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因為有阿里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存在,在中國,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中國在線市場的銷售是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最初繳納水電煤氣,到現在的數字政務,醫保社保,阿里巴巴越來越體現出“社會操作系統”、“生活服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服務基於移動互聯網,八億十億的網民人人平等。這個互聯網上的中國,已經構建了有保證的信任。有信任,交易成本終會趨向於零。

馬雲經常說他不懂技術,但他了解人,瞭解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點點滴滴的不便、困難和辛苦。他也相信人,所以最初淘寶賣家和買家希望直接溝通時,阿里開發了“旺旺”,而不是自己要作為中介橫插一道,收一道錢;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一筆一筆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小單子,對不過來,只好找銀行,一個個銀行接入快捷支付。都是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接(如銀聯)的活,但因為對客戶有益,阿里也就在所不辭;一開始,用戶放在支付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因為自己不是銀行,但馬雲和彭蕾2008年就想著能不能想辦法給用戶一些回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就有了餘額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這一用戶導向的初心的堅持,積累了20年,形成了阿里今天的能力。在阿里篳路藍縷探索的基礎上,後來者也可以更快地起步,和阿里一起共同提升中國數字商業的水平。線上線下,全域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是未來中國商業發展至為寶貴的一種基礎能力。

因為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商業力量的崛起,也抬高了整個中國商業的競爭能力,即更充分地認知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滿意和長久存續的能力。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因為有阿里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存在,在中國,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中國在線市場的銷售是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最初繳納水電煤氣,到現在的數字政務,醫保社保,阿里巴巴越來越體現出“社會操作系統”、“生活服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服務基於移動互聯網,八億十億的網民人人平等。這個互聯網上的中國,已經構建了有保證的信任。有信任,交易成本終會趨向於零。

馬雲經常說他不懂技術,但他了解人,瞭解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點點滴滴的不便、困難和辛苦。他也相信人,所以最初淘寶賣家和買家希望直接溝通時,阿里開發了“旺旺”,而不是自己要作為中介橫插一道,收一道錢;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一筆一筆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小單子,對不過來,只好找銀行,一個個銀行接入快捷支付。都是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接(如銀聯)的活,但因為對客戶有益,阿里也就在所不辭;一開始,用戶放在支付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因為自己不是銀行,但馬雲和彭蕾2008年就想著能不能想辦法給用戶一些回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就有了餘額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這一用戶導向的初心的堅持,積累了20年,形成了阿里今天的能力。在阿里篳路藍縷探索的基礎上,後來者也可以更快地起步,和阿里一起共同提升中國數字商業的水平。線上線下,全域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是未來中國商業發展至為寶貴的一種基礎能力。

因為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商業力量的崛起,也抬高了整個中國商業的競爭能力,即更充分地認知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滿意和長久存續的能力。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重構和中國商業演進,以及微觀主體的能力進化,阿里和馬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什麼是馬雲?

應該和他的經歷相關。馬雲是老師出身,少年時愛讀金庸,有武俠的濟世情懷,所以他的花名也用了“風清揚”。他很早就在西湖邊組織英語角,和老外交流,有的成了他一生的朋友。在這些過程中,他更多地相信,世界是善的。作為老師,他經常說,老師的特點是要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他比你做得更好。

從本質上相信世界是善的,相信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在於幫助世界向善。這構成了馬雲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核心,也構成了阿里的特質。如馬雲所言,阿里巴巴歷史上的所有重大決定背後的核心思考,都不是這個業務能不能賺錢,而是能不能符合價值取向。賺錢的機會太多,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才是本念。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因為有阿里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存在,在中國,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中國在線市場的銷售是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最初繳納水電煤氣,到現在的數字政務,醫保社保,阿里巴巴越來越體現出“社會操作系統”、“生活服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服務基於移動互聯網,八億十億的網民人人平等。這個互聯網上的中國,已經構建了有保證的信任。有信任,交易成本終會趨向於零。

馬雲經常說他不懂技術,但他了解人,瞭解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點點滴滴的不便、困難和辛苦。他也相信人,所以最初淘寶賣家和買家希望直接溝通時,阿里開發了“旺旺”,而不是自己要作為中介橫插一道,收一道錢;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一筆一筆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小單子,對不過來,只好找銀行,一個個銀行接入快捷支付。都是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接(如銀聯)的活,但因為對客戶有益,阿里也就在所不辭;一開始,用戶放在支付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因為自己不是銀行,但馬雲和彭蕾2008年就想著能不能想辦法給用戶一些回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就有了餘額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這一用戶導向的初心的堅持,積累了20年,形成了阿里今天的能力。在阿里篳路藍縷探索的基礎上,後來者也可以更快地起步,和阿里一起共同提升中國數字商業的水平。線上線下,全域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是未來中國商業發展至為寶貴的一種基礎能力。

因為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商業力量的崛起,也抬高了整個中國商業的競爭能力,即更充分地認知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滿意和長久存續的能力。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重構和中國商業演進,以及微觀主體的能力進化,阿里和馬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什麼是馬雲?

應該和他的經歷相關。馬雲是老師出身,少年時愛讀金庸,有武俠的濟世情懷,所以他的花名也用了“風清揚”。他很早就在西湖邊組織英語角,和老外交流,有的成了他一生的朋友。在這些過程中,他更多地相信,世界是善的。作為老師,他經常說,老師的特點是要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他比你做得更好。

從本質上相信世界是善的,相信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在於幫助世界向善。這構成了馬雲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核心,也構成了阿里的特質。如馬雲所言,阿里巴巴歷史上的所有重大決定背後的核心思考,都不是這個業務能不能賺錢,而是能不能符合價值取向。賺錢的機會太多,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才是本念。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在2009年教師節,阿里巴巴10週年慶典晚會上,馬雲說:

“未來十年我們永遠是家理想主義公司,當然一定會腳踏實地,如果不充滿現實主義地去做任何點點滴滴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也不會活到現在。但我們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我們用自己的行為保證,一定會給股東以豐厚的回報,但是我們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我們希望阿里巴巴所有的股東,最後感到驕傲的是,你們投資了一家對社會有巨大促進作用,對社會承擔巨大的責任,幫助就業,成就夢想的公司。只有這樣的公司,你投資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在明天,2019年的教師節,馬雲又會說些什麼?

如同他過去20年不間斷地強調的,我相信還是使命、願景、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是這樣的“文化操作系統”。

所以,這不是一次權力交接和改朝換代,而是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新時代,對阿里文化和領導力的一次升級。其目標是為下一個20年奠定文化、組織和人的基礎。

到2035年,中國的國家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阿里的願景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讓我們一起見證未來。

段子說:打敗百貨公司的不是另一家更好的百貨公司,而是電商;打敗諾基亞的不是另一家功能手機,而是蘋果;消滅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移動支付。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因為有阿里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存在,在中國,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中國在線市場的銷售是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最初繳納水電煤氣,到現在的數字政務,醫保社保,阿里巴巴越來越體現出“社會操作系統”、“生活服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服務基於移動互聯網,八億十億的網民人人平等。這個互聯網上的中國,已經構建了有保證的信任。有信任,交易成本終會趨向於零。

馬雲經常說他不懂技術,但他了解人,瞭解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點點滴滴的不便、困難和辛苦。他也相信人,所以最初淘寶賣家和買家希望直接溝通時,阿里開發了“旺旺”,而不是自己要作為中介橫插一道,收一道錢;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一筆一筆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小單子,對不過來,只好找銀行,一個個銀行接入快捷支付。都是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接(如銀聯)的活,但因為對客戶有益,阿里也就在所不辭;一開始,用戶放在支付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因為自己不是銀行,但馬雲和彭蕾2008年就想著能不能想辦法給用戶一些回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就有了餘額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這一用戶導向的初心的堅持,積累了20年,形成了阿里今天的能力。在阿里篳路藍縷探索的基礎上,後來者也可以更快地起步,和阿里一起共同提升中國數字商業的水平。線上線下,全域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是未來中國商業發展至為寶貴的一種基礎能力。

因為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商業力量的崛起,也抬高了整個中國商業的競爭能力,即更充分地認知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滿意和長久存續的能力。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重構和中國商業演進,以及微觀主體的能力進化,阿里和馬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什麼是馬雲?

應該和他的經歷相關。馬雲是老師出身,少年時愛讀金庸,有武俠的濟世情懷,所以他的花名也用了“風清揚”。他很早就在西湖邊組織英語角,和老外交流,有的成了他一生的朋友。在這些過程中,他更多地相信,世界是善的。作為老師,他經常說,老師的特點是要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他比你做得更好。

從本質上相信世界是善的,相信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在於幫助世界向善。這構成了馬雲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核心,也構成了阿里的特質。如馬雲所言,阿里巴巴歷史上的所有重大決定背後的核心思考,都不是這個業務能不能賺錢,而是能不能符合價值取向。賺錢的機會太多,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才是本念。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在2009年教師節,阿里巴巴10週年慶典晚會上,馬雲說:

“未來十年我們永遠是家理想主義公司,當然一定會腳踏實地,如果不充滿現實主義地去做任何點點滴滴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也不會活到現在。但我們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我們用自己的行為保證,一定會給股東以豐厚的回報,但是我們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我們希望阿里巴巴所有的股東,最後感到驕傲的是,你們投資了一家對社會有巨大促進作用,對社會承擔巨大的責任,幫助就業,成就夢想的公司。只有這樣的公司,你投資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在明天,2019年的教師節,馬雲又會說些什麼?

如同他過去20年不間斷地強調的,我相信還是使命、願景、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是這樣的“文化操作系統”。

所以,這不是一次權力交接和改朝換代,而是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新時代,對阿里文化和領導力的一次升級。其目標是為下一個20年奠定文化、組織和人的基礎。

到2035年,中國的國家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阿里的願景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讓我們一起見證未來。

段子說:打敗百貨公司的不是另一家更好的百貨公司,而是電商;打敗諾基亞的不是另一家功能手機,而是蘋果;消滅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移動支付。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我看到和想到的是,過去20年,中國經濟沒有倒在失業和銀行壞賬這兩大挑戰中,也沒有落入“失落二十年”的陷阱,依然保持了有活力、可持續的勢頭。這並不是靠某種已知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靠一種新生的、新興的、新型的力量完成的。它由小到大,消化了沉浮者,託舉了創業者,支撐了變革者,綻放了創新者,形成了社會化分工協作的自生長商業生態。中國的大國優勢和人口紅利,也在這一生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經濟的重構中,阿里巴巴走過了20年,貢獻了20年。

謝謝馬雲,謝謝你對社會的善念、付出與貢獻。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因為有阿里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存在,在中國,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中國在線市場的銷售是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最初繳納水電煤氣,到現在的數字政務,醫保社保,阿里巴巴越來越體現出“社會操作系統”、“生活服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服務基於移動互聯網,八億十億的網民人人平等。這個互聯網上的中國,已經構建了有保證的信任。有信任,交易成本終會趨向於零。

馬雲經常說他不懂技術,但他了解人,瞭解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點點滴滴的不便、困難和辛苦。他也相信人,所以最初淘寶賣家和買家希望直接溝通時,阿里開發了“旺旺”,而不是自己要作為中介橫插一道,收一道錢;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一筆一筆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小單子,對不過來,只好找銀行,一個個銀行接入快捷支付。都是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接(如銀聯)的活,但因為對客戶有益,阿里也就在所不辭;一開始,用戶放在支付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因為自己不是銀行,但馬雲和彭蕾2008年就想著能不能想辦法給用戶一些回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就有了餘額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這一用戶導向的初心的堅持,積累了20年,形成了阿里今天的能力。在阿里篳路藍縷探索的基礎上,後來者也可以更快地起步,和阿里一起共同提升中國數字商業的水平。線上線下,全域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是未來中國商業發展至為寶貴的一種基礎能力。

因為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商業力量的崛起,也抬高了整個中國商業的競爭能力,即更充分地認知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滿意和長久存續的能力。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重構和中國商業演進,以及微觀主體的能力進化,阿里和馬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什麼是馬雲?

應該和他的經歷相關。馬雲是老師出身,少年時愛讀金庸,有武俠的濟世情懷,所以他的花名也用了“風清揚”。他很早就在西湖邊組織英語角,和老外交流,有的成了他一生的朋友。在這些過程中,他更多地相信,世界是善的。作為老師,他經常說,老師的特點是要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他比你做得更好。

從本質上相信世界是善的,相信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在於幫助世界向善。這構成了馬雲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核心,也構成了阿里的特質。如馬雲所言,阿里巴巴歷史上的所有重大決定背後的核心思考,都不是這個業務能不能賺錢,而是能不能符合價值取向。賺錢的機會太多,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才是本念。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在2009年教師節,阿里巴巴10週年慶典晚會上,馬雲說:

“未來十年我們永遠是家理想主義公司,當然一定會腳踏實地,如果不充滿現實主義地去做任何點點滴滴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也不會活到現在。但我們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我們用自己的行為保證,一定會給股東以豐厚的回報,但是我們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我們希望阿里巴巴所有的股東,最後感到驕傲的是,你們投資了一家對社會有巨大促進作用,對社會承擔巨大的責任,幫助就業,成就夢想的公司。只有這樣的公司,你投資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在明天,2019年的教師節,馬雲又會說些什麼?

如同他過去20年不間斷地強調的,我相信還是使命、願景、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是這樣的“文化操作系統”。

所以,這不是一次權力交接和改朝換代,而是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新時代,對阿里文化和領導力的一次升級。其目標是為下一個20年奠定文化、組織和人的基礎。

到2035年,中國的國家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阿里的願景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讓我們一起見證未來。

段子說:打敗百貨公司的不是另一家更好的百貨公司,而是電商;打敗諾基亞的不是另一家功能手機,而是蘋果;消滅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移動支付。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我看到和想到的是,過去20年,中國經濟沒有倒在失業和銀行壞賬這兩大挑戰中,也沒有落入“失落二十年”的陷阱,依然保持了有活力、可持續的勢頭。這並不是靠某種已知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靠一種新生的、新興的、新型的力量完成的。它由小到大,消化了沉浮者,託舉了創業者,支撐了變革者,綻放了創新者,形成了社會化分工協作的自生長商業生態。中國的大國優勢和人口紅利,也在這一生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經濟的重構中,阿里巴巴走過了20年,貢獻了20年。

謝謝馬雲,謝謝你對社會的善念、付出與貢獻。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因為有阿里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存在,在中國,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中國在線市場的銷售是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最初繳納水電煤氣,到現在的數字政務,醫保社保,阿里巴巴越來越體現出“社會操作系統”、“生活服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服務基於移動互聯網,八億十億的網民人人平等。這個互聯網上的中國,已經構建了有保證的信任。有信任,交易成本終會趨向於零。

馬雲經常說他不懂技術,但他了解人,瞭解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點點滴滴的不便、困難和辛苦。他也相信人,所以最初淘寶賣家和買家希望直接溝通時,阿里開發了“旺旺”,而不是自己要作為中介橫插一道,收一道錢;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一筆一筆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小單子,對不過來,只好找銀行,一個個銀行接入快捷支付。都是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接(如銀聯)的活,但因為對客戶有益,阿里也就在所不辭;一開始,用戶放在支付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因為自己不是銀行,但馬雲和彭蕾2008年就想著能不能想辦法給用戶一些回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就有了餘額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這一用戶導向的初心的堅持,積累了20年,形成了阿里今天的能力。在阿里篳路藍縷探索的基礎上,後來者也可以更快地起步,和阿里一起共同提升中國數字商業的水平。線上線下,全域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是未來中國商業發展至為寶貴的一種基礎能力。

因為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商業力量的崛起,也抬高了整個中國商業的競爭能力,即更充分地認知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滿意和長久存續的能力。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重構和中國商業演進,以及微觀主體的能力進化,阿里和馬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什麼是馬雲?

應該和他的經歷相關。馬雲是老師出身,少年時愛讀金庸,有武俠的濟世情懷,所以他的花名也用了“風清揚”。他很早就在西湖邊組織英語角,和老外交流,有的成了他一生的朋友。在這些過程中,他更多地相信,世界是善的。作為老師,他經常說,老師的特點是要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他比你做得更好。

從本質上相信世界是善的,相信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在於幫助世界向善。這構成了馬雲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核心,也構成了阿里的特質。如馬雲所言,阿里巴巴歷史上的所有重大決定背後的核心思考,都不是這個業務能不能賺錢,而是能不能符合價值取向。賺錢的機會太多,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才是本念。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在2009年教師節,阿里巴巴10週年慶典晚會上,馬雲說:

“未來十年我們永遠是家理想主義公司,當然一定會腳踏實地,如果不充滿現實主義地去做任何點點滴滴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也不會活到現在。但我們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我們用自己的行為保證,一定會給股東以豐厚的回報,但是我們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我們希望阿里巴巴所有的股東,最後感到驕傲的是,你們投資了一家對社會有巨大促進作用,對社會承擔巨大的責任,幫助就業,成就夢想的公司。只有這樣的公司,你投資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在明天,2019年的教師節,馬雲又會說些什麼?

如同他過去20年不間斷地強調的,我相信還是使命、願景、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是這樣的“文化操作系統”。

所以,這不是一次權力交接和改朝換代,而是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新時代,對阿里文化和領導力的一次升級。其目標是為下一個20年奠定文化、組織和人的基礎。

到2035年,中國的國家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阿里的願景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讓我們一起見證未來。

段子說:打敗百貨公司的不是另一家更好的百貨公司,而是電商;打敗諾基亞的不是另一家功能手機,而是蘋果;消滅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移動支付。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我看到和想到的是,過去20年,中國經濟沒有倒在失業和銀行壞賬這兩大挑戰中,也沒有落入“失落二十年”的陷阱,依然保持了有活力、可持續的勢頭。這並不是靠某種已知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靠一種新生的、新興的、新型的力量完成的。它由小到大,消化了沉浮者,託舉了創業者,支撐了變革者,綻放了創新者,形成了社會化分工協作的自生長商業生態。中國的大國優勢和人口紅利,也在這一生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經濟的重構中,阿里巴巴走過了20年,貢獻了20年。

謝謝馬雲,謝謝你對社會的善念、付出與貢獻。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這是第286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馬雲將在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也是他55歲生日這天晚上,在阿里巴巴創立20週年晚會上,離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交棒給比他小7歲的張勇。馬雲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董事,直到2020年度股東大會後卸任。

但這並不等於馬雲從阿里巴巴退休了。

原因是,阿里有一套獨特的合夥人機制。合夥人擁有上市公司董事的提名權,可以通過對董事人選的掌握,把控公司方向。這一制度寫入了阿里《公司章程》,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在30多位合夥人中,只有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馬雲曾在2013年教師節致信全體員工,表示合夥人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運營實現使命傳承,帶領阿里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使命文化的合夥人。

因此,對阿里來說,馬雲只是“職退”而未休,其使命和任務不會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推動阿里發展。過去幾年,馬雲每年要飛8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飛兩個多小時,儘管如此忙碌,他還在阿里開辦了“風清揚班”,培養高管人才,兩年至少15次課程,每次一到兩個整天,他自己設計課程且全程參與。他說,他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如馬雲所說,未來他會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和公益。事實上,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羅漢堂、馬雲基金會,分別專注於企業家精神、科技與社會關係、創新公益,其內涵已經超越了一家商業公司的範疇。馬雲希望這些組織活的比阿里巴巴長。

從銷售額和利潤看,阿里都不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但阿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換言之,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阿里是目前中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從1999年包括馬雲在內的18個人創立阿里,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沒有變過,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的願景也基本沒變過,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微調。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創業

阿里最新的願景,一是: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二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創業第一天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之願景,且從未動搖,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可能僅此一家。

阿里和馬雲是被報道最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阿里的傳奇和馬雲的金句,不勝枚舉,無需贅述。本文是從過去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阿里存在的意義。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1年,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上壯麗的經濟篇章。“事非經過不知難”,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經濟在某些時候蘊含著重大隱患,也孕育著重大危機,只是後來都邁過去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究竟是如何邁過去的,往往未被深究。

回顧過往,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就曾遭遇過一個危險時刻。當時的頭等問題是失業。經濟學家鍾朋榮寫了一本書《跨世紀難題:誰為中國人造飯碗》,1998年出版,很暢銷,多次再版,反映了當時人們深深的憂慮。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失業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失業主體是上山下鄉青年。第二次就是90年代下半期。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估算,1997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050-1300萬人,真實失業率為6%到7%(官方數據為3.1%)。所謂“真實”,即在城鎮登記失業基礎上,將未登記失業因素也考慮進去。

而如果再加上農村失業、在崗失業,當時在中科院做國情研究的胡鞍鋼的數據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7.7億,就業人口6.15億。由此可算出失業人口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楊宜勇計算,失業人口1.8-2.6億,失業率為23.3%-33.7%;勞動問題專家馮蘭瑞計算,失業人口1.83億,失業率為27.78%。

這些統計都將農村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也作為失業人口,和官方統計口徑不同,只能作為參考。但就算農村待轉移勞動力不統計為失業,他們在農村沒事做,一定會往城鎮去,這種就業壓力又是非常真實的。

怎麼解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辦法,如:讓閒置勞力去創造明天,鼓勵人們為自己造飯碗,鼓勵有產者為有勞者送飯碗,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到國外打工,請“老外”也來造飯碗,男人留崗、女人回家,等等。

在那個階段,失業彷彿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魔咒。國企越來越不景氣,難以擔起解決就業的重任;“入世”帶來了“與狼共舞”的惶恐感;高校畢業生,2000年為107萬人,但預計每年都將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600萬)。飯碗在哪裡?

最近這些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多萬個,而1996、1997年時為700萬左右。這20多年,在國有企業提供的飯碗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就業這個天大的問題是怎麼“無痛解決”的?

三個主要的通路是:為世界生產,中國製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就業蓄水池;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等,創造了大量新型就業機會。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佈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就業人員共計4250萬人,其中阿里生態創造了3681萬個就業崗位,佔比接近87%;

據三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從2009年到2019年,從3個淘寶村起步,目前已發展出4310個淘寶村和1118個淘寶鎮。這些村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帶動683多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阿里官微,2018年阿里零售生態創造就業總量達4082萬個,其中包括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和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

誰為中國人造飯碗?這一跨世紀難題在新世紀的悄然解決,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功不可沒。沒有上山下鄉,而是上網下海,自謀生路,不麻煩政府,不給社會添堵,自己給自己造飯碗。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詩。無數處在社會邊邊角角的草根者,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參與到產供銷運等各種環節中,出工出力,自食其力。

在互聯網經濟中,阿里堪稱支撐中國新型就業的第一大平臺。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再回到90年代中後期。既然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為什麼國企不能多出出力呢?

其實國企已經盡力了。據1996年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6年全國城鎮新安置就業人員705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43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155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167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140萬人。國有經濟單位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最多。

但國企也只有這點力了。199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其中到國有經濟單位的有226萬人,到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有128萬人,到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的有192萬人,從事個體勞動的有164萬人。和上年比,國有經濟單位和城鎮集體經濟單位解決的就業在下降,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和從事個體勞動解決的就業在上升。

趨勢一經成立,便再無可逆。到今天,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90%以上都由民企提供。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當時除了失業壓力外,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銀行的壞賬。由於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亂投資,冗員多,效益差,給銀行造成重大風險。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倒逼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退出很多競爭性領域。這決定了國企不可能再吸納更多就業。

當時銀行業的挑戰,嚴峻到什麼地步?

據統計,到1996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4%,五年間不良貸款增加了近4倍。如採用嚴格標準的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不良貸款會更多。1997年底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隨後財政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要知道1999年中央財政收入才1.14萬億元,可見不良之巨!

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之後,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到2002年底,按照“一逾兩呆”分類(逾期、呆滯、呆賬)為1.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按照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為2.0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12%。於是,2002年召開了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心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前,徹底解決國有銀行問題。此後採取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注資,銀行向財政部出售損失類資產,等等,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帷幕。

但從根本上說,如果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不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缺乏自生能力的,那麼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將將由銀行承擔,也就是全體儲戶承擔。這將是多麼可怕的情景!

幸好,過去20多年我們看到了另外的圖景: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更多地代替了不能自主負責的經濟成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由此增加,效率大大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也上去了。

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四自”程度(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提高了。為什麼能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一是“把激勵做對了”,這是機制變革的作用;二是供需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提高了,生產更有效,更有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這是市場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市場的作用。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使得生產商、品牌商、消費者、相關服務者之間,更快、更有效地連接起來。用信息和數據連接起來。由此真正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加強的正循環中,消費者也實現了空前的便利,提高了福祉。

這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更為深刻的變革:不是簡單地把飯碗問題交給個人和民企去解決,而是把“為市場生產”、“為消費者生產”、“有效生產”的意識和做法普及化了。民企如此,國企如此,外企如此。

就此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其實一直在行進之中。而以阿里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則是轉型和改革的重要幫手。電子商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增加了,資源浪費和配置扭曲減少了,質量提升了。這使中國經濟在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比20世紀後20年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昇華。這是互聯網帶給中國產業的效率紅利。

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也有死傷累累的出局者,但整體來說,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在不知不覺中躍升和重生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也建設性地進步了。互聯網經濟驅動了中國經濟創新。中國消費者享受著世界上最方便的移動支付和在線服務,在網上活出了真正的尊嚴、自主和快樂。誰對我們不好,我們可以立即遷移。這種自由的體驗和空氣一樣自然,已經成為我們須臾不可失去的生活方式。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技術的變革不僅深刻影響就業,也深刻影響和塑造經濟、社會與人。

阿里巴巴將自己20年積累沉澱的商業能力和方法稱為“商業操作系統”,它關乎速度、增長、響應、對稱、靈活、有效、分工與合作等商業元素。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社會操作系統,關乎對人的尊重和滿足,關乎信任、利他、信用、對善惡的獎懲、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等社會因素。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阿里的產品,並透過這些產品與整個商業世界和社會服務發生關係。阿里並不生產一件具體的商品,但阿里有一件最強大也最友好的產品,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助力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對一個星巴克消費者來說,過去他和星巴克的關係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他在西湖泛舟時想喝杯咖啡就沒有辦法。現在阿里可以幫他在手機上下單,船到岸時,餓了麼小哥已經送到。看起來很簡單,背後卻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星巴克所有門店要數字化,餓了麼全城的小哥要數字化,然後通過人工智能選出最近的履約門店和某個小哥的最佳行進線路,匹配起來。未來也許有一天,你下單後不久,無人機會把星巴克送到你手裡,無論你在湖中還是在山上。

消費的可能性如同一座“冰山”。如果技術讓一切更加便利和無縫連接,消費的“冰山”會更多地浮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可靠動力。再以星巴克為例,通過整合高德和斑馬的力量,一個正在開車的消費者只需在車裡喊一聲,訂單就生成了,到達目的地時星巴克已經送到。

當消費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而被更充分地激發,天下的生意必將更大。

這就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作用,它不僅是能力體系,也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因為有阿里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存在,在中國,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其年報中披露,中國在線市場的銷售是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最初繳納水電煤氣,到現在的數字政務,醫保社保,阿里巴巴越來越體現出“社會操作系統”、“生活服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服務基於移動互聯網,八億十億的網民人人平等。這個互聯網上的中國,已經構建了有保證的信任。有信任,交易成本終會趨向於零。

馬雲經常說他不懂技術,但他了解人,瞭解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點點滴滴的不便、困難和辛苦。他也相信人,所以最初淘寶賣家和買家希望直接溝通時,阿里開發了“旺旺”,而不是自己要作為中介橫插一道,收一道錢;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一筆一筆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小單子,對不過來,只好找銀行,一個個銀行接入快捷支付。都是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接(如銀聯)的活,但因為對客戶有益,阿里也就在所不辭;一開始,用戶放在支付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因為自己不是銀行,但馬雲和彭蕾2008年就想著能不能想辦法給用戶一些回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就有了餘額寶。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這一用戶導向的初心的堅持,積累了20年,形成了阿里今天的能力。在阿里篳路藍縷探索的基礎上,後來者也可以更快地起步,和阿里一起共同提升中國數字商業的水平。線上線下,全域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是未來中國商業發展至為寶貴的一種基礎能力。

因為以阿里為代表的數字商業力量的崛起,也抬高了整個中國商業的競爭能力,即更充分地認知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滿意和長久存續的能力。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重構和中國商業演進,以及微觀主體的能力進化,阿里和馬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什麼是馬雲?

應該和他的經歷相關。馬雲是老師出身,少年時愛讀金庸,有武俠的濟世情懷,所以他的花名也用了“風清揚”。他很早就在西湖邊組織英語角,和老外交流,有的成了他一生的朋友。在這些過程中,他更多地相信,世界是善的。作為老師,他經常說,老師的特點是要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他比你做得更好。

從本質上相信世界是善的,相信自己所做之事的價值在於幫助世界向善。這構成了馬雲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核心,也構成了阿里的特質。如馬雲所言,阿里巴巴歷史上的所有重大決定背後的核心思考,都不是這個業務能不能賺錢,而是能不能符合價值取向。賺錢的機會太多,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才是本念。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在2009年教師節,阿里巴巴10週年慶典晚會上,馬雲說:

“未來十年我們永遠是家理想主義公司,當然一定會腳踏實地,如果不充滿現實主義地去做任何點點滴滴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也不會活到現在。但我們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我們用自己的行為保證,一定會給股東以豐厚的回報,但是我們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我們希望阿里巴巴所有的股東,最後感到驕傲的是,你們投資了一家對社會有巨大促進作用,對社會承擔巨大的責任,幫助就業,成就夢想的公司。只有這樣的公司,你投資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在明天,2019年的教師節,馬雲又會說些什麼?

如同他過去20年不間斷地強調的,我相信還是使命、願景、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是這樣的“文化操作系統”。

所以,這不是一次權力交接和改朝換代,而是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新時代,對阿里文化和領導力的一次升級。其目標是為下一個20年奠定文化、組織和人的基礎。

到2035年,中國的國家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阿里的願景是到2036年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讓我們一起見證未來。

段子說:打敗百貨公司的不是另一家更好的百貨公司,而是電商;打敗諾基亞的不是另一家功能手機,而是蘋果;消滅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移動支付。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我看到和想到的是,過去20年,中國經濟沒有倒在失業和銀行壞賬這兩大挑戰中,也沒有落入“失落二十年”的陷阱,依然保持了有活力、可持續的勢頭。這並不是靠某種已知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靠一種新生的、新興的、新型的力量完成的。它由小到大,消化了沉浮者,託舉了創業者,支撐了變革者,綻放了創新者,形成了社會化分工協作的自生長商業生態。中國的大國優勢和人口紅利,也在這一生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經濟的重構中,阿里巴巴走過了20年,貢獻了20年。

謝謝馬雲,謝謝你對社會的善念、付出與貢獻。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謝謝馬雲:中國經濟重構與阿里巴巴20年 || 大視野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