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新覺羅的覺羅是什麼含義?

編者注:關於愛新覺羅中的覺羅含義有多種解釋,1985年版《社會科學戰線》有載“普德元”作者所寫的《覺羅與鷹》作為一種猜測認為“覺羅(夾溫)”即滿語之“夾翁”(giyahvn)乃是“鷹”意,並從滿族的圖騰信仰角度做了補充分析。覺羅對應夾溫之說,來自朝鮮《龍飛御天歌》所記載的“斡朵裡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託溫豆漫高卜兒閼”。“夾溫”、“古倫”、“高”即三個“豆滿”(萬戶)的姓氏。

此為徐江偉先生文章,為徐先生的​觀點。

"

愛新覺羅的覺羅是什麼含義?

編者注:關於愛新覺羅中的覺羅含義有多種解釋,1985年版《社會科學戰線》有載“普德元”作者所寫的《覺羅與鷹》作為一種猜測認為“覺羅(夾溫)”即滿語之“夾翁”(giyahvn)乃是“鷹”意,並從滿族的圖騰信仰角度做了補充分析。覺羅對應夾溫之說,來自朝鮮《龍飛御天歌》所記載的“斡朵裡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託溫豆漫高卜兒閼”。“夾溫”、“古倫”、“高”即三個“豆滿”(萬戶)的姓氏。

此為徐江偉先生文章,為徐先生的​觀點。

愛新覺羅的覺羅是什麼含義?

覺羅的本義

徐江偉

清代最尊貴的姓氏是“覺羅”,因為是滿洲皇帝的私姓。關於這個姓氏的本義,筆者曾推測是“劍”的意思。隨著對滿洲語、藏語的深入瞭解,此看法又被筆者自己否定。現在筆者越來越確定地認為“覺羅”的本義是猴子,把“愛新”“覺羅”連在一起就是“金猴”的意思。

覺羅之“覺”對應的漢字是“獗”,與《厥特勤碑》的“厥”同。而“羅”是後綴音。以此為後綴的阿爾泰語詞彙是很多的,且都是尊稱,如“孛羅”(藍色)。以“rla”為後綴的藏語詞彙就更多了,藏語意為“上人、大人”。

古代滿洲人喜歡稱愛子愛女叫“jui”,如努爾哈赤的祖父“覺常安”有兒子叫jui lidun baturu(覺 李敦 巴圖魯),努爾哈赤有愛女叫sargan jui(地之獗)。而藏人至今還把老兄叫作“覺拉”,以示敬愛。

筆者以為,“滿洲”與“覺羅”實是同義互通的名號。滿語“滿洲”有兩種讀法,一是man-ju,此man是“黃“的意思,ju就是“狙”,就是“黃猴”的意思。二是man-ji,即“黃姬”,前面已經指出,“姬”(ji)的本義也是猴子。

其實“女直”(蒙古語讀作jur-chi)也是“狙人”的意思。《蒙古祕史》記載,成吉思汗的大兒子叫ju-chi(朮赤),即也以“狙人”為名。

比女直更早的稱呼是“肅慎”,轉換成滿洲語就是su-shen,乃是“黃申”的意思。古籍中又寫作“息慎”,轉換成藏語是xi-shen,仍然是“黃猴”(藏語黃讀作xi)的意思。

在岳飛抗金故事中,有金國大將叫“金兀朮”,他原名叫作:wanggiyan uju(完顏兀狙),uju是“狙”的另一種讀法,前綴了u-音的結果。

把猴子叫作“ju”,在《山海經·西山經》中就出現了,稱“舉父”,但畫的就是一隻長臂猴。此山之西還有“帝之搏獸之丘”。猴子以“父”相稱、並與“帝”為鄰,是古人有猴祖習俗的明證。

但猴崇拜習俗的大本營始終是在青藏高原上。藏傳佛教有噶舉派,藏語“噶舉”是“白狙”的意思。還有覺囊派,“覺囊”是“猴黑”的意思。西藏許多高僧都有“班覺”之名。活佛居住的地方則叫“貢覺”(寺廟叫“貢巴”)。所有這些“覺”其實都是“獗”的異寫。筆者還推測,爵位之“爵”與“獗”是同源字,因為在整個華夏文明起源過程中,一直流行著唯猴子是尊的習俗。

特別要注意,皇帝是漢語的稱呼,滿語稱他們的皇帝叫“阿巴亥·獗”(abahai-jui),就是“天猴”的意思!

曾有滿洲人考證“滿洲”之名來自文殊菩薩,梵語稱此菩薩叫manjusri,可見本義也是“黃狙”,後綴“ri”是敬稱,有“眾狙之長”的意思。菩薩有猴名是不奇怪的,因為佛教就是從古苯教中產生出來。

筆者以為,不知“覺羅”的本義,甚至會讀不懂一些清代宮廷畫,例如:

"

愛新覺羅的覺羅是什麼含義?

編者注:關於愛新覺羅中的覺羅含義有多種解釋,1985年版《社會科學戰線》有載“普德元”作者所寫的《覺羅與鷹》作為一種猜測認為“覺羅(夾溫)”即滿語之“夾翁”(giyahvn)乃是“鷹”意,並從滿族的圖騰信仰角度做了補充分析。覺羅對應夾溫之說,來自朝鮮《龍飛御天歌》所記載的“斡朵裡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託溫豆漫高卜兒閼”。“夾溫”、“古倫”、“高”即三個“豆滿”(萬戶)的姓氏。

此為徐江偉先生文章,為徐先生的​觀點。

愛新覺羅的覺羅是什麼含義?

覺羅的本義

徐江偉

清代最尊貴的姓氏是“覺羅”,因為是滿洲皇帝的私姓。關於這個姓氏的本義,筆者曾推測是“劍”的意思。隨著對滿洲語、藏語的深入瞭解,此看法又被筆者自己否定。現在筆者越來越確定地認為“覺羅”的本義是猴子,把“愛新”“覺羅”連在一起就是“金猴”的意思。

覺羅之“覺”對應的漢字是“獗”,與《厥特勤碑》的“厥”同。而“羅”是後綴音。以此為後綴的阿爾泰語詞彙是很多的,且都是尊稱,如“孛羅”(藍色)。以“rla”為後綴的藏語詞彙就更多了,藏語意為“上人、大人”。

古代滿洲人喜歡稱愛子愛女叫“jui”,如努爾哈赤的祖父“覺常安”有兒子叫jui lidun baturu(覺 李敦 巴圖魯),努爾哈赤有愛女叫sargan jui(地之獗)。而藏人至今還把老兄叫作“覺拉”,以示敬愛。

筆者以為,“滿洲”與“覺羅”實是同義互通的名號。滿語“滿洲”有兩種讀法,一是man-ju,此man是“黃“的意思,ju就是“狙”,就是“黃猴”的意思。二是man-ji,即“黃姬”,前面已經指出,“姬”(ji)的本義也是猴子。

其實“女直”(蒙古語讀作jur-chi)也是“狙人”的意思。《蒙古祕史》記載,成吉思汗的大兒子叫ju-chi(朮赤),即也以“狙人”為名。

比女直更早的稱呼是“肅慎”,轉換成滿洲語就是su-shen,乃是“黃申”的意思。古籍中又寫作“息慎”,轉換成藏語是xi-shen,仍然是“黃猴”(藏語黃讀作xi)的意思。

在岳飛抗金故事中,有金國大將叫“金兀朮”,他原名叫作:wanggiyan uju(完顏兀狙),uju是“狙”的另一種讀法,前綴了u-音的結果。

把猴子叫作“ju”,在《山海經·西山經》中就出現了,稱“舉父”,但畫的就是一隻長臂猴。此山之西還有“帝之搏獸之丘”。猴子以“父”相稱、並與“帝”為鄰,是古人有猴祖習俗的明證。

但猴崇拜習俗的大本營始終是在青藏高原上。藏傳佛教有噶舉派,藏語“噶舉”是“白狙”的意思。還有覺囊派,“覺囊”是“猴黑”的意思。西藏許多高僧都有“班覺”之名。活佛居住的地方則叫“貢覺”(寺廟叫“貢巴”)。所有這些“覺”其實都是“獗”的異寫。筆者還推測,爵位之“爵”與“獗”是同源字,因為在整個華夏文明起源過程中,一直流行著唯猴子是尊的習俗。

特別要注意,皇帝是漢語的稱呼,滿語稱他們的皇帝叫“阿巴亥·獗”(abahai-jui),就是“天猴”的意思!

曾有滿洲人考證“滿洲”之名來自文殊菩薩,梵語稱此菩薩叫manjusri,可見本義也是“黃狙”,後綴“ri”是敬稱,有“眾狙之長”的意思。菩薩有猴名是不奇怪的,因為佛教就是從古苯教中產生出來。

筆者以為,不知“覺羅”的本義,甚至會讀不懂一些清代宮廷畫,例如:

愛新覺羅的覺羅是什麼含義?

清宮廷畫《雍正獻壽桃於黑猴》

此畫中,一隻小黑猴高居於樹梢之上,雍正皇帝反居其下,疾步趨前獻壽桃於小猴。

這種圖畫,必是皇帝授意所作,出自宮廷豢養的西洋畫師之手。因為漢人畫師絕不敢如此放肆:高貴的皇帝怎能居小猴之下?不是大逆不道了嗎?在文字獄盛行的雍正年代,你這麼幹不是活膩了又是什麼呢?道理明擺著:即使一定要畫猴,也要讓猴子獻壽桃於皇帝!

在漢人觀念中,猴與神之間沒有任何聯繫。猴子總是以貶義象形出現的,如:尖嘴猴腮、火燒屁股、樹倒猢猻散、猴急、頑猴等等,都是貶義的。也因此古代文人幾乎不畫猴,他們更喜歡在樹林間點綴一些牛、馬、雞、貓之類。(編者注:漢族小說《西遊記》則把猴子孫悟空描寫的神通廣大。m)

但滿洲皇帝並不這樣想。滿人自古就有以猴為神的觀念。滿洲語“幸運、運氣”就叫“狙兒幹”(julgen),在滿洲人的觀念中,人的好運福氣都從“狙”而來,為神猴所賜。

在雍正時代,應該還有許多滿洲人記得“覺羅”和“滿洲”的本義,只是他們不便明說,這也是情勢使然,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沒有猴崇拜習俗,他們視猴子為頑劣之物,宣明滿洲名號的本義只會引來竊喜甚至嘲弄。久而久之,後來滿洲人自覺也搞不清這些名號的本來含義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