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有房有車,但不快樂,也不幸福

馬斯洛 心理學 埃裡克森 美文 小眼兒看社會 2019-03-06

人生就是這樣,你羨慕我的生活,我卻羨慕你的狀態。然而,生活就是這樣,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難。有一句臺詞說的好,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我在北京有房有車,但不快樂,也不幸福

有的人或許一輩子都在為北京擁有一套房,而勞碌奔波努力著;有的人經過自己的辛勤奮鬥早早的就擁有了這一切,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哥們一樣;還有很多人,直到人生走到盡頭的那一刻,也沒有完成自己的“夢想”。

然而,有房有車又能怎樣?還不是不幸福、不快樂嗎?寫到這突然想起,曉楠姐在讀書會暖聚活動現場說的一句話,“物質的富足帶來的喜悅和滿足感稍縱即逝,而精神的富足卻能帶來持久的心安和成就感”。

寫到這裡,覺得前面的問題就已經算是回答了。但是,我還想簡單地多聊幾句。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一生中有五種需求,如下圖所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看,自己現階段屬於哪個層級。

我在北京有房有車,但不快樂,也不幸福

或許通過這個,我們能更進一步地瞭解自己,看看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是什麼,缺少的又是什麼。

而人格發展階段論的代表人物,埃裡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8個階段。

簡而言之,我們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使命,如果上一個階段沒有很好的完成,那麼也將導致自己無力去面對下一個階段。

我在北京有房有車,但不快樂,也不幸福

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人生每個階段所遇到的衝突或危機(也就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而且上一個沒有解決好的話,會直接影響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現階段在哪,會遇到什麼衝突或危機,應該採取什麼策略去應對它。

我們可以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階段,看看那些衝突是否存在,是否已解決,無法解決是不是上一個階段出了什麼問題。

之所以聊這些,是想說這兩個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人格發展階段論)都可以解釋“他在北京有房有車,卻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這件事。

說完理論的東西,我想說說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當他說,“在北京拼搏了十幾年,有房有車卻不願意留在這裡”的時候,我就下意識認為,他在這座城市缺少一種歸屬感,過去的我也一樣。

而歸屬感又屬於幸福感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說我們的內心是空的,怎麼可能實現真正的心滿意足?這就好比空心的水果,你覺得它會甜嗎?它會好吃嗎?

最近一直在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正好昨天讀到了關於“主觀幸福感”的章節。

其中有一個觀點說,一旦人們達到了某個物質水平的界限,即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那麼財富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就非常小了。或許就這樣一句話,就能解釋他給我留言時,說的那句話。

雖然我在北京十幾年,但同樣沒有覺得自己屬於這裡,也就是前面說的沒有歸屬感。然而,當我回復他的那一刻,似乎想明白了一些東西。

我想,歸屬感不來自北京這個偌大城市的繁華和喧囂,也並不來自你購買的那個房子,它應該是你內心精神上的一種富足感。

如果你在這裡有三兩無話不說的知己好友,在他們面前你可以無話不說,無所顧忌,隨約隨到,隨叫隨到;

如果你還有一些良師益友,無論遠近親疏,無論你是人生巔峰還是低谷時,他們都會在或明或暗的地方,幫助你和鼓勵你;

如果你的家中還有相親相愛的父母和愛人,她們每晚都會做一桌你喜歡的可口的飯菜,等你回家,一起吃飯。

即便你在北京沒有房子,也沒有車子,甚至沒有多少票子。上面三個“如果”只要你擁有一個,你都將是這個城市裡“幸福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