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深響原創 · 作者 | 彭方婷


真實的力量不容忽視。

以“事實”為基礎,非虛構寫作以對真實世界的獨到表達,揭露了我們所忽略甚至並不瞭解的那些隱祕而重要的部分,也在試圖以更有質感的敘事,深入還原事物本來的樣貌。

非虛構寫作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 美國政治記者邁克爾·沃爾夫深入採訪18個月寫下的《火與怒:特朗普白宮內幕》,在特朗普的律師函威脅下走紅全國,一時洛陽紙貴。

• 美國記者彼得·海斯勒的中國紀實三部曲被評價為讓人看到了熟視無睹的中國,也被中國媒體人讚譽有加。

即使是在信息過載的新媒體時代,一篇篇耗時數月甚至數年的非虛構作品,依然能憑藉著強大而高巧的力量,穿透冗雜的輿論喧囂,“佔領”我們的朋友圈,刺破圈層和信息繭房,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

而站在商業的角度來看,非虛構作品由於成本高昂、耗時長久,對生產團隊和平臺來說,是巨大的考驗。他們一次次面臨著生存的困境,但又常常被認為是內容領域的“奢侈品”。穀雨獎發起人、騰訊網副總編輯楊瑞春就表示,在今天這樣一個複雜的環境裡,想要堅持做媒體,想要堅持做好媒體,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在人們習慣談論流量,看重快速變現的當下,非虛構創作的價值依然毋庸置疑,它依舊是內容王冠上那顆明珠。但如何承其榮耀也承其重量,是當下從業者們不得不正視和思考的問題——如何找到更符合當下的可行路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非虛構寫作的雙重價值」


非虛構寫作,顧名思義,與虛構相對,追求的就是真實。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非虛構寫作這一文體概念就被提出,也不斷通過不同形式的作品來拓展自己的邊界。一般來說,它可以指一切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像特稿、調查類新聞、事件報道等就是最為常見的非虛構作品。

國內對非虛構寫作的探索也已有數十年的歷程,並且已經展現了它強大的影響力。

2003年,時任南方週末記者的李海鵬發表特稿《舉重冠軍之死》,講述曾獲得40多個全國冠軍、20多個亞洲冠軍的舉重運動員才力死前的一天。在切換了六個場景和十多個人物的描述中,才力退役後的窮苦生活就像一根刺一樣,紮在了讀者的心上。

讀者和從業者依稀看到了中國特稿該有的樣子,也見證了優質的表達應有的力量——才力的悲劇和這篇報道讓體育界逐步有了完善的退役運動員保障措施。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快餐式、二手式的報道見多,但優質內容生產的力量,也部分轉移到了一些新媒體平臺上。非虛構作品獲得了更強大的傳播渠道,也繼續驗證其極具穿透性的影響力。

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作為騰訊新聞旗下的非虛構創作和傳播平臺,穀雨工作室逐漸成為新興力量中最突出的一支。工作室下屬的穀雨實驗室,一方面和國內最頂級的特稿團隊故事硬核獨家合作,一方面進行著自己的創新創作嘗試。

在最近引發關注的作品《大廠程序員的老實人生結束了》中,穀雨實驗室便通過翔實的素材和紮實的寫作,將讀者目光引向正經歷時代浪潮變化的程序員群體上。程序員這一群體,在過去20年裡,曾因高薪而備受追捧,也因不講究的外表和經常熬夜的作息而經常被外界調侃。但穀雨的這篇作品帶讀者看到了程序員更深入的一個層面:他們作為互聯網人群裡工作和生活最穩定的部分,今日隨著形勢變幻,他們自認為最堅固的那些東西,開始煙消雲散。

故事硬核團隊與穀雨合作的第一篇作品《了不起的茅侃侃》,就掀起了網上的熱烈討論。從結束了自己生命的明星創業者茅侃侃的困境出發,這篇非虛構作品打破了人們對茅侃侃因創業失敗自殺的刻板印象,還原了人物在做出這一決定前的心理狀態。

從預防悲劇的再發生,到展示大時代浪潮中新群體的困境,再到還原更飽滿的人物形象,這些都是非虛構作品的影響力所在。正如著名導演賈樟柯在穀雨非虛構論壇上所說,在這樣變化劇烈的年代,這樣大的國土面積,“只有通過非虛構的影像和寫作我們才知道此時此刻怎麼活著。”

雖然非虛構寫作的社會影響力已被認可,但為了獲得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從業者們也在努力發掘這些內容的商業價值邊界。

出售影視改編權是一種努力。據瞭解,好萊塢電影劇本的一大來源就是真實故事。而從國外的《三塊廣告牌》、《綠皮書》到國內《我不是藥神》、《嘉年華》,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大受歡迎,在獲得了高口碑的同時也賺得了高票房。

在這一趨勢中,文娛產業越來越意識到非虛構作品的價值,《太平洋大逃殺》、《黑幫教父最後的敵人》、《1986,生死漂流》、《生死巴丹吉林》等非虛構作品改編權的售出,也在向外界傳遞著商業價值的信號。

但整體看來,這尚處於“可遇而不可求”的階段。這條路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由於影視劇多追求激烈的矛盾與轉折,而不少非虛構作品關注的是無名之輩的困境與人生,能賣出版權的非虛構作品概率並不高。而且,幾年前已經買下版權的作品們也大多遲遲未與觀眾見面,大家仍然缺乏非虛構作品影視化的架構和模式。

倒是一些國民級大公司,開始注意到非虛構創作團隊的講故事能力和所具備的獨特價值。據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國內某巨頭公司除了招聘大量前資深媒體人從事公司公關業務,還招聘了一些優秀的前特稿從業者組成團隊,講好公司的有關故事。相比普通寫作者,優秀的非虛構作者更擅長講故事和深入挖掘故事的價值。這能很好地滿足商業大公司的品牌和文化建設需求。

但這也僅僅是非虛構寫作價值的冰山一角。面對著講流量、講變現的外部環境和不斷流失的人才,非虛構行業的領路者們依然焦慮。


「非虛構寫作如何“活得更好”」


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當非虛構寫作逐漸變成一個熱詞時,不少問題也隨之而來。

非虛構寫作一切以真實為背景,但事實二字是需要大量的資料和一手信息源來支撐。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在非虛構作品的總體數量上來後,內容質量卻並沒有跟上——不少稿件只是打著非虛構的由頭,內裡卻並沒有遵循非虛構稿件應有的準則。

一篇合格的非虛構作品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多精力。很多媒體迫於成本的壓力做不到如此大的投入,又希望能借助非虛構的噱頭提升流量。

而非虛構創的含義比較模糊,單就真實二字並不能解釋非虛構的所有內涵。在真實這個底座之上,更考驗的是創作者的專業能力。而前一代領先者所創新的創作技術,已經開始顯現流於套路的趨勢,千篇一律的細節描寫和文章架構,模糊化了非虛構創作本身應有的穿透力,也帶來了讀者的閱讀疲勞。非虛構創作必須要不斷在形式和內容上推陳出新,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然而,作為內容領域的一個垂類,非虛構創作需要足夠的人力,但由於新進人員少,又不斷有優秀的人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而離去,這使得非虛構創作行業非常缺乏後備人才:非虛構創作是個門檻較高的行業,不僅要求記者要有好文筆,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好奇心和行動力。而且,非虛構創作又總被認為是“艱辛”的行業,往往需要為一篇文章付出大量精力,但又非每一篇的價值都能得到被充分發掘和肯定。

新鮮血液的加入是保證行業新意和活力的關鍵因素,長期積累是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的前提,種種因素疊加,讓非虛構寫作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迫。

人才缺失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源於非虛構創作的商業前景不明朗,這也是這一行業的最大隱憂。

《時尚先生》副主編、《太平洋大逃殺》一文作者杜強感嘆:“非虛構寫作和商業結合,怎麼能構築一條邊界?現在還想象不到任何一套明確的原則。”

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 圖:《黑幫教父最後的敵人》改編權已售出

面對這些隨著行業影響力提升也日益嚴峻的問題,行業的參與者試圖通過不同的嘗試來推動行業向前發展。

比如,除了文字以外,從業者們也希望能借由內容的不同形式來觸達用戶。當年輕人更願意觀看圖片、視頻等內容時,真相和故事也可以通過這些載體被認識到。穀雨影像與穀雨實驗室同為穀雨工作室旗下的二級品牌,在嘗試通過圖片、紀錄片和紀實短視頻等形式來講述故事。同樣作為非虛構創作重要陣地的GQ實驗室等機構,也在不斷進行形式新穎的嘗試。

另外,各大非虛構寫作平臺正在內容的深度和傳播環境碎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人物》主編張寒就強調,當非虛構稿件耗費了大量精力後,它也需要被看見,因此,她會帶著被看見的壓力去展開工作。穀雨工作室的選題定位也越來越偏向城市化、未來化、年輕化,在關注中國當下變化的同時,期待能獲得更多活躍的年輕讀者的共鳴。

建立標準和培養新生代寫作者也是激活行業的好辦法。

目前,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和騰訊新聞聯合發起了為優秀創作者助力的穀雨獎,其中有一個重要部分是面向校園,以鼓勵新創作者的參與。

雖然非虛構創作行業有待解決的問題還不少,侷限和優勢也同樣突出,但作為從業者,只有不斷努力嘗試。他們可以欣慰的是,在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資訊的消費也在升級。在內裡生命力和外部養料的培育下,非虛構創作的價值正越來越被消費者和品牌所重視。就像騰訊穀雨主編王波所說:

“做優質內容的人需要更專業地活著,並活得更好。”


歡迎添加小編微信:Deepecho001,備註“xx平臺+加群”,加入深響讀者交流群,行業最新資訊,深度報道一手掌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