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在世界範圍內評選 35 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涵蓋範圍包括生物醫療、智能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幾乎所有新興技術領域。這份世界級權威性榜單旨在尋找從事創新科技研發、科技應用和商業發展的青年人才,給予這些青年創新者應得的關注,肯定他們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工作,並且激勵他們繼續在專業領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達到“make a better world”的共同目標。

不管是理論研究、技術研發還是商業發展,科學技術創新都離不開人的努力。而評選的 35 歲以下創新科技青年,就是旨在提醒我們——在所有的創新背後,是一群有理想、有擔當、有野心的年輕人。該榜單曾經的獲獎人包括:谷歌創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Facebook 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蘋果首席設計官 Jonathan Ive、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主要貢獻者張鋒、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Paypal 及 Slide 創始人 Max Levchin 等。

而在當今的世界創新格局中,中國正逐漸成為強勁的參與者之一。為了鼓勵那些有理想、有擔當、有野心的年輕人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2017 年,DeepTech 聯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首次將“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落地中國,並在 2018 年 1 月舉辦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公佈了第一屆中國“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18 年,我們不忘初心,更加努力地希望這份榜單可以迸發出更大的能量,於是在經過長達 9 個月的縝密評選後,在 2019 年 1 月公佈了第二屆中國“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圖丨第二屆中國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獲獎人合影

今年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刊 120 週年,自 1899 年以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直都是科技創新的倡導者和見證者,致力於關注技術突破與創新。2019 年的“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也註定會與以往不同。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2019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評選報名已於 2019 年 1 月 21 日正式啟動,我們歡迎符合條件的年輕人報名(報名方式見文末),也非常期待您的提名。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本次榜單目前已獲得眾多超重量級專家評委的支持,38 位評委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Animashree Anandkumar

英偉達機器學習研究總監

Animashree Anandkumar 博士的研究專注於大規模機器學習領域,尤其是高維統計及張量算法的發展和分析,開創了在非凸優化問題上尋找最優解決方案的研究。她是 Alfred. P. Sloan Fellowship,曾獲得微軟學院獎學金、谷歌研究獎、ARO and AFOSR 青年研究獎、NSF 職業獎、UCI 早期研究獎、ACM 最佳論文獎、IBM Fran Allen 博士獎學金和其他優秀論文獎項。2009 年她在康奈爾大學獲得了 PHD,並於 2009 - 2010 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邱勇

清華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邱勇校長長期致力於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研究重點包括有機半導體材料、有機電子學基礎理論、有機發光顯示材料和器件。2003 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6 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7 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獲 2011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 年 12 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4 年 9 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2015 年 3 月任清華大學校長;2017 年 4 月任清華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他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施一公

西湖大學校長

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施一公教授於1989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 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1998-2008 年曆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2008 年全職回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8 年任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系統闡述了哺乳動物、果蠅、線蟲三種模式動物細胞凋亡蛋白酶激活、抑制、再激活、及調控的分子機理。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鮑哲南

美國工程學院院士

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鮑哲南教授一直致力於化學、材料科學、能源、納米電子學和分子電子學等領域的研究。她開拓了高電荷遷移性質的聚合物半導體和空氣中穩定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子設計原理;採用新的印刷技術製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單晶有機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機晶體管驅動的全新結構的電子紙。她入選《自然》雜誌 2015 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並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楊強

香港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微眾銀行首席AI官

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 理事長

楊強教授於 1989 年在馬里蘭大學獲得計算機系的博士學位,之後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 Simon Fraser 大學任教。楊教授的研究方向為遷移學習及其工業應用,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的創始主任,香港科技大學的大數據研究所的創始主任。他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和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的創始主編;獲得 2018 年 ACM SIGKDD 傑出服務獎。他是 AAAI 執行委員會委員、 CAAI 副理事長,以及 AAAI/ACM/CAAI/IEEE/AAAS 的 Fellow。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陳 剛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系主任

陳剛教授是國際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源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2009 年,陳剛教授團隊首次打破被公認為物體間熱力傳導基本法則的“黑體輻射定律”公式,證實物體極度近距時的熱力傳導,可以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2010 年因其在納米熱傳導和熱電能轉化領域的突出貢獻,陳剛教授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3 年 7 月,他被任命為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成為該系百餘年曆史上首位華人系主任。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James Collins

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與科學系及

生物工程系教授

James Collins 教授是全球公認的合成生物學奠基人之一,其研究團隊主要從事合成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研究,尤其注重通過網絡生物學方法研究抗生素作用、細菌防禦機制以及抗藥性的出現;他的專利技術已獲得超過 25 家生物技術公司、製藥公司及醫療設備公司的許可;他幫助建立了許多公司,比如 Sample6 Technologies、Synlogic 和 EnBiotix。他獲得了很多獎項和榮譽,包括羅德獎學金、麥克阿瑟“天才”獎、NIH先鋒獎、賽諾菲學院巴斯德獎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張建鋒

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兼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

張建鋒先生自 2016 年 4 月起擔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並於 2018 年 11 月獲任命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負責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張建鋒先生自 2016 年 4 月起擔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並於 2018 年 11 月獲任命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負責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他在 2004 年 7 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後擔任過多個管理崗位,先後帶領淘寶網技術架構部、B2C 開發部及淘寶網產品技術開發部;他在 2011 年 6 月至 2012 年 3 月擔任淘寶網產品技術及運營部副總裁,在 2012 年 3 月至 2013 年 1 月擔任阿里巴巴中國事業部網站及技術部副總裁。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2 月,他分管集團旗下的聚划算事業部、本地生活事業部、1688 事業部及天貓事業部。後擔任淘寶網及無線事業部總裁。2015 年 5 月至 2016 年 4 月,他擔任阿里巴巴集團中國零售事業群總裁。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戴瓊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教授

戴瓊海教授主要學術方向為立體視覺和計算攝像學。他長期致力於該研究領域的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主持承擔了國家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 項目和國家基金委重大儀器項目,負責研製了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和新一代立體視覺理論與關鍵技術等,分別在 2016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 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 2008 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他獲得很多個人獎項和榮譽,在 2005 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2009 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0 年 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2014 年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17 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高彩霞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所研究所研究員

高彩霞研究員從事重要農作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研究與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實現品種的精準設計與培育。2014 年通過敲除 MLO 基因,創制出對小麥白粉病具有廣譜抗性的新材料(Nature Biotechnology);2018 年,通過對 uORF 進行編輯,創制出維生素 C 含量顯著提高的生菜材料(Nature Biotechnology)並利用 CRISPR 編輯實現野生植物的快速與精準馴化,開闢作物遺傳改良新途徑(Nature Biotechnology);2019 年,在個體水平上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可在體內造成難以預測的脫靶突變(Science)。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呂芳銘

鴻海科技集團副總裁

兼任亞太電信公司董事長

呂芳銘先生在加入富士康科技集團之前,於 1999 至 2002 年任鵬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後鵬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富士康科技集團併購。1997 至 1999 年,呂芳銘出任凌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1978 至 1997 年就職於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先後任系統工程師,系統工程、質檢、研發、營銷等部門主管,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區 CSO 事業群總經理,亞太區 TMO QMS 總監。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胡玲文

麻省理工學院核能實驗室負責人

核反應堆專家

胡玲文教授是臺灣清華大學核工程學士、碩士;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博士, 曾創作或合著過 190 份技術刊物,目前擔任 MIT 核反應堆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她在核反應堆設計、安全分析和應用方面有超過 20 年的經驗。胡教授提出了研製“次臨界設施”的計劃——打造小型、安全且造價低廉的核反應堆,而核反應堆的原型堆將會是在 1974 年就建成的麻省理工學院反應堆上進行升級。相較於傳統方法耗費十年以上時間和數億美元的費用,採用新方法後費用將會得到大幅縮減,連建造時間也可以被壓縮一半。為了進一步推進項目的執行,麻省理工學院核反應堆實驗室打算明年起開始募集資金,其潛在目標對象包括美國能源部和核電創業公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Chris Lewicki

ConsenSys Space 聯合創始人

Chris Lewicki 先生畢業於亞利桑那大學,他曾參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測流浪者號和鳳凰號兩個項目。在這兩個項目中,他主要負責系統工程的開發,並參與了其裝配、測試和發射工作。此外,他還是勇氣號和機遇號的飛行總監,鳳凰號的地面任務負責人。基於他的貢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兩次授予他傑出成就獎章,並以他的名義命名了一顆小行星:13609 Lewicki。他現在作為 ConsenSys Space 的聯合創始人,正在將他的專業知識用於太空探索和宇宙資源利用發展。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Mike Lewis

NanoRacks 公司首席創新官

Michael Lewis 先生現任 NanoRacks 的首席創新官,負責主導公司的技術走向。他曾開發、搭建並運送包括計算機設備、生物培養皿等器械在內的實驗平臺到國際空間站內。他還協助開發了 NRCSD(NanoRacks CubeSat Deployer)系統,該系統已經部署了來自國際空間站的 200多顆衛星,以及一顆衛星部署器。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米磊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兼聯席CEO

米磊,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學博士,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聯席CEO,中國“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他致力於打造硬科技創業雨林生態,目前已成功孵化 240 餘家硬科技企業(包括九天微星、馭勢科技、夢之墨、奇芯光電、超維景生物、特微智能、微光醫療、安科迪智能、深科技、賽富樂斯、瑞識科技、鯤遊光電等公司在內)。近年來米磊博士及其團隊圍繞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深入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建了專注於“硬科技”的雙創平臺,搭建了科技創業孵化生態體系。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李巨

材料學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李巨教授是計算材料學領域的知名學者,致力於材料性質的多尺度計算研究,特別是在材料力學行為的原子模擬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突破。他曾獲 2005 年美國 “青年科學家工程師總統獎”,2006 年材料學會傑出青年科學家大獎,2007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09 年美國金屬、礦物、材料科學學會(TMS)“Robert Lansing Hardy”獎。2014 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2014 年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2017 年入選材料研究學會( MRS )會士。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李俊峰

國家能源諮詢委員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首任主任

李俊峰先生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和能源環境理論的研究,先後組織並主持了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國家中長期能源規劃的起草工作、參與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能源法草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組織過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中國低碳發展宏觀戰略問題研究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研究課題。作為主要作者之一,他還參與了 IPCC 第二次至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他於 2017 年 1 月被授予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李學龍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李學龍教授關注光學觀測和光學監控等工程應用,尤其光學成像與光學影像管理和處理之間的關係。繼承、倡導和推動“海洋光學”“水下光學”的發展。他擔任某測繪衛星某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某光學衛星某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等。在工程與計算兩個領域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IAPR Fellow)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盧冠達

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

生物工程系副教授

盧冠達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中心的核心人物。他共同創辦了多家針對人類健康研發創新診斷及治療技術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 Sample6、Senti Biosciences、Synlogic、Eligo Biosciences、MBCure 及 Engine Biosciences。曾榮獲 ACS 合成生物學青年研究員獎、生物醫學工程期刊青年研究員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新創新者獎、美國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埃裡森醫學基金會新學者獎及 2010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呂堅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科技)、研究生院院長、機械工程學講座教授

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NATF)院士

香港工程科學院(HKAES)院士

呂堅教授的研究領域涉及納米材料與先進材料的製備和力學性能,實驗力學,材料表面工程和仿真模擬,仿真模擬設計等。他曾任法國、歐盟和中國的多項重大或一般項目的負責人,並與空客、EADS(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寶鋼、ABB 等世界五百強公司有合作研究關係或為它們進行科學諮詢工作。目前,已取得 26 項歐、美、中專利(含拓展專利)。呂堅教授在 2006 年與 2017 年分別獲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及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2018 年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2011 年被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NATF)選為院士,是該院近 300 位院士中首位華裔院士。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呂金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

電氣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呂金虎教授主要從事協同控制、複雜網絡、大數據等研究。多次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4,2015,2016,2017,2018)。曾獲 IEEE Fellow、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現任全國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聯盟理事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現任或曾任 15 個 SCI 期刊的各類編委。曾獲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榮譽。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Jonah Myerberg

Desktop Metal 聯合創始人兼 CTO

Jonah Myerberg 先生在 Desktop Metal 主要負責領導 3D 打印解決方案的方向。在加入 DM 之前,Jonah 曾在多家專注於電池性能開發的公司擔任高級職位,包括他本人創立的 Renovo Motors 和 Boston Impact 以及 A123 Systems。在 A123 System 任職期間,Jonah 領導專注於高性能電池開發的賽車運營部門,其所研發的產品被大多數 F1 車隊(如梅賽德斯奔馳、紅牛等)採用。他還曾任保時捷車隊的賽車工程師。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邱利民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大學求是學院院長

邱利民教授,1997 年獲工學博士學位,2002 年晉升教授。曾先後留學日本、德國、美國等國際著名低溫實驗室。主要從事低溫製冷機、大規模氣體液化分離與 LNG 冷能利用、大功率電子設備高效冷卻等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他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1)、求是特聘教授(2017),曾獲德國洪堡獎學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發表學術論文被 SCI、EI 收錄 100 餘篇。獲授權中國專利 100 餘項。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David Schmittlein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院長

David Schmittlein 院長是國際著名的營銷學專家,曾經在沃頓商學院任教多年,任沃頓商學院出版社主編委員會主席,硅谷開源軟件公司 Cignex 董事。在加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之前,Schmittlein 院長曾任多家國際企業商業諮詢顧問,如 AT&T、American Express、Boston Scientific、Ford Motor Company 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Viral Shah

Julia 編程語言共同創建者

Julia Computing CEO

Viral Shah 博士長期致力於開源軟件的開發。除 Julia 外,Viral 還是開源程序 Circuitscape 的作者之一。Viral 是印度國家身份識別項目 Aadhaar 的早期參與者,他參與設計的印度社會保障體系幫助政府節省了超過十億美元。他擁有加州大學聖巴爾巴拉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史元春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史元春教授在清華大學計算機係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3 年起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任教。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人機交互、普適計算、多媒體等領域。她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普適計算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 GIX 院長。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Katia Sycara

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

Katia Sycara 教授在多智能體系統、機器學習、人機交互等方面發表論著 700 餘篇。她兼任英國亞伯丁大學計算機學院 Sixth Century 主席,同時也是 IEEE 和 AAAI 的Fellow,以及 ACM/SIGART Agents Research Award 與 The Group Decision Research Award的獲得者。她曾在多個行業科學諮詢委員會任職,如法國電信、西門子以及多個標準委員會。她還是國際智能體及多智能體系統協會(IFAAMAS)與語義網絡科學協會的創始成員。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

鄔賀銓院士先後從事光纖傳輸系統和寬帶網研發、中國下一代互聯網(CNGI)和 3G/4G/5G 等項目的技術管理及工程科技諮詢項目研究。現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互聯網+”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國家“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重大專項總師、CNGI 專家委主任、IEEE 高級會員。他曾任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徐文偉

華為董事、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

徐文偉先生 1991 年加入華為研發部,主持華為第一代局用程控交換機開發,設計了華為第一顆 ASIC 芯片併成立了器件室(海思半導體的前身),並在公司分別負責總體技術、戰略規劃和預研部等工作。2013 年至今,他擔任戰略 Marketing 總裁,2017 年兼任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IRB)主任,負責公司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投資決策,制定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等。同時,他也負責關鍵技術與能力的合作,投資和併購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楊培東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終身教授

楊培東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學、無機化學,以及低維納米結構在光電等能源領域中的應用等。其研究小組在納米導線上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納米激光器。他在 2014 年獲湯森路透物理引文桂冠獎;2015 年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他還兼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S.K./Angela Chan 特聘講席教授、Kavli ENSI 研究院院長、BASF 加州科研聯盟中心主任。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嚴晉躍

瑞典皇家理工大學講席教授

梅拉達倫大學講席教授

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嚴晉躍教授是能源工程專家,現為瑞典皇家理工大學、梅拉達倫大學講席教授,未來能源中心(Future Energy Profile)主任,國際能源期刊 Applied Energy 主編,同時也是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第三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瑞中科技合作促進會主席,中科院海外評委。嚴教授從事可再生能源技術與低碳技術、能源系統集成與優化、碳捕集利用與存儲、能源高效利用等領域方面研究。在 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期刊上發表論文 400 餘篇。擁有12 項已獲批准專利以及 10 多項正在申請專利。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趙瑞林

辰德資本合夥人

趙瑞林博士在加入辰德資本之前,於 2014 年加入 Illumina,擔任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負責制定和實施 Illumina 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銷售、售後支持和市場的總體戰略。Illumina 大中華地區在此期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以及第一戰略重要的市場。此前,趙博士曾在 Life Technologies(後被 Thermo Fisher 兼併)擔任多個管理崗位,包括中國區市場部和商業運作部門的主管。他還曾經在微創醫療擔任商務拓展副總裁以及外周血管事業部的總經理。之前,他還在美國的強生(Johnson & Johnson)負責神經系列產品的研發。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周昆

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周昆教授的研究領域為圖形圖像、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和並行計算。他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近年來在 ACM/IEEE 彙刊上發表論文 80 餘篇,論文他引 6000 餘次,獲得發明專利 40 餘項。曾入選 2011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全球榜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周志華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

周志華教授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主持多項科研課題,出版《機器學習》(2016)與《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2012),經常擔任 NIPS、ICML、AAAI、IJCAI、KDD 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的領域主席。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IEEE 南京分部副主席。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陳列平

美國耶魯大學 UTC 癌症研究講席教授

免疫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列平教授是著名的免疫學家、腫瘤學家、現代腫瘤免疫治療的先驅者,現任美國耶魯大學 UTC 癌症研究講席教授,免疫學、腫瘤學和皮膚病學教授,耶魯癌症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教授關於 CTLA-4、PD-1/PD-L1 通路的開創性研究成果,為癌症治療提供了革命性的治療途徑。截至目前陳列平教授發表了 350 多篇研究論文,綜述及著作類章節,並獲得了多項獎項,包括威廉·科利獎(2014 年),沃倫 · 阿爾珀特獎(2017 年)和 OncLive 癌症醫療巨人獎(2018 年)。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張鈸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鈸教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基礎理論,以及這些理論應用於模式識別、知識工程與機器人等技術研究。他的專著獲得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出版社頒發的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他的成果分別獲得 ICL 歐洲人工智能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肖京

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集團執委

肖京博士長期從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挖掘相關領域,多次當選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委員會及中美國家基金評審專家委員會,先後在愛普生美國研究院及美國微軟公司擔任高級研發管理職務,獲得 90 餘項美國授權專利並發表近 70 篇學術論文專著。目前在平安集團負責創新技術及產品研發應用,包括智能化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在金融、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研發和應用。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劉宇環

美國中經合集團創始人兼 CEO

劉先生於 1993 年創立美國中經合集團並任公司董事長,將風險投資的理念帶進中國。中經合目前在管理 9 支私募基金,包括和創新工廠共同管理的一支創新發展基金。總管理資本近 10 億美元,所投資公司總資產規模高達數百億美元。

更多重磅評委正在確認中......

往屆評委:

2017 屆中國榜單評委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2018 屆中國榜單評委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參選資格

年齡:參選者年齡須在 2019 年 8 月 1 日時不滿 35 歲(即出生日期不早於 1984 年 8 月 1 日)。以身份證或護照文件上的年齡為準。

國籍:參選者必須為中國籍(含港澳臺,所在地無限制)

學歷:本評選對學歷沒有特別要求

專業:包括但不限於電子計算機與硬件、互聯網與電子通信技術、軟件技術、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

評選材料

1. 身份證正反面掃描件,或護照信息頁掃描件

2. 簡歷:中英文簡歷各 1 份

3. 個人創新工作陳述:中英文各 1 份,500 字左右

個人陳述應當以第一人稱儘量精簡地描述參選者的創新工作,尤其是關於技術創新及其影響。可以提供相關的媒體文章、同行評估的論文或公司網址等信息供評審委員會參考。

4. 推薦信:不少於 2 封,包括推薦人信息(姓名、職務、所屬機構、郵箱),中英文各 500 字左右

中英文推薦信應一一對應,內容包含推薦人和參選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為什麼認為參選者所做的工作很傑出。請避免過於泛泛的描述。推薦信須有推薦人簽名,並附所在機構的信紙抬頭,可為掃描件或電子版。

• 注:若推薦人要求內容對被推薦人保密,則請推薦人將推薦信發至[email protected]郵箱,郵件主題定義為“ReferenceLetter for 被推薦人姓名拼音_推薦人姓名”。

請點擊“閱讀原文”提交申請材料。如果您身邊有符合條件的人選,也可以掃描下圖二維碼進行提名。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評審機制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目標就是發現真正的創新——不論是新技術的發明,還是現存技術的創新應用亦或是價值革新。不論是發明了一種新的實用技術,還是通過將現有的技術應用到不同尋常的場景中,從而產生了新的領域、服務,或是解決了重大的現實問題的人,都可能是我們所尋找的創新者。

時間安排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科技英雄榜中國評選開放報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