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覺羅姓氏

以前看一檔電視節目採訪相聲演員金巖,屏幕上打出了“愛新覺羅•金巖”,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稱呼。愛新覺羅是姓氏,“愛新”就是漢語中金子的稱呼,愛新覺羅家族人一般漢姓金,金巖可以寫作愛新覺羅•巖。

滿族民間還有三大覺羅和八大姓之說。滿族八大姓以前說過多次,本文就不在過多解說。三大覺羅為愛新覺羅氏、阿哈覺羅氏、伊爾根覺羅氏。實際上,覺羅姓氏遠遠不僅這三個,還有很多覺羅姓氏。

而愛新覺羅又是覺羅姓氏中最著名的,因為曾是大清朝的皇族。

下邊就具體說說覺羅姓氏。

這是一個神祕的氏族。《清朝通志》載:“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其族屬之眾者,冠以地名,如伊爾根、舒舒、西林、通顏之類;散處者,上加民字以不同於國姓也。”《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說:覺羅為滿洲著姓。內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嘉穆瑚覺羅、格倫覺羅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處於穆溪、葉赫、雅爾湖、烏喇、瓦爾喀、松花江、阿庫裡、佛阿喇、哈達、汪秦等地方。另外,錫伯族也有覺羅氏,備考。

眾所周知,在清朝,宗室的姓氏全稱“愛新覺羅”,與宗室有血緣關係的遠枝,只能稱“覺羅”。《 清朝通志》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均出版於清朝,後者為“文字獄”最厲害的雍正朝。因此,兩本書有可信的一面,也有作者有意或不得不掩飾的問題。特別是對國姓愛新覺羅氏的闡述,就顯得語焉非詳。《皇朝通志》說:“國語以金為‘愛新’,覺羅乃姓也。”這句話影響了整個後世,併成為學術界基本認同的定論。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首先,“覺羅乃姓也”在滿語中解釋不通。《簡明滿漢辭典》“Gioro”條下,只注有[名]覺羅,而“Hala”(哈拉)條下,則明確注著[名]姓。比如,滿族伊爾根覺羅家譜稱自己為“伊爾根覺羅哈拉”,納拉家譜則稱自己為“納拉哈拉”,而不稱“納拉覺羅哈拉”。就是《清朝通志》在表述各姓氏時,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對當時的國姓,翻譯漢字為“愛新覺羅氏”,滿洲八大姓也分別翻譯為“瓜爾佳氏”、“納拉氏”等。其次,“覺羅乃姓也”的定論,無法解釋其他覺羅的姓氏,比如:伊爾根覺羅,伊爾根是滿語“民”,假如“覺羅乃姓也”,這個姓氏就該翻譯為“民”,舒舒覺羅就直譯為“故鄉”,他們之間看不到任何的聯繫。因此,“覺羅”決不是一般意義的“姓”,它包含著極其特殊的意義。

然而,我們忽略了這個問題。歷史上,有兩位學者與這個問題擦肩而過。一位是流放到黑龍江省寧安的清代漢族文人張縉彥,他在自己著的《寧古塔山水記》裡說:“交(覺)羅,滿音趙也。”顯然,很不確切。另一位是著名的俄國學者史祿國,他在《滿族的社會組織》一書裡認為,覺羅與滿語“覺和託”接近,覺和託的含義是“乞丐”。他還說,滿族人解釋說,在很早的時候,他們一貧如洗,只得向人乞討麵餅過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可惜,史祿國沒有沿著這條線索查下去。

滿族的覺羅姓氏

那麼,覺羅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個龐大而神祕的哈拉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滿族中間流行這樣一個神話,說當初天降三位仙女,長女名恩古倫,次女名正古倫,三女名佛庫倫。她們在長白山東北布庫裡山下的布爾瑚裡池沐浴,有一神鵲銜一顆紅果吐落在三仙女佛庫倫的衣服上,她吞下後,遂有身孕。一人留在人間,生下一個男孩,即愛新覺羅的始祖布庫裡雍順。布庫裡雍順長大後,佛庫倫命他以愛新覺羅為氏,並告訴他:“天生汝,實令汝為夷國主。可往彼處,將所生緣由一一詳說。”說罷,仙女“忽不見”。布庫裡雍順折柳編筏,順松花江而下,漂流到鰲莫惠地方鄂多哩城。時逢城內三姓酋長為爭城主,正終日械鬥。布庫裡雍順被一個到江邊取水的人發現了,感到非常奇異,報告了三酋長。三酋長立刻停止了戰鬥,率領部眾到江邊觀看。布庫裡雍順對他們說:“我乃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覺羅,名布庫裡雍順。天降我,定汝等之亂。”當地人更加驚異,插手為輿,擁奉而歸,共立為主,建國號“滿洲”。這個說法,被納入《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但這個被神化的人物,顯然不能成為愛新覺羅氏族源頭的論據。

對此,學術界進行了長期的探討,發現愛新覺羅家族在史籍上出現的第一人,名叫猛哥帖木兒——清太祖的六世祖,所謂“肇祖原皇帝”。他曾為元朝斡朵裡世襲萬戶、還接受過朝鮮政府的上將軍職。永樂七年(公元1405年),猛哥帖木兒被明朝授予建州衛都指揮使,後來,改為建州左衛指揮使,旋即提升為都督僉事、右都督。他完全順服於明朝,多次朝貢,還把女兒嫁給了永樂皇帝。公元1433年,他在協助明軍作戰時犧牲。當代著名明清史學家孟森在他的《滿洲開國史》中考證,神話人物布庫裡雍順,應是猛哥帖木兒的先人。

既然如此,猛哥帖木兒一定姓愛新覺羅了。然而,無論元朝、明朝還是朝鮮的史書,都沒有這樣的記載。相反,《明實錄》和《朝鮮李朝太祖實錄》都說,猛哥帖木兒姓“童”(或“佟”、“董”)。明末,明朝人依舊稱清太祖為“佟努爾哈赤”。

對於這件事,清朝沒有作任何解釋,史學家孟森認為“童”是建州女真的公姓。筆者認為,“童”不是姓氏,而是“Tondo”(託恩多)的快讀,“Tondo”是滿語:公、正、忠、直。滿族人的習慣,喜歡使用美名,比如金朝有“勇石魯”、“賢石魯”,就是例證。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朝鮮李朝的《龍飛御天歌》稱猛哥帖木兒為“夾溫猛哥帖木兒”,並明確說“夾溫”是姓。這就使問題更復雜了,因為在女真老姓和滿族姓氏中沒有“夾溫”這個姓。孟森把“夾溫”和同一書中出現的另一個姓“古倫”,解釋為滿語“愛新”的“互異其翻音之字”,就是說同詞異譯。但稍瞭解滿語的都知道,金初,金太祖曾建立勃極烈官制,其中就有國論勃極烈一職。滿語古倫“Gurun”為國家、部落之意,它同時也是滿族姓氏“郭羅氏”,其漢字姓為“國”。“夾溫”一詞與滿語鷹“Giyahun”有關,是不是覺羅“Gioro”的異譯或誤譯尚有待考證。

總之,“覺羅”被清朝人搞得歧之又歧。近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小萌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覺羅是建州女真長期形成的龐大哈拉——覺羅哈拉。這個哈拉不同於滿族的其他哈拉,各覺羅間沒有血親關係或血親關係非常疏遠。因此,出現了哈拉間通婚關係,如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諸妻中,有伊爾根覺羅氏二人、嘉穆瑚覺羅氏一人、西林覺羅氏一人,嘉穆瑚寨主伊爾根覺羅噶哈善,是太祖的親妹夫,等等。

劉小萌的觀點值得重視,但是一個人口眾多、散處各個地方的“覺羅哈拉”,為什麼看不到他們的金代女真姓氏承傳?他們當初從哪裡來?最初的姓氏叫什麼?為什麼宣稱自己與女真無關?等等。這都是未解之迷。

筆者認為,“覺羅哈拉”的形成,不是建州女真可以完成的,應更廣泛些。我們應特別重視俄國學者史祿國從滿族人收集的那個悲涼的傳說。我們不妨沿著這個傳說做一個設想:

在很早的時候,即元滅金的時期,一貧如洗的金朝遺民,踉踉蹌蹌地從中原逃回祖先的故鄉,一路上向人乞討,形成一個具有相當的文化底蘊的“丐幫”。他們為了紀念國恥和自己的遭遇,拋棄了自己的本姓,以“Giohoto”(乞丐)為姓,形成了一個女真復國主義的特殊哈拉,散處在東北各地,經過數百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建立的大清王朝。“Giohoto”也隨著歲月的流失,而轉為“Gioro”(覺羅),歷史就這樣模糊了。

劉小萌發現,清朝的《欽定滿洲祭祀條例》卷首說:“我愛新覺羅姓之祭神”一語,相對應的滿文為“Meni gioro hala wecengge”,它的正確譯文應該是:“我們覺羅姓所祭祀的”。這更加證明了清朝皇室在主觀上掩飾愛新覺羅與各個覺羅之間的特殊聯繫。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最近發表的金啟琮先生的一篇著述中,他發現乾隆皇帝的《盛京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愛新”是“徽稱”,“覺羅”是姓。這就更證明了天下覺羅是一家的推論。

我相信,這種聯繫早晚會破譯出來的。

愛新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愛新,滿語“金”,為清朝第一尊貴國姓。道光末年,這個家族有3萬之眾,其中宗室人口有8000人。

清朝皇室為什麼在覺羅前冠以“愛新”呢?沒有別的解釋,就是源於對金朝的崇拜。太祖曾把國號確定為“大金”,太宗皇太極也對金太宗的豐功偉績尊崇備至。到了入關前後,皇太極發現漢族人對金朝的蔑視,這才改弦更張,矢口否定滿族與女真人的歷史承傳,但無法改變自己的新姓氏。

滿族的覺羅姓氏

關於愛新覺羅姓氏存在兩個誤區:

一個誤區是,滿族人許多姓趙的家族,都有老姓愛新覺羅的傳說。其實,多數是以訛傳訛。

作為皇族國姓,清王朝對自己的姓氏是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的。並設立宗人府,專門負責管理愛新覺羅子孫的戶籍。清代的制度規定,凡太祖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子孫,都為宗室,有子女報宗人府,入“黃冊”(用黃綾裱背的檔冊),男子系金黃色的帶子,故稱“黃帶子”;太祖之父的叔伯兄弟及其子孫和肇祖以後諸祖子孫,止稱覺羅,有子女亦報宗人府,入紅冊(用紅綾裱背的檔冊),男子系紅帶子。此外,被革退的宗室子弟系紅帶子,被革退的覺羅系紫帶子。其各系家譜皆入《玉牒》,由清朝宗人府掌管。清朝時,只有他們享受朝廷的特殊津貼。愛新覺羅子孫,分置八旗,世次井然。據《光緒會典事例》統計,宗室佐領為15個,覺羅佐領28個,分佈於八旗之中。另外,宗室與人私生子,賜姓覺羅禪,不入玉牒。

另一個誤區是:許多人認為正黃旗是皇族,其實,在滿洲八旗中,每個旗都有“覺羅佐領”,除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外,其他各旗都有“宗室佐領”,其中以正藍旗為最多,共有12個,正黃旗才7個。辛亥革命後,其家族從天上走到民間,所冠漢字姓多為肇、金,還有趙、羅、德、洪、海、依、艾、華、公、黃、寶、熙、莊、焦、溥、高、馬、新、楊、陳、沙、湯、英、武、祝、榮、萬、成、鳳、恆、鐵、毓、豈等。

在這個偉大的家族中湧現過許多傑出的帝王將相、文人逸士,其中最傑出的有:

[努爾哈赤] 滿族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清朝的開國皇帝。出生於建州左衛一個滿族貴族家庭。初被明朝授予都督僉事.龍虎將軍。萬曆十一年,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創建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歷三十多年統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兩年後,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徵明,取得薩爾滸大捷後,接連攻佔了開原、鐵嶺,以及遼東重鎮瀋陽和遼陽,並遷都瀋陽,史稱清太祖高皇帝。

[皇太極] 即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第八子。即位後繼承父志,統一了整個東北,並征服了朝鮮、蒙古,天聰九年定族名為滿州,稱帝,改國號為“清”。他還巧施反間計,使崇禎帝自毀長城,處死袁崇煥。誘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後來降,終使明朝在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孤城,為奪取全中國鋪平了道路。皇太極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積極吸收漢族文化,使滿族進入封建社會。史稱其為“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

[福臨] 即順治皇帝,六歲即位,在叔父多爾袞輔佐下,在明將吳三桂指引下,乘明敗亂之際進入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遷都北京,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他倚重漢官,重視整飭吏治,推行與民生息的政策,為鞏固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貢獻。

[玄燁] 清朝最偉大、中國在位最長的皇帝,八歲登基,十六歲成功剷除了鰲拜及其黨羽,成為一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英略之主,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廢除圈地,減少農民賦稅,蠲免賦稅達五百多次,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一個繁盛、統一的封建強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百年盛世。在用人方面,他健全科舉制度,籠絡團結漢族文人,還組織編纂了《康熙字典》等書籍。唐熙十分注重自然科學,完成《皇朝全覽圖》的繪製。他還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了臺灣,驅逐了入侵黑龍江的沙俄軍隊,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又進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叛亂,奠定了中國今日的疆域,為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去世後,廟號為聖祖仁皇帝,史稱康熙皇帝。

[胤禛] 即雍正皇帝,在康熙晚年,他掌管戶部,以國家利益為第一,政績卓越,任勞任怨。繼位後,嚴厲整飭吏治,甚至實行特務統治。為了鞏固清政權,他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以武力平定了青海叛亂,擊潰了準葛爾部的騷擾,與沙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同時嚴厲鎮壓知識分子中的反清思想。雍正一生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為康乾百年盛世起到了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

[弘曆] 即乾隆皇帝,最傑出的政治家,文治武功,使清朝走上了鼎盛時期。他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他還平定了準噶爾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的侵略性要求。乾隆帝還是個風雅之君,他六次下江南,筆墨留於大江南北,喜歡收藏,完成了《四庫全書》。晚年,自稱“十全老人”。

[代善] 正紅旗和碩禮親王,清太祖第二子,清初猛將,戰功卓著,列四大貝勒之首。太祖駕崩,他與其子嶽託,薩哈廉,推舉太宗即位,並主動放棄與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權利。崇德元年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的兒子碩託,孫子阿達禮密謀立多爾袞為帝,代善大義滅親,表現了對國家的一片赤誠。

[濟爾哈朗] 鑲藍旗和碩鄭親王,太祖弟舒爾哈齊之子。自幼為太祖收養,初封貝勒,其兄鑲藍旗主阿敏獲罪,代之為八和碩親王,掌刑部,順治朝,多爾袞挾嫌罷其輔政,降為郡王,順治九年恢復親王。

[豪格] 鑲白旗和碩肅親王,太宗長子。英毅多智略,屢立軍功,為正藍旗主,封和碩親王兼管戶部。太宗駕崩,爭皇位與多爾袞結怨,以“圖謀不軌”削爵。不久,以軍功復爵,往四川鎮壓張獻忠,凱旋後,被多爾袞下獄冤死。順治八年,昭雪。

[阿巴泰] 正藍旗和碩饒餘親王,太祖第七子。初封貝勒,掌管工部,徵明,為奉命大將軍,康熙三年追封和碩饒餘親王。

[尼堪] 鑲紅旗和碩敬謹親王,太祖長子之子。從徵李自成,封貝勒,追剿張獻忠,晉郡王,授定西大將軍,,封親王,掌管宗人府,後以定遠大將軍南征陣亡。

[福全] 鑲白旗和碩裕親王,順治帝長子。康熙二十九年,以親王奉命為撫遠大將軍,征討噶爾丹,凱旋,以罪舵爵,罷議政。

[多爾袞] 正白旗和碩睿親王,清太祖第十四子。以勇猛智謀深得皇太極賞識,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了他。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其他眾王共立福臨即位。之後,他逐鹿中原,在吳三桂的協助下,大敗農民軍,佔領北京城,迅速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為清朝最後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死後曾被尊為皇帝,又由於被告叛逆而被削爵,乾隆時重新被稱為和碩睿親王,配享太廟。

[嶽樂] 安親王,太祖第七子阿巴泰之子。順治朝,以擊斬張獻忠晉升貝勒,之後被擢升為安親王。他全力支持順治改革,大膽啟用漢人,厲行停止圈地,因此受到保守勢力的打擊。康熙剷除鰲拜後,他被重新啟用,封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師討伐吳三 桂,佔領了江西后,乘勝直搗湖南,康熙親自赴盧溝橋迎接其凱旋。嶽樂是親王中集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於一身的人物,對清朝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傑書] 和碩康親王,禮親王代善孫。康熙時,三藩叛亂,他以奉命大將軍率師討伐耿精忠。屢戰屢勝,耿精忠被迫投降。而後,橫掃金、廈,徹底平定了東南各地。傑書凱旋之時,康熙帝親自到盧溝橋迎接。

[胤祥] 正藍旗和碩6怡親王,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活簡樸,清廉有才。康熙時,諸皇子爭位,他始終站在胤禛一邊。他一生致力於對北京周圍水系的治理,不幸英年早逝世。

[奕忻] 恭親王,道光皇帝第六子。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但不善揣摩,在皇位競爭中敗在了咸豐皇帝手下。咸豐即位後,他負責保衛京畿,打敗了北伐軍,徹底肅清了直隸省的叛黨。 咸豐帝去世後,他與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而後又打敗了西捻軍隊,再次保住了京師。他還參與了洋務運動,支持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等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強國之舉。

[覺羅拜三] 滿洲鑲黃旗人,景祖翼皇帝第五弟之曾孫。從徵瀋陽、遼陽、錦州有功,攻寧遠陣亡,贈三等梅勒章京世職。其家族知名人物有:一等精奇尼哈番顧納岱、三等伯莫洛宏。

[覺羅德爾錦] 滿洲正黃旗人,景祖翼皇帝第三兄六世孫。累官正藍旗蒙古都統,恩加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

[覺羅色勒] 滿洲正白旗人,景祖皇帝曾孫。以軍功授騎都尉,進二等精奇尼哈番世職。

[覺羅巴哈納] 滿洲鑲白旗人,景翼皇帝第三兄四世孫。以辦事有能授騎都尉,累官刑部尚書,弘文院、中和殿、祕書院大學士,授鑲白旗都統。

[覺羅郎邱] 滿洲正藍旗人,景祖翼皇帝第三兄之曾孫。初任理事官,從徵松山,授騎都尉,進刑部承政,徵荊州,加授一等輕車都尉。累官禮部尚書。

巴雅拉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以部為氏,為居住“東寨”的伊爾根覺羅。改稱“巴雅拉”,又作“巴牙喇”“白雅拉”,滿語“富有”或“汗王的貼身警衛”。世居虎爾哈、卦勒察、庫穆努、扎庫塔、寧古塔、長白山等地。所冠漢字姓趙、富、白、英。錫伯族亦有此姓,後改漢字姓白、巴、拜等。蒙古族也有此姓,世居察哈爾、科爾。

著名人物有:

[巴薩喀] 滿洲鑲黃旗人,世居虎爾哈。叔父夸克他哈,國初投誠,授騎都尉世職,順治元年,巴薩喀襲,以一等輕車都尉從徵湖廣,加三等男。

[杜鈕] 滿洲鑲黃旗人,世居黑龍江、松花江匯合處,累世進貢,遷寧古塔,康熙十七年授雲騎尉。其家族知名者有,雲騎尉濟祿侃,雲騎尉卓爾提。

[柴達] 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松花江,從徵吳三桂陣亡,贈雲騎尉。

[雅布哈] 滿洲正白旗人,世居木蘭,國初率丁壯百人來歸,授備禦,徵明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子布爾海承襲。其家族知名者有,雲騎尉額黑鄧。

[敬古爾達] 滿洲正白旗人,世居松花江。以騎都尉從徵,屢建軍功,加世職二等男。

[博古] 滿洲正白旗人,世居穆楞,累官廣州將軍。

[博齊] 滿洲鑲白旗人,康熙十九年授鑾儀使,累官西安將軍、川陝總督,加雲騎尉,子寶山襲。

副都統眾神保、兵部侍郎哈魯堪、都統西城、雲騎尉莽愛。

蒙鄂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分居“西寨”的伊爾根覺羅,改稱“蒙鄂羅氏”。世居虎爾哈、松花江、阿賴等地,後改漢字姓趙、孟等。

希卜魯氏

見於《黑龍江志稿·氏族》,為黑龍江省土著伊爾根覺羅,漢字姓趙。

舒舒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舒舒,滿語“故鄉”,故鄉的覺羅。世居葉赫、哈達、佛阿拉、英額、扎庫木、長白山伊爾海、阿顏等地。所冠漢字姓趙、舒、曾、貢、從、錢、蔣、任、舍等。

著名人物有:

[圖魯什] 滿洲鑲黃旗人,世居葉赫,天命九年,任佐領,屢從征伐,擢前鋒都統,加世職三等子,中箭而亡,太宗賜“碩翁科羅巴圖魯”號。《八旗氏族通譜》為舒舒覺羅,《滿漢名臣傳》為伊爾根覺羅,並存待考。家族最知名者,三等侯巴什泰,內大臣桑格,內大臣、刑部尚書、三等男費揚古。

[恆達理]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賴布,父阿格納國初來歸。恆達理徵明屢立軍功,累加世職二等輕車都尉,緣事降,從徵舟山,加三等輕車都尉,子黑達色襲。《八旗氏族通譜》列入伊爾根覺羅,存疑。

[海度]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長白山,順治初任佐領,從徵貴州、平吳三桂,討鄭成功,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子常生襲。

[塞勒]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佛阿賴,從徵雲南,授騎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騎都尉保住,雲騎尉回色。

[鍾古]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西佔,以戶部理事官徵明,加授騎都尉,大同陣亡,贈一雲騎尉。

[鄂爾吉納]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玉鍾浦,從徵鄭成功陣亡,贈雲騎尉。

[德舒]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待考,乾隆初授內閣中書,累官福建布政使,從徵回部陣亡,贈騎都尉。

[介山]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訥殷江,父法都,國初率族眾來歸,授世管佐領。介山初為戶部筆帖式,累官吏部、禮部、刑部尚書。

[博奇]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長白山之伊爾海,隨多爾袞徵明,賜號巴圖魯,晉二等輕車都尉。

[輝蘭]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阿燕,屢從征伐,松山陣亡,贈騎都尉。

[科賚]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葉赫,國初有安布祿來歸,乃科賚之先祖。科賚以五品官委署參領從徵吳三桂,陣亡,贈雲騎尉。

西林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西林,滿語“士兵中佼佼者”。滿族大姓,世居寧古塔、汪秦、哈達、扎庫木、佛阿拉、長白山等地。所冠漢字姓趙、鄂、嶽、陳、黃、李。

著名人物有:

[太祖庶妃] 所出《清史稿》無載,生皇子賴慕布。

[高宗貴人] 所出《清史稿》無載,由常在進尊貴人。

[穆宗榮惠皇貴妃] 同治時,自貴人進嬪,光緒、宣統,累進榮惠皇貴妃。

著名人物有:

[布顏] 滿洲正白旗人,世居長白山,國初同族眾來歸,列五大臣。同族開音布,初為筆帖式,累官兵部尚書、都統兼步軍統領。

[雅爾納]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尼瑪察,國初率屬來歸,授佐領,入關從徵有功,晉三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三等男胡納津,雲騎尉、參領顧思塔,雲騎尉布思塔。

[託拜]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洪納河郭羅薩哈察,從徵吳三桂,授雲騎尉。

[烏里禪] 滿洲正藍旗人,世居庫倫達布堪外闡,從徵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

[圖捫]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汪秦,父屯臺率族歸太祖,為姻親,管佐領事,圖捫襲父職,作戰受傷身亡,授世職。其家族知名者有,戶部郎中圖彥圖,國子監祭酒鄂拜,乾隆朝“鄂黨”黨魁、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鄂爾泰,兵部尚書、襄勤伯鄂容安,前鋒統領鄂實,四川總督鄂弼,雲貴總督鄂寧,內閣中書鄂臨泰,戶部尚書兼九門提督鄂爾奇,監察御史鄂禮,四川巡撫鄂昌。其家族以“鄂”為姓。

[恩圖]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汪秦,初任佐領,入關,授雲騎尉,徵明,監修上帝壇、奉先殿,加授一等輕車都尉。

通顏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世居雅爾呼、長白山湖納河。後改漢字姓趙。

著名人物有:

[方茂]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待考,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圍錦州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子科爾坤襲,加三等男。

[謨海] 滿洲鑲藍旗人,世居雅爾古,以備禦從徵錦州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子蒙古爾岱承襲,以功加世職一等輕車都尉,緣事降為二等輕車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二等輕車都尉科爾快,一等男羅瞻。

阿顏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阿顏,滿語“蠟燭”。世居葉赫、佛阿拉、雅爾湖、瓦穆護等地。所冠漢字姓趙。

著名人物有:

[圖理琛] 滿洲正黃旗人,康熙二十五年授內閣中書,雍正元年擢廣東布政使,累官工部侍郎。

[巴什] 滿洲正白旗人,世居赫圖阿拉,從徵額魯特陣亡,贈雲騎尉。

[博齊]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雅爾湖,以委署參領從徵吳三桂,敘功授雲騎尉。

[莫洛] 滿洲正紅旗人,世居長白山湖納河,《八旗通志》載其為阿燕覺羅,《清朝通志》為伊爾根覺羅。祖溫察,國初來歸。莫洛順治初任刑部理事官,歷任左副都御史、山西陝西總督、加武英殿大學士,以刑部尚書管兵部尚書事,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陝西,提都王輔臣叛,死於亂軍,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子常喀承襲。

[科爾昆] 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瓦穆護,祖翰,太祖時來歸。父碩色,任佐領。科爾昆早從征伐,天聰八年任佐領兼兵部理事官,累官前鋒統領、授雲騎尉。鰲拜專政,不肯阿附。子綽克多,官至盛京刑部侍郎。

阿哈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阿哈,滿語“家奴(包衣)”,屬於家奴被賜姓,一般情況,各家族沒有血緣關係。世居葉赫、輝發、佛阿拉、松花江沿岸、長白山、瓦爾喀等地。所冠漢字姓趙、阿。

著名人物有:

[阿爾達世] 滿洲鑲黃旗人,世居薩克蘇和羅,累官兵部侍郎。

[孫達立]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瓦爾喀,從徵雲南,授雲騎尉。

呼倫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呼倫,滿語“十小鬥糧”,可能是善於務農的覺羅。世居黑龍江、葉赫、輝發等地。所冠漢字姓趙、呼。

著名人物有:

[玉三寶]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黑龍江,從徵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

[達爾漢]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黑龍江,玉三寶同族。高祖烏祿遜國初來歸,其家族時代為武官,只有達爾漢為文職,仕至通政使司。

察喇覺羅氏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察喇,滿語“那邊”。世居長白山,所冠漢字姓趙。

格倫覺羅氏

世居黑圖阿喇城等地,所冠漢字姓趙。

著名人物有:

[庚格]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黑圖阿喇城,初為佐領,入山海關,授雲騎尉,任刑部理事官,加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格色裡,前鋒統領、騎都尉圖希海。

哈爾哈覺羅氏

世居不詳,所冠漢字姓趙。

舒善覺羅氏

世居不詳,所冠漢字姓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