出奇。

工人的月工資從最初的30多元,逐漸漲到了300多元。當時全國絕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月工資不高於50元。據上海市資料顯示,80年代初期,上海人均收入在96元左右。金山彈簧廠工人的工資,相當於上海人的3倍。

不僅如此,廠裡每年都會按照銷售比例,給村裡上繳一部分利潤,這些錢,全都用來給村民改善生活。

姚柏年回憶,1982年前後,他5歲,村子裡就接通了自來水,“是全嵊州最早接通自來水的村子。”

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視機的年代,村裡家家戶戶就有了當時非常奢侈的“大屁股”彩電、收音機、烤箱。

他還看到媽媽的櫃子裡放著好幾塊手錶,有鑽石牌、寶石花牌、梅花牌,“每一塊都相當於普通工人3—4個月的工資,戴著洋氣得不得了。”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但是那時,金山彈簧廠的工人並不知道,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人事已非 工廠面臨倒閉

80年代末,市場經濟初現端倪,全國各地的工業配套資源都已經很齊全,私有制也逐漸開放。“彈簧生產門檻低,浙江許多人私營作坊加入競爭。”

金山彈簧廠的訂單開始驟減,廠子一年只掙十幾萬元,成堆的彈簧都賣不出去。1987年開始,父親就帶著幾個業務員,和剛滿十歲的姚柏年,跑到外地市場去拉客戶。

從這時起,姚柏年開始學習溝通技巧,以及彈簧的生產、應用知識。

那時的信息還很閉塞,父親每到一個地方,就到郵局找當地的“企業名錄”,找到可能需要彈簧的企業,對著名錄上的電話,一個個打過去。

有希望合作的公司,父親就把聯繫方式記在一個巴掌大的紅色本子上。後來,這個紅色本子傳給了姚柏年,成了他入駐阿里巴巴之前,唯一獲取客戶的方式。

辛苦跑了2-3年,父親仍沒能救活這個社辦工廠,發完工資後,廠子入不敷出。

廠裡的工人們,也陸陸續續離開工廠,各自謀生。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陳禾農、張曉麗等幾十個工人,成立家庭作坊單幹,他們拿出過去的銷售經驗,也開始四處拉客戶,訂單雖不多,“但到底是為自己打工。”

張國強和幾個村民賣掉彩電、烤箱、收音機,去深圳流水線打工,尋找出路,每個月也有幾百元的收入。

金山彈簧廠人事已非。

父親的工廠最後只留下了10個人,於是,他索性將工廠徹底私有化,改名嵊州新華彈簧廠。那之後的幾年,廠子只靠十幾個老客戶的訂單,勉強維持著生計。

姚柏年家裡雖不至於“吃不起飯”,但母親不再買名錶了,家裡也開始計較吃穿用度了。

接棒“紅色小本子”

1996年,19歲的姚柏年高中畢業,他沒有選擇去外地打工。“在父親身邊學了近十年,我腦子裡只想著重振彈簧廠。”

在沒有網絡的年代,工廠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客戶難尋”,“中國那麼大,你上哪裡找不認識的客戶,第一次做生意,別人又拿什麼信任你。”

他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那個紅色的小本子,幾年時間,紅色本子被翻閱了無數次,外殼已經褪色,裡頁也磨破了。

父親的本子裡,只列著各地簡單的工廠名、地址和電話,沒有產品介紹。姚柏年一個個打電話過去,“效果極差,十個電話只能接通一個。”

後來,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企業名錄,一無所獲。卻意外地瞥見了馬雲的中國黃頁。

他本以為黃頁指的是那種“電話本”,問了之後, 才知道馬雲的中國黃頁是一個英文網站,面向外國商人,傳播中國企業的信息,促成合作。

“互聯網這個新名詞,再加上那個眼底放光,過於熱情的男生,以及收費服務。”讓姚柏年這種走南闖北做生意,遇見過無數騙子的“老炮兒”沒有猶豫的就離開了那間平房,也沒有見到馬雲。

直到1999年,村裡有了第一個網吧,姚柏年在網上閒逛時,突然看到了一個叫阿里巴巴的網站。

點進去,是一個特別簡陋的網頁,“幾乎沒有圖片。”只排列著一些企業的名字,點擊企業名,能看到企業的詳細信息和聯繫方式。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如果我再等個5分鐘,說不定就見到他了,現在想想,可能錯過了一個億。”

這次,姚柏年沒猶豫,立馬註冊了阿里巴巴賬號,成了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企業。

戴名錶,配彩電

姚柏年家族的創業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5年,姚柏年的父親牽頭,在嵊州市金庭鎮晉二村成立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社辦工廠,取名嵊縣金山彈簧廠,專門生產工業彈簧。當時村裡有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1-2個人在廠裡工作。

每天早上,廠裡定時播放音樂,大人和小孩就一起從家裡湧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子去上學。放假時,姚柏年和十幾個小孩子就在廠裡玩耍,大家處得特別愉快。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各種生產資料緊缺。工廠創辦前十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彈簧的應用範圍廣,“只要是能活動的機器,大到冰箱、洗衣機,小到玩具、文具,基本上都需要用到彈簧,訂單都排到一個月外,完全不需要主動談客戶。”

到80年代初,工廠迎來最高峰時期,連續幾年,銷售額都超過了200萬元。“那時候的200萬元,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億元了。”姚柏年有點自豪。

廠子賺錢了,村裡的待遇也好得出奇。

工人的月工資從最初的30多元,逐漸漲到了300多元。當時全國絕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月工資不高於50元。據上海市資料顯示,80年代初期,上海人均收入在96元左右。金山彈簧廠工人的工資,相當於上海人的3倍。

不僅如此,廠裡每年都會按照銷售比例,給村裡上繳一部分利潤,這些錢,全都用來給村民改善生活。

姚柏年回憶,1982年前後,他5歲,村子裡就接通了自來水,“是全嵊州最早接通自來水的村子。”

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視機的年代,村裡家家戶戶就有了當時非常奢侈的“大屁股”彩電、收音機、烤箱。

他還看到媽媽的櫃子裡放著好幾塊手錶,有鑽石牌、寶石花牌、梅花牌,“每一塊都相當於普通工人3—4個月的工資,戴著洋氣得不得了。”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但是那時,金山彈簧廠的工人並不知道,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人事已非 工廠面臨倒閉

80年代末,市場經濟初現端倪,全國各地的工業配套資源都已經很齊全,私有制也逐漸開放。“彈簧生產門檻低,浙江許多人私營作坊加入競爭。”

金山彈簧廠的訂單開始驟減,廠子一年只掙十幾萬元,成堆的彈簧都賣不出去。1987年開始,父親就帶著幾個業務員,和剛滿十歲的姚柏年,跑到外地市場去拉客戶。

從這時起,姚柏年開始學習溝通技巧,以及彈簧的生產、應用知識。

那時的信息還很閉塞,父親每到一個地方,就到郵局找當地的“企業名錄”,找到可能需要彈簧的企業,對著名錄上的電話,一個個打過去。

有希望合作的公司,父親就把聯繫方式記在一個巴掌大的紅色本子上。後來,這個紅色本子傳給了姚柏年,成了他入駐阿里巴巴之前,唯一獲取客戶的方式。

辛苦跑了2-3年,父親仍沒能救活這個社辦工廠,發完工資後,廠子入不敷出。

廠裡的工人們,也陸陸續續離開工廠,各自謀生。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陳禾農、張曉麗等幾十個工人,成立家庭作坊單幹,他們拿出過去的銷售經驗,也開始四處拉客戶,訂單雖不多,“但到底是為自己打工。”

張國強和幾個村民賣掉彩電、烤箱、收音機,去深圳流水線打工,尋找出路,每個月也有幾百元的收入。

金山彈簧廠人事已非。

父親的工廠最後只留下了10個人,於是,他索性將工廠徹底私有化,改名嵊州新華彈簧廠。那之後的幾年,廠子只靠十幾個老客戶的訂單,勉強維持著生計。

姚柏年家裡雖不至於“吃不起飯”,但母親不再買名錶了,家裡也開始計較吃穿用度了。

接棒“紅色小本子”

1996年,19歲的姚柏年高中畢業,他沒有選擇去外地打工。“在父親身邊學了近十年,我腦子裡只想著重振彈簧廠。”

在沒有網絡的年代,工廠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客戶難尋”,“中國那麼大,你上哪裡找不認識的客戶,第一次做生意,別人又拿什麼信任你。”

他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那個紅色的小本子,幾年時間,紅色本子被翻閱了無數次,外殼已經褪色,裡頁也磨破了。

父親的本子裡,只列著各地簡單的工廠名、地址和電話,沒有產品介紹。姚柏年一個個打電話過去,“效果極差,十個電話只能接通一個。”

後來,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企業名錄,一無所獲。卻意外地瞥見了馬雲的中國黃頁。

他本以為黃頁指的是那種“電話本”,問了之後, 才知道馬雲的中國黃頁是一個英文網站,面向外國商人,傳播中國企業的信息,促成合作。

“互聯網這個新名詞,再加上那個眼底放光,過於熱情的男生,以及收費服務。”讓姚柏年這種走南闖北做生意,遇見過無數騙子的“老炮兒”沒有猶豫的就離開了那間平房,也沒有見到馬雲。

直到1999年,村裡有了第一個網吧,姚柏年在網上閒逛時,突然看到了一個叫阿里巴巴的網站。

點進去,是一個特別簡陋的網頁,“幾乎沒有圖片。”只排列著一些企業的名字,點擊企業名,能看到企業的詳細信息和聯繫方式。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看到“註冊免費”幾個字,姚柏年嘗試著註冊了賬號,“只想從上面找到一些新的客戶,連展示自己的意識都沒有。”

每隔兩天,姚柏年就會去一次網吧,從阿里巴巴網站上,抄一些客戶的聯繫方式。

發現了“新大陸”

姚柏年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人主動找上門求合作。

那是他註冊賬號的半年後,習慣每天從阿里網站上扒客戶信息的姚柏年,居然接到了一個陌生人的來電。

對方是一個寧波的外貿商,說在阿里巴巴上看到了姚柏年的廠家信息,要在他這裡定1.6萬元的螺旋彈簧,用在電工工具上,他要把貨出口到歐洲去。“做得好的話,以後可以長期合作。”

電話這頭,姚柏年激動得都說不出話,“你想,我們每天低聲下氣地打電話銷售,勸客戶下訂單,他們都不一定理,這下居然有人主動找我們,還是賣給外國人。”

1.6萬元並不算大單子,但足夠讓姚柏年興奮好久,他覺得神奇。“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居然能通過網絡,沒說幾句話就合作了。”

他只花3天就把所有貨趕出來了,那時候沒有快遞,他嫌郵局太慢,自己坐著大巴車,把第一批貨送到了寧波客戶手上。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如果我再等個5分鐘,說不定就見到他了,現在想想,可能錯過了一個億。”

這次,姚柏年沒猶豫,立馬註冊了阿里巴巴賬號,成了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企業。

戴名錶,配彩電

姚柏年家族的創業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5年,姚柏年的父親牽頭,在嵊州市金庭鎮晉二村成立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社辦工廠,取名嵊縣金山彈簧廠,專門生產工業彈簧。當時村裡有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1-2個人在廠裡工作。

每天早上,廠裡定時播放音樂,大人和小孩就一起從家裡湧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子去上學。放假時,姚柏年和十幾個小孩子就在廠裡玩耍,大家處得特別愉快。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各種生產資料緊缺。工廠創辦前十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彈簧的應用範圍廣,“只要是能活動的機器,大到冰箱、洗衣機,小到玩具、文具,基本上都需要用到彈簧,訂單都排到一個月外,完全不需要主動談客戶。”

到80年代初,工廠迎來最高峰時期,連續幾年,銷售額都超過了200萬元。“那時候的200萬元,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億元了。”姚柏年有點自豪。

廠子賺錢了,村裡的待遇也好得出奇。

工人的月工資從最初的30多元,逐漸漲到了300多元。當時全國絕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月工資不高於50元。據上海市資料顯示,80年代初期,上海人均收入在96元左右。金山彈簧廠工人的工資,相當於上海人的3倍。

不僅如此,廠裡每年都會按照銷售比例,給村裡上繳一部分利潤,這些錢,全都用來給村民改善生活。

姚柏年回憶,1982年前後,他5歲,村子裡就接通了自來水,“是全嵊州最早接通自來水的村子。”

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視機的年代,村裡家家戶戶就有了當時非常奢侈的“大屁股”彩電、收音機、烤箱。

他還看到媽媽的櫃子裡放著好幾塊手錶,有鑽石牌、寶石花牌、梅花牌,“每一塊都相當於普通工人3—4個月的工資,戴著洋氣得不得了。”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但是那時,金山彈簧廠的工人並不知道,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人事已非 工廠面臨倒閉

80年代末,市場經濟初現端倪,全國各地的工業配套資源都已經很齊全,私有制也逐漸開放。“彈簧生產門檻低,浙江許多人私營作坊加入競爭。”

金山彈簧廠的訂單開始驟減,廠子一年只掙十幾萬元,成堆的彈簧都賣不出去。1987年開始,父親就帶著幾個業務員,和剛滿十歲的姚柏年,跑到外地市場去拉客戶。

從這時起,姚柏年開始學習溝通技巧,以及彈簧的生產、應用知識。

那時的信息還很閉塞,父親每到一個地方,就到郵局找當地的“企業名錄”,找到可能需要彈簧的企業,對著名錄上的電話,一個個打過去。

有希望合作的公司,父親就把聯繫方式記在一個巴掌大的紅色本子上。後來,這個紅色本子傳給了姚柏年,成了他入駐阿里巴巴之前,唯一獲取客戶的方式。

辛苦跑了2-3年,父親仍沒能救活這個社辦工廠,發完工資後,廠子入不敷出。

廠裡的工人們,也陸陸續續離開工廠,各自謀生。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陳禾農、張曉麗等幾十個工人,成立家庭作坊單幹,他們拿出過去的銷售經驗,也開始四處拉客戶,訂單雖不多,“但到底是為自己打工。”

張國強和幾個村民賣掉彩電、烤箱、收音機,去深圳流水線打工,尋找出路,每個月也有幾百元的收入。

金山彈簧廠人事已非。

父親的工廠最後只留下了10個人,於是,他索性將工廠徹底私有化,改名嵊州新華彈簧廠。那之後的幾年,廠子只靠十幾個老客戶的訂單,勉強維持著生計。

姚柏年家裡雖不至於“吃不起飯”,但母親不再買名錶了,家裡也開始計較吃穿用度了。

接棒“紅色小本子”

1996年,19歲的姚柏年高中畢業,他沒有選擇去外地打工。“在父親身邊學了近十年,我腦子裡只想著重振彈簧廠。”

在沒有網絡的年代,工廠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客戶難尋”,“中國那麼大,你上哪裡找不認識的客戶,第一次做生意,別人又拿什麼信任你。”

他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那個紅色的小本子,幾年時間,紅色本子被翻閱了無數次,外殼已經褪色,裡頁也磨破了。

父親的本子裡,只列著各地簡單的工廠名、地址和電話,沒有產品介紹。姚柏年一個個打電話過去,“效果極差,十個電話只能接通一個。”

後來,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企業名錄,一無所獲。卻意外地瞥見了馬雲的中國黃頁。

他本以為黃頁指的是那種“電話本”,問了之後, 才知道馬雲的中國黃頁是一個英文網站,面向外國商人,傳播中國企業的信息,促成合作。

“互聯網這個新名詞,再加上那個眼底放光,過於熱情的男生,以及收費服務。”讓姚柏年這種走南闖北做生意,遇見過無數騙子的“老炮兒”沒有猶豫的就離開了那間平房,也沒有見到馬雲。

直到1999年,村裡有了第一個網吧,姚柏年在網上閒逛時,突然看到了一個叫阿里巴巴的網站。

點進去,是一個特別簡陋的網頁,“幾乎沒有圖片。”只排列著一些企業的名字,點擊企業名,能看到企業的詳細信息和聯繫方式。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看到“註冊免費”幾個字,姚柏年嘗試著註冊了賬號,“只想從上面找到一些新的客戶,連展示自己的意識都沒有。”

每隔兩天,姚柏年就會去一次網吧,從阿里巴巴網站上,抄一些客戶的聯繫方式。

發現了“新大陸”

姚柏年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人主動找上門求合作。

那是他註冊賬號的半年後,習慣每天從阿里網站上扒客戶信息的姚柏年,居然接到了一個陌生人的來電。

對方是一個寧波的外貿商,說在阿里巴巴上看到了姚柏年的廠家信息,要在他這裡定1.6萬元的螺旋彈簧,用在電工工具上,他要把貨出口到歐洲去。“做得好的話,以後可以長期合作。”

電話這頭,姚柏年激動得都說不出話,“你想,我們每天低聲下氣地打電話銷售,勸客戶下訂單,他們都不一定理,這下居然有人主動找我們,還是賣給外國人。”

1.6萬元並不算大單子,但足夠讓姚柏年興奮好久,他覺得神奇。“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居然能通過網絡,沒說幾句話就合作了。”

他只花3天就把所有貨趕出來了,那時候沒有快遞,他嫌郵局太慢,自己坐著大巴車,把第一批貨送到了寧波客戶手上。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現在,這位寧波客戶,每個月都會在姚柏年這裡下單,成了他合作最久的客戶。

姚柏年彷彿發現了新大陸。他叫停了在全國各地的銷售員,專注在阿里巴巴上尋找意向客戶。

為了更快的將貨送到客戶手上,頭幾年,姚柏年總是選擇親自“押鏢”,量大的時候,包下一輛載重5噸的貨車,3天內把貨送到廈門。量小的時候,一個人搬運十幾個紙箱,搭著大巴車送貨上門,順便也可以當面和客戶結算貨款,“算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父親那個紅色的小本子,被他永遠鎖進了抽屜裡。

企業成功不在於大 在於持久

2003年2月,他送一批家用電器的彈簧去廈門。還沒返程時,就發燒了。他開始慌了起來,“莫不是非典?”

當時,廈門城裡已經戒備森嚴,路上的人行色匆匆,全都戴著口罩。他趕緊跑到醫院檢查,醫院門口擺著幾個大鐵桶,盛滿了深褐色的湯藥,上百個人排著隊盛著湯藥往水瓶裡灌。

醫生說,姚柏年的症狀並不像非典,他讓姚柏年灌了兩瓶醫院門口的湯藥,帶著返程路上喝。回杭州中轉時,姚柏年就感覺身體舒服多了。

這一次有驚無險的事件,讓姚柏年長了心眼,“不可能永遠這樣送貨吧?”

正好,在那以後第二年,支付寶從淘寶網獨立出來,姚柏年可以和客戶直接在阿里巴巴上轉賬交易了。“之前,我只是在阿里巴巴尋找客戶和訂單,這之後,交貨後的收款也可以在網上放心完成。”他決定,不再線下送貨。

他把送貨的時間,用在擴大工廠的產能上。原本,廠裡是利用模具,手工製作彈簧的,一天一個工人,最多隻能生產1000多個彈簧。

後來,他引進國外的機器,將生產變成半機械化,過了幾年,又完全升級成數控模式生產,一天至少10000個彈簧的產量。

姚柏年不僅讓父親創立的彈簧廠起死回生,而且越做越大,到現在,銷售額每年都有40%的增長。

"

1997年的夏天,姚柏年在杭州遊蕩了好幾天。

100多公里外的嵊州,他父親的彈簧工廠面臨倒閉。為了尋求一線生機,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一個光盤,“據說裡面刻錄了國內大小企業的信息,說不定能談成客戶,但沒找到。”

那天,他頹廢至極,在西湖邊閒逛,一抬頭,瞥見了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招牌上寫著“中國黃頁”。

這一眼,便是開端。

他鑽進屋裡,只見一間車庫模樣的小平房,被隔成了兩個房間,屋裡擺著兩、三臺半新的奔騰電腦。一個頭發泛白的外國人,坐在電腦前,在用英文發郵件。

見他進屋,一個男生趕緊熱情的迎了過來:“我們在為國內的公司做網頁,你要不等等,我們老闆馬上來了。”

姚柏年第一反應,就是“網絡什麼的都是騙人的東西”。沒等那位老闆回來,他就走了。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兩年前走進去的那間小屋,竟然是阿里的前身,那個年輕人口中的“老闆”,就是馬雲。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如果我再等個5分鐘,說不定就見到他了,現在想想,可能錯過了一個億。”

這次,姚柏年沒猶豫,立馬註冊了阿里巴巴賬號,成了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企業。

戴名錶,配彩電

姚柏年家族的創業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

1975年,姚柏年的父親牽頭,在嵊州市金庭鎮晉二村成立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社辦工廠,取名嵊縣金山彈簧廠,專門生產工業彈簧。當時村裡有1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都有1-2個人在廠裡工作。

每天早上,廠裡定時播放音樂,大人和小孩就一起從家裡湧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子去上學。放假時,姚柏年和十幾個小孩子就在廠裡玩耍,大家處得特別愉快。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各種生產資料緊缺。工廠創辦前十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彈簧的應用範圍廣,“只要是能活動的機器,大到冰箱、洗衣機,小到玩具、文具,基本上都需要用到彈簧,訂單都排到一個月外,完全不需要主動談客戶。”

到80年代初,工廠迎來最高峰時期,連續幾年,銷售額都超過了200萬元。“那時候的200萬元,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億元了。”姚柏年有點自豪。

廠子賺錢了,村裡的待遇也好得出奇。

工人的月工資從最初的30多元,逐漸漲到了300多元。當時全國絕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月工資不高於50元。據上海市資料顯示,80年代初期,上海人均收入在96元左右。金山彈簧廠工人的工資,相當於上海人的3倍。

不僅如此,廠裡每年都會按照銷售比例,給村裡上繳一部分利潤,這些錢,全都用來給村民改善生活。

姚柏年回憶,1982年前後,他5歲,村子裡就接通了自來水,“是全嵊州最早接通自來水的村子。”

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視機的年代,村裡家家戶戶就有了當時非常奢侈的“大屁股”彩電、收音機、烤箱。

他還看到媽媽的櫃子裡放著好幾塊手錶,有鑽石牌、寶石花牌、梅花牌,“每一塊都相當於普通工人3—4個月的工資,戴著洋氣得不得了。”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但是那時,金山彈簧廠的工人並不知道,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人事已非 工廠面臨倒閉

80年代末,市場經濟初現端倪,全國各地的工業配套資源都已經很齊全,私有制也逐漸開放。“彈簧生產門檻低,浙江許多人私營作坊加入競爭。”

金山彈簧廠的訂單開始驟減,廠子一年只掙十幾萬元,成堆的彈簧都賣不出去。1987年開始,父親就帶著幾個業務員,和剛滿十歲的姚柏年,跑到外地市場去拉客戶。

從這時起,姚柏年開始學習溝通技巧,以及彈簧的生產、應用知識。

那時的信息還很閉塞,父親每到一個地方,就到郵局找當地的“企業名錄”,找到可能需要彈簧的企業,對著名錄上的電話,一個個打過去。

有希望合作的公司,父親就把聯繫方式記在一個巴掌大的紅色本子上。後來,這個紅色本子傳給了姚柏年,成了他入駐阿里巴巴之前,唯一獲取客戶的方式。

辛苦跑了2-3年,父親仍沒能救活這個社辦工廠,發完工資後,廠子入不敷出。

廠裡的工人們,也陸陸續續離開工廠,各自謀生。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陳禾農、張曉麗等幾十個工人,成立家庭作坊單幹,他們拿出過去的銷售經驗,也開始四處拉客戶,訂單雖不多,“但到底是為自己打工。”

張國強和幾個村民賣掉彩電、烤箱、收音機,去深圳流水線打工,尋找出路,每個月也有幾百元的收入。

金山彈簧廠人事已非。

父親的工廠最後只留下了10個人,於是,他索性將工廠徹底私有化,改名嵊州新華彈簧廠。那之後的幾年,廠子只靠十幾個老客戶的訂單,勉強維持著生計。

姚柏年家裡雖不至於“吃不起飯”,但母親不再買名錶了,家裡也開始計較吃穿用度了。

接棒“紅色小本子”

1996年,19歲的姚柏年高中畢業,他沒有選擇去外地打工。“在父親身邊學了近十年,我腦子裡只想著重振彈簧廠。”

在沒有網絡的年代,工廠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客戶難尋”,“中國那麼大,你上哪裡找不認識的客戶,第一次做生意,別人又拿什麼信任你。”

他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那個紅色的小本子,幾年時間,紅色本子被翻閱了無數次,外殼已經褪色,裡頁也磨破了。

父親的本子裡,只列著各地簡單的工廠名、地址和電話,沒有產品介紹。姚柏年一個個打電話過去,“效果極差,十個電話只能接通一個。”

後來,他到浙江圖書館找企業名錄,一無所獲。卻意外地瞥見了馬雲的中國黃頁。

他本以為黃頁指的是那種“電話本”,問了之後, 才知道馬雲的中國黃頁是一個英文網站,面向外國商人,傳播中國企業的信息,促成合作。

“互聯網這個新名詞,再加上那個眼底放光,過於熱情的男生,以及收費服務。”讓姚柏年這種走南闖北做生意,遇見過無數騙子的“老炮兒”沒有猶豫的就離開了那間平房,也沒有見到馬雲。

直到1999年,村裡有了第一個網吧,姚柏年在網上閒逛時,突然看到了一個叫阿里巴巴的網站。

點進去,是一個特別簡陋的網頁,“幾乎沒有圖片。”只排列著一些企業的名字,點擊企業名,能看到企業的詳細信息和聯繫方式。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看到“註冊免費”幾個字,姚柏年嘗試著註冊了賬號,“只想從上面找到一些新的客戶,連展示自己的意識都沒有。”

每隔兩天,姚柏年就會去一次網吧,從阿里巴巴網站上,抄一些客戶的聯繫方式。

發現了“新大陸”

姚柏年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人主動找上門求合作。

那是他註冊賬號的半年後,習慣每天從阿里網站上扒客戶信息的姚柏年,居然接到了一個陌生人的來電。

對方是一個寧波的外貿商,說在阿里巴巴上看到了姚柏年的廠家信息,要在他這裡定1.6萬元的螺旋彈簧,用在電工工具上,他要把貨出口到歐洲去。“做得好的話,以後可以長期合作。”

電話這頭,姚柏年激動得都說不出話,“你想,我們每天低聲下氣地打電話銷售,勸客戶下訂單,他們都不一定理,這下居然有人主動找我們,還是賣給外國人。”

1.6萬元並不算大單子,但足夠讓姚柏年興奮好久,他覺得神奇。“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居然能通過網絡,沒說幾句話就合作了。”

他只花3天就把所有貨趕出來了,那時候沒有快遞,他嫌郵局太慢,自己坐著大巴車,把第一批貨送到了寧波客戶手上。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現在,這位寧波客戶,每個月都會在姚柏年這裡下單,成了他合作最久的客戶。

姚柏年彷彿發現了新大陸。他叫停了在全國各地的銷售員,專注在阿里巴巴上尋找意向客戶。

為了更快的將貨送到客戶手上,頭幾年,姚柏年總是選擇親自“押鏢”,量大的時候,包下一輛載重5噸的貨車,3天內把貨送到廈門。量小的時候,一個人搬運十幾個紙箱,搭著大巴車送貨上門,順便也可以當面和客戶結算貨款,“算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父親那個紅色的小本子,被他永遠鎖進了抽屜裡。

企業成功不在於大 在於持久

2003年2月,他送一批家用電器的彈簧去廈門。還沒返程時,就發燒了。他開始慌了起來,“莫不是非典?”

當時,廈門城裡已經戒備森嚴,路上的人行色匆匆,全都戴著口罩。他趕緊跑到醫院檢查,醫院門口擺著幾個大鐵桶,盛滿了深褐色的湯藥,上百個人排著隊盛著湯藥往水瓶裡灌。

醫生說,姚柏年的症狀並不像非典,他讓姚柏年灌了兩瓶醫院門口的湯藥,帶著返程路上喝。回杭州中轉時,姚柏年就感覺身體舒服多了。

這一次有驚無險的事件,讓姚柏年長了心眼,“不可能永遠這樣送貨吧?”

正好,在那以後第二年,支付寶從淘寶網獨立出來,姚柏年可以和客戶直接在阿里巴巴上轉賬交易了。“之前,我只是在阿里巴巴尋找客戶和訂單,這之後,交貨後的收款也可以在網上放心完成。”他決定,不再線下送貨。

他把送貨的時間,用在擴大工廠的產能上。原本,廠裡是利用模具,手工製作彈簧的,一天一個工人,最多隻能生產1000多個彈簧。

後來,他引進國外的機器,將生產變成半機械化,過了幾年,又完全升級成數控模式生產,一天至少10000個彈簧的產量。

姚柏年不僅讓父親創立的彈簧廠起死回生,而且越做越大,到現在,銷售額每年都有40%的增長。

紮根阿里20年的“老炮兒”:沒等馬雲5分鐘見面,後悔錯過一個億

姚柏年的廠房面積也越擴越大,又恢復了70年代的老廠的規模。眼見他的成功,晉二村有近十戶做彈簧的小廠,都把陣地轉移到1688上。

來他廠子參觀的人,也不再只是全國各地的客戶,而是全世界的客戶。

他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見到馬雲的情景,那是阿里巴巴成立十週年的慶典上,馬雲說,企業成功的關鍵不是做得有多大,而是有多持久,阿里巴巴要做102年。

今年,新華彈簧廠44歲了,其中有近一半時間,是陪阿里巴巴度過的。姚柏年也希望,自己的工廠,能傳承百年,如同父親給自己取的名字一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