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薏苡之謗”和薏苡仁

馬援 薏苡 漢光武帝 東漢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2017-08-25

01

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年時曾任王莽“新朝”新城郡“大尹”(太守)。後依附割據隴西地區、自封“西州將軍”的隗器(? —公元33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建武”為年號。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馬援被劉秀派往隴西郡任“太守”,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又被封為“伏波將軍”,並受命率軍前往交趾鎮壓徵側、徵弍起義,馬援在交趾期間,為抵禦該地區暑溼瘴氣侵襲,常食當地所產薏苡仁,能“輕舟省欲,以勝瘴氣。”

02

交趾地區生長的薏苡,種仁粒大、質優,馬援在交趾時,不僅常食薏苡仁,而且有意把它引種到內地。後來,他奉命率軍班師,特選當地薏苡良種,打包裝載了一整車運回。

馬援北返內地的過程中,權貴們看到他滿載著一包包物品的車輛,即臆斷為他從南方地區奪取據為己有的奇珍異寶,但礙於馬援當時仍然很受重於漢光武帝,故權貴們還不敢貿然向朝廷控告馬援。

不久,馬援奉命率軍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於軍中,有的權貴認為時機已到,急切上書朝廷,誣告馬援以前從南方運回整車之物,全為珍珠稀寶。《後漢書·馬援傳》載說:“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返,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土珍怪,權貴皆望之。援時方有寵,故莫以聞。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返皆明珠文犀。”後來,由此所衍生的“薏苡之謗”、“薏苡謗”、“薏苡之讒”、“薏苡明珠”等詞彙,被用於表示某些人、某些事遭誣告蒙冤之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 …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謗,斯不可忘。”唐代陳子昂《題居延古城》:“桂枝芳欲晚,薏苡謗誰明?”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清代李漁《玉搔頭·拾愁》:“忠能格主,不蒙薏苡之讒;功每先人,曾最麒麟之強。”清代朱彝尊《酬洪癉》:“梧桐夜雨詞悽絕,薏苡明珠謗偶然。”等詩句中,分別引用了上述薏苡組成的詞彙。

12

薏苡仁

馬援“薏苡之謗”和薏苡仁

薏苡仁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在各地、各種文獻中有頗多名稱,諸如薏苡、薏米、薏仁、苡仁、苡米、米仁、薏珠子、回回米等。薏苡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生長,薏苡仁很早就被中國古人食用和作藥用。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和醫家已把薏苡仁用於健脾、利溼、清熱、排膿等治療。在《神農本草經》中,薏苡仁被列為“上品”藥,說它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溼痺、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張仲景把薏苡仁和其他藥物配伍成多首方劑,《金匱要略》所載“薏苡附子敗醬散”為:薏苡仁、附子、敗醬(草)三味藥杵為末,水煎飲服,用於治療“腸癰”。

漢代以後的中醫文獻,更屢見載薏苡仁之醫療功效,例如:“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名醫別錄》);“去幹溼腳氣”(《食療本草》);“炊飯作麵食,主不飢,溫氣;煮飲,止消渴”(《本草拾遺》);“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溼,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本草綱目》)等等。

現代科學分析得知,薏苡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尼克酸、鉀、磷、鎂、鐵、錳、鋅、硒、薏苡素、薏苡脂、薏苡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等成分。

薏苡仁作用緩和,用量需較大並長時期食用,才能取得明顯效果。學者們研究報道,常食薏苡仁,可提高人體免疫和防癌功能,使皮膚光澤細膩,減少粉刺、老年斑、妊娠斑以及過敏反應等。薏苡仁所含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在人體腸道內吸附膽汁中的膽鹽,從而減少腸道對食物油脂的消化與吸收,也減少膽鹽在小腸末端被回收和重複利用,進而將促使肝臟釋出貯存的膽固醇代謝為膽鹽,人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因此得以降低。由於薏苡仁所含成分頗多,有的保健醫療作用機理,還有待人們繼續研究獲知。總而言之,古往今來,人類食用和藥用薏苡仁,強身益體,防疾療病,功用可謂大矣。

馬援“薏苡之謗”和薏苡仁

(三七 蝸牛 百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