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馬寅初 文化 同性戀 李銀河 上海 山西 中國歷史 翻譯教學與研究 2019-04-13

編者按

針對當時熱議的“人文科學的危機”,王小波把自己代入到花剌子模的信使中,認為花剌子模君王類的人正是“危機”的根源。王小波以他一貫的有趣與理性講了一個並不十分複雜的道理,但這個道理往往被有意地忽視,使我們欠缺直面問題的真誠和勇氣。這種“危機”似乎仍籠罩在二十年後的人文科學之中。

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文 |王小波

(原載《讀書》1995年3期)

據野史記載,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風俗,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喂老虎。於是將帥出征在外,凡麾下將士有功,就派他們給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們得到提升;有罪,則派去送壞消息,順便給國王的老虎送去食物。花剌子模是否真有這種風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所具有的說明意義,對它可以舉一反三。敏銳的讀者馬上就能發現,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種近似天真的品行,以為獎勵帶來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勵好消息的到來,處死帶來壞消息的人,就能根絕壞消息。另外,假設我們生活在花剌子模,是一名敬業的信使,倘若有一天到了老虎籠子裡,就可以反省到自己的不幸是因為傳輸了壞消息。最後,你會想到,我講出這樣一個古怪故事,必定別有用心。對於這最後一點,必須首先承認。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今天修復的花剌子模地區16世紀希瓦汗國王宮樣式(來源:wikimedia.org)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者的形象和花剌子模信使有相像處,但這不是說他有被吃掉的危險。首先,他針對研究對象,得出有關的結論,這時還不像信使;然後,把所得的結論報告給公眾,包括當權者;這時他就像個信使。最後,他從別人的反應中體會到自己的結論是否受歡迎;這時候他就像個花剌子模的信使。中國的近現代學者裡,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文學者。比方說,現在大家發現了中華文化是最好的文化,世界的前途倚賴東方文明。不過也有“壞消息信使”,此人叫作馬寅初。五十年代初,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論。當時以為,只要把馬老臭批一頓,就可以根絕中國的人口問題,後來才發現,問題不是這麼簡單。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馬寅初基於1955年在浙江、上海等地進行的人口調查,認為人口過多會阻礙工業化進程,提出應當宣傳節育、晚婚,後遭到批判(來源:douban.com)

假如學者能知道自己報告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這問題也就簡單了。這方面有一個例子是我親身所歷。我和李銀河從一九八九年開始一項社會學研究,首次發現了中國存在著廣泛的同性戀人群,並且有同性戀文化。當時以為這個發現很有意義,就把它報道出來,結果不但自己倒了黴,還帶累得一家社會學專業刊物受到本市有關部門的警告。這還不算,還驚動了該刊一位顧問,連夜表示要不當顧問。此時我們才體會到這個發現是不受歡迎的,讀者可以體會到我們此時是多麼的慚愧和內疚。假設禁止我們出書,封閉有關社會學雜誌,就可以使中國不再出現同性戀問題,這些措施就有道理。但同性戀傾向是遺傳的,封刊物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這些措施一點道理都沒有。值得慶幸的是,北京動物園的老虎當時不缺肉吃。由此得出花剌子模信使問題第一個結論是:對於學者來說,研究的結論會不會累及自身,是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這主要取決於在學者周圍有沒有花剌子模君王類的人。

假設可以對花剌子模君王講道理,就可以說,首先有了不幸的事實,然後才有不幸的信息,信使是信息的中介,尤其的無辜。假如要反對不幸,應該直接反對不幸的事實,此後才能減少不幸的信息。但是這個道理有一定的複雜性,不是君王所能理解。再說,假如能和他講理,他就不是君王。君王總是對的,臣民總是不對。君王的品性不可更改,臣民就得適應這種現實。假如花剌子模的信使裡有些狡猾之徒,遞送壞消息時就會隱瞞不報,甚至濫加篡改。魯迅先生有篇雜文,談到聰明人和傻子的不同遭遇,討論的就是此類現象。據我所知,學者沒有狡猾到這種程度,他們只是仔細提防著自己,不要得出不受歡迎的結論來。由於日夜提防,就進入了一種迷迷糊糊的心態,乃是深度壓抑所致。與此同時,人人都渴望得到受歡迎的結論,因此連做人都不夠自然。現在人們所說的人文科學的危機,我以為主要起因於此。還有一個原因在經濟方面——掙錢太少。假定可以痛快淋漓的做學問,再掙很多的錢,那就什麼危機都沒有了。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李銀河、王小波著:《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我個人認為,獲得受歡迎的信息有三種方法:其一,從真實中索取、篩選;其二,對現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憑空捏造。第一種最困難,第三種最為便利。在這方面,學者有巨大的不利之處,那就是憑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假定有君王專心要聽好消息,與其養學者,不如養一幫無恥小人。在中國歷史上,儒士的死敵就是宦官。假如學者下海去改造、捏造信息,對於學術來說,是一種自殺之道。因此學者往往在求真實和受歡迎之中,苦苦求索一條兩全之路,文史學者尤其如此。我上大學時,老師教誨我們說,搞現代史要牢記兩個原則,一是治史的原則,二是黨性的原則。這就是說,讓歷史事實按黨性的原則來發生。憑良心說,這節課我沒聽懂。在文史方面,我搞不清的東西還很多。不過我也能體會到學者的苦心。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位學者都力求證明自己的學說有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孟子當年鼓吹自己的學說,提出了“仁者無敵”之說,有了軍事效益,和林彪的“精神原子彈”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學術必須有效益,這就構成了另一種花剌子模。學術可以有實在的效益,不過來得極慢,起碼沒有嘴頭上編出來的效益快;何況對於君主來說,“效益”就是一些消息而已。最好的效益就是馬上能聽見的好消息。因為這個原因,學者們承受著一種壓力,要和騙子競賽語驚四座。看著別人的臉色做學問,你要什麼我做什麼。必須說明的是,學者並沒有完全變狡猾,這一點我還有把握。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有人向吳王夫差報告戰敗的消息,夫差大怒,“斬七人於幕下”(來源:《東周列國志》[繡像珍藏本],嶽麓書社,2016年)

假如把世界上所有的學者對本學科用途的說明做一比較,就可發現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說:科學可以解決問題,但就如中藥鋪裡的藥材可以給人治病一樣,首先要知識完備,然後才能按方抓藥,治人的病。照這種觀點,我們現在所治之學,只是完備藥店的藥材,對它能治什麼病不做保證。另一種說道,本人所治之學對於現在人類所遇到的問題馬上就有答案,這就如賣大力丸的,這種丸藥百病通治,吃下去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中國的學者素來有賣大力丸的傳統,喜歡作妙語以動天聽。這就造成了一種氣氛,除了大力丸式的學問,旁的都不是學問。在這種壓力之下,我們有時也想做幾句驚人之語,但又痛感缺少想像力。

我記得馮友蘭先生曾提出要修改自己的《中國哲學史》以便迎合時尚,這是狡猾的例子——羅素曾寫了一本《西方哲學史》,從未提出為別人做修改,所以馮先生比羅素狡猾——但是再滑也滑不過佞人。從學問的角度來看,馮先生已做了最大的犧牲,但也沒被人看在眼裡。佞人不做學問,你要什麼我編什麼,比之學人利索了很多——不說是天壤之別,起碼也有五十步與百步之分。二三十年前,一場紅海洋把文史哲經通通淹沒。要和林彪比滑頭,大夥都比不過,人文學科的危機實際上在那時就已發生了。

羅素修西方哲學史,指出很多偉大的學者都有狡猾的一面(比如說,萊布尼茲),我仔細回味了一下,也發現一些事例,比如牛頓提出了三大定理之後,為什麼要說上帝是萬物運動的第一推動力?顯然也是朝上帝買個好。萬一他真的存在,死後見了面也好說話。按這種標準我國的聖賢滑頭的事例更多,處處在拍君王的馬屁,仔細蒐集可寫本《中國狡猾史》。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都帶點花剌子模氣質。我國的文化傳統裡有“文死諫”之說,這就是說,中國常常就是花剌子模,這種傳統就是號召大家作敬業的信使,拿著屁股和腦殼往君王的板子刀子上撞。很顯然,只要不是悲觀厭世,誰也不喜歡犧牲自己的腦袋和屁股。所以這種號召也是出於滑頭分子之口,變著方說君王有理,這樣號召只會起反作用。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只從誠實的一面理解是不夠的,還要從狡猾的一面來理解。扯到這裡,就該得出第二個結論:花剌子模的信使早晚要變得滑頭起來,這是因為人對自己的處境有適應能力。以我和李銀河為例,現在就再不研究同性戀問題了。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王小波和李銀河在一起(來源:dajia.qq.com)

實際上,不但是學者,所有的文化人都是信使,因為他們產出信息,而且都不承認這些信息是自己隨口編造的,以此和佞人有所區別。大家都說這些信息另有所本,有人說是學術,有人說是藝術,還有人說自己傳播的是新聞。總之,面對公眾和領導時,大家都是信使,而且都要耍點滑頭:揀好聽的說或許不至於,起碼都在提防著自己不要講出難聽的來——假如混得不好,就該檢討一下自己的嘴是不是不夠甜。有關信使,我們就講這麼多。至於君主,我以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粗暴型的君主,聽到不順耳的消息就拿信使喂老虎;另一種是溫柔型,到處做信使們的思想工作,使之自覺自願地只報來受歡迎的消息。這樣他所管理的文化園地裡,就全是使人喜聞樂見的東西了。這後一種君主至今是我們懷念的對象,憑良心說,我覺得這種懷念有點肉麻,不過我也承認,忍受思想工作,即便是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也比喂老虎好過得多。

在得出第三個結論之前,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有句老話叫作“久居鮑魚之肆不聞其臭”,這就是說,人不知自己是不是身在花剌子模;因此搞不清自己是不是有點滑頭,更搞不清自己以為是學術、藝術的那些東西到底是真是假。不過,我知道假如一個人發現自己進了老虎籠子,那麼就可以斷言,他是個真正的信使。這就是第三個結論。餘生也晚,趕不上用這句話去安慰馬寅初先生,也趕不上去安慰火刑架上的布魯諾,不過這話留著總有它的用處。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1600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因為宣揚“日心說”而被羅馬的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來源:dajia.qq.com)

現在我要得出最後一個結論,那就是說,假設有真的學術和藝術存在的話,在人變得滑頭時它會離人世遠去,等到過了那一陣子,人們又可以把它召喚回來——此種事件叫做“文藝復興”。我們現在就有召喚的衝動,但我很想打聽一下召喚什麼。如果是召喚古希臘,我就贊成、如果是召喚花剌子模,我就反對。我相信馬寅初這樣的人喜歡古希臘,假如他是個希臘公民,就會在城邦裡走動,到處告訴大家:現在人口太多,希望朋友們節制一下。要是滑頭分子,就喜歡花剌子模,在那裡他營造出了好消息,更容易找到買主。恕我說得難聽,現在的人文知識分子在誠懇方面沒幾個能和馬老相比。所以他們召喚的東西是什麼,我連打聽都不敢打聽。

*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版權由《讀書》雜誌所有,轉載授權請聯繫後臺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相關精彩文章

  • 王小波:關於“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

  • 羅志田:學問真性情:梁漱溟的批評與被批評

  • 吳向廷:詩人如何忠於自己的時代?

  • 李洪林:“讀書無禁區”

  • 季劍青:新文化運動是啟蒙運動嗎?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店鋪主頁

長按二維碼

購買雜誌

January

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讀文|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