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文/鮑明 Text by Bao Ming 圖/曹宇 Photo by Cao Yu

滿語來自女真語,滿文來自蒙古文,滿語文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融合。

"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文/鮑明 Text by Bao Ming 圖/曹宇 Photo by Cao Yu

滿語來自女真語,滿文來自蒙古文,滿語文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融合。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你會說滿族話嗎?

估計幾乎所有人都說不會。其實,在東北,在遼寧,人們每天都在說滿族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滿族是中國少有的幾個既有本民族語言,也有悠久文字歷史的民族之一。在今天遼寧話中保留了大量滿語詞彙和其他滿語成分,在遼寧地名中也有許多是用滿語命名的。

像什麼賊好、忽悠、磨嘰、折騰、藏貓貓、趕趟(來得及的意思)、稀罕、咋呼、哈捧子(即面向下趴著)、急頭白臉(即急眼)等等,都是滿族話或者從滿族話發展來的。

還有很多地名,像皇姑、於洪等等也來源於滿族話。

滿語滿文是這樣產生的

滿語源自女真語。金代女真人創造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記錄女真語。金代滅亡後,留在三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女真人仍舊講女真語,隨著女真人南遷,女真語流傳於東北各地。後金時,女真人創造了滿文。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噶蓋用老懞古文拼寫滿語,老滿文自此產生,老滿文與蒙古文略有差異,這種滿文也叫無圈點滿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改進老滿文,達海在老滿文有關字母上加圈點,創立了加圈點滿文,也叫新滿文。清代留下了大量滿文檔案和文獻,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滿漢融合成就今天普通話

滿語曾經是大清國的國語,隨著清朝的滅亡,滿語和漢語加快了融合,雖然滿文學校停開了,但多數滿族人開始滿語和漢語混著說,逐漸形成以漢語要素為主、滿語要素為輔的北京內城官話和東北官話,即今天普通話的基礎。

在今天,滿族人日常口語中仍保留1000左右個滿語詞彙,而在漢語中,特別是東北話和北京話中,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滿語的成分,人們在相聲、小品、小說、戲劇和影視等文學藝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見到,現在北京人、東北人、河北承德人還在順口地說著許多滿語,這些內容成為漢語普通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語作為東北話的底層,從這個意義來說,沒有滿語也就沒有今天的東北話。

遼寧人的話語中夾雜的滿文詞彙(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氣詞、滿漢組合詞),最多可達1500個,有些詞難以從滿文辭典中查到,要麼是滿文辭典漏載,或詞本身為口語形式,或這些詞發生了變異。除了滿語詞彙外,還有一些滿漢組合詞,像大家熟悉的“勃勒蓋(即膝蓋)”“後脖梗子”(梗子即脖頸)等等都是。

這些遼寧話都是滿族話

隨著民族融合和時代變遷,現在很多滿族話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寧方言中常見的滿語詞都有哪些。

嘎達:源自滿語ga an,意思是鄉村,現在一般指“地方”。嘎達,也寫作“旮沓”,也讀作“嘎帶”:例如,我們那嘎達,過年都扭秧歌。

嘎拉哈:源自滿語gacuha,羊拐骨或豬拐骨,遊戲用物。

薩其馬:源自滿語sacima,滿族著名的點心,是北京大八件之一。sacima源自滿語動詞sacimbi(砍,切),sacima就是切成塊的東西。

額吝:源自滿語oron,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

恩那:源自滿語inu,是、對、好的意思。

折騰:源自滿語動詞jotombi,及物動詞的“折騰”,指讓人反覆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不及物動詞的“折騰”,指一個人或群體不斷地做各種事情,但總是失敗,沒有成功的,或很少成功。

呵斥: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抹擦:音māca,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胳肢、格舊:來源於滿語gejihe 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咋呼:來源於滿語 cahūdambi,意為撒潑、放刁,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文/鮑明 Text by Bao Ming 圖/曹宇 Photo by Cao Yu

滿語來自女真語,滿文來自蒙古文,滿語文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融合。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你會說滿族話嗎?

估計幾乎所有人都說不會。其實,在東北,在遼寧,人們每天都在說滿族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滿族是中國少有的幾個既有本民族語言,也有悠久文字歷史的民族之一。在今天遼寧話中保留了大量滿語詞彙和其他滿語成分,在遼寧地名中也有許多是用滿語命名的。

像什麼賊好、忽悠、磨嘰、折騰、藏貓貓、趕趟(來得及的意思)、稀罕、咋呼、哈捧子(即面向下趴著)、急頭白臉(即急眼)等等,都是滿族話或者從滿族話發展來的。

還有很多地名,像皇姑、於洪等等也來源於滿族話。

滿語滿文是這樣產生的

滿語源自女真語。金代女真人創造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記錄女真語。金代滅亡後,留在三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女真人仍舊講女真語,隨著女真人南遷,女真語流傳於東北各地。後金時,女真人創造了滿文。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噶蓋用老懞古文拼寫滿語,老滿文自此產生,老滿文與蒙古文略有差異,這種滿文也叫無圈點滿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改進老滿文,達海在老滿文有關字母上加圈點,創立了加圈點滿文,也叫新滿文。清代留下了大量滿文檔案和文獻,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滿漢融合成就今天普通話

滿語曾經是大清國的國語,隨著清朝的滅亡,滿語和漢語加快了融合,雖然滿文學校停開了,但多數滿族人開始滿語和漢語混著說,逐漸形成以漢語要素為主、滿語要素為輔的北京內城官話和東北官話,即今天普通話的基礎。

在今天,滿族人日常口語中仍保留1000左右個滿語詞彙,而在漢語中,特別是東北話和北京話中,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滿語的成分,人們在相聲、小品、小說、戲劇和影視等文學藝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見到,現在北京人、東北人、河北承德人還在順口地說著許多滿語,這些內容成為漢語普通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語作為東北話的底層,從這個意義來說,沒有滿語也就沒有今天的東北話。

遼寧人的話語中夾雜的滿文詞彙(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氣詞、滿漢組合詞),最多可達1500個,有些詞難以從滿文辭典中查到,要麼是滿文辭典漏載,或詞本身為口語形式,或這些詞發生了變異。除了滿語詞彙外,還有一些滿漢組合詞,像大家熟悉的“勃勒蓋(即膝蓋)”“後脖梗子”(梗子即脖頸)等等都是。

這些遼寧話都是滿族話

隨著民族融合和時代變遷,現在很多滿族話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寧方言中常見的滿語詞都有哪些。

嘎達:源自滿語ga an,意思是鄉村,現在一般指“地方”。嘎達,也寫作“旮沓”,也讀作“嘎帶”:例如,我們那嘎達,過年都扭秧歌。

嘎拉哈:源自滿語gacuha,羊拐骨或豬拐骨,遊戲用物。

薩其馬:源自滿語sacima,滿族著名的點心,是北京大八件之一。sacima源自滿語動詞sacimbi(砍,切),sacima就是切成塊的東西。

額吝:源自滿語oron,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

恩那:源自滿語inu,是、對、好的意思。

折騰:源自滿語動詞jotombi,及物動詞的“折騰”,指讓人反覆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不及物動詞的“折騰”,指一個人或群體不斷地做各種事情,但總是失敗,沒有成功的,或很少成功。

呵斥: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抹擦:音māca,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胳肢、格舊:來源於滿語gejihe 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咋呼:來源於滿語 cahūdambi,意為撒潑、放刁,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哥摟、喝(hūo)摟:來源於滿語 herembi,意為“撈,打撈,捕撈;抄紙,抄造”,轉意為“攪動”。

得瑟:音 dè se,“得勒得色”“得得瑟瑟”的簡稱,意思是輕佻,賣弄。

囉囉、勒勒: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瞎說”。

栽楞: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栽歪”一詞是“栽楞”的“栽”,加上漢語的“歪”。

顛了、顛啦:源自滿語deyembi,意為“跑了、飛了”。

估摸:源自滿語gunimbi,意為“想、慮、思忖”。

藏貓貓、貓了起來:貓了、貓即滿語melembi,意思是“野獸蜷縮躲藏,悄悄地鑽過去;飲牲口”,引申為“藏”,藏貓貓原意是藏在樹叢中捉迷藏玩,是模仿狩獵的遊戲,一人扮演獵物,一人扮演獵人。貓兒膩(貓兒匿)一詞詞義當是從“貓了”引伸而來,表示有什麼私下交易、藏有不可告人之事。

拉、拉兒:源自滿語lala,意思是最末的、末尾的。“拉兒”的“兒”為兒化音,如末拉、第拉兒。

溫得乎:源自滿語wenjehun,意為“溫熱、發熱”。

磨搓、磨蹭: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邋遢: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襬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或衣著不乾淨。

埋汰:源自滿語nantuhvn,意思是髒的、下流的、汙穢的,漢語記音為“埋得忽、埋呲呼啦”,埋汰是“埋得忽、埋呲呼啦”的頭兩個字。

二了巴機、二了巴都、阿勒巴圖:源自滿語albatu,意為“粗蠢、村俗、粗鄙、陋”。例如,“這人辦事二了巴都”,意指此人辦不明白事。

敞開兒:源自滿語cangkai,意為“儘量”“任意”“隨意”,如人們常說“你敞開造”“你敞開講”。

"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文/鮑明 Text by Bao Ming 圖/曹宇 Photo by Cao Yu

滿語來自女真語,滿文來自蒙古文,滿語文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融合。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你會說滿族話嗎?

估計幾乎所有人都說不會。其實,在東北,在遼寧,人們每天都在說滿族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滿族是中國少有的幾個既有本民族語言,也有悠久文字歷史的民族之一。在今天遼寧話中保留了大量滿語詞彙和其他滿語成分,在遼寧地名中也有許多是用滿語命名的。

像什麼賊好、忽悠、磨嘰、折騰、藏貓貓、趕趟(來得及的意思)、稀罕、咋呼、哈捧子(即面向下趴著)、急頭白臉(即急眼)等等,都是滿族話或者從滿族話發展來的。

還有很多地名,像皇姑、於洪等等也來源於滿族話。

滿語滿文是這樣產生的

滿語源自女真語。金代女真人創造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記錄女真語。金代滅亡後,留在三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女真人仍舊講女真語,隨著女真人南遷,女真語流傳於東北各地。後金時,女真人創造了滿文。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噶蓋用老懞古文拼寫滿語,老滿文自此產生,老滿文與蒙古文略有差異,這種滿文也叫無圈點滿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改進老滿文,達海在老滿文有關字母上加圈點,創立了加圈點滿文,也叫新滿文。清代留下了大量滿文檔案和文獻,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滿漢融合成就今天普通話

滿語曾經是大清國的國語,隨著清朝的滅亡,滿語和漢語加快了融合,雖然滿文學校停開了,但多數滿族人開始滿語和漢語混著說,逐漸形成以漢語要素為主、滿語要素為輔的北京內城官話和東北官話,即今天普通話的基礎。

在今天,滿族人日常口語中仍保留1000左右個滿語詞彙,而在漢語中,特別是東北話和北京話中,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滿語的成分,人們在相聲、小品、小說、戲劇和影視等文學藝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見到,現在北京人、東北人、河北承德人還在順口地說著許多滿語,這些內容成為漢語普通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語作為東北話的底層,從這個意義來說,沒有滿語也就沒有今天的東北話。

遼寧人的話語中夾雜的滿文詞彙(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氣詞、滿漢組合詞),最多可達1500個,有些詞難以從滿文辭典中查到,要麼是滿文辭典漏載,或詞本身為口語形式,或這些詞發生了變異。除了滿語詞彙外,還有一些滿漢組合詞,像大家熟悉的“勃勒蓋(即膝蓋)”“後脖梗子”(梗子即脖頸)等等都是。

這些遼寧話都是滿族話

隨著民族融合和時代變遷,現在很多滿族話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寧方言中常見的滿語詞都有哪些。

嘎達:源自滿語ga an,意思是鄉村,現在一般指“地方”。嘎達,也寫作“旮沓”,也讀作“嘎帶”:例如,我們那嘎達,過年都扭秧歌。

嘎拉哈:源自滿語gacuha,羊拐骨或豬拐骨,遊戲用物。

薩其馬:源自滿語sacima,滿族著名的點心,是北京大八件之一。sacima源自滿語動詞sacimbi(砍,切),sacima就是切成塊的東西。

額吝:源自滿語oron,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

恩那:源自滿語inu,是、對、好的意思。

折騰:源自滿語動詞jotombi,及物動詞的“折騰”,指讓人反覆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不及物動詞的“折騰”,指一個人或群體不斷地做各種事情,但總是失敗,沒有成功的,或很少成功。

呵斥: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抹擦:音māca,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胳肢、格舊:來源於滿語gejihe 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咋呼:來源於滿語 cahūdambi,意為撒潑、放刁,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哥摟、喝(hūo)摟:來源於滿語 herembi,意為“撈,打撈,捕撈;抄紙,抄造”,轉意為“攪動”。

得瑟:音 dè se,“得勒得色”“得得瑟瑟”的簡稱,意思是輕佻,賣弄。

囉囉、勒勒: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瞎說”。

栽楞: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栽歪”一詞是“栽楞”的“栽”,加上漢語的“歪”。

顛了、顛啦:源自滿語deyembi,意為“跑了、飛了”。

估摸:源自滿語gunimbi,意為“想、慮、思忖”。

藏貓貓、貓了起來:貓了、貓即滿語melembi,意思是“野獸蜷縮躲藏,悄悄地鑽過去;飲牲口”,引申為“藏”,藏貓貓原意是藏在樹叢中捉迷藏玩,是模仿狩獵的遊戲,一人扮演獵物,一人扮演獵人。貓兒膩(貓兒匿)一詞詞義當是從“貓了”引伸而來,表示有什麼私下交易、藏有不可告人之事。

拉、拉兒:源自滿語lala,意思是最末的、末尾的。“拉兒”的“兒”為兒化音,如末拉、第拉兒。

溫得乎:源自滿語wenjehun,意為“溫熱、發熱”。

磨搓、磨蹭: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邋遢: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襬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或衣著不乾淨。

埋汰:源自滿語nantuhvn,意思是髒的、下流的、汙穢的,漢語記音為“埋得忽、埋呲呼啦”,埋汰是“埋得忽、埋呲呼啦”的頭兩個字。

二了巴機、二了巴都、阿勒巴圖:源自滿語albatu,意為“粗蠢、村俗、粗鄙、陋”。例如,“這人辦事二了巴都”,意指此人辦不明白事。

敞開兒:源自滿語cangkai,意為“儘量”“任意”“隨意”,如人們常說“你敞開造”“你敞開講”。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文/鮑明 Text by Bao Ming 圖/曹宇 Photo by Cao Yu

滿語來自女真語,滿文來自蒙古文,滿語文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融合。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你會說滿族話嗎?

估計幾乎所有人都說不會。其實,在東北,在遼寧,人們每天都在說滿族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滿族是中國少有的幾個既有本民族語言,也有悠久文字歷史的民族之一。在今天遼寧話中保留了大量滿語詞彙和其他滿語成分,在遼寧地名中也有許多是用滿語命名的。

像什麼賊好、忽悠、磨嘰、折騰、藏貓貓、趕趟(來得及的意思)、稀罕、咋呼、哈捧子(即面向下趴著)、急頭白臉(即急眼)等等,都是滿族話或者從滿族話發展來的。

還有很多地名,像皇姑、於洪等等也來源於滿族話。

滿語滿文是這樣產生的

滿語源自女真語。金代女真人創造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記錄女真語。金代滅亡後,留在三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女真人仍舊講女真語,隨著女真人南遷,女真語流傳於東北各地。後金時,女真人創造了滿文。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噶蓋用老懞古文拼寫滿語,老滿文自此產生,老滿文與蒙古文略有差異,這種滿文也叫無圈點滿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改進老滿文,達海在老滿文有關字母上加圈點,創立了加圈點滿文,也叫新滿文。清代留下了大量滿文檔案和文獻,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滿漢融合成就今天普通話

滿語曾經是大清國的國語,隨著清朝的滅亡,滿語和漢語加快了融合,雖然滿文學校停開了,但多數滿族人開始滿語和漢語混著說,逐漸形成以漢語要素為主、滿語要素為輔的北京內城官話和東北官話,即今天普通話的基礎。

在今天,滿族人日常口語中仍保留1000左右個滿語詞彙,而在漢語中,特別是東北話和北京話中,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滿語的成分,人們在相聲、小品、小說、戲劇和影視等文學藝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見到,現在北京人、東北人、河北承德人還在順口地說著許多滿語,這些內容成為漢語普通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語作為東北話的底層,從這個意義來說,沒有滿語也就沒有今天的東北話。

遼寧人的話語中夾雜的滿文詞彙(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氣詞、滿漢組合詞),最多可達1500個,有些詞難以從滿文辭典中查到,要麼是滿文辭典漏載,或詞本身為口語形式,或這些詞發生了變異。除了滿語詞彙外,還有一些滿漢組合詞,像大家熟悉的“勃勒蓋(即膝蓋)”“後脖梗子”(梗子即脖頸)等等都是。

這些遼寧話都是滿族話

隨著民族融合和時代變遷,現在很多滿族話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寧方言中常見的滿語詞都有哪些。

嘎達:源自滿語ga an,意思是鄉村,現在一般指“地方”。嘎達,也寫作“旮沓”,也讀作“嘎帶”:例如,我們那嘎達,過年都扭秧歌。

嘎拉哈:源自滿語gacuha,羊拐骨或豬拐骨,遊戲用物。

薩其馬:源自滿語sacima,滿族著名的點心,是北京大八件之一。sacima源自滿語動詞sacimbi(砍,切),sacima就是切成塊的東西。

額吝:源自滿語oron,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

恩那:源自滿語inu,是、對、好的意思。

折騰:源自滿語動詞jotombi,及物動詞的“折騰”,指讓人反覆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不及物動詞的“折騰”,指一個人或群體不斷地做各種事情,但總是失敗,沒有成功的,或很少成功。

呵斥: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抹擦:音māca,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胳肢、格舊:來源於滿語gejihe 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咋呼:來源於滿語 cahūdambi,意為撒潑、放刁,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哥摟、喝(hūo)摟:來源於滿語 herembi,意為“撈,打撈,捕撈;抄紙,抄造”,轉意為“攪動”。

得瑟:音 dè se,“得勒得色”“得得瑟瑟”的簡稱,意思是輕佻,賣弄。

囉囉、勒勒: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瞎說”。

栽楞: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栽歪”一詞是“栽楞”的“栽”,加上漢語的“歪”。

顛了、顛啦:源自滿語deyembi,意為“跑了、飛了”。

估摸:源自滿語gunimbi,意為“想、慮、思忖”。

藏貓貓、貓了起來:貓了、貓即滿語melembi,意思是“野獸蜷縮躲藏,悄悄地鑽過去;飲牲口”,引申為“藏”,藏貓貓原意是藏在樹叢中捉迷藏玩,是模仿狩獵的遊戲,一人扮演獵物,一人扮演獵人。貓兒膩(貓兒匿)一詞詞義當是從“貓了”引伸而來,表示有什麼私下交易、藏有不可告人之事。

拉、拉兒:源自滿語lala,意思是最末的、末尾的。“拉兒”的“兒”為兒化音,如末拉、第拉兒。

溫得乎:源自滿語wenjehun,意為“溫熱、發熱”。

磨搓、磨蹭: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邋遢: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襬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或衣著不乾淨。

埋汰:源自滿語nantuhvn,意思是髒的、下流的、汙穢的,漢語記音為“埋得忽、埋呲呼啦”,埋汰是“埋得忽、埋呲呼啦”的頭兩個字。

二了巴機、二了巴都、阿勒巴圖:源自滿語albatu,意為“粗蠢、村俗、粗鄙、陋”。例如,“這人辦事二了巴都”,意指此人辦不明白事。

敞開兒:源自滿語cangkai,意為“儘量”“任意”“隨意”,如人們常說“你敞開造”“你敞開講”。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挺、忒:源 自 滿 語 ten,意 為“很”“甚”,如“忒好了”。

哈喇、哈拉:來源於滿語har seme,意為油壞了有惡辣味嗆鼻狀,今意為食用油變質,肉變質。

囉裡囉嗦、囉嗦、“姥姥”:源自滿語lolo seme,形容說話不得要領,沒完沒了的樣子,引申為說話不中聽,說話讓人煩。囉裡囉嗦、囉嗦,人們一聽就懂,但北京人、遼寧人生氣了,會說“你姥姥的”,人們會以為說“姥姥”是罵人話,但這是說對方說話讓人煩,不是罵人話。

以上這些詞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滿語詞或者滿語轉義詞、轉音詞更是數不勝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遼寧滿漢混合語調查研究》一書。

這些地名原來也來自滿語

滿族話不僅成為了遼寧人的日常用語,而且遼寧各地區還保留了許多滿語地名,如皇姑、於洪、法庫、滿洲屯、珠林路、法哈牛、方巾牛、烏伯牛、依牛堡子、甦家屯、赫圖阿拉、汪清、章黨、哈達等等,俯拾皆是。

瀋陽市皇姑區,源自和碩簡親王的名字。皇姑,又譯稱費揚古、芬古等,是滿語 fiyanggū的譯音,按照 fiyanggū的發音和變音規律,瀋陽市皇姑屯源自皇姑廟,皇姑即芬古的異寫形式,皇姑廟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莊親王舒爾哈齊的第八子和碩簡親王費揚古的墓地。作為人名,滿語 fiyanggū的意思就是口語中所說的“老兒子”。

瀋陽市于洪區也源自滿語。於洪是滿語yohon的譯音,本意是“田間的水溝、水渠”,因當地修有人工水渠而得名。

瀋陽市法庫縣,源自清代一個邊門——法庫邊門,法庫是滿語fakū的譯音,本意是“樑,魚梁”。魚梁(即魚梁子,也寫作魚亮子或亮子),是為捕魚而修的壩(此壩仍能過水,但魚蝦遊過不去),滿族人一般用石頭或樹木攔擋住河水,中間留一個口下魚簍子捕魚。

法庫縣滿洲屯是一個村子。滿洲是滿語manju的譯音。滿洲源自山名。明代後期,女真人中的三部組成了部落聯盟,在斡朵裡(建州)統一這三部落後裔後,滿洲成為他們的共同稱號。當滿洲部統一女真扈倫四部後,女真人的稱號混亂,1635年皇太極下令廢除女真(諸申)舊稱,改稱滿洲,自此滿洲成為女真族的統一名稱和新的國家名稱,1636年國號更為大清後,滿洲仍為民族的自稱,現簡稱滿族。

清朝遷都北京前,滿族八旗各固山各牛錄人口分列各地,有些成為地名,一般固山多譯為“旗”,牛錄簡稱“牛”。在遼寧的一些地區中,就保留帶有“牛”的地名。如新民市有法哈牛鎮、方巾牛;遼中縣有烏伯牛鄉、小幫牛;法庫縣有依牛堡子、臥牛石;康平縣有二牛所口;鐵嶺縣有個蔡牛;遼中縣有黑牛;撫順縣有傲牛。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村(hetu ala),為滿語,意思是橫著山崗,當地曾是努爾哈赤後金國的都城。撫順縣章黨鎮名字,即滿語“扎克黨”(jakdan),漢語意為松樹。因明末清初時章黨一帶生長著許多茂密的松樹林,所以滿族人就用滿語稱這裡為“扎克黨”,叫白了,就成“章黨”了。撫順哈達鎮的名字,也源自滿語,漢語意思是山峰。

遼寧各地也保留許多帶有“旗”的地名。這和滿族的八旗有關。瀋陽市新民市有大紅旗鎮、紅旗村,丹東鳳城市有白旗鎮、紅旗鎮、藍旗鎮、黃旗村,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有紅旗營子鄉、黃旗溝村、藍旗村,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有黃旗村、白旗村、紅旗村、藍旗村等。

會說滿族話的人越來越多

雖然滿語和我們日常生活如此密切相關,但卻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衰落。近年來,遼寧省加大了滿族文化尤其是滿語文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各地紛紛辦起了滿語班,至今,中國接受過滿語文教育和社會培訓的人至少有10000人,其中能夠讀懂滿文書者至少有1000人,遼寧省至少有100人。

隨著滿語文學習研究水平的日漸提升,滿語文在遼寧的使用範圍也開始擴大。有的滿族人可以用滿文寫作,還出現了一些著名滿語歌手,他們擅長滿族民歌和薩滿音樂以及滿族傳統器樂表演。今天,遼寧許多中青年已經通曉或精通滿文,遼寧各滿族自治縣製作滿文牌匾和滿文標識時,已經不需要到處請人翻譯,志願者就可以為各單位翻譯了。2018年,岫巖滿族自治縣還舉辦了較大規模的滿語春晚。遼寧一些風景區的導遊和解說員現在也都粗通滿語,會唱滿族歌曲。這些都滿足了遠方遊客想到遼寧聽一聽原味滿語的願望。

遼寧人從小就掌握了豐富的滿語詞彙、句法,只要利用寒暑假封閉訓練一個月,滿語文水平就會大漲。相信隨著遼寧振興的進程和遼寧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滿語的應用會越來越廣,遼寧的文化自信又多了一份底氣,為中華文化融合發展又多一份貢獻。

"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文/鮑明 Text by Bao Ming 圖/曹宇 Photo by Cao Yu

滿語來自女真語,滿文來自蒙古文,滿語文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融合。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你會說滿族話嗎?

估計幾乎所有人都說不會。其實,在東北,在遼寧,人們每天都在說滿族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滿族是中國少有的幾個既有本民族語言,也有悠久文字歷史的民族之一。在今天遼寧話中保留了大量滿語詞彙和其他滿語成分,在遼寧地名中也有許多是用滿語命名的。

像什麼賊好、忽悠、磨嘰、折騰、藏貓貓、趕趟(來得及的意思)、稀罕、咋呼、哈捧子(即面向下趴著)、急頭白臉(即急眼)等等,都是滿族話或者從滿族話發展來的。

還有很多地名,像皇姑、於洪等等也來源於滿族話。

滿語滿文是這樣產生的

滿語源自女真語。金代女真人創造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記錄女真語。金代滅亡後,留在三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女真人仍舊講女真語,隨著女真人南遷,女真語流傳於東北各地。後金時,女真人創造了滿文。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噶蓋用老懞古文拼寫滿語,老滿文自此產生,老滿文與蒙古文略有差異,這種滿文也叫無圈點滿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改進老滿文,達海在老滿文有關字母上加圈點,創立了加圈點滿文,也叫新滿文。清代留下了大量滿文檔案和文獻,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滿漢融合成就今天普通話

滿語曾經是大清國的國語,隨著清朝的滅亡,滿語和漢語加快了融合,雖然滿文學校停開了,但多數滿族人開始滿語和漢語混著說,逐漸形成以漢語要素為主、滿語要素為輔的北京內城官話和東北官話,即今天普通話的基礎。

在今天,滿族人日常口語中仍保留1000左右個滿語詞彙,而在漢語中,特別是東北話和北京話中,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滿語的成分,人們在相聲、小品、小說、戲劇和影視等文學藝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見到,現在北京人、東北人、河北承德人還在順口地說著許多滿語,這些內容成為漢語普通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語作為東北話的底層,從這個意義來說,沒有滿語也就沒有今天的東北話。

遼寧人的話語中夾雜的滿文詞彙(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氣詞、滿漢組合詞),最多可達1500個,有些詞難以從滿文辭典中查到,要麼是滿文辭典漏載,或詞本身為口語形式,或這些詞發生了變異。除了滿語詞彙外,還有一些滿漢組合詞,像大家熟悉的“勃勒蓋(即膝蓋)”“後脖梗子”(梗子即脖頸)等等都是。

這些遼寧話都是滿族話

隨著民族融合和時代變遷,現在很多滿族話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寧方言中常見的滿語詞都有哪些。

嘎達:源自滿語ga an,意思是鄉村,現在一般指“地方”。嘎達,也寫作“旮沓”,也讀作“嘎帶”:例如,我們那嘎達,過年都扭秧歌。

嘎拉哈:源自滿語gacuha,羊拐骨或豬拐骨,遊戲用物。

薩其馬:源自滿語sacima,滿族著名的點心,是北京大八件之一。sacima源自滿語動詞sacimbi(砍,切),sacima就是切成塊的東西。

額吝:源自滿語oron,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

恩那:源自滿語inu,是、對、好的意思。

折騰:源自滿語動詞jotombi,及物動詞的“折騰”,指讓人反覆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不及物動詞的“折騰”,指一個人或群體不斷地做各種事情,但總是失敗,沒有成功的,或很少成功。

呵斥: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抹擦:音māca,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胳肢、格舊:來源於滿語gejihe 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咋呼:來源於滿語 cahūdambi,意為撒潑、放刁,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哥摟、喝(hūo)摟:來源於滿語 herembi,意為“撈,打撈,捕撈;抄紙,抄造”,轉意為“攪動”。

得瑟:音 dè se,“得勒得色”“得得瑟瑟”的簡稱,意思是輕佻,賣弄。

囉囉、勒勒: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瞎說”。

栽楞: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栽歪”一詞是“栽楞”的“栽”,加上漢語的“歪”。

顛了、顛啦:源自滿語deyembi,意為“跑了、飛了”。

估摸:源自滿語gunimbi,意為“想、慮、思忖”。

藏貓貓、貓了起來:貓了、貓即滿語melembi,意思是“野獸蜷縮躲藏,悄悄地鑽過去;飲牲口”,引申為“藏”,藏貓貓原意是藏在樹叢中捉迷藏玩,是模仿狩獵的遊戲,一人扮演獵物,一人扮演獵人。貓兒膩(貓兒匿)一詞詞義當是從“貓了”引伸而來,表示有什麼私下交易、藏有不可告人之事。

拉、拉兒:源自滿語lala,意思是最末的、末尾的。“拉兒”的“兒”為兒化音,如末拉、第拉兒。

溫得乎:源自滿語wenjehun,意為“溫熱、發熱”。

磨搓、磨蹭: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邋遢: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襬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或衣著不乾淨。

埋汰:源自滿語nantuhvn,意思是髒的、下流的、汙穢的,漢語記音為“埋得忽、埋呲呼啦”,埋汰是“埋得忽、埋呲呼啦”的頭兩個字。

二了巴機、二了巴都、阿勒巴圖:源自滿語albatu,意為“粗蠢、村俗、粗鄙、陋”。例如,“這人辦事二了巴都”,意指此人辦不明白事。

敞開兒:源自滿語cangkai,意為“儘量”“任意”“隨意”,如人們常說“你敞開造”“你敞開講”。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挺、忒:源 自 滿 語 ten,意 為“很”“甚”,如“忒好了”。

哈喇、哈拉:來源於滿語har seme,意為油壞了有惡辣味嗆鼻狀,今意為食用油變質,肉變質。

囉裡囉嗦、囉嗦、“姥姥”:源自滿語lolo seme,形容說話不得要領,沒完沒了的樣子,引申為說話不中聽,說話讓人煩。囉裡囉嗦、囉嗦,人們一聽就懂,但北京人、遼寧人生氣了,會說“你姥姥的”,人們會以為說“姥姥”是罵人話,但這是說對方說話讓人煩,不是罵人話。

以上這些詞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滿語詞或者滿語轉義詞、轉音詞更是數不勝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遼寧滿漢混合語調查研究》一書。

這些地名原來也來自滿語

滿族話不僅成為了遼寧人的日常用語,而且遼寧各地區還保留了許多滿語地名,如皇姑、於洪、法庫、滿洲屯、珠林路、法哈牛、方巾牛、烏伯牛、依牛堡子、甦家屯、赫圖阿拉、汪清、章黨、哈達等等,俯拾皆是。

瀋陽市皇姑區,源自和碩簡親王的名字。皇姑,又譯稱費揚古、芬古等,是滿語 fiyanggū的譯音,按照 fiyanggū的發音和變音規律,瀋陽市皇姑屯源自皇姑廟,皇姑即芬古的異寫形式,皇姑廟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莊親王舒爾哈齊的第八子和碩簡親王費揚古的墓地。作為人名,滿語 fiyanggū的意思就是口語中所說的“老兒子”。

瀋陽市于洪區也源自滿語。於洪是滿語yohon的譯音,本意是“田間的水溝、水渠”,因當地修有人工水渠而得名。

瀋陽市法庫縣,源自清代一個邊門——法庫邊門,法庫是滿語fakū的譯音,本意是“樑,魚梁”。魚梁(即魚梁子,也寫作魚亮子或亮子),是為捕魚而修的壩(此壩仍能過水,但魚蝦遊過不去),滿族人一般用石頭或樹木攔擋住河水,中間留一個口下魚簍子捕魚。

法庫縣滿洲屯是一個村子。滿洲是滿語manju的譯音。滿洲源自山名。明代後期,女真人中的三部組成了部落聯盟,在斡朵裡(建州)統一這三部落後裔後,滿洲成為他們的共同稱號。當滿洲部統一女真扈倫四部後,女真人的稱號混亂,1635年皇太極下令廢除女真(諸申)舊稱,改稱滿洲,自此滿洲成為女真族的統一名稱和新的國家名稱,1636年國號更為大清後,滿洲仍為民族的自稱,現簡稱滿族。

清朝遷都北京前,滿族八旗各固山各牛錄人口分列各地,有些成為地名,一般固山多譯為“旗”,牛錄簡稱“牛”。在遼寧的一些地區中,就保留帶有“牛”的地名。如新民市有法哈牛鎮、方巾牛;遼中縣有烏伯牛鄉、小幫牛;法庫縣有依牛堡子、臥牛石;康平縣有二牛所口;鐵嶺縣有個蔡牛;遼中縣有黑牛;撫順縣有傲牛。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村(hetu ala),為滿語,意思是橫著山崗,當地曾是努爾哈赤後金國的都城。撫順縣章黨鎮名字,即滿語“扎克黨”(jakdan),漢語意為松樹。因明末清初時章黨一帶生長著許多茂密的松樹林,所以滿族人就用滿語稱這裡為“扎克黨”,叫白了,就成“章黨”了。撫順哈達鎮的名字,也源自滿語,漢語意思是山峰。

遼寧各地也保留許多帶有“旗”的地名。這和滿族的八旗有關。瀋陽市新民市有大紅旗鎮、紅旗村,丹東鳳城市有白旗鎮、紅旗鎮、藍旗鎮、黃旗村,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有紅旗營子鄉、黃旗溝村、藍旗村,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有黃旗村、白旗村、紅旗村、藍旗村等。

會說滿族話的人越來越多

雖然滿語和我們日常生活如此密切相關,但卻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衰落。近年來,遼寧省加大了滿族文化尤其是滿語文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各地紛紛辦起了滿語班,至今,中國接受過滿語文教育和社會培訓的人至少有10000人,其中能夠讀懂滿文書者至少有1000人,遼寧省至少有100人。

隨著滿語文學習研究水平的日漸提升,滿語文在遼寧的使用範圍也開始擴大。有的滿族人可以用滿文寫作,還出現了一些著名滿語歌手,他們擅長滿族民歌和薩滿音樂以及滿族傳統器樂表演。今天,遼寧許多中青年已經通曉或精通滿文,遼寧各滿族自治縣製作滿文牌匾和滿文標識時,已經不需要到處請人翻譯,志願者就可以為各單位翻譯了。2018年,岫巖滿族自治縣還舉辦了較大規模的滿語春晚。遼寧一些風景區的導遊和解說員現在也都粗通滿語,會唱滿族歌曲。這些都滿足了遠方遊客想到遼寧聽一聽原味滿語的願望。

遼寧人從小就掌握了豐富的滿語詞彙、句法,只要利用寒暑假封閉訓練一個月,滿語文水平就會大漲。相信隨著遼寧振興的進程和遼寧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滿語的應用會越來越廣,遼寧的文化自信又多了一份底氣,為中華文化融合發展又多一份貢獻。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文/鮑明 Text by Bao Ming 圖/曹宇 Photo by Cao Yu

滿語來自女真語,滿文來自蒙古文,滿語文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融合。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你會說滿族話嗎?

估計幾乎所有人都說不會。其實,在東北,在遼寧,人們每天都在說滿族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滿族是中國少有的幾個既有本民族語言,也有悠久文字歷史的民族之一。在今天遼寧話中保留了大量滿語詞彙和其他滿語成分,在遼寧地名中也有許多是用滿語命名的。

像什麼賊好、忽悠、磨嘰、折騰、藏貓貓、趕趟(來得及的意思)、稀罕、咋呼、哈捧子(即面向下趴著)、急頭白臉(即急眼)等等,都是滿族話或者從滿族話發展來的。

還有很多地名,像皇姑、於洪等等也來源於滿族話。

滿語滿文是這樣產生的

滿語源自女真語。金代女真人創造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記錄女真語。金代滅亡後,留在三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女真人仍舊講女真語,隨著女真人南遷,女真語流傳於東北各地。後金時,女真人創造了滿文。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噶蓋用老懞古文拼寫滿語,老滿文自此產生,老滿文與蒙古文略有差異,這種滿文也叫無圈點滿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改進老滿文,達海在老滿文有關字母上加圈點,創立了加圈點滿文,也叫新滿文。清代留下了大量滿文檔案和文獻,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滿漢融合成就今天普通話

滿語曾經是大清國的國語,隨著清朝的滅亡,滿語和漢語加快了融合,雖然滿文學校停開了,但多數滿族人開始滿語和漢語混著說,逐漸形成以漢語要素為主、滿語要素為輔的北京內城官話和東北官話,即今天普通話的基礎。

在今天,滿族人日常口語中仍保留1000左右個滿語詞彙,而在漢語中,特別是東北話和北京話中,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滿語的成分,人們在相聲、小品、小說、戲劇和影視等文學藝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見到,現在北京人、東北人、河北承德人還在順口地說著許多滿語,這些內容成為漢語普通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語作為東北話的底層,從這個意義來說,沒有滿語也就沒有今天的東北話。

遼寧人的話語中夾雜的滿文詞彙(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氣詞、滿漢組合詞),最多可達1500個,有些詞難以從滿文辭典中查到,要麼是滿文辭典漏載,或詞本身為口語形式,或這些詞發生了變異。除了滿語詞彙外,還有一些滿漢組合詞,像大家熟悉的“勃勒蓋(即膝蓋)”“後脖梗子”(梗子即脖頸)等等都是。

這些遼寧話都是滿族話

隨著民族融合和時代變遷,現在很多滿族話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寧方言中常見的滿語詞都有哪些。

嘎達:源自滿語ga an,意思是鄉村,現在一般指“地方”。嘎達,也寫作“旮沓”,也讀作“嘎帶”:例如,我們那嘎達,過年都扭秧歌。

嘎拉哈:源自滿語gacuha,羊拐骨或豬拐骨,遊戲用物。

薩其馬:源自滿語sacima,滿族著名的點心,是北京大八件之一。sacima源自滿語動詞sacimbi(砍,切),sacima就是切成塊的東西。

額吝:源自滿語oron,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

恩那:源自滿語inu,是、對、好的意思。

折騰:源自滿語動詞jotombi,及物動詞的“折騰”,指讓人反覆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不及物動詞的“折騰”,指一個人或群體不斷地做各種事情,但總是失敗,沒有成功的,或很少成功。

呵斥: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抹擦:音māca,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胳肢、格舊:來源於滿語gejihe 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咋呼:來源於滿語 cahūdambi,意為撒潑、放刁,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哥摟、喝(hūo)摟:來源於滿語 herembi,意為“撈,打撈,捕撈;抄紙,抄造”,轉意為“攪動”。

得瑟:音 dè se,“得勒得色”“得得瑟瑟”的簡稱,意思是輕佻,賣弄。

囉囉、勒勒: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瞎說”。

栽楞: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栽歪”一詞是“栽楞”的“栽”,加上漢語的“歪”。

顛了、顛啦:源自滿語deyembi,意為“跑了、飛了”。

估摸:源自滿語gunimbi,意為“想、慮、思忖”。

藏貓貓、貓了起來:貓了、貓即滿語melembi,意思是“野獸蜷縮躲藏,悄悄地鑽過去;飲牲口”,引申為“藏”,藏貓貓原意是藏在樹叢中捉迷藏玩,是模仿狩獵的遊戲,一人扮演獵物,一人扮演獵人。貓兒膩(貓兒匿)一詞詞義當是從“貓了”引伸而來,表示有什麼私下交易、藏有不可告人之事。

拉、拉兒:源自滿語lala,意思是最末的、末尾的。“拉兒”的“兒”為兒化音,如末拉、第拉兒。

溫得乎:源自滿語wenjehun,意為“溫熱、發熱”。

磨搓、磨蹭: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邋遢: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襬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或衣著不乾淨。

埋汰:源自滿語nantuhvn,意思是髒的、下流的、汙穢的,漢語記音為“埋得忽、埋呲呼啦”,埋汰是“埋得忽、埋呲呼啦”的頭兩個字。

二了巴機、二了巴都、阿勒巴圖:源自滿語albatu,意為“粗蠢、村俗、粗鄙、陋”。例如,“這人辦事二了巴都”,意指此人辦不明白事。

敞開兒:源自滿語cangkai,意為“儘量”“任意”“隨意”,如人們常說“你敞開造”“你敞開講”。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挺、忒:源 自 滿 語 ten,意 為“很”“甚”,如“忒好了”。

哈喇、哈拉:來源於滿語har seme,意為油壞了有惡辣味嗆鼻狀,今意為食用油變質,肉變質。

囉裡囉嗦、囉嗦、“姥姥”:源自滿語lolo seme,形容說話不得要領,沒完沒了的樣子,引申為說話不中聽,說話讓人煩。囉裡囉嗦、囉嗦,人們一聽就懂,但北京人、遼寧人生氣了,會說“你姥姥的”,人們會以為說“姥姥”是罵人話,但這是說對方說話讓人煩,不是罵人話。

以上這些詞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滿語詞或者滿語轉義詞、轉音詞更是數不勝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遼寧滿漢混合語調查研究》一書。

這些地名原來也來自滿語

滿族話不僅成為了遼寧人的日常用語,而且遼寧各地區還保留了許多滿語地名,如皇姑、於洪、法庫、滿洲屯、珠林路、法哈牛、方巾牛、烏伯牛、依牛堡子、甦家屯、赫圖阿拉、汪清、章黨、哈達等等,俯拾皆是。

瀋陽市皇姑區,源自和碩簡親王的名字。皇姑,又譯稱費揚古、芬古等,是滿語 fiyanggū的譯音,按照 fiyanggū的發音和變音規律,瀋陽市皇姑屯源自皇姑廟,皇姑即芬古的異寫形式,皇姑廟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莊親王舒爾哈齊的第八子和碩簡親王費揚古的墓地。作為人名,滿語 fiyanggū的意思就是口語中所說的“老兒子”。

瀋陽市于洪區也源自滿語。於洪是滿語yohon的譯音,本意是“田間的水溝、水渠”,因當地修有人工水渠而得名。

瀋陽市法庫縣,源自清代一個邊門——法庫邊門,法庫是滿語fakū的譯音,本意是“樑,魚梁”。魚梁(即魚梁子,也寫作魚亮子或亮子),是為捕魚而修的壩(此壩仍能過水,但魚蝦遊過不去),滿族人一般用石頭或樹木攔擋住河水,中間留一個口下魚簍子捕魚。

法庫縣滿洲屯是一個村子。滿洲是滿語manju的譯音。滿洲源自山名。明代後期,女真人中的三部組成了部落聯盟,在斡朵裡(建州)統一這三部落後裔後,滿洲成為他們的共同稱號。當滿洲部統一女真扈倫四部後,女真人的稱號混亂,1635年皇太極下令廢除女真(諸申)舊稱,改稱滿洲,自此滿洲成為女真族的統一名稱和新的國家名稱,1636年國號更為大清後,滿洲仍為民族的自稱,現簡稱滿族。

清朝遷都北京前,滿族八旗各固山各牛錄人口分列各地,有些成為地名,一般固山多譯為“旗”,牛錄簡稱“牛”。在遼寧的一些地區中,就保留帶有“牛”的地名。如新民市有法哈牛鎮、方巾牛;遼中縣有烏伯牛鄉、小幫牛;法庫縣有依牛堡子、臥牛石;康平縣有二牛所口;鐵嶺縣有個蔡牛;遼中縣有黑牛;撫順縣有傲牛。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村(hetu ala),為滿語,意思是橫著山崗,當地曾是努爾哈赤後金國的都城。撫順縣章黨鎮名字,即滿語“扎克黨”(jakdan),漢語意為松樹。因明末清初時章黨一帶生長著許多茂密的松樹林,所以滿族人就用滿語稱這裡為“扎克黨”,叫白了,就成“章黨”了。撫順哈達鎮的名字,也源自滿語,漢語意思是山峰。

遼寧各地也保留許多帶有“旗”的地名。這和滿族的八旗有關。瀋陽市新民市有大紅旗鎮、紅旗村,丹東鳳城市有白旗鎮、紅旗鎮、藍旗鎮、黃旗村,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有紅旗營子鄉、黃旗溝村、藍旗村,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有黃旗村、白旗村、紅旗村、藍旗村等。

會說滿族話的人越來越多

雖然滿語和我們日常生活如此密切相關,但卻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衰落。近年來,遼寧省加大了滿族文化尤其是滿語文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各地紛紛辦起了滿語班,至今,中國接受過滿語文教育和社會培訓的人至少有10000人,其中能夠讀懂滿文書者至少有1000人,遼寧省至少有100人。

隨著滿語文學習研究水平的日漸提升,滿語文在遼寧的使用範圍也開始擴大。有的滿族人可以用滿文寫作,還出現了一些著名滿語歌手,他們擅長滿族民歌和薩滿音樂以及滿族傳統器樂表演。今天,遼寧許多中青年已經通曉或精通滿文,遼寧各滿族自治縣製作滿文牌匾和滿文標識時,已經不需要到處請人翻譯,志願者就可以為各單位翻譯了。2018年,岫巖滿族自治縣還舉辦了較大規模的滿語春晚。遼寧一些風景區的導遊和解說員現在也都粗通滿語,會唱滿族歌曲。這些都滿足了遠方遊客想到遼寧聽一聽原味滿語的願望。

遼寧人從小就掌握了豐富的滿語詞彙、句法,只要利用寒暑假封閉訓練一個月,滿語文水平就會大漲。相信隨著遼寧振興的進程和遼寧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滿語的應用會越來越廣,遼寧的文化自信又多了一份底氣,為中華文化融合發展又多一份貢獻。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遼寧這嘎達都說滿族話


注:文中拼音為清代時德國外交官穆麟多夫設計的用來轉寫滿文字母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轉寫和滿文字母是一一對應的。一般不方便打滿文字時,就用拉丁字母轉寫滿文。)

鮑明,滿族,瀋陽師範大學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

原文刊載《今日遼寧》C1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