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大波士頓地區) ,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被譽為“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立思辰留學介紹,麻省理工學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其林肯實驗室、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媒體實驗室和斯隆管理學院十分著名。有59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男女同校的美國私立大學,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坎布里奇城。MIT的師資質量和水平是公認的。有93位教師任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90位是國家科學院的成員,209位是美國藝術科學研究院的成員,有16名已故或健在的教師榮獲國家科學勳章。依靠這一支傑出的教師隊伍,學校在教學和培育高質量人才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科學研究方面,也處於舉世矚目的地位。

麻省理工學院歷史沿革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中文譯名早在清朝時便有。英文“State”作為第一級行政區劃時一般翻譯作“州”,但是早期譯法經常譯作“省”,而且海外華人社區直到今天任舊按照習慣把一些“州”稱為“省”。所以雖然馬薩諸塞是“州”,習慣譯法仍將其稱為“麻省”。譯名中的“學院”來自英文“institute”。北美洲的“institute”是指(理工、理學、工學、科技、技術、或專科性的)學校、學院、大學。雖然麻省理工學院的院系規模跟學術環境和當地的其他資深大學無異,但是按照習慣譯法仍舊譯作“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適應正快速發展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5年麻省理工學院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麻省理工學院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併,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1916年麻省理工學院從波士頓遷往劍橋。


"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大波士頓地區) ,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被譽為“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立思辰留學介紹,麻省理工學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其林肯實驗室、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媒體實驗室和斯隆管理學院十分著名。有59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男女同校的美國私立大學,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坎布里奇城。MIT的師資質量和水平是公認的。有93位教師任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90位是國家科學院的成員,209位是美國藝術科學研究院的成員,有16名已故或健在的教師榮獲國家科學勳章。依靠這一支傑出的教師隊伍,學校在教學和培育高質量人才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科學研究方面,也處於舉世矚目的地位。

麻省理工學院歷史沿革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中文譯名早在清朝時便有。英文“State”作為第一級行政區劃時一般翻譯作“州”,但是早期譯法經常譯作“省”,而且海外華人社區直到今天任舊按照習慣把一些“州”稱為“省”。所以雖然馬薩諸塞是“州”,習慣譯法仍將其稱為“麻省”。譯名中的“學院”來自英文“institute”。北美洲的“institute”是指(理工、理學、工學、科技、技術、或專科性的)學校、學院、大學。雖然麻省理工學院的院系規模跟學術環境和當地的其他資深大學無異,但是按照習慣譯法仍舊譯作“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適應正快速發展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5年麻省理工學院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麻省理工學院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併,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1916年麻省理工學院從波士頓遷往劍橋。


麻省理工學院到底有多高大上?你可能還不知道


麻省理工學院發展策略

歷史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育和研究使其處於優先地位,這是源於聯邦政府的巨大投資和其它捐贈,而今,預算壓力和國家重點的轉移使政府對高等教育,尤其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撥款減少,而高等教育的實際成本繼續增長。這些都表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為一所理工科大學已走到另一個歷史性的交叉路口,必須從戰略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使命以使她對未來的學生和捐贈者有足夠的吸引力。在對未來社會、科學和大學自身研究的基礎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制定了未來的發展戰略:

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給他們提供有刺激性的和有效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致力於研究基礎科學,但應在把研究、學習和行動整合成一體的新模式中處於領先地位。

致力於學術、探究和批判精神,並擅長把工業、政府和學術界聯合起來,共同探索、解決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

繼續保證藝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強大計劃。

致力於擴大技術上和管理上的能力,但要考慮到道德和倫理問題。

把服務於國家作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則,但要認識到這需要全球性的參與、合作與競爭。

開拓新的財政來源,增加公民、聯邦政府和商業界對科學、技術、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與支持,吸引私人投資的增加。

麻省理工學院辦學理念

1、文理相通--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雖然是一所著名的理工學院,但它並不忽視人文學科的教育。羅傑斯院長在1865年建校之初,為學院規定的宗旨之一便是“提供一般的教育,使其在數學、物理、自然科學、英語和其它現代語言以及心理學和政治學的基礎上,為學生在畢業後能適應任何領域的工作做好準備。沃克院長加強了課程設置中的社會科學內容,康普頓院長通過建立人文學研究室又給了社會科學以新的重要地位。劉易斯報告否定了學院要象醫科和法律學校那樣僅為畢業班開設適應職業要求課程的傳統看法,認為:“技術的和社會的問題如此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以致人文學和社會科學必然成為人的職業所需要的部分”。吉里安院長也指出“需要在科學與人文學之間創造更好的聯繫,從而能從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所形成的障礙中找出一條道路”。

因此MIT於1948年成立了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分院,後來又增設了政治學系、心理學系和哲學系,分院擁有一批人文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人文學系開設歷史、文學、寫作、人類學、音樂等人文課程,人文課是理工各科學生的第二主修課。內森?西林、西里爾?S?史密斯、威廉?C?格林都是MIT培養出來的著名人文學者。MIT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遜、喬姆斯基),在語言研究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社會科學方面,MIT也擁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專家學者。國家科學基金會在一篇論述在本世紀社會科學領域中最偉大成就的文章中,曾公佈了一批傑出學者的名單,其中有11人為MIT現任或離任的教師。它表明科技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已為人們所承認。這種相互影響在MIT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歷來體現的很明顯。格雷院長曾預言:MIT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人文學科教育的做法,“很有可能對美國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為主的MIT,越來越重視文科教育,目的是為了學生畢業後能順利地承擔高級工作。在MIT,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為本科生提供了一種平衡的教育。MIT認為僅發展熟練的技術是不夠的,高等教育應使個體有能力和有效地參與集體文化。因而一種整合的教育計劃仍是MIT本科教育的原則。在MIT,“越少是越多”指導著本科生課程的設置,給予學生基礎知識以幫助他們進行終身的自我教育。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與專業主題比掌握一堆事實更有助於培養未來的專家。儘管內、外部的壓力要求MIT拓寬課程,但MIT仍強調基本原理,不增加課程量。

2、實用知識教育--趨向於有用目標的動力中獲益

工業社會,學生將從趨向於有用目標的動力中獲益。這種教育價值觀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接受。MIT開設的課程“適於培養機械師、土木工程師、建築師、礦冶工程師和實用化學師”。學院還聘請了一些有創新意識的教授,如埃利奧特、愛德華?C?皮克林,他們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這從學生的評價中也可見端倪:這裡的教學方法對我們學生來說都是新穎的;我們告別了舊的、囫圇吞棗式的學習方法;我們感到老師是通過讓我們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去認識它,而數學、語言和歷史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社會所要求的知識越來越多,MIT的教育重點也時刻在變,但“有用”始終是MIT的核心。也正是這一價值觀使MIT把重心放在有利於促進科技發展的領域。

3、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的利益而發現和應用知識

1873年以前,機械工程一直是MIT的第一專業,之後與土木工程易位。這是因為當時美國有成千上萬英里的鐵路需要鋪設,還要開鑿隧道、修築橋樑、興建公共設施,這都需要大批訓練有素的工程技術人員。此外,在一戰期間,MIT還廣泛增設專業,MIT為報效祖國辦起了培訓陸軍和海軍飛行員、航空工程、無線電工程師以及其它人員的專業,廣泛開展與戰爭有關的科研工作。一戰後,為尋求資金支持,學校成立了工作合作與科學研究室。根據該室與工業界簽訂的合同規定,由學院派人幫助工業部門解決科研難題。對此,有些教授大為不滿,認為重視實際問題會干擾理論研究,但這種做法還是堅持下來了。而且這個研究室逐漸發展成工業聯絡規劃室和協作辦公室,加強了與工業界的聯繫和相互促進。

1940-1946年,MIT建立了微波雷達研究機構,1951年又建立了林肯實驗室。這與1940年前經濟蕭條時期美國工業發展趨勢也是大有關係的。在冷戰日益加劇之時,國務院就前蘇聯干擾美國之音一事委託MIT在1950年年內完成一項“特洛伊”研究規劃,這項研究促使MIT於1951年組建了國際研究中心,並於1965年成立了政治學系,這個系的不少研究工作與國家的重大決策有關。1972年,為尋求解決震撼世界的能源危機新途徑,能源實驗室在MIT應運而生,有65位教授和許多研究生參與了這項工作。

劍橋-麻省理工 學術交流

至2000年起,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每年各送約30位品學兼優的大三生到對校進行學術交流一整個學年(九個月)。此政策使劍橋學生學習麻省理工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相對地讓麻省理工學生學習歐洲歷史悠久的人文氣息。每年約上百名學生申請各校的30位名額,競爭相當激烈。麻省理工也是劍橋大學唯一開放交換學生的姐妹校。

2006年的11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揭櫫一項名為“靜音噴射機倡議”的計劃,將徹底改造客機的概念設計:未來的客機將不只能更省油,而且還安靜無聲,一解機場附近居民飽受飛機起降噪音折磨之苦。這一“靜音噴射機”可以運送215名乘客,並可能在2030年時加入航空界。這架客機的噪音從機場外聽起來,大約像洗衣機或其他家電的噪音。

麻省理工大學校園環境

學院佔地168英畝,校園位於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靠劍橋市一側,蔓延約1英里。中央校區由一組互相連通的大樓組成。設計者為建築家維爾斯·波斯維斯(Welles Bosworth)。互相連通的設計是為了方便人們往來與各個院系之間。完成於200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寬帶無線網絡遍佈校園各個角落,共有3500個收訊點(就是出了校外一公里內,收訊率還是97%以上),是全美無線化做得最好的大學。全校共有60臺高速雷射打印機,不但可以自動印正反兩面,而且打印速度為每分鐘90張;這些高速雷射打印機分部在校園各個角落,學生和教授可以在學校任何一臺電腦打印至任何一臺高速激光打印機,這對於學習及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圖書館資源豐富,藏書量高達500萬冊,而圖書館包羅萬象,無論是工程、管理、建築設計、科學等的書籍應有盡有,十分適合學生研究時查閱。MIT於2002年並且實行了開放式課程網頁,當時公佈了500門課程(到2006年底,已開放2000門課程),以期建立全球統一的知識庫,讓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透過網際網絡瞭解各項專業知識內容,以獲得寶貴的資訊,此項計劃獲得全世界各地學者的高度讚揚。麻省理工學院並不以營利為目的,非常清楚告知使用者,可自由運用相關等資源,但不可用來從事商業交易或是納為自有財產,因為這些網絡知識是共享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