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是在對中國傳統憂患意識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在革命實踐中與具體實際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憂患意識已經融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血液裡,成為了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和寶貴品質。

毛澤東憂患意識的產生動因

中國傳統憂患意識的影響。早在韶山讀書時期,毛澤東就閱讀了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進步書籍,書中揭露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血腥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其中有一句“嗚呼,中國將其亡矣!”這令少年毛澤東憂心如焚。走出韶山沖,來到省城長沙的毛澤東更是認識到中國正處於生死存亡之秋。此時,正值青年的毛澤東,面對中國政局動盪不安、社會矛盾危機四伏的狀況,萌生了憂國憂民的意識並逐漸確立了救國救民的志向。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用史記中的古訓告誡全黨切記要謙虛謹慎。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強調我們要懂得“大賈深藏若虛”。他說:“我們也是這樣,我們要保持謙虛。在我們的歷史上也有這樣的教訓,就是大不得,小了就舒舒服服,沒有事情,一大就脹起來了,腦殼脹得很大,驕傲起來了,心裡也躁了,躁得很。”毛澤東一方面讚賞李自成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分析李自成失敗的原因——驕傲是萬萬不行的。因此,毛澤東稱中共中央入駐北平是“進京趕考”,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憂患意識。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執政興國的實際需要。在抗日戰爭中,黨長期處在分散的農村遊擊環境,黨員中大多數來自農民小生產者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因而帶來了許多散漫的自由主義傾向,為此毛澤東在1937年9月發表了《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指出許多幹部“自以為對革命有功,擺老資格,大事做不起來,小事又不做,工作隨便,學習鬆懈”,告誡廣大幹部要樹立謙虛謹慎的憂患意識。抗戰勝利後,許多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面具所迷惑,對此毛澤東1945年8月動身前往重慶進行談判前,告誡全黨要時刻警惕國民黨的內戰陰謀,“全國性的內戰不論哪一天爆發,我們都要準備好”,“有了準備,就能恰當地應付各種複雜的局面”。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許多黨員和領導幹部慢慢變得懈怠,開始驕傲自滿起來,尤其是一些人以功臣自居、貪圖享樂。因而,毛澤東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實施並且有所超越,經濟建設取得巨大進步。這讓許多幹部感到得意揚揚,變得更加急躁冒進。為此,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上語重心長地說:“即使我們的工作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就,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自大的理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對國內外形勢的清晰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對國內外形勢有一個清晰把握,他曾憂慮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認識到,一定要實現工業化,否則中華民族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針對一窮二白的狀況,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要徹底改變經濟技術落後的狀況,“至少還需要幾十年時間。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捱打是不可避免的”。

毛澤東憂患意識的方法論

正確對待憂患。1958年12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一點不怕,無憂無慮,真正單純的樂神,從來沒有。每一個人都是憂患與生俱來。學生們怕考試,兒童怕父母有偏愛,三災八難,五勞七傷,發燒四十一度,以及‘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之類,不可勝數。”毛澤東認為,憂患是客觀存在的,在人們的生活中憂患無處不在,人們應該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它而不是逃避它。因為在他眼裡,憂患並不是一件壞事,常懷憂患之心可以增強人辨別是非的能力,可以促使人們更加謹慎地思考,可以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把困難想得更多些。順利時不能麻痺懈怠,要多思考不利因素,安逸時不能貪圖享樂,要回憶困難的經歷,同時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來應對防範各種不測事件,把困難想得更多些,這是保持憂患意識的有效方法之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軍的“囚籠”政策,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狀況不容樂觀,毛澤東指出,“目前尤其是以後的根據地的戰爭情況,不容許我們停留在過去的觀點”。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困難,比如考慮到根據地將會不斷縮小,物資供應將會更加緊張等多方面的困難,從而提出了“精兵簡政”的新政策,這是毛澤東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同時,毛澤東時常提醒人們不能忘乎所以,盲目樂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物質準備,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1945年10月,毛澤東發表了《關於重慶談判》一文,指出:“我們寧肯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願意多想困難。但是困難是事實,有多少就得承認多少,不能採取‘不承認主義’。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作鬥爭”。

學會多總結經驗教訓。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剛從海外歸來的原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及其夫人時,突然主動向李宗仁的機要祕書程思遠發問:“你知道我靠什麼吃飯嗎?”程思遠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毛澤東接著意味深長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仗,在每個戰役後,總來一次總結經驗,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後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於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在1928年11月寫的《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毛澤東就講到了湘贛邊界割據的成功經驗,又講到了4月和8月兩次失敗的教訓;在1936年12月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也是既總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前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又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教訓。毛澤東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在困難發生之前防患於未然固然重要,在困難發生之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也同樣不可缺少。憂患意識既要防患於未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從而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

(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4月22日第7版,作者:李永康,原文標題:《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監製/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趙丹陽 製作/趙丹陽

覺得不錯,請點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